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445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卷轴的旋转而使利用遮蔽件的重力或作用力而进行半自动动作的遮蔽件打开或闭合的卷帘、横式百叶窗、挽起式窗帘、百褶帘、立式百叶窗、立式移帘、帘轨或横拉式的遮蔽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横式百叶窗中,在叶片和下梁因自重而下降时,使用调速装置将其下降速度维持在一定速度以下。该调速装置被构成为:利用调速轴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将调速器离心锤压在调速轮上,从而使调速器离心锤与调速轮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将调速轴的旋转速度控制在一定速度以下。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卷帘中,在通过扭力盘形弹簧的作用力将帘布卷绕在卷轴上,从而使帘布上升时,使用减震装置来抑制安装在帘布下端的配重杆与安装架碰撞而产生噪音。该减震装置具有旋转减震器、行星齿轮机构以及转子,并且,通过仅在配重杆被拉高至上限附近时使转子与行星齿轮机构卡合,而使旋转减震器的外壳和输入轴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提高,从而提高旋转减振器所产生的制动力,由此将帘布的上拉速度控制在一定速度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3140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275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的调速装置中,存在因为调速器离心锤与调速轮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这一问题。专利文献2的减震装置中,存在为了在配重杆被拉高至上限附近时改变制动力而需要复杂的机构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调整遮蔽件的自动移动速度,且工作时的噪音得到抑制的速度调整部的遮蔽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遮蔽装置通过卷轴的旋转而使遮蔽件打开或闭合,其具备用于调整所述遮蔽件的自动移动速度的速度调整部,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具有收容有粘性流体的壳体、和被收容在所述壳体内且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而移动的移动部件,并且,随着所述移动部件移动而所述移动部件受到所述粘性流体的阻力变化。

本发明中构成为:将随着卷轴的旋转而移动的移动部件配置在收容有粘性流体的壳体内,并且,随着移动部件移动而移动部件受到粘性流体的阻力变化。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改变粘性流体的流通阻力等的方法,能够容易地改变速度调整部所产生的制动力。另外,由于是利用移动部件移动时从粘性流体受到的阻力而产生制动力,因而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壳体内能够与所述遮蔽件的开闭范围相联动而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往返相对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受到所述粘性流体的阻力根据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位置而变化。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所述遮蔽件的开闭范围内驱动转矩最小的位置成为所述一定范围内所述阻力最小的位置。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所述遮蔽件的开闭范围内驱动转矩最大的位置成为所述一定范围内所述阻力最大的位置。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随着所述移动部件进行移动,而供所述粘性流体从所述移动部件通过的流通路的剖面积发生变化、或者所述粘性流体从更大的流通路径迂回、或者构成所述流通路的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弹性系数发生变化。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在使所述遮蔽件自动移动时,所述移动部件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时的所述粘性流体的流通阻力,大于所述移动部件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时的所述粘性流体的流通阻力。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卷轴的每单位旋转内的移动距离随着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化。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卷轴的旋转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相联动的联动状态、和所述卷轴的旋转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不联动的非联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优选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制动力增大机构,所述制动力增大机构用于在作为所述移动部件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的制动力增大范围内,使施加于所述卷轴的制动力增大。

优选所述制动力增大机构被构成为:在所述移动部件位于所述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与所述移动部件之间形成活塞结构。

优选所述制动力增大机构是在所述移动部件位于所述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而旋转,从而使所述制动力增大的旋转抵抗部件。

优选所述移动部件被构成为: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而一边旋转一边移动;所述旋转抵抗部件被构成为:在所述移动部件位于所述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与所述移动部件卡合,从而与所述移动部件一起旋转。

优选构成为:具有与所述遮蔽件的开闭范围相联动而产生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粘性流体受到的阻力的第一抵抗部和第二抵抗部,并且,使所述第一抵抗部和所述第二抵抗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遮蔽件的开闭范围内从所述粘性流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具备内压限制器,所述内压限制器在施加于所述卷轴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或者所述壳体的内部压力超过规定的阈值时进行动作,使所述壳体的内部压力降低。

优选所述速度调整部具备即使所述卷轴朝向所述遮蔽件的下降方向旋转,所述移动部件也不会移动的无移动区域,当在所述移动部件位于所述无移动区域的状态下,所述卷轴朝向所述遮蔽件的上升方向旋转时,所述移动部件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而移动。

优选所述遮蔽装置被构成为:通过所述遮蔽件的自重而使所述卷轴旋转,从而使一端固定在所述遮蔽件上的升降绳从所述卷轴解绕,由此使所述遮蔽件自动下降;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所述阻力随着所述遮蔽件的下降而降低。

优选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推力施加部件,所述推力施加部件随着所述卷轴的旋转与所述移动部件一同旋转和移动,从而对所述移动部件施加推力。

优选所述遮蔽装置被构成为:通过施力装置的作用力而使所述卷轴旋转,从而将所述遮蔽件卷绕在所述卷轴上,由此使所述遮蔽件自动上升;所述速度调整部被构成为:当所述遮蔽件上升至其上限位置附近时,所述阻力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百褶帘的右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表示下梁5开始下降时的状态,(b)表示下梁5即将停止下降前的状态。(C)~(e)表示速度调整部36的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正剖面结构的例子。

图4中的(a)是表示百褶帘的下梁5的高度位置与施加于升降绳7的负荷之间的关系的图表,(b)是表示百褶帘的下梁5的高度位置与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c)是表示从壳体37与移动部件39之间的缝隙41最小的状态起中心轴38的转速与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表示下梁5自重下降时的状态,(b)表示下梁5的上升操作时的状态。

图6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剖视图,(b)~(d)为构成例1~3的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展开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立体图。

图8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展开图,(c)为移动部件39的主视图,(d)为移动部件39的左视图,(e)~(g)表示位置R、Q、P处的可动板39b的状态,且是(c)中的A-A线剖面图。(h)是表示转速与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移动部件39的主视图,(c)为移动部件39的左视图,(d)~(e)表示位置Q、P处的可动突出部件39k的状态,且是(b)中的A-A线剖面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移动部件39的左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e)分别为A-A剖面图、B-B剖面图、C-C剖面图、D-D剖面图,(f)表示移动部件39移动至位置S、T、U时的状态,且是对应于(a)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立体图。

图13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移动部件39和中心轴38,其中,(a)为立体图,(b)为剖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展开图,(b)为表示转速与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5表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A-A剖面图。

图16表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g)分别为A-A剖面图、B-B剖面图、C-C剖面图、D-D剖面图、E-E剖面图、F-F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中,随着下梁5的下降而移动部件39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

图18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e)分别为A-A剖面图、B-B剖面图、E-E剖面图、F-F剖面图。

图19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表示移动部件39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表示转速与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20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速度调整部36。

图21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速度调整部36。

图22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速度调整部36。

图23表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d)分别为A-A剖面图、B-B剖面图、C-C剖面图。

图24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中,移动部件39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

