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948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清扫对象进行清扫的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4年8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63136号的优先权,并引用该日本专利申请所述的全部记述内容。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8–253286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由清扫体和清扫体保持件构成的清扫用具。清扫体安装在清扫体保持件的保持板上。另一方面,关于清扫体与清扫体保持件的安装的容易性、清扫体与清扫体保持件的拆卸容易性的问题,该文献所述的清扫用具未作提及,对于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3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首创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涉及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的更加合理性的构筑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清扫片材能安装在保持用具上,上述清扫片材包括片状构件、通过使片状构件叠合而构成的保持用具的收容部以及通过使叠合的片状构件接合而构成收容部的外缘的接合部。收容部的保持用具的插入方向规定第1轴,第1轴的与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规定拔出方向,与第1轴交叉的方向规定第2轴。收容部包括开口和收容空间,上述收容空间与开口连续并且沿第1轴延伸。收容空间包括在第2轴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第1空间区域和具有比第1空间区域短的长度的第2空间区域。第1空间区域在第1轴上设置在比第2空间区域靠开口侧的位置。

采用本发明的清扫片材,在将保持用具安装到收容部时,由于挨着开口形成有第1空间区域,所以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收容部。此外,在清扫作业中,由于形成有第2空间区域,所以能够利用该第2空间区域卡定保持用具。即,能在清扫作业中,抑制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发生脱离。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开口包括第1开口,形成在沿第1轴与第1开口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作为包含第1开口的区域的第1开口侧区域,和作为包含第2开口的区域的第2开口侧区域。此外,第1空间区域以及第2空间区域分别形成在第1开口侧区域和第2开口侧区域。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使用者能够选择第1开口和第2开口,所以可用性得到提高。此外,第1开口和第2开口分别具有第1开口侧区域和第2开口侧区域,所以无关于由使用者进行的开口的选择,都能易于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清扫片材中。此外,能够形成为在清扫中使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不易脱离的清扫片材。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收容部具有引导保持用具的引导部。引导部能够由从第1空间区域到第2空间区域的区域构成。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在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清扫片材中时,当使保持用具自第1空间区域移动到比该第1空间区域在第2轴上的长度短的第2空间区域时,引导部能够引导保持用具。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清扫片材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收容部具有比收容部的其他部位的刚性高的高刚性部。高刚性部形成在第2空间区域内。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高刚性部能够抑制在保持用具自第1空间区域向第2空间区域移动时可能发生的收容部的变形。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收容部具有构成第1空间区域的第1接合部,和构成第2空间区域的第2接合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保持用具具有凸部,收容部在第1接合部与第2接合部之间构成收容凸部的凸部收容区域。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接合部具有插入侧区域和拔出侧区域,在为了将保持用具收容到收容部而使保持用具沿插入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上述插入侧区域与保持用具抵接,在使收容在收容部的保持用具沿拔出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上述拔出侧区域与保持用具抵接。

插入侧区域规定沿插入方向移动的保持用具最先抵接的插入起始点、沿插入方向移动的保持用具最后抵接的插入结束点、作为连接插入起始点与插入结束点的直线的插入第1直线、作为通过插入起始点的第2轴上的直线的插入第2直线、和作为由插入第1直线与插入第2直线形成的角度的插入角度。

拔出侧区域规定沿拔出方向移动的保持用具最先抵接的拔出起始点、沿拔出方向移动的保持用具最后抵接的拔出结束点、作为连接拔出起始点与拔出结束点的直线的拔出第1直线、作为通过拔出结束点的第2轴上的直线的拔出第2直线、和作为由拔出第1直线与拔出第2直线形成的角度的拔出角度。

并且,插入角度构成为比拔出角度小。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在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清扫片材中时,保持用具与插入侧区域抵接,所以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的安装作业容易进行。另一方面,在自清扫片材拔出保持用具时,保持用具与拔出侧区域抵接,所以能够抑制清扫作业中的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的脱离。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插入侧区域具有形成在第1接合部的第1插入侧区域,和形成在第2接合部的第2插入侧区域。拔出侧区域具有形成在第1接合部的第1拔出侧区域,和形成在第2接合部的第2拔出侧区域。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插入侧区域兼作引导部。

