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11361发布日期:2023-01-13 04:2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2.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在压型楼承板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钢筋桁架是在后台加工场定型加工,可预制长度。采用钣金焊接、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技术,防锈膜缠绕密封,现有的钢筋桁架楼承板连接不够牢固,且不够便利,腹杆与底模间连接不够牢固,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旨在改善现有的钢筋桁架楼承板连接不够牢固,且不够便利,腹杆与底模间连接不够牢固,稳定性较差。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承载底板。
5.所述承载底板上设有若干钢筋桁架本体,所述承载底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若干所述钢筋桁架本体两侧设有加固件;
6.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若干第一锁紧螺栓进行连接固定。
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钢筋桁架本体的设置,便于进行浇筑使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和承载底板进行连接固定,提高楼板浇筑的质量,通过加固件的设置,便于将钢筋桁架本体进行固定,使钢筋桁架本体与承载底板进行加强固定。
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承载底板一侧开设有卡合槽,所述承载底板另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一侧固定设有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卡合连接在所述卡合槽内。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卡合块和卡合槽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和承载底板进行连接。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钢筋桁架本体上弦钢筋,所述上弦钢筋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腹杆钢筋,相邻所述腹杆钢筋之间通过支筋连接,所述支筋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承载底板上。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便于进行浇钢筋混凝土,使钢筋桁架本体与承载底板的连接更加稳固。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腹杆钢筋一侧连接有下弦钢筋,所述下弦钢筋两端固定连接有支座水平钢筋,所述上弦钢筋两端固定连接有支座竖直钢筋,所述支座竖直钢筋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承载底板上。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支座水平钢筋和支座竖直钢筋的设置,可增加钢筋桁架本体的牢固性,使钢筋桁架本体更加稳定。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承载底板两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加固件两端卡合在所述安装槽内。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安装槽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进行卡合安装。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加固件为匚形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过若干第二锁紧螺栓与所述承载底板连接固定。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二锁紧螺栓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进行安装固定。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腹杆钢筋之间的夹角为30
°
~60
°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提高楼承板的板面受力均匀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图2中a处放大图。
24.图中:100-承载底板;101-卡合槽;102-凹槽;103-卡合块;104-安装槽;110-钢筋桁架本体;111-上弦钢筋;112-腹杆钢筋;113-支筋;114-固定块;115-下弦钢筋;116-支座水平钢筋;117-支座竖直钢筋;120-第一连接部;121-第一连接板;130-第二连接部;131-第二连接板;132-第一锁紧螺栓;140-加固件;141-第二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承载底板100。
34.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承载底板100上设有若干钢筋桁架本体110,承载底板100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若干钢筋桁架本体110两侧设有加固件140;
35.第一连接部120包括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部130包括第二连接板131,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31通过若干第一锁紧螺栓132进行连接固定。
36.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底板100一侧开设有卡合槽101,承载底板100另一侧开设有凹槽102,凹槽102一侧固定设有卡合块103,卡合块103卡合连接在卡合槽101内,通过卡合块103和卡合槽101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140和承载底板100进行连接。
37.在本实用新型文件中,钢筋桁架本体110上弦钢筋111,上弦钢筋111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腹杆钢筋112,相邻腹杆钢筋112之间通过支筋113连接,支筋113通过固定块114固定连接在承载底板100上,便于进行浇钢筋混凝土,使钢筋桁架本体110与承载底板100的连接更加稳固,腹杆钢筋112一侧连接有下弦钢筋115,下弦钢筋115两端固定连接有支座水平钢筋116,上弦钢筋111两端固定连接有支座竖直钢筋117,支座竖直钢筋117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承载底板100上,通过支座水平钢筋116和支座竖直钢筋117的设置,可增加钢筋桁架本体110的牢固性,使钢筋桁架本体110更加稳定,腹杆钢筋112之间的夹角为30
°
~60
°
,可提高楼承板的板面受力均匀性。
38.在具体设置时,承载底板100两侧开设有安装槽104,加固件140两端卡合在安装槽104内,通过安装槽104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140进行卡合安装,加固件140为匚形加固件140,加固件140通过若干第二锁紧螺栓141与承载底板100连接固定,通过第二锁紧螺栓141
的设置,便于将加固件140进行安装固定。
39.具体的,该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工作原理:通过加固件140的设置,便于将钢筋桁架本体110进行固定,使钢筋桁架本体110与承载底板100进行加强固定,将加固件140两端卡合在凹槽102内,使用第二锁紧螺栓141将加固件140进行固定,便于将加固件140和承载底板100进行连接,支筋113通过固定块114固定连接在承载底板100上,使钢筋桁架本体110与承载底板100的连接更加稳固,将卡合块103卡合在卡合槽101内,接着使用第一锁紧螺栓132将第一连接板121与第二连接板131连接固定,便于将承载底板100进行连接。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