图25表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速度调整部36。

图26表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d)分别为A-A剖面图、B-B剖面图、C-C剖面图。

图27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中,移动部件39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

图28表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速度调整部36。

图29表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为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b)为A-A剖面图,(c)为B-B剖面图(壳体37的图示省略),(d)为移动部件39的分解立体图。

图30中的(a)~(b)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其中,(a)表示内压限制器工作前的状态,(b)表示内压限制器工作后的状态。

图31表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主视图(壳体37为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将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的方法的概略主视图,其中,(a)表示下梁5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b)表示下梁5位于下限位置的状态。

图33是表示将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的方法的概略主视图,且表示使下梁5上升至中途的状态。

图34是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卷帘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图34的卷帘的卷轴63的施力装置80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图34的卷帘的速度调整部36和离合器装置70的剖视图。

图37中的(a)是表示卷帘的配重杆64a的高度位置与施加于卷轴上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b)是表示卷帘的配重杆64a的高度位置与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38表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其中,(a)表示配重杆64a开始上升时的状态,(b)表示配重杆64a的即将停止上升前的状态。

图39表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壳体37的内表面37a。

图40中的(a)~(b)分别为表示横式百叶窗中的卷轴转速与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和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41中的(a)~(b)分别为表示罗马帘中的卷轴转速与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和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42中的(a)~(b)分别为表示卷帘中的卷轴转速与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和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c)为表示具有(b)所示的制动力特性的速度调整部36的剖视图。

图43中的(a)~(b)分别为表示呈反向特性且自动上升的结构的遮蔽装置中的卷轴转速与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和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c)为表示具有(b)所示的制动力特性的速度调整部36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上梁

4 帘布

5 下梁

7 升降绳

8 支撑部件

10 卷轴

11 操作滑轮

12 驱动轴

13 珠链

21 传递离合器

24 制动装置

33 间距保持绳

36 速度调整部

37 壳体

38 中心轴

39 移动部件

40 收容空间

41 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特征事项能够相互组合。另外,各特征也可以单独构成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图2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帘布4悬挂支撑于上梁1上,且在帘布4的下端安装有下梁5。帘布4的面料能够呈Z字状进行折叠。

在上梁1与下梁5之间,设有用于保持帘布4的折线的间距的间距保持绳33。间距保持绳33上呈等间隔地设有多个环状的保持部57,通过在使该保持部57穿通帘布4后,将用于使下梁5升降的升降绳7插通在保持部57中,从而能够防止保持部57从帘布4中脱落,由此能够保持帘布4的间距。间距保持绳33和升降绳7隔着帘布4配置在相反侧。

下梁5上安装有用于保持间距保持绳33的间距保持绳保持部件56、和用于保持升降绳7的升降绳保持部件55。间距保持绳33和升降绳7通过上述保持部件而被固定在下梁5上。

升降绳7的上端被固定在卷轴10上。卷轴10与驱动轴12一同旋转。通过将升降绳卷绕在卷轴10上、或者从卷轴10上解绕而使下梁5上升或下降,从而能够使帘布4折叠或展开。上梁1的一端设有包括珠链13、操作滑轮11以及传递离合器21的操作部单元23。另外,珠链13挂装在操作滑轮11上,通过珠链13施加于操作滑轮11上且朝向下梁5的上升方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经由传递离合器21被传递至驱动轴12。传递离合器21被构成为:传递图1中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而不传递图1中的箭头B方向的旋转力。

驱动轴12在上梁1的中间部位置处插通在制动装置24中。该制动装置24用于在下梁5的上拉操作后手放开珠链13时,使驱动轴12停止旋转,从而防止下梁5因自重而下降。

如图1所示,在制动装置24的侧方配置有速度调整部36。速度调整部36不会使驱动轴12停止旋转,而是将驱动轴12的旋转速度抑制在规定值以下,从而抑制下梁5自重下降时的下降速度。

在此,对速度调整部36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速度调整部36具备壳体37、插入壳体37内的中心轴38、以及收容在壳体37内的移动部件39。中心轴38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驱动轴12连接。另外,也可以使驱动轴12本身贯穿中心轴38并插入壳体37内。只要将中心轴38的中心孔的剖面形成为方形,且将驱动轴12的贯穿部位的剖面同样形成为方形,便能够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进行连接。另外,壳体37以不能旋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上梁1上。

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与移动部件39之间设有缝隙41。壳体37内的收容空间40内填充有油。中心轴38中位于壳体37内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为螺纹轴,该螺纹轴浸在油中。移动部件39螺合在中心轴38上,且以能够相对滑动而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在壳体37中。具体而言,如图3中的(c)所示,在内表面37a的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剖面内周呈圆形,且移动部件39的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剖面外周呈圆形且与内表面37a之间相隔缝隙41的例子中,设置于移动部件39上的凸部39v或凹部,与沿中心轴38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壳体37的内表面上的凹槽37c或凸条卡合。在该例子中,只要将移动部件39和壳体37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而不能相对旋转即可,如图3中的(d)~(e)所示,在移动部件39和壳体37呈方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凸部或凹部,总之,只要具有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接点即可。通过如此构成,移动部件39随着中心轴38的旋转而滑动。具体而言,通过中心轴38朝向图3的(a)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而使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在移动部件39移动时,收容空间40内的油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前进方向)侧通过缝隙41向后方侧移动。此时,油所受到的阻力为油的流通阻力,缝隙41越狭窄、油的粘度越高,则油的流通阻力越大。而且,油的流通阻力越大,则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越大,因此,施加于中心轴38的制动力越大。因此,在内表面37a呈锥状的情况下,如图4中的(c)所示,随着从缝隙最小部起中心轴的转速增加,而制动力降低。另外,通过适当改变缝隙41的大小或者油的粘度,能够容易地调节速度调整部36施加于中心轴38的制动力。