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中,在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清扫片材中时,能够利用具有插入角度的插入侧区域将保持用具顺利地插入到收容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对于自第1开口插入的保持用具,配置在第2开口区域内的拔出侧区域构成对保持用具的插入进行抑制的抑制部。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在将安装于清扫片材的保持用具拔出时,利用配置在第2开口区域的拔出侧区域使保持用具难以拔出。因此,能在清扫作业中,防止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发生脱离。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清扫片材中,收容部具有用于使收容空间分离的分离接合部。

采用本形态的清扫片材,能够较佳地使用例如向清扫片材插入的部位形成为两叉状的保持用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清扫用具包括保持用具,和安装在保持用具上的清扫片材,保持用具具有长条部和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清扫片材包括片状构件,通过使片状构件叠合而构成的长条部的收容部,和通过使叠合的片状构件接合而构成收容部的外缘的接合部。收容部的长条部的插入方向规定第1轴,第1轴的与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规定拔出方向,与第1轴交叉的方向规定第2轴。收容部包括开口和收容空间,上述收容空间与开口连续并且沿第1轴延伸。收容空间包括在第2轴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第1空间区域,和具有比第1空间区域短的长度的第2空间区域。第1空间区域在第1轴上设置在比第2空间区域靠上述开口侧的位置。

采用本发明的清扫用具,在将保持用具安装到收容部时,由于挨着开口形成有第1空间区域,所以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保持用具插入到收容部。此外,在清扫作业中,由于形成有第2空间区域,所以能够利用该第2空间区域卡定保持用具。即,能在清扫作业中抑制清扫片材与保持用具发生脱离。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涉及清扫用具的更加合理的构筑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清扫片材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剖视图。

图3是清扫片材上的收容部的说明图。

图4是清扫片材上的接合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接合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插入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插入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插入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拔出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拔出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拔出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清扫片材上的插入侧区域和拔出侧区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1保持用具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1保持用具上的长条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2保持用具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2保持用具上的长条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7是图15中的II–II剖视图。

图18是清扫用具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清扫用具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清扫用具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的概要

基于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清扫片材以及清扫用具的实施方式。通过在图1所示的清扫片材B100上安装图13所示的保持用具G100,构成清扫用具。该清扫片材B100是本发明的“清扫片材”的一例,保持用具G100是本发明的“保持用具”的一例。另外,保持用具G100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图13所示的形态和图15所示的形态。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3所示的保持用具称为第1保持用具G100,将图15所示的保持用具称为第2保持用具G200。在清扫用具封装体中,使第1保持用具G100或第2保持用具G200的任一方与清扫片材B100组合。

清扫片材B100可以是将使用一次作为目标的一次性型清扫片材、对自清扫对象的被清扫面去除掉的垃圾和灰尘进行保持并且将多次使用作为目标而进行更换的一次性型清扫片材。

清扫片材的基本结构

基于图1~图2说明清扫片材B100的基本结构。图1是表示清扫片材B100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剖视图。

如图2所示,清扫片材B100包括片状构件B110和纤维束B200。片状构件B110包括第1片B111、第2片B112和第3片B113。第1片B111与第2片B112叠合。纤维束B200配置在第2片B112与第3片B113之间。片状构件B110与纤维束B200利用规定的接合部D100接合。在第1片B111与第2片B112之间形成有收容图13所示的保持用具G100的长条部G110的收容部C100。另外,收容部C100也可以收容图15所示的保持用具G200的长条部G210。通过利用接合部D100使第1片B111与第2片B112接合,形成收容部C100。即,收容部C100的外缘由接合部D100构成。接合部D100、收容部C100和保持用具G100的详细的结构见后述。该片状构件B110是本发明的“片状构件”的一例,接合部D100是本发明的“接合部”的一例,收容部C100是本发明的“收容部”的一例。

如图1所示,清扫片材B100规定与长条部G110、G210相对于收容部C100的插入方向A110y平行的直线即第1轴A100y。第1轴A100y的与插入方向A110y相反的一侧的方向规定拔出方向A120y。与第1轴A100y交叉的方向规定第2轴A100x。该插入方向A110y是本发明的“插入方向”的一例,拔出方向A120y是本发明的“拔出方向”的一例,第1轴A100y是本发明的“第1轴”的一例,第2轴是本发明的“第2轴”的一例。

