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

文档序号:33445249发布日期:2023-03-14 23:2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

1.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由于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在抗震、防火及造价方面的综合优势,超高层建筑多采用此结构形式。目前框架梁仍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梁柱节点的受力特性,梁上层纵筋需要承受节点处较大的负弯矩,梁上层纵筋配筋量大、钢筋排数多、钢筋间距较小,加之结构体系抗震等级高、钢结构体系不允许开洞且连接部位空间较小等问题,使钢筋混凝土梁与钢柱的合理连接成为此类工程施工的难点。
3.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在实际工程中常用连接形式包括:环梁式、纵向钢筋贯穿式、钢牛腿式等,环梁式对梁之间内力传递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纵向钢筋贯穿式使得钢柱在节点区不连续, 难以保证节点原有的刚性;钢牛腿式对钢材消耗量大,梁上层纵筋与钢柱采取的焊接连接方式,现场施工繁琐、焊接工作量大、焊接质量也无法保证。为了实现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合理连接,提高建筑结构的施工效率,促使广大学者研发合理的梁柱节点构造形式,在保证节点的抗承载能力和抗剪切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难度和复杂性,研发施工操作更简易、施工效率更高的梁柱连接节点。
4.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施工便捷且连接可靠的钢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相适应的节点构造形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要解决传统的梁柱节点无法在满足节点内力传递的可靠性、节点的抗承载能力和节点的抗剪切承载能力良好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复杂性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包括有梁钢筋骨架和钢柱;所述梁钢筋骨架设置在钢柱的一侧,包括有梁上层钢筋、梁下层钢筋和箍筋;所述梁上层钢筋靠近钢柱的一端向下呈90
°
弯折,形成折段;
8.所述钢柱的侧面上、对应梁钢筋骨架的位置处设置有钢筋锚固盒和钢筋连接件;所述钢筋锚固盒位于梁上层钢筋的下方、靠近梁上层钢筋的位置处;所述钢筋连接件与梁下层钢筋对应设置;所述钢筋锚固盒包括有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的水平切面成u形,且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与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封堵在第一侧板与钢柱围成的矩形插孔的底部;所述梁上层钢筋的折段对应插接在钢筋锚固盒中;在钢筋锚固盒内浇筑有高强延性砂浆;所述梁下层钢筋与钢筋连接件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钢柱为型钢柱或者为钢管柱。
10.优选的,当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两层时,所述钢筋锚固盒还包括有第二侧板和第二
底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第一侧板远离钢柱的一侧,且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与第一侧板的底部平齐,第二侧板的顶部低于第一侧板的顶部;所述第二底板封堵在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围成的矩形插孔的底部;两层梁上层钢筋分别插接在两个矩形插孔中。
11.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不小于12d;所述第一侧板的宽度不大于2.5d,且第一侧板的宽度与梁上层纵筋的d之间的差值不小于15mm;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不小于10d;所述第二侧板的宽度不大于2.5d,且第二侧板的宽度与梁上层纵筋的d之间的差值不小于15mm;d为梁上层钢筋的公称直径。
12.优选的,所述钢筋连接件为钢板,且水平焊接在钢柱的侧面上;一组梁下层钢筋靠近钢柱的端部搭接在钢板上,且与钢板焊接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钢筋连接件为内螺纹套筒,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组;一组钢筋连接件与一组梁下层钢筋相对应设置;所述梁下层钢筋插入钢筋连接件中,且与钢筋连接件螺纹连接。
14.优选的,所述钢筋锚固盒的外表面上间隔设置有栓钉。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柱与梁钢筋骨架的连接节点中,梁上层钢筋靠近钢柱的一端向下呈90
°
弯折后直接插入焊接在钢柱上的钢筋锚固盒中,并向盒内先灌入高强延性砂浆,完成梁上层钢筋与钢柱的连接,先浇高强延性砂浆能与梁柱节点处的后浇混凝土形成良好粘结,钢柱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可靠,能共同工作,形成完整的节点结构;这种连接节点极大简化了现场复杂施工程序,减少现场钢筋焊接工作量,且能确保节点连接可靠。