另外,在帘布4呈折叠状态下,帘布4和下梁5的几乎所有重量全部由升降绳7支撑,因而施加于升降绳7的负荷大。由于帘布4悬挂支撑于上梁1上,因此,随着下梁5下降而帘布4展开,施加于升降绳7的负荷减少。下梁5的高度位置从上限位置起与轴的转速的增大成比例地降低。即,下梁5的高度位置与施加于升降绳7的负荷之间的关系如图4中的(a)所示。由于在施加于升降绳7的负荷越大的位置处下梁5的下降速度越快,因此,速度调整部36被构成为:如图4中的(b)所示,下梁5所处的位置越高则制动力越大,以防下梁5从高处下降时下梁5的下降速度变得过快。即,在遮蔽装置中,制动力以如下方式变化,即:下梁5位于上限位置时制动力最大,而下梁5位于下限位置时制动力最小。为了实现上述特性,如图3中的(a)~(b)所示,速度调整部36的壳体37的内表面37a呈锥状,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缝隙41逐渐变大,从而油的流通阻力逐渐变小。通过如此构成,下梁5的高度位置与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呈图4中的(b)所示的关系,从而能够防止下梁5的下降速度变得过快。另外,由于在下梁5即将停止下降之前,能够使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变得非常小,因此,能够防止发生下梁5未下降至下限位置这一问题,从而能够使升降绳解绕至最下限,而不会在下梁5即将停止下降之前停止。这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通过宽的缝隙41和粘度而确定能够承受所有旋转部分的滑动阻力,且能够使升降绳解绕至下梁5到达最下限为止而不会使下梁停止的容许范围的最小制动力,并且在该条件下以使百叶窗高度上限附近的高位置处百叶窗的下降速度在规定速度以下的方式确定窄的缝隙41。通过采用上述百叶窗的构成,对于所有重量或比重的遮蔽件、所有宽高比的遮蔽件,都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油粘度和缝隙41,从而使下梁5下降至最下限而不会在即将停止下降之前停止。另外,图4中的(b)的图表的倾斜方向必须与图4中的(a)的图表相同,但是,只要是无论从哪个高度位置开始自重下降,均能够承受所有旋转部分的滑动阻力,且能够使升降绳在下梁5从下降开始位置至最下限为止的期间持续解绕而不会使下梁停止的容许范围内的制动力,则图4中的(b)的图表的倾斜角度既可以与图4中的(a)的图表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下梁5的高度位置与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呈图4中的(b)所示的线性关系,也可以呈利用曲线或折线表示的关系。该高度位置与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壳体37的内表面形状而容易地进行改变。

在此,对该百褶帘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朝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拉动珠链13的室内侧部分时,通过该拉力产生的旋转力经由操作滑轮11传递至传递离合器21。由于传递离合器21被构成为仅将图1中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轴12,因此,通过朝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拉动珠链13而产生的旋转力被传递至驱动轴12,从而使驱动轴12旋转。通过驱动轴12的旋转,而使在上梁1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支撑部件8上的卷轴10朝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使升降绳7呈螺旋状地卷绕,由此使固定在升降绳7下端的下梁5上升。

当在该状态下手放开珠链13时,制动装置24进行动作,从而防止下梁5因自重而下降。在该状态下,当再次朝向图2的箭头A方向拉动珠链13之后手放开珠链13时,制动装置24的自重下降防止动作被解除,从而升降绳7从卷轴10上解绕,下梁5因其自重而下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自重下降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自动移动”。

在下梁5开始下降时,移动部件39位于图3中的(a)所示的位置处,缝隙41狭窄,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大。因此,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大,从而下梁5的下降速度不会变得过大。

随着下梁5下降而移动部件39朝向图3的(a)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从而使缝隙41逐渐变大,由此使油的流通阻力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逐渐变小。而且,在下梁5即将停止下降之前,速度调整部36变为如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

通过在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下再次朝向图2的箭头A方向拉动珠链13,能够使下梁5上升,且使移动部件39朝向图3的(b)中的箭头Y方向移动。然后,当下梁5到达上限位置时,移动部件39移动至图3中的(a)所示的位置。

另外,此处举例举出移动部件39在壳体37的收容空间40的大致左端至大致右端之间移动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移动部件39也可以不到达收容空间40的大致左端或大致右端。另外,在针对升降绳7的长度不同的多种百褶帘使用相同的速度调整部36的情况下,优选使下梁5位于下限位置时的移动部件39的位置一致。这是因为:适当地限定下梁5即将停止下降之前的制动力很重要。

本发明也可以通过下述实施方式进行实施。

■除了百褶帘以外,也可以适用于日射遮蔽件因自重而下降的反向特性的日射遮蔽装置(例如:横式百叶窗、挽起式窗帘)中。所谓的反向特性的日射遮蔽装置是指:施加于卷轴上的转矩随着解绕而减小的窗帘(window covering)。另外,通过遮蔽件的自重而施加于卷轴的转矩成为驱动卷轴进行旋转的驱动转矩。在横式百叶窗的情况下,随着层叠于下梁上的叶片在自重下降过程中一枚一枚地被支撑在方向控制绳上,而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减小。

因此,卷轴转速与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上的转矩之间的关系如图40的(a)中的图表所示。只要按照如下方式将壳体37的内表面形成为锥形状即可,即:通过宽的缝隙41和粘度而确定能够使升降绳持解绕至最底层叶片被支撑在方向控制绳上,且下梁与最底层叶片之间的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伸直为止而不会停止的容许范围内的最小制动力,并在该条件下以使百叶窗高度上限附近的高位置处百叶窗的下降速度在规定速度以下的方式确定窄的缝隙41,并且,如图40中的(b)所示,制动力-卷轴转速的图表的倾斜近似于转矩-卷轴转速的倾斜。

■在罗马帘的情况下,随着层叠于绳挂钩上的环(褶皱部)在自重下降过程中逐个脱离,而施加于卷轴上的转矩减小。因此,卷轴转速与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上的转矩之间的关系如图41的(a)中的图表所示。而且,关于只要以如图41中的(b)所示,制动力-卷轴转速的图表的倾斜近似于转矩-卷轴转速的倾斜的方式将壳体37的内表面形成为锥形状即可这一点,与横式百叶窗相同。

■所谓的最下限,在横式百叶窗中是指:升降绳解绕而下降,升降绳的张力骤减,且由方向控制绳的纵绳支撑下梁(下梁与最底层叶片之间的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伸直)的状态;在罗马帘中是指:升降绳解绕而下降,且由上梁支撑帘布的全部负荷的状态;在百褶帘中是指:升降绳解绕而下降,且由上梁直接支撑帘布的全部负荷、或者经由间距绳分担直接支撑的分量而与上梁一同支撑的状态;或者,在达到上述各状态前升降绳的解绕被下限限制装置等和卷绕部机械性地停止而无法继续下降的界限。在下限限制装置为兼作为障碍物停止装置且通过机械性检测升降绳的松弛程度而锁定的装置的情况下,在与上述状态几乎相同的时刻达到最下限,但是,在具有螺旋进给机构等的下限限制装置的百叶窗中,用户可以自由地设定下限限制位置,因此,在具有螺旋进给机构等的下限限制装置的百叶窗的情况下,只要将用户自由设定的下限作为最下限而设定最小制动力即可。

