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41341786发布日期:2025-03-19 14:5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隔震支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在建筑设计施工时,往往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底部设置隔震支座,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2、橡胶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抗震性,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不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腐蚀和磨损,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结构受到外部震动影响的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所以现有技术中经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安装工作。

3、然而,由于橡胶材料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小,适用范围有限,橡胶隔震支座不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或重载结构的隔震支座设计。且地震波的冲击方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方向的,一种是水平方向的;橡胶隔震支座对垂直方向的冲击力有较好的隔震减震作用,但对水平方向冲击力的隔震减震作用较为薄弱。

4、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了一套建筑结构的楼板、上固定板1、上支座板2、滑块5、下支座板4、下固定板3和地基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减小上支座板2相对下支座板4的移动,在水平方向上减弱建筑结构与地基所受到的地震波冲击力,提高了连接节点处的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橡胶隔震支座不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或重载结构,且对水平方向冲击力的隔震减震作用较弱的问题。

2、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所述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包括建筑隔震支座,所述建筑隔震支座设置在地基上,所述建筑隔震支座承载建筑结构,以构成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其中,所述建筑隔震支座包括上固定板1、上支座板2、下固定板3、下支座板4和滑块5;

4、所述上固定板1固定在所述上支座板2上,所述上固定板1承载建筑结构,所述下固定板3设置在地基上,所述下支座板4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

5、所述滑块5滑动设置在所述上支座板2与所述下支座板4之间,所述滑块5的上表面形状与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形状相匹配,所述滑块5的下表面形状与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形状相匹配,且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与所述滑块5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与所述滑块5的下表面抵接;

6、其中,所述上支座板2与所述下支座板4之间形成滑动空间,在发生地震时,所述滑块5在所述滑动空间内滑动,以使所述上支座板2和所述下支座板4错位。

7、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板1内设置有多个上电磁铁11,多个上电磁铁11呈阵列分布,所述下固定板3内设置有多个下电磁铁31,多个下电磁铁31成阵列分布;所述滑块5中设置有钢板51;

8、所述上电磁铁11和所述下电磁铁31上电之后,产生磁感线;所述钢板51作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以检测老化的建筑隔震支座。

9、进一步地,所述滑块5的上端有上滑动面板52,所述上滑动面板52的表面形状与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形状相匹配,所述上滑动面板52与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抵接;

10、所述滑块5的下端有下滑动面板53,所述下滑动面板53的表面形状与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形状相匹配,所述下滑动面板53与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抵接。

11、进一步地,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设置有上球面滑道21;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设置有下球面滑道41;

12、当发生地震时,所述上滑动面板52在所述上球面滑道21上滑动,所述下滑动面板53在所述下球面滑道41上滑动,以使所述上支座板2和所述下支座板4错位。

1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隔震支座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

14、将上固定板1固定在所述上支座板2上;将下支座板4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

15、将滑块5设置在所述上支座板2与所述下支座板4之间,以使所述上支座板2的内侧与所述滑块5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支座板4的内侧与所述滑块5的下表面抵接;

16、使用多组锚固组件将所述下固定板3安装在地基上;

17、使用多组锚固组件将所述上固定板1的上端与建筑结构的楼板连接。

18、进一步地,在所述将滑块5设置在所述上支座板2与所述下支座板4之间之前,还包括:

19、在所述上固定板1内设置多个上电磁铁11,将所述上电磁铁11的导线从所述上固定板1中引出;其中,所述多个上电磁铁11呈阵列分布;

20、在所述下固定板3内设置多个下电磁铁31,将所述下电磁铁31的导线从所述下固定板3中引出;其中,所述多个下电磁铁31呈阵列分布;

21、在所述滑块5中设置钢板51。

22、进一步地,所述在所述上固定板1内设置多个上电磁铁11,将所述上电磁铁11的导线从所述上固定板1中引出包括:

23、按照每个所述上电磁铁11之间的间距阈值,在所述上固定板1上确定所述多个上电磁铁11的安装位置;

24、使用紧固件将所述上电磁铁11固定在相应的安装位置上;

25、按照预设接线方式,将导线连接至所述上电磁铁11,并将所述上电磁铁11的导线从所述上固定板1中引出。

26、进一步地,在所述使用多组锚固组件将所述上固定板1的上端与建筑结构的楼板连接之后,还包括:

27、使用从所述上固定板1中引出的导线,对所述多个上电磁铁11供电;使用从所述下固定板3中引出的导线,对所述多个下电磁铁31供电,以向每个所述上电磁铁11和所述下电磁铁31施加第一电压,以便于发生地震时,所述上电磁铁11与对应的下电磁铁31之间产生磁感线,所述钢板51作为导体切割所述磁感线;基于各个上电磁铁11及各个下电磁铁31所对应的供电线路的感应电流,确定所述钢板51在所述滑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基于所述钢板51在所述滑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各个建筑隔震支座的上支座板2与下支座板4的相对位置变化,以确定出老化的建筑隔震支座,并提示更换所述老化的建筑隔震支座。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范围为5伏特至12伏特。

29、进一步地,在所述地基上以阵列形式安装多个建筑隔震支座。

30、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1、由于滑块5及滑动空间的存在,减弱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隔震支座向上部的建筑结构传递的地震波冲击力,所以能在发生地震时保护建筑结构。其中,本发明利用滑块5实现减弱水平方向冲击力,提高了连接节点处的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橡胶隔震支座不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或重载结构,且对水平方向冲击力的隔震减震作用较弱的问题。

32、进一步地,在上固定板1内设置多个上电磁铁11,在下固定板3内设置多个下电磁铁31,并在滑块5中设置钢板51;发生地震时,上电磁铁11与对应的下电磁铁31之间产生磁感线,上电磁铁11与下电磁铁31之间的钢板51作为导体会切割该磁感线;钢板51切割磁感线时,产生该磁感线的电磁铁中的感应电流也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发生变化,本发明获取感应电流发生变化的电磁铁的位置,以确定钢板51在滑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并据此在发生地震的过程中,实时确定同一建筑结构下各个建筑隔震支座的上支座板2与下支座板4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确定出老化的建筑隔震支座,并提示更换老化的建筑隔震支座,以确保该建筑结构在地震时的摆动幅度尽可能地一致,达到减少地震对该建筑结构的损伤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