如图1所示,收容部C100包括开口C110,和与开口C110相连续并且沿第1轴A100y延伸存在的收容空间C200。该开口C110是本发明的“开口”的一例,收容空间C200是本发明的“收容空间”的一例。如图1所示,在第1轴A100y上,第1片B111形成为比第2片B112短。开口C110包括第1开口C111,和在第1轴A100y上形成在与第1开口C111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C112。该第1开口C111是本发明的“第1开口”的一例,第2开口C112是本发明的“第2开口”的一例。

第1片B111、第2片B112以及第3片B113具有多条沿第2轴A100x延伸的切槽B310。在相邻的切槽B310之间形成有长方形片B300。

利用由热熔性纤维(热塑性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形成片状构件B110。作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合成纤维。

另一方面,除了无纺布以外,还能使用麻布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膜体等。

为了能对清扫对象进行清扫,利用纤维结构体形成纤维束B200。在本发明中,纤维结构体是指由“纤维”形成的构造物。在本发明中,“纤维”包含由典型的单一的纤维形成的材料,和由典型的纤维沿长度方向以及/或者径向形成的材料(合股线、短纤维纱和多条长纤维的一部分连接而成的丝线材料等)。这里,“典型的纤维”是线材和织物等的构成单位,是与粗细相比具有充分的长度的较细且容易挠曲的纤维。详细而言,将较长的连续状的纤维称为长纤维(长丝),将较短的纤维称为短纤维(短丝)。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清扫片材B100中,利用由沿规定的方向具有取向性的多条纤维形成的纤维集合体,形成纤维束B200。详细而言,利用沿第2轴A100x具有取向性的纤维的集合体,形成纤维集合体。

利用沿第2轴A100x具有取向性并且层叠起来的多条纤维,形成纤维集合体。纤维是柔软的原料,所以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因此,纤维的纤维取向方向是指产品的设计上的纤维取向性。

纤维集合体优选使用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材质,实用上通过使藤(日文:トウ)开纤而获得的长纤维(长丝)的集合体。

收容部的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3说明清扫片材B100的收容部C100。收容部C100的外缘由多个接合部D100形成。另一方面,清扫片材B100具有通过第2轴A100x上的中心线而沿第1轴A100y延伸的分离接合部(第6接合部)D106。利用分离接合部D106使收容空间C200分别向图3中的左右侧分离。该分离接合部D106是本发明的“分离接合部”的一例。

开口C110包括第1开口C111,形成在沿第1轴A100y与第1开口C111相反的一侧的第2开口C112,作为包含第1开口C111的区域的第1开口侧区域C111a,和作为包含第2开口C112的区域的第2开口侧区域C112a。该第1开口C111是本发明的“第1开口”的一例,第2开口C112是本发明的“第2开口”的一例,第1开口侧区域C111a是本发明的“第1开口区域”的一例,第2开口侧区域是本发明的“第2开口侧区域”的一例。

收容空间C200包括第1收容区域C310和第2收容区域C320。第1收容区域C310适应于第1保持用具G100。第2收容区域C320适应于第2保持用具G200。

更详细而言,图13所示的第1保持用具G100具有可配置在收容空间C200内的第1长条部G110,和设于第1长条部G110的第1凸部G150。图15所示的第2保持用具G200具有配置在可收容空间C200内的第2长条部G210,和设于第2长条部G210的第2凸部G250。在将第1保持用具G100安装到清扫片材B100上的情况下,第1收容区域C310收容第1凸部G150。在将第2保持用具G200安装到清扫片材B100上的情况下,第2收容区域C320收容第2凸部G250。另外,“将凸部收容到收容区域内”并非指将保持用具所具有的全部的凸部全都收容到特定的收容区域内。例如,见后述,第2保持用具G200的第2凸部G250形成有2个,将任一个的第2凸部G250收容到第2收容区域C320内即可。

第1收容区域C310和第2收容区域C320在第1轴A100y上相邻。第1收容区域C310具有前端部C311和后端部C312,第2收容区域C320具有前端部C321和后端部C322。