■也可以适用于针对利用根据弹簧等的作用力自动卷绕的机构的百叶窗进行控制,以防卷绕速度变得过大的情况中。该情况下,以产生与每个弹簧等的作用力和百叶窗负荷之差(转矩差)的位置相符的制动力的方式进行对位。转矩差是用于驱动卷轴旋转的驱动转矩。在如卷帘这样的正向特性(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的转矩随着解绕而增大)的日射遮蔽装置的情况下,通常构成为通过扭力盘形弹簧的弹簧驱动装置而产生动力。当随着卷轴朝向解绕方向旋转而弹簧驱动装置的扭转速度增大时,弹簧驱动装置所产生的转矩如图42的(a)中的Ts所示那样增大。另外,随着遮蔽件靠近下限,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的转矩如图42的(a)中的Tw所示那样增大。因此,弹簧驱动装置所产生的转矩和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的转矩的倾斜方向近似。通常构成为使弹簧驱动装置所产生的转矩大于帘布施加于卷轴的负荷而产生转矩差,从而自动进行卷绕,且设置阻尼器以防速度变得过快。在适用于利用根据弹簧等的作用力自动卷绕的机构的遮蔽装置的情况下,只要根据该转矩差的倾斜而设定制动力即可。即,只要使制动力的增减趋势与在遮蔽装置中随自动动作期间的开闭位置而变化的转矩差的增减趋势一致即可。在卷帘的情况下,如图42中的(a)所示,由于随着帘布的下降而转矩差TG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因此,只要根据该变化,如图42中的(c)所示使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剖面积从小1变为大2、再从大2变为小3,从而如图42中的(b)所示使制动力近似于转矩差TG即可。即,只要使制动力与在遮蔽装置中随自动动作期间的开闭位置而变化的转矩差的增减趋势成比例地增减即可。当然,也可以使壳体内表面的剖面积呈非线性地变化,从而使制动力近似于转矩差。

■作为在横式百叶窗、百褶帘、罗马帘等反向特性的遮蔽装置中自动上升的结构,存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130052这样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上述装置以防卷绕速度变得过快。在与例如图43的(a)中的转矩差TG(弹簧驱动装置所产生的转矩Ts与通过遮蔽件的自重施加于卷轴的转矩Tw之差)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如图43中的(c)所示,利用宽的缝隙41-1和粘度而确定即使在转矩差最小的位置TG小处开始上升也能够通过施力部件卷绕升降绳而不会停止的容许范围内的最小制动力,并在该条件下在遮蔽件高度上限附近的高位置(转矩差为中等程度的位置)处将缝隙41-2设定为中等程度,在转矩差最大的位置(该负荷转换装置的下限附近)处将缝隙41-3设定为最小,从而形成为如图43中的(b)所示制动力的倾斜近似于转矩差的倾斜的锥形状即可。

■在适用于如横拉型立式百叶窗、窗帘轨道、立式移帘等的日射遮蔽装置、或者折叠式纱窗、折叠帘(accordion curtain)等通过分割件中的弹簧或锤等所蓄积的作用力而使开闭方向中任一方向变为自动化(自动打开或自动闭合)的遮蔽装置的情况下,也只要使阻尼转矩的倾斜近似于转矩差的倾斜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中心轴38与驱动轴12呈一体地旋转,但是,也可以将中心轴38固定在上梁1上,而使壳体37与驱动轴12呈一体地旋转。另外,也可以以使中心轴38与壳体37朝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传递驱动轴12的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移动部件39与中心轴38螺合,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壳体37上,但是,也可以使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螺合,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中心轴38上。该情况下,例如可以使中心轴38的粗细沿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变化而使移动部件39与中心轴38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变化,从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油作为粘性流体,但也可以使用油以外的其他粘性流体。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不同点在于:具有单向功能(朝向不控制速度侧旋转时不产生阻尼转矩、或者阻尼转矩显著减少)。作为具体部件,主要不同点在于移动部件39具备内部流通路43和阀部件44。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移动部件39设有贯穿移动部件39的内部流通路43、和能够将内部流通路43打开或关闭的阀部件44。在下梁5因自重而下降时,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此时,如图5中的(a)所示,阀部件44在油的推动下移动至将内部流通路43关闭的位置。该状态下,油仅能够通过缝隙41而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油的流通阻力大,因此,速度调整部36的制动力大。

另一方面,在下梁5的上升操作时,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Y方向移动,此时,如图5中的(b)所示,阀部件44在油的推动下移动至将内部流通路43打开的位置。该状态下,油能够通过缝隙41和内部流通路43两者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油的流通阻力小,因此,速度调整部36的制动力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阀部件44根据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而实质性改变供油从移动部件39通过的流通路的剖面积,从而能够改变速度调整部36的制动力。另外,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而在下梁5自重下降时适当地产生制动力,从而抑制下梁5的下降速度变得过快,且通过减小不控制速度侧(下梁5的上升操作时)的制动力,从而抑制使下梁5上升时的操作力增大。在将本发明适用于利用根据弹簧等的作用力自动卷绕的机构的百叶窗时,设置为在朝向不控制速度侧(下降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在适用于横拉式窗帘、或者利用分割件中所蓄积的作用力的自闭装置时,设置为在朝向不控制速度侧(打开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在适用于自开装置时,设置为朝向不控制速度侧(关闭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壳体37的内表面37a并非呈锥状,而能够通过其他方法使油的流通阻力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例1中,如图6中的(b)所示,在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设有多条沿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凹槽45。收容空间40内的油通过凹槽45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如图6中的(b)所示,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配置在移动部件39周围的凹槽45的数量增加。因此,油的流通路的剖面积呈阶段性地增大,从而油的流通阻力减小。通过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而使制动力呈阶段性地减小,但是,只要使百叶窗的高度-负荷的斜率与移动部件的移动量-制动力的斜率一致即可。若使各阶段的增大幅度与遮蔽件的阶段性减少一致,则能够使其更加近似于伴随遮蔽件下降的转矩变化。另外,此处是使凹槽45的数量变化,但是,也可以使凹槽的宽度或深度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即,只要构成为移动部件39周围的凹槽的剖面积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增大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例2中,如图6中的(c)所示,在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设置有多个凹部46。收容空间40内的油通过凹部46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如图6中的(c)所示,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配置在移动部件39周围的凹部46的数量增加。因此,油的流通路的剖面积增大,油的流通阻力减小。另外,此处是使凹部46的数量变化,但也可以使凹部的宽度或深度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即,只要构成为移动部件39周围的凹部的剖面积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增大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例3中,如图6中的(d)所示,使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弹性系数沿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变化。在移动部件39未移动时,壳体37与移动部件39之间实质上不存在缝隙、或者壳体37与移动部件39之间的缝隙的大小实质上不会沿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而变化,但是,当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时,油使壳体37的内表面37a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流通路,从而使油从移动部件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而且,在本构成例中,随着移动部件39移动而内表面37a的弹性系数变小,因而变得容易形成油的流通路,从而油的流通阻力变小。

