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芯墙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具。
背景技术:2.三明治夹芯墙板是用于混凝土预制件外立面家族中的特殊产品,因保温层被两层墙板夹在中间,整体外形像三明治而得名。三明治夹芯墙板中,与室内侧相邻的墙板称为内页,通常其厚度约为20公分,主要用于承受压力,按照力学要求设计通槽需要在混凝土层中贯穿钢筋,以加强内页的结构强度。
3.三明治夹芯墙板的内页具体结构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包括立方体状的混凝土层140,混凝土140层厚度为20公分,沿其厚度方向上方分布有将其贯穿的三层钢筋,三层钢筋中,位于中心层的钢筋为长条状的直钢筋150,其沿混凝土层140的宽度方向并排分布,并且贯穿混凝土层140的两端;另外两层钢筋均为带钩钢筋160,带钩钢筋160沿混凝土层140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并且贯穿混凝土层140周向外缘的两侧,带钩钢筋160的中间部位为沿混凝土层140宽度方向延伸的直条状,而两端部位均为钩头状,两层的带钩钢筋160一一对应并且两侧带钩钢筋160的钩头正对设置;混凝土层140周向外缘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141,沿混凝土层14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位于两层带钩钢筋160之间,通过凹槽141方便相邻三明治墙板内页之间的连接。
4.现有技术中的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生产时,通常将三层钢筋绑定后,操作麻烦,将绑定的三层钢筋放置于模具上后进行浇注,形成如图1所述的内页,但是由于三层钢筋之间存在距离,导致浇注混凝土时,未固化的混凝土容易从相邻钢筋层的间隙处流到外部,与浇注腔内的混凝土共同固化后,不利于模具与产品之间的分离,且混凝土使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具。
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包括从下而上依次设置且可拆卸连接以围合形成浇注腔的下模、填充模和上模,所述填充模包括沿所述浇注腔宽度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填充板,两个所述填充板的底部与所述下模围合形成沿所述浇注腔长度方向并排分布且连通于所述浇注腔两侧的第一通孔,顶部与所述上模围合形成连通于所述浇注腔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围合形成沿所述浇注腔宽度方向并排分布且连通于所述浇注腔两端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
8.优选的,为了在成型的混凝土两侧形成方便相邻内页对接的凹槽,两个所述填充
板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沿二者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的凸条,所述凸条位于其对应的填充板两端之间。
9.优选的,为了便于下模、上模和填充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模、所述上模和两个所述填充板之间插接配合。
10.优选的,为了实现下模、上模和填充模之间的插接配合,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下插套,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上插套,两个所述填充板上均设置有定位插套,所述下插套、所述上插套和所述定位插套均设置于所述浇注腔的外侧且通过插销插接配合。
11.优选的,为了避免浇注过程中混凝土流到浇注腔外,所述下模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矩形状底框,所述底框顶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下缺口,所述上模包括矩形状的顶框,所述顶框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上缺口,所述填充模填充于所述上缺口和所述下缺口组合形成的缺口内。
12.优选的,为了使得上模、下模和填充模围合形成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底框的下缺口内底壁设置有第一下凹口,两端设置有第三下凹口,两个所述填充板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上凹口和第二下凹口,所述顶框的上缺口内底壁设置有第二上凹口,两端设置有第三上凹口,所述第一上凹口与所述第一下凹口组合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上凹口与所述第二下凹口组合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三上凹口与所述第三下凹口组合形成第三通孔。
13.优选的,为了避免浇注过多的混凝土,导致混凝土从浇注腔顶部溢出,所述上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框顶面内侧的防溢件。
14.优选的,为了防止浇注过程中穿过第三通孔的直钢筋发生轴向偏移,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分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两端的直筋定位件,所述直筋定位件用于轴向定位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浇注腔的钢筋。
15.优选的,为了防止浇注过程中穿过第一通孔的带钩钢筋发生轴向偏移,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分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两端的钩筋定位件,所述钩筋定位件用于定位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贯穿所述浇注腔的钢筋。