接合部的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4说明清扫片材B100的接合部D100。通过使片状构件B110与纤维束B200热熔接,形成接合部D100。接合部D100包括第1接合部D101、第2接合部D102、第3接合部D103、第4接合部D104、第5接合部D105和第6接合部D106。第1接合部D101~第4接合部D104在第2轴A100x上分别各形成一对。第1接合部D101~第5接合部D105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1开口侧区域C111a和第2开口侧区域C112a内。从开口C110侧观察,依次配置第1接合部D101、第2接合部D102、第3接合部D103和第4接合部D104。第5接合部D105设置在通过第2接合部D102的第2轴A100x上的第6接合部D106的位置。即,如图4所示,第5接合部D105和第6接合部D106具有重叠的部分。

如图2所示,第6接合部D106使第1片B111、第2片B112、纤维束D200以及第3片B113接合。另一方面,第1接合部D101~第5接合部D105使第1片B111与第2片B112接合,并且使纤维束B200的一部分接合。

如图4所示,收容空间C200包括在第2轴A100x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第1空间区域C201,和具有比第1空间区域C201短的长度的第2空间区域C202。第1空间区域C201在第1轴A100y上设置在比第2空间区域C202靠开口C110侧的位置。第1空间区域C201形成在一对第1接合部D101之间。第2空间区域C202形成在一对第2接合部D102之间。也就是说,在第2轴A100x上,一对第1接合部D101彼此的间隔形成为比一对第2接合部D102彼此的间隔宽。第1空间区域C201以及第2空间区域C202分别对称地形成在第1开口侧区域C111a和第2开口侧区域C112a。

该第1空间区域C201是本发明的“第1空间区域”的一例,第2空间区域C202是本发明的“第2空间区域”的一例。

如图4所示,在第2空间区域C202形成有第5接合部D105。在收容部C100,第5接合部D105形成比收容部C100的其他部位的刚性高的高刚性部C400。此时,形成有收容部C100的外缘的第1接合部D101~D104不相当于“收容部C100的其他部位”。另外,在第2轴A100x上,第5接合部D105的长度形成为比第6接合部D106的长度长。由此,形成有第5接合部D105(高刚性部C400)的部位比收容部C100的其他部位的刚性高。该高刚性部C400是本发明的“高刚性部”的一例。

上述的第1收容区域C310收容保持用具G100的凸部G150。另外,第2收容区域C320收容保持用具G200的凸部G250。因此,第1收容区域C310和第2收容区域C320能够构成凸部收容区域。

第1收容区域C310由第1收容区域形成部D110形成。第2收容区域C320由第2收容区域形成部D210形成。

如图3所示,第1收容区域C310具有前端部C311和后端部C312,第2收容区域C320具有前端部C321和后端部C322。如图4所示,第1收容区域形成部D110具有形成第1收容区域C310的前端部C311的第1前端接合部D111,和形成第1收容区域C310的后端部C322的第1后端接合部D112。此时,第1前端接合部D111由第3接合部D103构成,第1后端接合部D112由第2接合部D102构成。另外,第2收容区域形成部D210具有形成第2收容区域C320的前端部C321的第2前端接合部D211,和形成第2收容区域C320的后端部C322的第2后端接合部D212。此时,第2前端接合部D211由第2接合部D102构成,第2后端接合部D212由第1接合部D101构成。即,第2接合部D102兼用第1后端接合部D112和第2前端接合部D211。采用该种结构,使第1收容区域C310与第2收容区域C320相邻。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1收容区域形成部D110和第2收容区域形成部D210分别利用一对接合部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别利用单一的接合部来形成第1收容区域形成部D110和第2收容区域形成部D210。

接合部的插入侧区域和拔出侧区域的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5~图12说明接合部D100的插入侧区域D300和拔出侧区域D400。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插入侧区域D300和拔出侧区域D400的说明由第1接合部D101~第3接合部D103形成。在图5~图12中,作为具有插入侧区域D300和拔出侧区域D400的接合部,以第2接合部D102为代表进行说明。另外,作为保持用具,以第1保持用具G100为代表进行说明。该插入侧区域D300是本发明的“插入侧区域”的一例,拔出侧区域D400是本发明的“拔出侧区域”的一例。

