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及楼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64902发布日期:2023-09-08 03:41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及楼层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核工程工业化和模块化施工,具体涉及一种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及楼层。


背景技术:

1、当前,在土建施工领域,多采用传统的满堂撑脚手架施工方法,即先支设模板,再绑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待浇筑楼板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再拆除脚手架支撑和模板。在上述施工方式中,脚手架搭设与拆除的工程量大,钢筋绑扎的工程量也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与材料,施工效率低;并且在上述施工中需严格遵循工序顺序,工序繁杂,施工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楼内设备的提前引入及安装;制约核工程施工工效的提升;难以满足日益缩短的工期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问题日益明显,土建施工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大幅加快在民用领域,随着工业化施工技术的发展,出现钢筋网片、钢筋笼和叠合楼板等技术,但钢筋笼没有与混凝土叠合楼板结合使用,且叠合楼板承载能力有限,适用于跨度不大和施工荷载不大的楼板。

2、对于核工程领域的楼板,一般为大跨度的超厚楼板,楼板的跨度可达8~12m,楼板的厚度可达800mm。楼板所用的钢筋直径大,工程量大,施工荷载也相对较大。上述民用领域的施工方法难以适用核工程领域中大跨度超厚楼板的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采用民用领域的施工方法难以适用核工程领域中大跨度超厚楼板施工要求的缺陷,基于以上情况,开发一种满足核工程领域中大跨度超厚楼板施工要求,施工周期短,节省人工与材料,以及施工效率高的楼板十分必要。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包括:钢筋笼、预制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3、所述钢筋笼由第一钢筋网片通过多根拉筋连接第二钢筋网片形成;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水平设置于底层,所述第二钢筋网片水平设置于顶层,所述多根拉筋的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连接,所述多根拉筋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连接;所述钢筋笼适于在预制场地制作;

4、所述预制底板由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笼的第一钢筋网片和多根拉筋的下部而成;

5、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由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笼的第二钢筋网片和多根拉筋的上部而成;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与所述预制底板叠合设置;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适于在施工现场制作;

6、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沿纵向的两端适于分别与相对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连接。

7、可选地,在沿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纵向两端的底部分别预埋设有第一预埋紧固件,两端的第一预埋紧固件适于分别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于第二墙体上。

8、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墙体上预埋设有与第一支撑件连接的第二预埋紧固件;在所述第二墙体上预埋设有与第二支撑件连接的第三预埋紧固件。

9、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埋紧固件、第二预埋紧固件和第三预埋紧固件均为预埋锚固螺栓。

10、可选地,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纵向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且在两端的端部均设有锚固板;所述锚固板适于预埋于墙体内。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为角钢支撑。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楼层,包括:多个所述的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

13、可选地,多个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沿纵向的两端分别与相对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连接;

14、多个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横向连接。

15、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中对应预制底板的位置处设有节点钢筋。

16、可选地,多个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横向通过钢筋或机械套筒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包括:钢筋笼、预制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所述钢筋笼由第一钢筋网片通过多根拉筋连接第二钢筋网片形成;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水平设置于底层,所述第二钢筋网片水平设置于顶层,所述多根拉筋的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连接,所述多根拉筋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连接;所述钢筋笼适于在预制场地制作;所述预制底板由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笼的第一钢筋网片和多根拉筋的下部而成;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由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笼的第二钢筋网片和多根拉筋的上部而成;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与所述预制底板叠合设置;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适于在施工现场制作;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沿纵向的两端适于分别与相对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连接;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叠合楼板技术与钢筋笼技术相结合,通过在预制场地,例如车间中预先制作钢筋笼,减少施工现场工程量,节约工期,预制底板将第一钢筋网片和拉筋连接成整体,协同受力;钢筋笼的预制底板可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浇筑的模板,承受施工期间荷载;省去现场搭设脚手架和钢筋绑扎的工程量,去除支模支撑的工作量;施工周期短,节省人工与材料,以及施工效率高,与民用领域中单独使用钢筋网片、钢筋笼和叠合楼板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承载能力更高,完全适合核工程领域大跨度超厚楼板的制作。

19、2.本实用新型在沿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纵向两端的底部分别预埋设有第一预埋紧固件,两端的第一预埋紧固件适于分别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于第二墙体上;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承担预制底板的自重和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浇筑荷载,形成可靠的支座约束,保证施工安全。

20、3.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墙体上预埋设有与第一支撑件连接的第二预埋紧固件;在所述第二墙体上预埋设有与第二支撑件连接的第三预埋紧固件;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墙体上预埋第二预埋紧固件和在第二墙体上预埋第三预埋紧固件,方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安装。

21、4.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预埋紧固件、第二预埋紧固件和第三预埋紧固件均为预埋锚固螺栓;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体限定第一预埋紧固件、第二预埋紧固件和第三预埋紧固件均为预埋锚固螺栓,方便拆装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且预埋锚固螺栓易于采购,降低成本。

22、5.本实用新型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纵向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且在两端的端部均设有锚固板;所述锚固板适于预埋于墙体内;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锚固板,保证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可靠连接。

23、6.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为角钢支撑;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上部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重量;且角钢支撑可以拆除,不影响房间内部的使用空间;且角钢支撑易于采购,降低成本。

2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层,包括:多个所述的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预先制作钢筋笼,分二次浇筑,预制底板将第一钢筋网片和拉筋连接成整体,协同受力;带钢筋笼的预制底板可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浇筑的模板,承受施工期间荷载;省去钢筋绑扎的工程量,去除支模支撑的工作量;施工周期短,节省人工与材料,以及施工效率高,与单独使用钢筋网片、钢筋笼和叠合楼板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承载能力更高,完全适合核工程领域大跨度超厚楼板的制作。

25、8.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中对应预制底板的位置处设有节点钢筋;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节点钢筋,保证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与预制底板之间的可靠连接,使得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与现浇混凝土的结构基本相同。

26、9.本实用新型多个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的横向通过钢筋或机械套筒连接;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多个核工程钢筋笼叠合楼板之间的可靠连接,形成整体的楼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