16.优选的,为了便于固定穿过第一通孔的带钩钢筋的放置角度位置,所述钩筋定位件与所述浇注腔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定位夹槽,所述定位夹槽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通槽,其槽宽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浇注腔的钢筋外径一致。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可拆卸连接的上模、下模和填充模围合形成浇注腔、供直钢筋通过的第三通孔、供两层带钩钢筋通过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方面节约混凝土用量,另一方面防止浇注过程中混凝土流到外部成型,使得使得混凝土完全在浇注腔内固化成型,方便脱模取出产品。
附图说明
18.图1是现有技术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
21.图4是图2的俯视图;
22.图5是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图5的a部放大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填充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预铺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铺设填充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铺设上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浇注混凝土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是混凝土成型后取下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混凝土成型后取下填充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00.下模,101.下插套,200.填充模,300.上模,301.上插套,400.第一通孔,500.第二通孔,600.第三通孔,700.填充板,701.凸条,702.定位插套,703.第一上凹口,704.第二下凹口,800.底框,801.下缺口,802.第一下凹口,803.第三下凹口,900.顶框,901.上缺口,902.第二上凹口,903.第三上凹口,110.防溢件,120.直筋定位件,130.钩筋定位件,131.定位夹槽,140.混凝土层,141.凹槽,150.直钢筋,160.带钩钢筋,170.底板,180.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3.如图2-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三明治夹芯墙板内页模具,包括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下模100、填充模200以及上模300之间可拆卸连接,当三者连接时围合形成浇注腔,浇注腔为立方体状,填充模200包括沿浇注腔宽度方向并排分布的两个填充板700,填充板700的底部与下模100围合形成沿浇注腔长度方向并排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400,第一通孔400成型于浇注腔长度方向的侧面位置,填充板700的顶部与上模300围合形成沿浇注腔长度方向并排分布的多个第二通孔500,第二通孔500成型于浇注腔长度方向的侧面位置,并且第二通孔500与第一通孔400一一对应;上模300与下模100围合形成沿浇注腔宽度方向并排分布的第三通孔600,第三通孔600成型于浇注腔的两端,并且第三通孔600位于第一通孔400和第二通孔500之间。
34.该模具使用时,首先将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分开,在下模100上预先铺设一层并排的带钩钢筋160和与带钩钢筋160长度方向垂直的直钢筋150后(如图8所示),将填充模200放置于下模100上,使得填充模200上的两个填充板700围合形成第一通孔400,此时预先铺设的带钩钢筋160穿设于第一通孔400的内侧且带钩钢筋160周向外缘与第一通孔400密封贴合(如图9所示)。
35.之后,再于填充模200上放置另外一侧并排的带钩钢筋160,在下模100和填充模200上放置上模300,使得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围合形成浇注腔,并且填充模200的两个填充板700与上模300围合形成第二通孔500,上层的带钩钢筋160穿设于第二通孔500的内侧,且带钩钢筋160周向外缘与第二通孔500周向内壁密封贴合,于此同时,上模300与下模100围合形成第三通孔600,直钢筋150穿设于第二通孔500的内侧,且直钢筋150周向外缘与第二通孔500中周向内壁相贴合(如图10所示)。
36.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连接后,再向浇注腔内注入混凝土,由于此时两层带钩钢筋160的周向外缘分别与第一通孔400的周向外缘、第二通孔500的周向外缘相贴合,而直钢筋150的周向外缘与第三通孔600的周向内壁相贴合,从而能够防止注入浇注腔内的混凝土流到外部,保证了混凝土层140的成型质量,并避免注入过多的混凝土导致生产材料增加。
37.当注入浇注腔内的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形成如图11所示的结构,此时成型的混凝土层140位于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之间。
38.混凝土成型后,首先取下上模300(如图12所示)后,再将填充模200的两个填充板700拉开,相互远离后并靠近带钩钢筋160的钩头后,沿浇注腔的长度方向将填充板700取出,形成如图12所示的结构,此时所成形的内页产品的下层带钩钢筋160位于下模100的上方(如图13所示),通过起重机或者其他升降设备将产品向上移动,即可实现产品与下模100的分离。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后,不仅能够防止浇注过程中混凝土从浇注腔流到外部成型,而后在混凝土固化成型形成产品后,方便依次取出上模300、填充模200和产品,便于脱模和产品的取出操作。
