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池预制板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密封性混凝土预制污水池防水防渗装置。
背景技术:2.预制板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的混凝土预制件,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随着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建筑行业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3.然而,目前针对于污水池防渗的预制件一般仅采用被动防水模式,即通过多层不同功能的预制板贴合实现防水,避免污水渗入地下导致污染土壤,采用此种模式进行防水,缺点在于使用时间较长时,仍会导致渗水泄漏,且无法将水引出,从而导致污染土壤,因此,亟需一种高密封性混凝土预制污水池的防水防渗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目前的被动防水预制件在长时间使用时仍会导致渗水,不具备将渗水引出的功能。
6.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利的并且部分本身具有创造性的实施方式和扩展设计在以下的说明中阐述。
8.一种高密封性混凝土预制污水池防水防渗装置,包括若干主体,若干所述主体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主体内部的渗水通过排水组件排出;
9.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预制层、第二预制层和第三预制层,所述第一预制层、所述第二预制层、所述第三预制层依次贴合设置;
10.所述第二预制层与所述第三预制层之间设置有析水管,所述析水管侧壁设置有渗水孔;
11.所述连接件设置为棱柱且至少设置为三棱柱,所述连接件内部设置有内流道,所述连接件靠近其连接的两个所述主体的端面上均嵌入设置有若干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内流道连通;
12.所述排水组件包括:
13.循环泵,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方,用于向所述内流道供气;
14.第一输水管,用于连接所述循环泵输出端与所述内流道;
15.第二输水管,安装于所述内流道另一端,用于排出所述内流道内的渗水。
16.在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中,。
17.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层设置为混凝土层,所述第二预制层设置为疏水层,所述第三预制层设置为橡胶垫。
18.优选地,所述第二预制层与所述第三预制层靠近所述析水管的侧壁均嵌入设置有
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为用于容纳析水管的弧形槽。
19.优选地,所述内流道设置为直管状通道且其轴线与所述析水管轴线垂直。
20.优选地,所述盲孔轴线与所述析水管轴线平行。
21.优选地,所述内流道两端内侧均刻有内螺纹。
22.优选地,所述第一输水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输水管的输出端均对应所述内流道的数量设置,并通过多通接头并联。
23.优选地,所述循环泵外壁安装有流量传感器和远程传输模块,所述流量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有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贯穿所述第二输水管外壁延伸至所述第二输水管内部。
24.实用新型的效果
25.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多层预制板实现快速加工,且可通过疏水层、循环泵、内流道和析水管实现对渗水的引出,从而减少污水对主体造成的侵蚀,且第三预制层设置为橡胶垫,避免渗水流入土层对土壤造成污染,并通过流量传感器向工作人员反馈检测数据,且可通过远程传输模块将检测数据反馈至移动终端,无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监测,提升本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26.以下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构视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结构视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的主体的第一结构视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的主体的第二结构视图;
32.图6是上述图2中“a”的局部剖视图;
33.图7是上述图5中“b”的第一局部放大图;
34.图8是上述图5中“b”的第二局部放大图;
35.图9是上述图5中“b”的第三局部放大图;
