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

文档序号:33590920发布日期:2023-03-24 20:2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

1.本实用新型涉及楼板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2.楼板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按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装配整体式、现浇式与预制装配式楼板三类;按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楼板、木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与砖拱楼板四类。现今,国内装配式建筑中常用的预制楼板类型有:pk预应力叠合楼板、大跨度装配式空心井字楼盖和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体系;
3.现浇楼板在承载能力与抗震性能方面均较好,但是施工过程中需要支设大量模板与支撑,且施工工期长,噪音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保护环境,工业化生产也较难实现,随着大跨度结构的出现和设计使用荷载的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抗剪性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还未达到设计值,构件就会因为裂缝和变形发展较大而不能继续正常使用,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另外则是目前的叠合楼板在制作时,需要二次支模浇筑完成,施工工艺复杂,并且破坏时依然是混凝土的典型的脆性破坏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楼板抗裂、抗剪性差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
6.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其中第二组合体以浇筑的形式与第一组合体固定结合;
7.其中,第一组合体包括:
8.pva纤维混凝土底板,所述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板肋,所述板肋的两端设置有加固端部;
9.穿孔,多个所述穿孔贯穿开设在所述板肋上;
10.加固钢带,两个所述加固钢带安置在所述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的顶端端面上,并位于所述板肋的两侧,所述加固钢带的两端设置有锁紧端部;
11.通孔,多个所述通孔等距开设在所述加固钢带的中部,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穿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12.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安置两个所述板肋之间,部分所述加固组件位于所述通孔、穿孔以及第二组合体内。
13.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安置在两个所述板肋之间,并与所述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紧密贴合,所述固定框架的内侧还设置有多个直线型钢筋;加固钢筋,多个所述加固钢筋中部与所述固定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钢筋
的两端分别贯穿于两侧的所述穿孔和通孔。
1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固钢带的横截面为“匚”字形,且所述加固钢带中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接触的一端和对侧端部为弯折状。
1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框架为折线型或直线型钢筋构成。
1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部分所述加固钢带以嵌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的内壁中,位于所述加固钢带内侧的所述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的嵌入部分为加固部。
1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固部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贯穿于所述加固钢带。
1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线型钢筋与所述加固钢筋交错布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该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由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构成,其中第二组合体由浇筑工艺与第一组合体固定结合为结构牢固的第一结构,其中第一组合体包括pva纤维混凝土底板和板肋,pva纤维的加入对水泥基体的抗弯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基体的抗裂性能和延性,使构件呈现延性破坏,基于此,本技术提供的叠合板可拥有很好的抗裂、抗剪性能,有刚度大、整体性好、节约材料、施工简便等优点。与传统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预制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相比,有抗裂性能优异、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和节约资源等优点。
21.2、该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还包括固定组件和加固钢带,其中部分固定组件贯穿于加固钢带和板肋,使得整固定组件能够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相连接,在后续的浇筑制备工艺时,固定部的设置能够增加pva纤维混凝土底板与第二组合体的接触面积,保证两个组合体能够牢固的组合为一体结构,从而形成结构更加稳定、抗剪性能更好的叠合楼板。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固钢带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7.图6为图4中b处放大图。
28.图中:1、第一组合体,2、pva纤维混凝土底板,3、板肋,4、加固端部,5、穿孔,6、加固钢带,7、通孔,8、锁紧端部,9、第二组合体,10、固定框架,11、直线型钢筋,12、加固钢筋,13、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9,其中第二组合体9以浇筑的形式与第一组合体1固定结合;
31.其中,第一组合体1包括: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板肋3、穿孔5、加固钢带6、通孔7和锁紧端部8,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板肋3,板肋3的两端设置有加固端部4;多个穿孔5贯穿开设在板肋3上;两个加固钢带6安置在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的顶端端面上,并位于板肋3的两侧,加固钢带6的两端设置有锁紧端部8;多个通孔7等距开设在加固钢带6的中部,且通孔7与穿孔5的位置一一对应;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安置两个板肋3之间,部分加固组件位于通孔7、穿孔5以及第二组合体9内。
3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新型装配高延性混凝土叠合楼板由第一组合体1和第二组合体9构成,其中第二组合体9由浇筑工艺与第一组合体1固定结合为结构牢固的一体楼板结构,其中第一组合体1包括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和板肋3,pva纤维的加入对水泥基体的抗弯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基体的抗裂性能和延性,使构件呈现延性破坏,基于此,本技术提供的叠合板可拥有很好的抗裂、抗剪性能,有刚度大、整体性好、节约材料、施工简便等优点,与传统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预制带肋底板的叠合楼板相比,有抗裂性能优异、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和节约资源等优点;此外,本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和加固钢带6,其中部分固定组件贯穿于加固钢带6和板肋3,使得整固定组件能够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相连接,在后续的浇筑制备工艺时,固定部的设置能够增加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与第二组合体9的接触面积,保证两个组合体能够牢固的组合为一体结构,从而形成结构更加稳定、抗剪性能更好的叠合楼板。
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的,加固组件包括:固定框架10、直线型钢筋11和加固钢筋12,固定框架10安置在两个板肋3之间,并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紧密贴合,固定框架10的内侧还设置有多个直线型钢筋11;多个加固钢筋12中部与固定框架10固定连接,加固钢筋12的两端分别贯穿于两侧的穿孔5和通孔7。
34.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框架10直线型钢筋11以及加固钢筋12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关系,加固钢筋12整体可以贯穿穿孔5与通孔7,其中部以绑扎的方式与固定框架10相连接,如此,整体固定组件将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进行组合连接,并受到板肋3以及加固钢带6的限位,确保后续的浇筑过程工艺制得的第二组合体9与第一组合体1的组合效果。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的,加固钢带6的横截面为“匚”字形,且加固钢带6中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接触的一端和对侧端部为弯折状,可以理解的是,加固钢带6的上设置有多个弯折部位,多个弯折区域在浇筑工艺后能够更加全面充分的与第二组合体9进行成型,在受到多方向外力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钢性连接效果。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的,固定框架10为折线型或直线型钢筋构成,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框架10为折线形结构时,其与浇筑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更大,确保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与浇筑混凝土的组合牢固程度。
37.请参阅图1、图4-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的,部分加固钢带6以嵌入的方式设置在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的内壁中,位于加固钢带6内侧的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的嵌入部分为加固部;加固部上设置有连接件13,连接件13贯穿于加固钢带6。
3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示例中,加固钢带6的其中一个弯折端嵌入在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中,以提升加固钢带6与pva纤维混凝土底板2的钢性连接效果,使制成后的整体叠合漏板的承受力更能够得到保证。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的,直线型钢筋11与加固钢筋12交错布置,使整体结构布置更加合理。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固定安装”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