如图5所示,第2接合部D102具有插入侧区域D300,在为了将保持用具G100的长条部G110收容到收容部C100而使保持用具G100沿插入方向A110y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上述插入侧区域D300与凸部G150抵接。此外,第2接合部D102还具有拔出侧区域D400,在使收容在收容部C100的长条部G110沿拔出方向A120y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上述拔出侧区域D400与凸部G150抵接。

插入侧区域D300规定:如图6所示沿插入方向A110y移动的凸部G150最先抵接的插入起始点D301,和如图7所示沿插入方向A110y移动的凸部G150最后抵接的插入结束点D302。插入侧区域D300还规定:如图8所示作为连接插入起始点D301与插入结束点D302的直线的插入第1直线D303,作为通过插入起始点D301的第2轴A100x上的直线的插入第2直线D304,和作为由插入第1直线D303与插入第2直线D304形成的角度的插入角度D305。

该插入起始点D301是本发明的“插入起始点”的一例,插入结束点D302是本发明的“插入结束点”的一例,插入第1直线D303是本发明的“插入第1直线”的一例,插入第2直线D304是本发明的“插入第2直线”的一例,插入角度D305是本发明的“插入角度”的一例。

拔出侧区域D400规定:如图9所示沿拔出方向A120y移动的凸部G150最先抵接的拔出起始点D401,和图10所示沿拔出方向A120y移动的凸部G150最后抵接的拔出结束点D402。此外,拔出侧区域D400还规定:如图11所示作为连接拔出起始点D401与拔出结束点D402的直线的拔出第1直线D403,作为通过拔出结束点D402的第2轴A100x上的直线的拔出第2直线D404,和作为由拔出第1直线D403和拔出第2直线D404形成的角度的拔出角度D405。

该拔出起始点D401是本发明的“拔出起始点”的一例,拔出结束点D402是本发明的“拔出结束点”的一例,拔出第1直线403是本发明的“拔出第1直线”的一例,拔出第2直线D404是本发明的“拔出第2直线”的一例,拔出角度D405是本发明的“拔出角度”的一例。

图8所示的插入角度D305构成为比图11所示的拔出角度D405小。

另外,在上述的图5~图11中说明的插入侧区域D300和拔出侧区域D400的结构形成在第1接合部D101~第3接合部D103。这里,如图12所示,将第1接合部D101的插入侧区域D300称为第1插入侧区域D310,将第2接合部D102的插入侧区域D300称为第2插入侧区域D320,将第3接合部D103的插入侧区域D300称为第3插入侧区域D330。另外,将第1接合部D101的拔出侧区域D400称为第1拔出侧区域D410,将第2接合部D102的拔出侧区域D400称为第2拔出侧区域D420,将第3接合部D103的拔出侧区域D400称为第3拔出侧区域D430。

该第1插入侧区域D310是本发明的“第1插入侧区域”的一例,第2插入侧区域D320是本发明的“第2插入侧区域”的一例,第1拔出侧区域D410是本发明的“第1拔出侧区域”的一例,第2拔出侧区域D420是本发明的“第2拔出侧区域”的一例。

保持用具的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13~图17说明保持用具。图13~图14是第1保持用具G100的说明图,图15~图17是第2保持用具G200的说明图。

如图13所示,第1保持用具G100包括保持于清扫片材B100的收容部C100的长条部G110,和被使用者把持的握柄部G160。长条部G110包括前端部G120、基部G130和在该前端部G120与基部G130之间延伸的延伸部G140。延伸部G140自基部G130形成为两叉状。因此,基部G130是单一的,但延伸部G140和前端部G120分别各构成2个。延伸部G140具有凸部G150。凸部G150包括前端部G120侧的前端侧凸部G151和基部G130侧的基部侧凸部G152。握柄部G160包括前端部G161、后端部G162和在该前端部G161与后端部G162之间延伸的把持部G163。长条部G110的基部G130和握柄部G160的前端部G161构成为装卸自如。

