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光伏,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1、光伏屋面系统是一种将光伏组件与屋面结构相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这种屋面系统既可以实现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又能够进行光伏发电以节省建筑的用电成本。
2、通常,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屋面上的防水层、支撑固定件以及光伏组件,屋面包括檩条,安装时,防水层上开设穿孔,支撑固定件的一端穿过穿孔与檩条固定连接,光伏组件安装固定于支撑固定件上,使得光伏组件可以安装于屋面上。采用这种结构,防水层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光伏组件可以通过支撑固定件安装于屋面上。但是,由于防水层上设置有穿孔,穿孔处的卷材焊接缝在长期的风吹日晒及恶劣环境中,焊接缝处容易出现老化、脱落及裂开,从而使得水流会穿过穿孔流入屋面内,导致光伏屋面系统发生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屋面系统,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防水能力,避免光伏屋面系统发生漏水,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和依次层叠设置于屋面上的支撑固定件、防水层以及光伏组件,支撑固定件为多个且间隔设置于屋面上,防水层粘接或焊接于支撑固定件上,光伏组件安装于防水层上且与支撑固定件的位置相对应。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支撑固定件、防水层和光伏组件,支撑固定件设置于屋面和防水层之间,防水层粘接或焊接于支撑固定件上,光伏组件安装于防水层上,支撑固定件与屋面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支撑固定件位于屋面和防水层之间,支撑固定件可以直接与屋面进行连接,保证了防水层的完整性,避免水流穿过防水层上的穿孔流入屋面内造成漏水现象,从而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防水能力,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支撑固定件为多个且间隔设置于屋面上,光伏组件安装于防水层上且与支撑固定件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多个支撑固定件进行支撑,使得光伏组件安装在防水层上后,光伏组件上表面可踩踏,能够节省运维通道,提高屋面光伏组件铺装面积,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量,相对于整个金属屋面板进行支撑,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固定件进行支撑时,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同时相邻两个支撑固定件之间可以形成散热间隙,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紧固件,支撑固定件通过紧固件与屋面紧固连接。如此设置,支撑固定件与屋面之间通过紧固件相连,能够使支撑固定件安装更加牢靠,进而提高防水层和光伏组件安装的可靠性。
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屋面包括檩条、内板、隔汽层和保温层,檩条、内板、隔汽层和保温层依次层叠设置,紧固件为自攻钉,自攻钉依次穿过支撑固定件、保温层、隔汽层以及内板与檩条紧固连接;
6、或者,屋面为水泥屋面结构,支撑固定件与水泥屋面结构之间粘接或螺栓连接。如此设置,光伏组件可以安装至具有内板、隔汽层和保温层的屋面上,亦可以安装至水泥屋面结构上。
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于紧固件外部的防陷套筒。如此设置,能够使紧固件与屋面连接更加稳定牢靠,提高支撑固定件的安装可靠性。
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件和屋面之间设置有绑带;
9、绑带的宽度大于支撑固定件的宽度,绑带沿支撑固定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绑带的两端向支撑固定件的外部继续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防水层之间粘接或焊接。如此设置,通过绑带能够将防水层和支撑固定件进行预固定,保证支撑固定件与防水层之间仿形粘接的粘接效果。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单个光伏组件在防水层的正投影下方,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支撑固定件。如此设置,优化多个支撑固定件的安装位置,提高光伏组件安装的稳定性;光伏组件安装在防水层上后,光伏组件上表面可踩踏,能够节省运维通道,提高屋面光伏组件铺装面积,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量。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支撑固定件之间的间距值为a,a为相邻两个支撑固定件沿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光伏组件第一边的长度为b,并且光伏组件的第一边与支撑固定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则有a/b的值为5%~95%,且相邻两个支撑固定件之间的间距a为100mm~3000mm。如此设置,优化两个支撑固定件之间的间距,使得光伏组件上表面可踩踏的同时,节省支撑固定件的材料。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件和防水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粘接层,第一粘接层的面积为屋面总面积的5%~80%。如此设置,能够提高支撑固定件和防水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与防水层粘接或焊接。如此设置,光伏组件能够直接粘接或焊接至防水层上,提高光伏组件加工和安装的便捷性。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水层和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粘接层包括底涂层和粘胶层,底涂层设置于防水层上,粘胶层设置于底涂层和光伏组件之间。如此设置,能够使光伏组件和防水层粘接更加牢固。
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底涂层的材料为尼龙底涂剂、pp底涂剂、金属底涂剂、tpo底涂剂以及pvc底涂剂其中一种。如此设置,保证光伏组件和防水层粘接牢固。
