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水隔热铝合金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643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窗,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防水隔热铝合金窗。



背景技术:

铝合金门窗重量轻、强度高,单铝合金材料传热系数高,不利于保温节能。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铝合金型材之间加热隔热条来进行隔热,但这种隔热方式的隔热范围小,隔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还会降低铝合金门窗的强度。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使用条件的影响,铝合金门窗中粘贴在窗扇上的胶条容易开胶、脱落,导致影响密封性能。此外,对于配套使用的窗框而言,因采用平面的凹形集水槽,无法使积水排除,渗透到窗框内,加剧了胶条的开胶、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水隔热铝合金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设置的双层玻璃及隔热层大大提高了铝合金窗的隔热效果,通过设计排水更为合理的窗框实现积水能够有效排除进而避免渗透并影响密封性能,通过设置独立的密封槽及密封条进而避免开胶、脱落的现象。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防水隔热铝合金窗,包括窗框和窗扇,所述的窗框为铝合金型材制成的矩形体,沿长度方向具有一个流水板,所述的流水板将所述的窗框分割成A腔和B腔,所述的A腔后端向上凸设有一平板状挡水板,与挡水板相对应的B腔的后端向上凸设一平板状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下端设有多个排水孔I,所述的B腔前端下侧设有多个与所述排水孔I相对应的排水孔II,所述的B腔上端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滑动铰链的凹槽;所述的窗扇同一侧的端面凸设有密封隔板及隔条,在密封隔板上设有C形密封槽,所述的密封槽内安装有密封条,在所述窗扇的同一侧的内侧端面上设置同样的C形密封槽及安装其内的密封条;在所述的窗扇上与隔条相对应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安装扣条的扣条座,所述的扣条座与窗扇相互垂直,所述的隔条及扣条座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安装扇框的镶嵌口;所述的扇框中间设置有双层玻璃,所述的双层玻璃之间为真空;所述的扇框还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的前、后面板中间镶嵌双层玻璃,所述的前、后面板之间通过多个螺栓与螺栓座相互配合紧固连接,隔热层围绕双层玻璃填充于前、后面板之间,扇框与双层玻璃接触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胶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窗扇分体设置,在窗扇的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间填充隔热层,并用螺栓和螺栓座连前、后面板,确保了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及铝合金窗的结构稳定、不变形;通过采用在同一侧的两个端面上设置密封槽及密封条,保证了窗扇关闭时的密封性能,既避免了传统密封条容易开胶、脱落的缺陷,又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安装的真空双层玻璃能够更有效的实现保温效果;与之配套的窗框,通过设 计的流水板及排水孔,能够有效地排出积水,保证了窗框槽内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窗框,2、窗扇,3、隔热层,4、双层玻璃,5、螺栓座,6、密封槽,7、密封条,8、流水板,9、挡水板,10、隔板,11、A腔,12、B腔,13、凹槽,14、排水孔I,15、排水孔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点。

一种新型防水隔热铝合金窗,包括窗框和窗扇,所述的窗框为铝合金型材制成的矩形体,沿长度方向具有一个流水板,所述的流水板将所述的窗框分割成A腔和B腔,所述的A腔后端向上凸设有一平板状挡水板,与挡水板相对应的B腔的后端向上凸设一平板状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下端设有多个排水孔I,所述的B腔前端下侧设有多个与所述排水孔I相对应的排水孔II,所述的B腔上端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滑动铰链的凹槽;所述的窗扇同一侧的端面凸设有密封隔板及隔条,在密封隔板上设有C形密封槽,所述的密封槽内安装有密封条,在所述窗扇的同一侧的内侧端面上设置同样的C形密封槽及安装其内的密封条;在所述的窗扇上与隔条相对应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安装扣条的扣条座,所述的扣条座与窗扇相互垂直,所述的隔条及扣条座之间的 间隙形成用于安装扇框的镶嵌口;所述的扇框中间设置有双层玻璃,所述的双层玻璃之间为真空;所述的扇框还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的前、后面板中间镶嵌双层玻璃,所述的前、后面板之间通过多个螺栓与螺栓座相互配合紧固连接,隔热层围绕双层玻璃填充于前、后面板之间,扇框与双层玻璃接触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胶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窗扇分体设置,在窗扇的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间填充隔热层,并用螺栓和螺栓座连前、后面板,确保了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及铝合金窗的结构稳定、不变形;通过采用在同一侧的两个端面上设置密封槽及密封条,保证了窗扇关闭时的密封性能,既避免了传统密封条容易开胶、脱落的缺陷,又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安装的真空双层玻璃能够更有效的实现保温效果;与之配套的窗框,通过设计的流水板及排水孔,能够有效地排出积水,保证了窗框槽内的清洁。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