图14是第1保持用具G100的长条部G110的侧视图。如图14所示,长条部G110构成为从基部G130向前端部G120厚度暂且减小的锥形构造,而从宏观上看形成为大致扁平的形状。

如图15所示,第2保持用具G200包括保持于清扫片材B100的收容部C100的长条部G210,和被使用者把持的握柄部G260。长条部G210包括前端部G220、基部G230和在该前端部G220与基部G230之间延伸的延伸部G240。延伸部G240自基部G230形成为两叉状。因此,基部G230是单一的,但延伸部G240和前端部G220分别各构成2个。

延伸部G240包括第1延伸部G241和第2延伸部G242。在两叉状的延伸部G240,第1延伸部G241处于相互靠近的位置关系,第2延伸部G242处于相互分开的位置关系。更详细而言,如图15所示,2个第1延伸部G241成为沿在第2轴A100x上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的那样的弯曲形状。2个第2延伸部G242成为沿在第2轴A100x上相互分开的方向突出的那样的弯曲形状。

延伸部G240中的第2延伸部G242具有凸部G250。凸部G250包括前端部G220侧的前端侧凸部G251和基部G230侧的基部侧凸部G252。握柄部G260包括前端部G261、后端部G262和在该前端部G261与后端部G262之间延伸的把持部G263。长条部G210的基部G230和握柄部G260的前端部G261构成为装卸自如。

图16是第2保持用具G200的长条部G210的侧视图,图17是图15中的II–II剖视图。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1延伸部G241和第2延伸部G242分别沿分开的方向弯曲。详细而言,如图16所示,第1延伸部G241以该第1延伸部G241的中央区域沿图16的下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第2延伸部G242以该第2延伸部G242的中央区域沿图16中的上侧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长条部G210从宏观上看形成为大致立体的形状。

另外,使第1保持用具G100上的基部G130与延伸部G140的接合部分和第2保持用具G200上的基部G230与延伸部G240的接合部分,在第2轴A100x上并列在相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第2轴A100x上,第1保持用具G100的基部侧凸部G152和第2保持用具G200的基部侧凸部G252位于大致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第1保持用具G100的前端侧凸部G151与第2保持用具G200的前端侧凸部G251相比位于靠基部侧G130侧的位置。

结果,在将第1保持用具G100安装到清扫片材B100上的情况下,前端侧凸部G151和基部侧凸部G152均被收容到第1收容区域C310内。而在将第2保持用具G200安装到清扫片材B100上的情况下,前端侧凸部G251被收容到第2收容区域C320内,基部侧凸部G252被收容到第1收容区域C310内。

利用树脂材料成型形成第1保持用具G100和第2保持用具G200。

动作的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18~图20说明本发明的清扫用具的动作。图18~图19是使用了第1保持用具G100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图20是使用了第2保持用具G200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只说明长条部G140、G240的一方的动作。

首先,如图18所示,自清扫片材B100的第1开口C111向收容部C100插入第1保持用具G100的前端部G120。此时,由于第1接合部D101形成第1空间区域C201,所以能将第2轴A100x上的第1开口C111的长度形成为较长。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前端部G120插入到第1开口C111中。

随着使用者使第1保持用具G100沿插入方向A100y移动,前端侧凸部G151与第1接合部D101的第1插入侧区域D310抵接。此时,由于第1插入侧区域D310以上述的插入角度D305形成,所以使用者不施加较大的阻力,就能顺利地将第1保持用具G100的长条部G110插入到收容部C100中。

长条部G110因具有插入角度D305的第1插入侧区域D310而沿内侧方向(存在第6接合部D106的方向)挠曲。第1接合部D101规定第1空间区域C201,第2接合部D102规定第2空间区域C202。第2空间区域C202在第2轴A100x上构成为比第1空间区域C201短。长条部G110在使用者的作用下从第1空间区域C201向第2空间区域C202前进,但此时,长条部G110保持挠曲的状态不变地前进。因此,当长条部G110的前端侧凸部G151到达第2空间区域C202而超过第2空间区域C202时,使用者不施加较大的阻力,就能使长条部G110顺利地前进。即,能将第1接合部D101的第1插入侧区域D310作为从第1空间区域C201到第2空间区域C202对保持用具G100进行引导的引导部E100。该引导部E100是本发明的“引导部”的一例。