36.图10是上述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主体;101、第一预制层;102、第二预制层;103、第三预制层;104、析水管;104-1、渗水孔;2、连接件;201、内流道;202、盲孔;3、循环泵;;301、第一输水管;301-1、第二输水管;302、远程传输模块;303、流量传感器;304、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参照附图对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高密封性混凝土预制污水池防水防渗装置进行说明。
40.请参照图1-图10,一种高密封性混凝土预制污水池防水防渗装置,包括主体1,用于连接主体1的连接件2,以及用于对主体1进行渗水析出并排放的排水组件;
41.关于主体1
42.主体1包括第一预制层101、第二预制层102和第三预制层103,第一预制层101、第二预制层102和第三预制层103依次贴合设置;
43.第二预制层102与第三预制层103之间设置有析水管104,第二预制层102与第三预制层103靠近析水管104的侧壁均嵌入设置有凹槽,凹槽设置为弧形槽且用于容纳析水管104;
44.析水管104侧壁设置有若干渗水孔104-1,析水管104设置为圆柱型管,其对应第一预制层101的“0-180
°”
的外壁,设置有若干渗水孔104-1;
45.具体的,第一预制层101设置为混凝土层,用于保护主体1,且为污水池提供硬质底面;
46.具体的,第二预制层102设置为疏水层,用于将渗透过混凝土层的集中水流进行分散,使其均匀接触位于第二预制层102与第三预制层103之间的析水管104,实现对于进入主体1内的渗水引出;
47.具体的,第三预制层103设置为橡胶垫,避免在渗水量较大时,析水管104无法引出的水量渗透进土层内;
48.关于连接件2
49.连接件2设置为棱柱且至少设置为三棱柱,连接件2内部设置有内流道201,内流道201设置为圆形通道且其轴线与连接件2的长边方向平行;
50.具体的,三棱柱的棱角角度视主体1铺设需求进行加工;
51.连接件2靠近其连接的两个主体1的端面上均嵌入设置有若干盲孔202,盲孔202贯穿连接件2侧壁且与内流道201连通,盲孔202轴线与析水管104轴线平行,盲孔202对应主体1内部的析水管104设置;
52.内流道201的两端内侧均刻有内螺纹;
53.具体的,内流道201和盲孔202用于实现对于析水管104内部的渗水进行引出;
54.关于排水组件,排水组件包括:
55.循环泵3,设置于主体1上方,用于向内流道201供气;
56.第一输水管301,用于连接循环泵3输出端与内流道201的一端;
57.第二输水管301-1,安装于内流道201另一端,用于排出内流道201内的渗水;
58.第一输水管301的输入端、第二输水管301-1的输出端均对应内流道201的数量设置,并通过多通接头并联,即,通过单个循环泵3即可实现对于多个内流道201内渗水的引流;
59.循环泵3外壁安装有流量传感器303和远程传输模块302,流量传感器303输出端连接有检测探头,检测探头贯穿第二输水管301-1外壁且延伸至第二输水管301-1内部;
60.具体的,远程传输模块302采用4g/5g远程信号传输模块,且远程传输模块302和流量传感器303均源于现有技术,不对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电连接方式做具体描述;
61.通常使用状态
62.工作人员将主体1铺设于污水池底部,根据污水池底部弧度拐角要求,加工角度适配的连接件2,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预制层101的混凝土层受污水长期侵蚀会导致渗水,渗透通过第一预制层101的污水进入第二预制层102,由于第二预制层102采用疏水层,污水进入第二预制层102后均匀分散,并通过设置于第二预制层102和第三预制层103之间的析水管
104导出,工作人员根据渗水状态,定时启动循环泵3,并通过第一输水管301向内流道201内泵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位于内流道201内位移,带动内流道201内的渗水流动,并通过第二输水管301-1输出;
63.检测功能
64.工作人员可观察设置于第二输水管301-1输出端外壁的流量传感器303检测渗水状态,并根据蓄水需求调节循环泵3工作频率,且流量传感器303的检测数据还可通过远程传输模块302传输至移动终端,实现远程检测,无需工作人员定期赶赴现场进行检查;
65.施工与安装
66.工作人员根据污水池的修建面积,选择合适的包括第一预制层101、第二预制层102和第三预制层103的主体1进行铺设,且将主体1内的析水管104轴线垂直于污水池的长边设置,在位于底部的主体1两侧铺设连接件2,由于污水池底部为土层,即根据夯实的土层角度将位于底部的主体1两侧的另外两个主体1进行铺设,其包括的若干析水管104均对应连接件2上的盲孔202设置,即,主体1析水管104析出的水分均通过盲孔202和内流道201引出,将循环泵3设置于主体1上部或设置于污水外壁,其输出端通过第一输水管301游离端的螺纹旋入内流道201,实现第一输水管301与连接件2的连接,将第二输水管301-1通过其输入端的外螺纹304旋入内流道201,实现第二输水管301-1与连接件2的连接
6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多层预制板实现快速加工,且可通过疏水层、循环泵3、内流道201和析水管104实现对渗水的引出,从而减少污水对主体1造成的侵蚀,且第三预制层103设置为橡胶垫,避免渗水流入土层对土壤造成污染,并通过流量传感器303向工作人员反馈检测数据,且可通过远程传输模块302将检测数据反馈至移动终端,无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监测,提升本装置的适用性。
68.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实施方式,只要不违背其宗旨就能够实施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