如上所述,即使未将壳体37的内表面37a形成为锥状,通过将壳体37的内表面37a构成为如构成例1~3所示的简单结构,也能够使油的流通阻力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从而能够使遮蔽件确实地打开或闭合,而不会在自重最小的位置或转矩差最小的位置处中途停止。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使用前端尖细形状的固定轴49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的内周之间的差距在轴向上固定不变,不存在缝隙或者只有极小的缝隙,而在移动部件39上设有贯通孔50,并在贯通孔50内插通有前端尖细形状的固定轴49。贯通孔50的剖面积大于固定轴49的剖面积,因此,在移动部件39与固定轴49之间设有缝隙51。当移动部件39移动时,油通过该缝隙51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缝隙51变大,油的流通阻力减小。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7与移动部件39之间设有油的流通路,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件39与固定轴49之间的缝隙51成为油的主要流通路。通过使缝隙51的大小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从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能够产生不会在自重最小的位置或转矩差最小的位置处停止的制动力,由此能够确实地打开或闭合。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8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使用可动板39b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移动部件39具备:具有贯通孔39d的主体部39a、和能够将贯通孔39d打开或关闭的可动板39b。可动板39b具有突起39c,突起39c卡合在设置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的凹槽53中。在该例子中,如图8中的(b)的展开图所示,凹槽53以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式设置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主体部39a上设有阴螺纹部39f和凹槽39e。阴螺纹部39f与设置于中心轴38的阳螺纹部38a螺合。另外,设置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的凸条52卡合在凹槽39e内,从而使移动部件39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在壳体37内。通过如此构成,移动部件39随着壳体37与中心轴38之间的相对旋转而沿中心轴38的轴向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移动部件39移动时,收容空间40内的油通过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d从移动部件39的前进方向朝向脱离方向移动。当移动部件位于位置P时,如图8中的(g)所示,由于贯通孔39d被完全封闭,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大,从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也大。另外,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突起39c沿着凹槽53移动,从而使可动板39b转动。随着可动板39b的转动,如图8中的(e)~(f)所示,贯通孔39d逐渐打开,油的流通阻力减小,从而制动力如图8中的(h)所示那样变化。在移动部件位于贯通孔39d最大的位置R或稍微靠前的位置时,自重变为最小,通过产生不会使开闭件中途停止的制动力,从而能够使遮蔽件确实地打开或闭合。另外,通过在位置P附近使自重下降的下降速度在规定速度以下,从而能够在使遮蔽件确实地打开或闭合的同时控制自动下降开始的速度。

<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9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使用可动突出部件39k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移动部件39具备:具有贯通孔39h的主体部39a、和能够打开或关闭贯通孔39h的可动突出部件39k。可动突出部件39k具有贯通孔39j,并且,在施力部件(例如盘簧)39i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如图9中的(d)所示,可动突出部件39k的前端39g从主体部39a突出。在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上设有深度沿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而变化的凹槽54,在将移动部件39收容于收容空间40内的状态下,可动突出部件39k的前端39g与凹槽54内的顶端相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移动部件的移动,收容空间40内的油通过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h从前进方向的收容空间向脱离方向的收容空间移动。当移动部件位于位置P时,可动突出部件39k的前端39g被壳体37的内表面37a按压,变为图9中的(e)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h与可动突出部件39k的贯通孔39j的位置不一致,因而贯通孔39h被完全封闭。因此,油的流通阻力大,因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也大。另外,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前端39g沿着凹槽54移动。随着凹槽54逐渐变深,如位置Q所示前端39g突出,进而在位置R时,如图9中的(d)所示,前端39g的突出量增大,伴随于此,贯通孔39h与贯通孔39j的重合度增大,油的流通阻力减小,从而制动力降低。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在位置R附近减弱制动力而使遮蔽件确实地打开或闭合,同时能够在位置P附近使自重下降的下降速度在规定速度以下。

<第七实施方式>

根据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使用磁力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移动部件39的外周设有磁铁57。另外,在壳体37外周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即制动力增加区域P中设有铁板等的磁性体55。通过如此构成,当移动部件39在制动力增加区域P内移动时,通过磁铁57与磁性体55之间的吸引力而使壳体37收缩,从而使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变窄。另外,当磁铁57在磁性体55内移动时,在磁性体55内产生妨碍磁场变化的涡电流,对磁铁施加朝向妨碍其移动的方向的制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油通过缝隙41从移动部件39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因此,可以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利用磁力通过简单的构成使缝隙41的大小变化,从而使油的流通阻力变化。另外,当磁铁的移动速度变快时,通过磁性体55内的涡电流而使制动力增大。

另外,也可以在移动部件39上设置磁性体,而在壳体37上设置磁铁。进而,也可以在移动部件39和壳体37两者上设置磁铁。移动部件39的磁铁与壳体37的磁铁之间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均可。当在移动部件39的磁铁与壳体37的磁铁之间产生吸引力时,将壳体37的磁铁配置在壳体37的外周。另外,当在移动部件39的磁铁与壳体37的磁铁之间产生排斥力时,将壳体37的磁铁配置在壳体37的内表面上。该情况下,通过排斥力而使壳体37膨胀,从而使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扩大,由此使油的流通阻力减小。

<第八实施方式>

根据图11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使用设置于壳体37上的油流通路37d而使移动部件39从油受到的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移动部件39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在壳体37内。中心轴38螺合在移动部件39的中心位置,随着中心轴38的旋转而使移动部件39沿轴向移动。在适用于横式百叶窗等的反向特性的窗帘时,构成为:当驱动轴12朝向下降方向旋转而使中心轴38旋转时,移动部件39朝向图11的(a)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在壳体37的右端设有油流通路37d。油流通路37d具有在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一开口部37e和第二开口部37f。

当下梁5位于远离下限位置的位置时,如图11中的(a)所示,移动部件39位于第二开口部37f左侧的位置处,因此,油流通路37d不发挥作用,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大。

当下梁5因自重而下降并到达下限位置附近时,移动部件39经过图11中的(f)的位置S到达位置T。该状态下,移动部件39位于第一开口部37e与第二开口部37f之间。在移动部件39从位置T向位置U移动时,位于移动部件39的前进方向侧的油经由第一开口部37e进入油流通路37d,并经由第二开口部37f移动至移动部件的后方,因此,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小。另外,当转变为上升时,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而使油经过第二开口部37f、油流通路37d、第一开口部37e从前进方向朝向脱离方向倒流。

根据上述原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部件39从位置S向位置T移动期间,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急剧减小,并且,该低阻力持续到移动部件39移动至位置U为止。因此,通过设定为下梁5到达下限位置附近时移动部件39到达位置S,从而能够降低下梁5的下限位置附近的制动力,由此能够使下梁5确实地到达下限位置。

<第九实施方式>

根据图12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移动部件39被固定在中心轴38上。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移动部件39被固定在中心轴38上。中心轴38与遮蔽装置的驱动轴12联动而进行旋转,旋转阻力作为反作用力而对驱动轴12施加制动力。通过将例如剖面呈四边形的角轴插通在设置于中心轴上且形状与角轴的外形大致相同的角孔中,从而使角轴与中心轴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合。壳体以不能沿轴向相对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梁上。中心轴38螺合在固定于上梁1上的基座59中,随着中心轴38进行旋转,中心轴38在相对于基座59旋转的同时沿轴向移动。此时,驱动轴12与中心轴38相对移动。另外,随着中心轴38一边旋转一边沿轴向移动,移动部件39在壳体37的收容空间40内一边旋转一边沿轴向移动。在内表面37a与移动部件39的外周面之间存在极小的缝隙,随着移动部件沿轴向移动,油通过缝隙从移动部件的前进方向的收容空间朝向脱离方向的收容空间移动。由于壳体37的内表面37a如图12所示呈锥状,因此,随着靠近图12的右端而缝隙变窄。油的流通阻力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百叶窗以右端为上部、左端为下部的方式安装。因此,以近似于百叶窗的负荷特性的方式随着解绕转速变快而使制动力减小,从而使百叶窗解绕时不会在百叶窗下限附近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38并未贯穿壳体37,但也可以构成为中心轴38贯穿壳体37。