39.如图2所示,两个填充板700相对的两侧,也即两个填充板700与浇注腔相邻的一侧均设置有凸条701,凸条701沿平行于浇注腔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位于第一通孔400和第二通孔500之间,凸条701位于其对应的填充板700两端之间。
40.填充板700在采用上述结构后,使得上模300、填充模200与下模100围合形成的浇注腔中,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呈内凹状,如此,在浇注腔内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所形成的混凝土层140的周向外缘两侧,一体成型有凹槽141,方便三明治夹芯墙板之间的连接。
41.为了方便下模100、填充模200和上模300之间的快速可拆卸连接,三者采用插接配合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下模100上设置有位于浇注腔四角处的下插套101,两个填充板700的两端均设置有定位插套702,上模300上设置有位于浇注腔四角处的上插套301,下插套101、定位插套702、以及上插套301三者相对应,并且均设置于浇注腔的外侧,沿铅垂方向延伸,下插套101、上插套301和定位插套702之间通过插销180插接配合。
42.当下模100、填充板700和上模300从下而上依次设置后,下插套101、定位插套702以及上插套301三者套孔的轴心线一致,此时,在三者中插入插销180,即可将下模100、填充板700和上模300连接,防止下模100、填充板700和上模300三者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发生偏移。
43.下模100、填充板700以及上模300的具体结构如图3-图7所示,下模100包括水平的底板170,底板170上固定有矩形状的底框800,底框800顶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下凹口802,下缺口801的内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下凹口802,底框800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三下凹口803;两个填充板700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下凹口802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上凹口703,顶部设置有与第一上凹口703一一对应的第二下凹口704;而顶框900底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上缺口901,上缺口901的内底壁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第二上凹口902,第二上凹口902与第二下凹口704一一对应,顶框900底面的两端设置有与多个第三下凹口803一一对应的第三上凹口903。
44.当下模100、填充板700和上模300从下而上依次连接后,底框800的下缺口801与顶
框900 的上缺口901围合形成缺口,而填充板700填充于上述缺口内,即填充板700的周向外缘与缺口的周向内壁密封贴合,防止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流出浇注腔外;在下模100、填充板700和上模300连接的同时,第一上凹口703与第一下凹口802组合形成第一通孔400,第二上凹口902与第二下凹口704组合形成第二通孔500,第三上凹口903与第三下凹口803组合形成第三通孔600,第一通孔400、第二通孔500分别与上下两侧带钩钢筋160密封贴合,而第三通孔600与直钢筋150密封贴合,保证向浇注腔内注入混凝土后,固化成型的混凝土能够成型为如图1所示的混凝土层140结构。
45.上模300还包括设置于顶框900顶面内侧的防溢件110,防溢件110为边框结构。通过防溢件110方便操作工人观察浇注腔内的混凝土浇注料,当浇注的混凝土与防溢件110底面接触后,停止注入混凝土,避免注入混凝土过多,而导致混凝土从浇注腔顶部溢出,造成生产材料的浪费。
46.为了便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固定直钢筋150和带钩钢筋160的位置、角度,保证三明治夹芯墙板的成型质量,底板170上还固定有两个直筋定位件120和两个钩筋定位件130;两个直筋定位件120相互配合用于定位穿过第三通孔600的直钢筋150,两个钩筋定位件130相互配合用于定位穿过第一通孔400和第二通孔500的带钩钢筋160。
47.具体的,两个直筋定位件120为沿平行于浇注腔长度方向并排分布的长条板状结构,两个直筋定位件120分别位于浇注腔的两端,二者的间距与直钢筋150的长度一致,在底框800的第三下凹口803上放置直钢筋150时,直钢筋15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直筋定位件120相贴合,从而避免了浇注混凝土过程中,直钢筋150发生轴向偏移,而第三通孔600能够防止直钢筋150发生径向偏移,最终,固定了直钢筋150的位置。
48.而两个钩筋定位件130为沿平行于浇注腔宽度方向并排分布的长条板状结构,两个钩筋定位件130分布位于浇注腔的两侧,钩筋定位件130与浇注腔相邻的一侧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并排分布的定位夹槽131,定位夹槽131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通槽,定位夹槽131的槽宽与带钩钢筋160的外径一致。
49.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将两侧带钩钢筋160从下而上分别放置于底框800和两个填充板700上时,带钩钢筋160两端的钩头部分分别置入两个钩筋定位件130的定位夹槽131中,且钩头与定位夹槽131的钩头贴合,一方面防止带钩钢筋160沿其长度方向发生轴向偏移,而另一方面,定位夹槽131能够定位带钩钢筋160两端钩头的角度,使得下层的带钩钢筋160两端钩头保持朝上,而上层的带钩钢筋160两端钩头保持朝下,在浇注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最终形成如图1所示的内页产品结构。
5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