另外,使用者使长条部G110保持挠曲的状态不变地在第2空间区域C202内前进,在第2空间区域C202内形成有第5接合部D105。但是,第5接合部D105如上所述形成有高刚性部C400,所以在前端侧凸部G151通过第2接合部D102时,能够防止收容部C100大幅变形。

使用者使长条部G110前进,前端侧凸部G151经由第1开口侧区域C111a到达第2开口侧区域C112a。此时,后端侧凸部G152通过第1开口侧区域C111a内的第1接合部D101和第2接合部D102。该后端侧凸部G152通过第1接合部D101和第2接合部D102的情况下的引导部E100和高刚性部C400的动作,与上述的前端侧凸部G151的情况同样。

图19表示完成了长条部G110相对于收容部C100的收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端侧凸部G151被收容在第2开口侧区域C112a的第1收容区域C310内。后端侧凸部G152被收容在第1开口侧区域C111a的第1收容区域C310内。

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利用清扫用具进行清扫作业。在清扫作业中,因清扫片材B100与清扫对象的摩擦,清扫片材B100与长条部G110的位置关系有时为与安装时刻不同的状态。即,产生保持用具G100想要进一步沿插入方向A110y移动的事态。在该情况下,前端侧凸部G151与第2开口侧区域C112a处的第2接合部D102的第2拔出侧区域D420抵接。此时,由于第2接合部D102构成第2空间区域C202,所以能使前端侧凸部G151可靠地与第2接合部D102抵接。第2拔出侧区域D420成为具有拔出角度D405的结构。即,前端侧凸部G151是不容易超过第2开口侧区域C112a的第2接合部D102的结构。因此,保持用具G100进一步沿插入方向A110y的移动受到抑制。换言之,对于自第1开口C111插入的保持用具G100,配置在第2开口区域C112a内的拔出侧区域D400能够构成对保持用具G100的插入进行抑制的抑制部F100。该抑制部F100是本发明的“抑制部”的一例。

另一方面,产生保持用具G100想要沿拔出方向A120y移动的事态。在该情况下,后端侧凸部G152与第1开口侧区域C111a的第2接合部D102的第2拔出侧区域D420抵接。此时,由于第2接合部D102构成第2空间区域C202,所以能使后端侧凸部G152可靠地与第2接合部D102抵接。第2拔出侧区域D420成为具有拔出角度D405的结构。即,后端侧凸部G152是不容易超过第1开口侧区域C111a的第2接合部D102的结构。因此,保持用具G100沿拔出方向A120y的移动受到抑制。

图20表示完成了第2保持用具G200相对于收容部C100的安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端侧凸部G251被收容在第2开口侧区域C112a的第2收容区域C320内。后端侧凸部G252被收容在第1开口侧区域C111a的第1收容区域C310内。

另外,将长条部G210插入到收容部C100中时的引导部E100的动作和清扫中的抑制部F100的动作,与图18~图19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在将第2保持用具G200安装到清扫片材B100上的情况下,抑制部F100形成在第1接合部D101的第1拔出区域D410和第2接合部D102的第2拔出区域D420两方上。即,在清扫作业中,在第2保持用具G200想要进一步沿插入方向A110y移动的情况下,前端侧凸部G251与第1拔出区域D410(抑制部F100)抵接。另外,如上所述,第2延伸部G242形成为在第2轴A100x上沿外侧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因此,在第2保持用具G200想要进一步沿插入方向A100y移动的情况下,第2延伸部G242的弯曲部分与第2拔出区域D420(抑制部F100)抵接。这样在第2保持用具G200的情况下,由于在第1拔出区域D410和第2拔出区域D420分别形成有抑制部F100,所以在清扫作业中,第2保持用具G200不容易沿插入方向A110y移动。

另外,根据第2保持用具G200的前端侧凸部G251和第2延伸部G242的结构的不同,也可以使第1拔出区域D410和第2拔出区域D420的任一方作为抑制部F100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与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的对应情况

