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8806发布日期:2023-01-20 20:1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进行梁模板安装工程,特别是对于楼梯的模板安装,决定了工程质量好坏。
3.目前楼梯模板安装支撑结构直接搭建钢管支架,但是由于目前钢管长度都有其固定规格要求,钢管支架高度不一定通用各种楼梯工程,因此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模板底部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搭接作为支撑结构,可能还需对钢管切割,容易造成材料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具有适用性强的优点,解决了目前楼梯模板安装支撑结构直接搭建钢管支架,但是由于目前钢管长度都有其固定规格要求,钢管支架高度不一定通用各种楼梯工程,因此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模板底部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搭接作为支撑结构,这样钢管通用性差,非常不方便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其包括楼梯本体和底板:所述楼梯本体的下斜面设置有厚木胶合板,所述厚木胶合板的底部有两个方木,两个方木的底部通过安装组件固定安装有三组钢管,每组钢管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板的顶部焊接有三个u形件,所述u形件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所述方形管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延伸至方形管顶部的活动管,所述方形管与活动管之间设置有锁止组件,所述活动管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螺纹柱,所述活动管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连接在螺纹柱表面的螺纹套,所述螺纹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抵在钢管上的抵块。
6.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套设在钢管上的锁件,所述锁件的两侧通过攻丝与方木固定连接。
7.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锁止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动管表面的长条,所述长条的一侧开设有多个锁孔,所述锁孔,所述锁止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锁杆,所述螺纹锁杆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锁孔的内腔。
8.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螺纹锁杆远离锁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拧块,所述手拧块的表面开设有防滑凹槽。
9.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方形管的顶部开设有供长条滑动的长槽。
10.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螺纹套表面的两侧均焊接有操作杆。
11.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活动管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所述螺纹柱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在导向块表面滑动的导向槽。
12.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进一步:三个方形管的长度从左至右依次增长。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方木上按一定距离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三组钢管,将底板固定在地面上,向上提拉抵块,使得螺纹柱带动活动管在方形管的内腔滑动,调至抵块距离钢管较近时,通过锁止组件锁住活动管,接着操作螺纹套,使得螺纹柱在活动管的内腔向上滑动,直至抵块抵在钢管上即可有效对楼梯模板进行支撑,三个抵块均支撑在对应的钢管上,支撑过程简单快捷,适用性强,而且可重复性使用,解决了目前楼梯模板安装支撑结构直接搭建钢管支架,但是由于目前钢管长度都有其固定规格要求,钢管支架高度不一定通用各种楼梯工程,因此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模板底部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搭接作为支撑结构,这样钢管通用性差,非常不方便的问题。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杆的设置,能够给使用者操作螺纹套提供施力点,方便了使用者操作螺纹套转动。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块和导向槽的配合使用,螺纹柱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导向槽在导向块的表面滑动,为螺纹柱的上下运动进行限位和导向,避免了螺纹柱跟随螺纹套转动而转动,提高了螺纹柱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为方形管、活动管、螺纹柱与螺纹套立体拆分示意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楼梯本体,2、底板,3、厚木胶合板,4、方木,5、钢管,6、安装组件,61、锁件,62、攻丝,7、u形件,8、连接块,9、方形管,10、活动管,11、锁止组件,111、长条,112、锁孔,113、螺纹孔,114、螺纹锁杆,115、手拧块,116、长槽,12、螺纹柱,13、螺纹套,14、抵块,15、导向块,16、导向槽,17、操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的实施例。
24.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
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25.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26.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其包括楼梯本体1和底板2:楼梯本体1的下斜面设置有厚木胶合板3,厚木胶合板3的底部有两个方木4,两个方木4的底部通过安装组件6固定安装有三组钢管5,安装组件6包括套设在钢管5上的锁件61,所述锁件大体结构为m形,即包括两个相连的弧形部,以及分别连接弧形部外端的平板,弧形部用于卡接锁紧钢管,平板设置螺孔用于螺栓固定。锁件61的两侧通过攻丝62与方木4固定连接,每组钢管5的数量为两个,底板2的顶部焊接有三个u形件7,u形件7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块8,连接块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9,方形管9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延伸至方形管9顶部的活动管10,方形管9与活动管10之间设置有锁止组件11,锁止组件11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动管10表面的长条111,长条111的一侧开设有多个锁孔112,锁孔112,锁止组件11的一侧开设有螺纹孔113,螺纹孔113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锁杆114,螺纹锁杆114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锁孔112的内腔,螺纹锁杆114远离锁孔1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拧块115,手拧块115的表面开设有防滑凹槽,方形管9的顶部开设有供长条111滑动的长槽116,活动管10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螺纹柱12,活动管10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15,螺纹柱12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在导向块15表面滑动的导向槽16,通过导向块15和导向槽16的配合使用,螺纹柱1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导向槽16在导向块15的表面滑动,为螺纹柱12的上下运动进行限位和导向,避免了螺纹柱12跟随螺纹套13转动而转动,提高了螺纹柱12上下移动的稳定性,活动管10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连接在螺纹柱12表面的螺纹套13,螺纹套13表面的两侧均焊接有操作杆17,通过操作杆17的设置,能够给使用者操作螺纹套13提供施力点,方便了使用者操作螺纹套13转动,螺纹柱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抵在钢管5上的抵块14,三个方形管9的长度从左至右依次增长。结合图2所示,抵块为凹形结构,即抵块包括位于中间的基板,以及分别垂直连接在基板两侧的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之间相互平行,具体的抵块可通过厚度5mm以上的钢板弯折形成。
27.工作原理:通过在两个钢管5上套上锁件61,接着通过攻丝62将钢管5固定在方木4上,在地面上合适的位置将底板2固定,翻转方形管9,方形管9带动连接块8在u形件7的内腔转动,接着向上提拉抵块14,通过螺纹柱12,使得活动管10在方形管9的内腔滑动,直至14距离钢管5较近时,拧动手拧块115,使得螺纹锁杆114因螺纹孔113进入方形管9的内腔,并插入当前位置锁孔112中,对活动管10进行锁定,接着操作操作杆17,使得螺纹套13转动,进而使得螺纹柱12带动抵块14上升,直至抵块14套在钢管5的表面,即可实现有效支撑,三个抵块14均支撑在对应的钢管5上,支撑过程简单快捷,适用性强,而且可重复性使用。
28.综上所述:该楼梯模板下斜面用支撑体系,通过在方木4上按一定距离通过安装组件6安装三组钢管5,将底板2固定在地面上,向上提拉抵块14,使得螺纹柱12带动活动管10在方形管9的内腔滑动,调至抵块14距离钢管5较近时,通过锁止组件11锁住活动管10,接着操作螺纹套13,使得螺纹柱12在活动管10的内腔向上滑动,直至抵块14抵在钢管5上即可有效对楼梯模板进行支撑,三个抵块14均支撑在对应的钢管5上,支撑过程简单快捷,适用性
强,而且可重复性使用,解决了目前楼梯模板安装支撑结构直接搭建钢管支架,但是由于目前钢管长度都有其固定规格要求,钢管支架高度不一定通用各种楼梯工程,因此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模板底部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搭接作为支撑结构,这样钢管通用性差,非常不方便的问题。
29.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