1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一侧与防水层粘接,另一侧与光伏组件粘接或紧固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通过连接件隔开光伏组件和防水层,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卡接组件,支撑固定件设置有卡接部,光伏组件通过卡接组件与卡接部配合卡接,防水层位于支撑固定件和卡接组件之间。如此设置,卡接组件通过与支撑固定件卡接的方式进行安装,防水层通过卡位于卡接组件和支撑固定件之间的方式进行铺设,使得光伏组件安装时不需要在防水层上进行打孔,保证了防水层的完整性,避免水流穿过防水层上的穿孔流入屋面内造成漏水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防水能力。
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接组件包括卡件、压接件和紧固件,卡件与压接件通过紧固件相连接,卡件与支撑固定件卡接连接,压接件压在光伏组件的上方,通过紧固件将压接件与卡接件紧固连接。如此设置,卡件与卡接部卡接配合,压接件通过连接件与卡件相连,通过压接件与卡件配合,可以将光伏组件压紧于防水层上,提高光伏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和防水层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散热能力。
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支撑固定件的长度方向,光伏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便于散热的间隙;
21、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定位光伏组件的间隔条,间隔条与防水层焊接或粘接。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散热能力和稳定性。
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件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连接部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如此设置,通过凸起部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通过连接部与屋面固定连接,能够提高支撑固定件的支撑强度,避免光伏组件遇到强风撕破翻覆,提高光伏屋面系统的可靠性。
2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件包括支撑部,凸起部包括侧板、过渡部、支撑面,侧板、过渡部、支撑面依次相接,过渡部为弧形结构或倾斜结构,支撑面的两端部为圆弧结构。如此设置,优化支撑固定件的结构,提高防水层的铺设效果,避免防水层铺设时发生破损,同时能够简化支撑固定件的结构,便于支撑固定件的加工和安装。
2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过渡部为弧形结构的情况下,过渡部的折弯半径为0.05mm~12mm,支撑面两端的圆弧半径为20mm~100mm。如此设置,进一步优化过渡部的结构,提高防水层铺设的稳定性,避免防水层铺设时发生破损。
2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支撑固定件宽度方向,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防水层的下方设置有一支撑固定件,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如此设置,通过一个支撑固定件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能够使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安装更加稳定,便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依次搭设安装。
2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支撑固定件的支撑部具有一个凸起部时,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凸起部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且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如此设置,单个支撑部上设置有一个凸起部,通过一个凸起部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能够使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安装连接更加稳定牢靠。
2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支撑固定件的支撑部具有至少三个凸起部且凸起部的个数为奇数个时,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支撑部至少三个凸起部中,处于支撑部中间位置的凸起部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且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处于支撑部中间位置两侧的凸起部分布于中间位置的两侧,且用于分别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如此设置,单个支撑部上的凸起部为多个且为奇数个,通过处于支撑部中间位置的凸起部可以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处于支撑部中间位置两侧的凸起部可以分别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充分提高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安装连接的稳定性。
2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支撑固定件的支撑部具有至少两个凸起部且凸起部的个数为偶数个时,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支撑部至少两个凸起部分布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中间位置的两侧,且用于分别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如此设置,单个支撑部上的凸起部为两个以上且为偶数个,凸起部通过位于支撑固定件中间位置两侧的凸起部分别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能够提高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安装连接的稳定性。
29、有益效果: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和依次层叠设置于屋面上的支撑固定件、防水层以及光伏组件,支撑固定件与防水层之间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防水层与光伏组件之间通过粘接或卡接的方式连接,在整个屋面系统安装过程中不会破坏防水层的完整性,从而可有效解提升屋面的防水性能。
30、另外,多个支撑固定件间隔设置在屋面结构和防水层之间,用于支撑防水层上的光伏组件,从而为光伏组件提供可靠的支撑,保证光伏组件满足可踩踏及抗风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