<第十实施方式>

根据图13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类似,不同点在于具有单向功能(朝向不控制速度侧旋转时不产生阻尼转矩、或者阻尼转矩显著减少)。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移动部件39具备主体部39a和可动环391。主体部39a通过固定销39t被固定在中心轴38上。中心轴38的前端插通在可动环391的轴孔39r中。在以设置于主体部39a且沿轴向突出的卡合凸部39n被收容在设置于可动环391且沿径方突出的卡合凸部39o、39p之间的方式,使主体部39a与可动环391重叠的状态下,在其前后安装固定环39s,从而将可动环39I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主体部39a上。在下梁5的上升操作时,中心轴38朝向箭头A方向旋转,主体部39a和可动环391以主体部39a的卡合凸部39n与可动环391的卡合凸部39o抵接的状态呈一体地旋转。在该状态下,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m与可动环391的贯通孔39q重合,油能够通过该贯通孔流动,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小。因此,下梁5的上升操作所需的操作力小。另外,在下梁5因自重而下降时,中心轴38朝向箭头B方向旋转,主体部39a和可动环391以主体部39a的卡合凸部39n与可动环391的卡合凸部39p抵接的状态呈一体地旋转。在该状态下,由于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m与可动环391的贯通孔39q不重合,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大。因此,在下梁5自重下降时产生适当的制动力。总之,设置为朝向不控制速度侧(上升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在通过作用力而自动上升的窗帘中,设置为朝向不控制速度侧(下降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在适用于横拉式窗帘、或者利用分割件中所蓄积的作用力的自闭装置时,设置为在朝向不控制速度侧(打开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在适用于自开装置时,设置为朝向不控制速度侧(关闭方向)旋转时打开阀门。

<第十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4对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凹槽53的形状不同。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图8中的(b)的展开图所示,凹槽53呈直线状,因此,随着移动部件39进行移动,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d逐渐被关闭,油的流通阻力逐渐变化,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图14中的(a)所示,凹槽53在位置S至位置T的范围内与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平行,因此,在移动部件39从位置S移动至位置T期间,如图8中的(g)所示贯通孔39d维持关闭状态,因此,如图14中的(b)所示,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大。然后,在从位置T至位置U的范围内,凹槽53的倾斜角度大,因此,移动部件39在该范围内移动期间,贯通孔39d打开变为图8中的(e)所示的状态,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变小。然后,在移动部件39从位置U向位置V移动期间,维持低制动力不变。因此,从位置T至位置V之间成为弱制动区域R。通过如此构成,通过设定为下梁5到达下限位置附近时移动部件39到达区域R,能够降低下梁5的下限位置附近的制动力,从而能够使下梁5确实地到达下限位置。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重下降型日射遮蔽装置中,从距离下限规定圈数的位置开始减小制动力。

<第十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5对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通过使移动部件39的移动速度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变化,从而使移动部件39从油受到的阻力变化。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填充有油的壳体37内,设有能够随着下梁5的升降而移动的移动部件39,并且,通过油在移动部件39的外周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之间的缝隙中移动时的阻力而获得制动力。通过使具有凹槽38b的中心轴38的进给角在移动部件39的移动范围内变化,而使每单位旋转的移动部件39的移动距离变化,从而使下梁5自重下降过程中的移动部件39的移动速度变化,由此使制动力根据下梁5的位置而变化。设置为下梁5位于上限附近时制动力大,而位于下限附近时制动力小。另外,即使在下梁5下降至下限附近,而下梁5和帘布4的自重所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与帘布4自身的弹性所产生的向上的作用力之差变小的区域内,也充分降低该区域的制动力,以使下梁5到达下限位置。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移动部件39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37内。中心轴38具有螺旋状的凹槽38b,凹槽38b的螺距随着朝向图15中的(a)的右侧而变窄。移动部件39具有卡合在凹槽38b中的卡合凸部39u。

当驱动轴12朝向下降方向旋转而使中心轴38旋转时,螺旋状的凹槽38b也一起旋转,卡合凸部39u沿着凹槽38b移动,从而使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移动部件39在驱动轴12的每单位旋转中的移动距离取决于凹槽38b的螺距,在螺距较大的高速移动区域内,移动部件39快速移动,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大。另外,随着移动部件39移动而凹槽38b的螺距变小,伴随于此,移动部件39在驱动轴12(或卷轴10)的每单位旋转中的移动距离变小,与此相应地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变小。因此,当移动部件39随着下降转速的增加按照高速移动区域→中速移动区域→低速移动区域移动时,移动部件39所受到的阻力也按照大→中→小变化,下梁5的下限位置附近的制动力变得非常小,下梁5确实到达下限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38b的螺距分三个阶段变化,但也可以分更多阶段变化,还可以不分阶段而连续地变化。

<第十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6对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驱动轴12的旋转经由切换部件62传递至中心轴38。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中的(b)所示,中心轴38具有剖面呈圆形的开口38d,驱动轴12在开口38d内能够空转。在中心轴38的一端邻接设有切换部件62。切换部件62被构成为:相对于驱动轴12不能旋转,而能够沿驱动轴12的轴向相对移动。在中心轴38和切换部件62各自的端部上,以彼此相对置的方式分别设有能够相互卡合的卡合部38c、62a。如图16中的(a)和(f)所示,卡合部62a通过沿圆周方向交替形成凸部和凹部而构成。卡合部38c呈与卡合部62a相辅的形状。如图17所示,当使切换部件62朝向靠近中心轴38的方向滑动而使卡合部38c、62a卡合时,成为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能够呈一体地旋转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当使切换部件62朝向远离中心轴38的方向滑动而使卡合部38c、62a的卡合解除时,变为中心轴38相对于驱动轴12空转的非连接状态。

通过如此构成,即使在将驱动轴12插通在中心轴38内之后,也可以通过以非连接状态使中心轴38旋转,从而使移动部件39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且无需使驱动轴12旋转。即,在组装状态下,能够调整移动部件39的行程终端位置。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在将速度调整部36装入上梁1内之后对移动部件39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组装性提高。

另外,通过帘布4自身的弹性而对下梁5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但是,该向上的作用力有时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弱,由此,下梁5的下降速度有时会比开始使用时变快。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通过以非连接状态使中心轴38旋转,能够将下梁5的下限位置和上限位置时的移动部件39的位置从L1和U1变为L2和U2。通过如此变更,下梁5下降时移动部件39到达第二开口部37f的时间变迟,与此相应地施加于驱动轴12的制动力减小的时间变迟,从而能够降低下梁5的下降速度。