17.2、本实用新型的钢柱与梁下层钢筋的连接采用钢筋焊接套筒机械连接或焊接悬挑板搭接焊接,此种结构形式克服了梁下层钢筋与钢柱直接采取焊接的连接方式中存在的施工难度大、焊接工作量大、焊接质量也无法保证的难题,大幅减少了工作量,具有施工便利,节点的连接可靠和质量稳定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一层时,梁钢筋骨架与钢柱连接节点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一层时,梁钢筋骨架与钢柱连接时的过程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两层时,梁钢筋骨架与钢柱连接节点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两层,且钢筋锚固盒外设置有栓钉时,梁钢筋骨架与钢柱连接节点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筋锚固盒内设置加强板的第一种实施例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筋锚固盒内设置加强板的第二种实施例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两层时,钢筋锚固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梁上层钢筋设置有一层时,钢筋锚固盒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钢柱、2-梁钢筋骨架、2.1-梁上层钢筋、2.1.1-折段、2.2-梁下层钢筋、2.3-箍筋、3-钢筋锚固盒、3.1-第一侧板、3.2-第一底板、3.3-第二侧板、3.4-第二底板、4-钢筋连接件、5-高强延性砂浆、6-栓钉、7-加劲板、8-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如图1-8所示,这种梁钢筋骨架与钢柱的连接节点,包括有梁钢筋骨架2和钢柱1;所述梁钢筋骨架2设置在钢柱1的一侧,包括有梁上层钢筋2.1、梁下层钢筋2.2和箍筋2.3;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上层钢筋2.1靠近钢柱1的一端向下呈90
°
弯折,形成折段2.1.1;
29.所述钢柱1的侧面上、对应梁钢筋骨架2的位置处设置有钢筋锚固盒3和钢筋连接件4;所述钢筋锚固盒3位于梁上层钢筋2.1的下方、靠近梁上层钢筋2.1的位置处;所述钢筋连接件4与梁下层钢筋2.2对应设置;所述钢筋锚固盒3包括有第一侧板3.1和第一底板3.2;所述第一侧板3.1的水平切面成u形,且第一侧板3.1的两端分别与钢柱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3.2封堵在第一侧板3.1与钢柱1围成的矩形插孔的底部;所述梁上层钢筋2.1的折段2.1.1对应插接在钢筋锚固盒3中;在钢筋锚固盒3内浇筑有高强延性砂浆5;所述梁下层钢筋2.2与钢筋连接件4固定连接。
30.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柱1为型钢柱或者为钢管柱。
31.本实施例中,当梁上层钢筋2.1设置有两层时,所述钢筋锚固盒3还包括有第二侧板3.3和第二底板3.4;所述第二侧板3.3设置在第一侧板3.1远离钢柱1的一侧,且第二侧板3.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侧板3.1上;所述第二侧板3.3的底部与第一侧板3.1的底部平齐,第二侧板3.3的顶部低于第一侧板3.1的顶部;所述第二底板3.4封堵在第二侧板3.3与第一侧板3.1围成的矩形插孔的底部;两层梁上层钢筋2.1分别插接在两个矩形插孔中。
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3.1的高度不小于12d;所述第一侧板3.1的宽度不大于2.5d,且第一侧板3.1的宽度与梁上层纵筋2.1的d之间的差值不小于15mm;所述第二侧板3.3的高度不小于10d;所述第二侧板3.3的宽度不大于2.5d,且第二侧板3.3的宽度与梁上层纵筋2.1的d之间的差值不小于15mm;d为梁上层钢筋2.1的公称直径。
33.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连接件4为钢板,且水平焊接在钢柱1的侧面上;一组梁下层钢筋2.2靠近钢柱1的端部搭接在钢板上,且与钢板焊接连接。
34.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连接件4为内螺纹套筒,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组;一组钢筋连接件4与一组梁下层钢筋2.2相对应设置;所述梁下层钢筋2.2插入钢筋连接件4中,且与钢筋连接件4螺纹连接。
35.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锚固盒3的外表面上间隔设置有栓钉6。
36.本实施例中,所述箍筋2.3有一组,沿梁钢筋骨架2的长轴向间隔箍设在梁上层钢筋2.1和梁下层钢筋2.2上。
37.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柱1上、对应梁上层钢筋2.1和梁下层钢筋2.2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加劲板7。
38.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锚固盒3的内部、沿着垂直于钢柱1对应一侧的侧面设置有加强板8;所述加强板8的一侧竖边与钢柱1焊接连接。
39.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8的另一侧边超出钢筋锚固盒3外、且加强板8的板面与钢筋锚固盒3相接处的部位与钢筋锚固盒3焊接连接。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加强板8的另
一侧边不超出钢筋锚固盒3、且加强板8的另一侧边与钢筋锚固盒3焊接连接。
40.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