清扫片材B100是本发明的“清扫片材”的一例。保持用具G100是本发明的“保持用具”的一例。片状构件B110是本发明的“片状构件”的一例。接合部D100是本发明的“接合部”的一例。收容部C100是本发明的“收容部”的一例。插入方向A110y是本发明的“插入方向”的一例。拔出方向A120y是本发明的“拔出方向”的一例。第1轴A100y是本发明的“第1轴”的一例。第2轴是本发明的“第2轴”的一例。开口C110是本发明的“开口”的一例。收容空间C200是本发明的“收容空间”的一例。分离接合部D106是本发明的“分离接合部”的一例。第1开口C111是本发明的“第1开口”的一例。第2开口C112是本发明的“第2开口”的一例。第1开口侧区域C111a是本发明的“第1开口区域”的一例。第2开口侧区域是本发明的“第2开口侧区域”的一例。第1空间区域C201是本发明的“第1空间区域”的一例。第2空间区域C202是本发明的“第2空间区域”的一例。高刚性部C400是本发明的“高刚性部”的一例。插入侧区域D300是本发明的“插入侧区域”的一例。拔出侧区域D400是本发明的“拔出侧区域”的一例。插入起始点D301是本发明的“插入起始点”的一例。插入结束点D302是本发明的“插入结束点”的一例。插入第1直线D303是本发明的“插入第1直线”的一例。插入第2直线D304是本发明的“插入第2直线”的一例。插入角度D305是本发明的“插入角度”的一例。拔出起始点D401是本发明的“拔出起始点”的一例。拔出结束点D402是本发明的“拔出结束点”的一例。拔出第1直线403是本发明的“拔出第1直线”的一例。拔出第2直线D404是本发明的“拔出第2直线”的一例。拔出角度D405是本发明的“拔出角度”的一例。第1插入侧区域D310是本发明的“第1插入侧区域”的一例。第2插入侧区域D320是本发明的“第2插入侧区域”的一例。第1拔出侧区域D410是本发明的“第1拔出侧区域”的一例。第2拔出侧区域D420是本发明的“第2拔出侧区域”的一例。引导部E100是本发明的“引导部”的一例。抑制部F100是本发明的“抑制部”的一例。

附图标记说明

A100y、第1轴;A110y、插入方向;A120y、拔出方向;A100x、第2轴;B100、清扫片材;B110、片状构件;B111、第1片;B112、第2片;B113、第3片;B200、纤维束;B300、长方形片;B310、切槽;C100、收容部;C110、开口;C111、第1开口;C111a、第1开口侧区域;C112、第2开口;C112a、第2开口侧区域;C200、收容空间;C201、第1空间区域;C202、第2空间区域;C300、凸部收容区域;C310、第1收容区域;C311、前端部;C312、后端部;C320、第2收容区域;C321、前端部;C322、后端部;C400、高刚性部;D100、接合部;D101、第1接合部;D102、第2接合部;D103、第3接合部;D104、第4接合部;D105、第5接合部;D106、第6接合部(分离接合部);D110、第1收容区域形成部;D111、第1前端接合部;D112、第1后端接合部;D210、第2收容区域形成部;D211、第2前端接合部;D212、第2后端接合部;D300、插入侧区域;D301、插入起始点;D302、插入结束点;D303、插入第1直线;D304、插入第2直线;D305、插入角度;D310、第1插入侧区域;D320、第2插入侧区域;D330、第3插入侧区域;D400、拔出侧区域;D401、拔出起始点;D402、拔出结束点;D403、拔出第1直线;D404、拔出第2直线;D405、拔出角度;D410、第1拔出侧区域;D420、第2拔出侧区域;D430、第3拔出侧区域;E100、引导部;F100、抑制部;G100、保持用具(第1保持用具);G110、长条部;G120、前端部;G130、基部;G140、延伸部;G150、凸部(第1凸部);G151、前端侧凸部;G152、基部侧凸部;G160、握柄部;G161、前端部;G162、后端部;G163、把持部;G200、第2保持用具;G210、长条部;G220、前端部;G230、基部;G240、延伸部;G241、第1延伸部;G242、第2延伸部;G250、凸部(第1凸部);G251、前端侧凸部;G252、基部侧凸部;G260、握柄部;G261、前端部;G262、后端部;G263、把持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