另外,作为另一种表达,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速度调整部36能够在卷轴10的旋转和移动部件39的移动相联动的联动状态、与卷轴10的旋转和移动部件39的移动不联动的非联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非联动状态下,能够与卷轴10的旋转相独立地使移动部件39移动。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能够在联动状态与非联动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得到同样的效果。以第八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可以形成为驱动轴12能够插入中心轴38中、或者从中心轴38抽出。

<第十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18~图19对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在壳体37内设有制动力增大机构,该制动力增大机构在作为移动部件39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的制动力增大范围内使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力增大机构被构成为:在移动部件39位于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与移动部件39之间形成活塞结构。

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轴38上设有凸缘72,且在移动部件39的与凸缘72相对侧设有收容凸缘72从而形成活塞结构的凹部39w。随着中心轴38的旋转而移动部件39能够相对于壳体37沿轴向移动,凸缘72固定设置于中心轴38上,从而凸缘72和移动部件39能够相对移动。通过如此构成,在移动部件39的左端位于图18中的(a)所示的制动力增大范围内的期间,当移动部件39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移动时,除了油在移动部件39的外周面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之间流通而产生的阻力之外,还通过油在凸缘72的外周面与移动部件39的凹部39w的内表面之间流通而产生阻力,因此,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增大。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凸缘72和凹部39w构成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制动力增大机构”。另一方面,如图19中的(a)所示,当移动部件39离开制动力增大范围时,凸缘72与凹部39w之间的活塞结构被解除,与此相应地,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减小。因此,以移动部件39如图18中的(a)所示位于壳体37内的可动范围左端侧时为原点的、卷轴10的转速与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9中的(b)所示。

在遮蔽件自重下降的遮蔽装置中,遮蔽件位于上限附近时,施加于卷轴10的驱动转矩大,遮蔽件的下降速度容易变得过快。另外,在通过弹簧而自动上升的卷帘等的遮蔽装置中,遮蔽件被卷绕至上限附近时,其上升速度容易变得过快。因此,对于上述遮蔽装置,通过构成为当遮蔽件位于上限附近时移动部件39位于制动力增大范围内,能够增大遮蔽件的下降速度容易增大的区域内的制动转矩(制动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设有调整刻度盘71,在切换部件62与中心轴38呈非联动状态时,可以通过操作调整刻度盘71而使中心轴38旋转,从而使移动部件39移动至任意位置,而无需使驱动轴12进行旋转。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容易地调整移动部件39的初始位置。另外,在例如自重下降型的遮蔽装置中,在遮蔽件的下降时间(遮蔽件从上限到达下限的时间)长的情况下,通过使移动部件39的初始位置向图18中的(a)的右侧移动,能够使移动部件39脱离制动力增大范围的时间提前,从而能够缩短遮蔽件的下降时间。反之,在遮蔽件的下降速度快的情况下,通过使移动部件39的初始位置向图18中的(a)的左侧移动,能够使移动部件39脱离制动力增大范围的时间延迟,从而能够降低遮蔽件的下降速度。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容易地调整速度(下降时间)。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适用于卷帘时,能够容易地调整上升时间。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下述形态进行实施。

如图20的变形例1所示,(1)使壳体37的内周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变大,从而能够在全长范围内逐渐减小或增大制动力。(2)通过将移动部件39的凹部39w的内周径形成为随着朝向末端侧而变大,从而能够在制动力增大范围内逐渐减小或增大制动力。若将(1)和(2)加以组合,则能够从制动力增大范围至全长范围内逐渐减小或增大制动力。

也可以如图21的变形例2所示,取代在中心轴38上设置凸缘72,而在壳体37内配置筒状部件77,通过筒状部件77和凹部39w而形成活塞结构。该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筒状部件77可以固定在中心轴38上,也可以固定在壳体37上,只要设置为能够与移动部件39相对移动,则可以设置在任何部件上。另外,也可以如图22的变形例3所示,在移动部件39上设置凸部39ab取代凹部39w,且在制动力增大范围内使凸部39ab插入壳体37的小径部37j中形成活塞结构。该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也可以取代在凸部39ab与壳体37之间形成活塞结构,而在壳体37内配置其他部件,从而在该部件与凸部39ab之间形成活塞结构。

与移动部件39之间形成活塞结构的部件,只要是在移动部件39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移动时与移动部件39相对移动的部件(不移动的部件、以与移动部件39不同的速度移动或不同的方向移动的部件),便没有特别限制。

<第十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23~图24对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十四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具备在制动力增大范围内增大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的制动力增大机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力增大机构由旋转抵抗部件74构成,该旋转抵抗部件74通过在移动部件39位于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旋转,从而使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增大。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壳体37中的中心轴38中,插通有与卷轴10呈一体地旋转的驱动轴12。中心轴38与驱动轴12呈一体地旋转。另外,壳体37内的收容空间40通过分隔壁37h而被分割为第一收容空间40a和第二收容空间40b。在分隔壁37h上设有孔37i,从而油能够在第一收容空间40a与第二收容空间40b之间移动。另外,在分割壁37h上供中心轴38通过的贯通孔中设有阴螺纹部37g。

移动部件39具备凸缘39y和螺纹轴39x。螺纹轴39x与阴螺纹部37g螺合。移动部件39被构成为随着中心轴38的旋转而旋转。通过如此构成,随着中心轴38进行旋转,移动部件39一边旋转一边沿中心轴38的轴向移动。

在壳体37内,设有被支撑为能够以驱动轴1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抵抗部件74。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的旋转并未直接传递给旋转抵抗部件74。旋转抵抗部件74具有基部74a、设置为从基部74a沿径向扩展的螺旋叶片74b、以及从基部74a朝向移动部件39的方向突出的突起74c。移动部件39具有朝向旋转抵抗部件74的方向突出的突起39z。突起74c、39z仅在突起39z的右端位于图23中的(a)所示的制动力增大范围内时卡合,从而将移动部件39的旋转传递至旋转抵抗部件74。另外,突起74c,39z的前端设有锥面39z1,该锥面39z1用于在突起74c,39z彼此的前端相互对接时使旋转抵抗部件朝向旋转方向脱离(突起74c前端的锥面未图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3所示的状态下,突起74c、39z相互卡合,因此,随着中心轴38进行旋转,移动部件39和旋转抵抗部件74呈一体地旋转,同时,仅移动部件39朝向图23的(a)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除了通过油在凸缘39y的外周面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之间流通而产生的阻力之外,随着螺旋叶片74b的旋转也产生阻力,因此,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增大。

当随着移动部件39的移动而突起39z的右端脱离图23中的(a)所示的制动力增大范围时,不再对卷轴10施加随着旋转抵抗部件74的旋转而产生的阻力,因此,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减小。

由于壳体37的内周径从图24的位置Y所示的位置起朝向箭头X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在移动部件39到达位置Y之后,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前进,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下述形态进行实施。

如图25的变形例1所示,作为旋转抵抗部件74,也可以使用取代螺旋叶片74b而具有在油中旋转而受到旋转方向的阻力的叶片74d(例如两片)的部件。

<第十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26~图27对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第十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在壳体37内设有推力施加部件,该推力施加部件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与移动部件39一同旋转和移动,并且对移动部件39施加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施加部件为设置于移动部件39上的螺旋叶片39aa。

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移动部件39上设有螺旋叶片39aa,当移动部件39随着中心轴38的旋转而旋转和移动时,螺旋叶片39aa进行旋转和移动。而且,通过螺旋叶片39aa的旋转而产生的推力使得移动部件39的移动变得顺畅,从而使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减小。

在遮蔽件自重下降的遮蔽装置中,随着遮蔽件靠近下限位置而驱动转矩变小。因此,在遮蔽件位于下限位置附近时,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大于驱动转矩,由此,有可能发生遮蔽件未下降至下限位置而中途停止的不良状况。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状况,只要随着遮蔽件靠近下限位置而减小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即可,而在如本实施方式使移动部件39在油中移动这种形式的速度调整部36中,必然会因为油的粘性而产生某种程度的制动力,从而该制动力的减小是有限的。为了减小制动力,只要增大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即可,但是,当缝隙41增大到一定程度,即使再进一步增大缝隙41,对于减小制动力的影响也很小。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螺旋叶片39aa旋转所产生的推力而使移动部件39的移动变得顺畅,从而使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相比不存在螺旋叶片39aa时减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随着中心轴38进行旋转,移动部件39和螺旋叶片39aa呈一体地旋转,同时朝向图26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油在凸缘39y的外周面与壳体37的内表面37a之间流通而产生阻力,但是,通过螺旋叶片39aa旋转所产生的推力而使移动部件39比较顺畅地移动,因此,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减小。

壳体37的内周径从图27的位置Y所示的位置朝向箭头X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在移动部件39到达位置Y之后,随着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前进,施加于卷轴10的制动力进一步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下述形态进行实施。

如图28的变形例1所示,作为在移动部件39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即推力增大范围内增大推力的推力增大机构,也可以在壳体37上设置小径部37k。该情况下,当螺旋叶片39aa到达推力增大范围时,通过螺旋叶片39aa的旋转而产生的推力增大,因而制动力进一步减小。

<第十七实施方式>

根据图29对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第一和第八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具备内压限制器,该内压限制器在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时进行动作,降低壳体37的内部压力。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9中的(a)所示,当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驱动轴12朝向箭头B方向旋转时,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随着移动部件39进行移动,移动部件39的前进方向侧的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通过油所产生的压力)变得高于移动部件39的后方侧的收容空间40b的内部压力,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油通过缝隙41从收容空间40a向收容空间40b流通。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随着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若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过大,则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会变得过高,从而有可能导致壳体37破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时进行动作,从而降低壳体37的内部压力的内压限制器。

以下,对于内置有内压限制器的移动部件39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件39具备第一移动部件39ba、第二移动部件39ca、单向弹簧39da以及固定环39ea。第一移动部件39ba具有基部39bj和从基部39bj沿中心轴38的轴向延伸的筒部39bc。在基部39bj和筒部39bc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中心轴38的阳螺纹部38a螺合的阴螺纹部39bi。基部39bj上设有切口部39bb、贯通孔39bd1,39bd2、以及收容第二移动部件39ca的限制突起39ce的突起收容部39be。在突起收容部39be内,以将限制突起39ce夹持的方式设有一对板簧(施力部件)39bf1、39bf2。筒部39bc上设有与固定环39ea卡合的卡合槽39bg。因此,第一移动部件39ba和第二移动部件39ca呈能够相对旋转但不能沿轴向相对移动的关系。切口部39bb的宽度大于壳体37的凸条52的宽度,在凸条52被收容在切口部39bb内的状态下,第一移动部件39ba能够相对于壳体37进行旋转。

第二移动部件39ca具有基部39cj、和从基部39cj朝向第一移动部件39ba的方向突出的限制突起39ce。基部39cj上设有凹槽39cb、中央开口部39cc以及贯通孔39cd。单向弹簧39da的基部39dj上设有凹槽39db、中央开口部39dc以及贯通孔39dd。第二移动部件39ca和单向弹簧39da的凹槽39cb、39db的宽度与壳体37的凸条52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凸条52卡合在凹槽39cb、39db的状态下,第二移动部件39ca和单向弹簧39da相对于壳体37不能旋转,而仅能够沿中心轴38的轴向移动。

通过在筒部39bc插通在第二移动部件39ca和单向弹簧39da的中央开口部39cc、39dc中的状态下,将固定环39ea卡合在卡合槽39bg中,从而将第二移动部件39ca和单向弹簧39da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保持在第一移动部件39ba上。但是,在该状态下,限制突起39ce被一对板簧39bf1、39bf2夹持,从而使第一移动部件39ba与第二移动部件39ca之间相对旋转受限。该状态下,贯通孔39cd与贯通孔39dd相互重合,而贯通孔39bd1、39bd2被配置为与贯通孔39cd、39dd不重合(由于第一移动部件39ba的基部39bj的封闭面与贯通孔39dd相对置,因而呈封闭状态),从而油无法经由贯通孔沿轴向移动。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对卷轴10施加图29的(a)中的箭头B方向(遮蔽件的下降方向)的转矩时,该转矩经由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39ba,从而对第一移动部件39ba施加图29的(d)中的箭头B方向的转矩。第一移动部件39ba以根据所施加转矩的大小而使板簧39bf1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朝向图29的(a)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第一移动部件39ba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39ca旋转与板簧39bf1的变形相对应的量,与此相应地,贯通孔39bd1靠近贯通孔39cd。在速度调整部36的容许转矩以内,贯通孔39dd被第一移动部件39ba的基部39bj的封闭面封堵,因此,油不会沿轴向移动。如上所述,通过呈逐渐扩展的锥状的内表面37a而使制动力逐渐降低。

随着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的增大,板簧39bf1的变形量增大,第一移动部件39ba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39ca的相对旋转量也增大。然后,当因为外力过大等而使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时,贯通孔39bd1与贯通孔39cd重合而变为开放状态,由此,油能够经由贯通孔39bd1、39cd、39dd移动,从而能够降低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以防产生过大的压力。

然后,当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减小时,板簧39bf1的形状弹性复原,而板簧39bf1的变形量减小,第一移动部件39ba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39ca的相对旋转量也减小,自动变为贯通孔39bd1与贯通孔39cd不重合的状态(封闭状态),从而将油经由贯通孔的移动切断。

另外,当对卷轴10施加与图29的(a)中的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遮蔽件的上升方向)的转矩时,该转矩经由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39ba,从而对第一移动部件39ba施加与图29的(d)中的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矩。第一移动部件39ba以根据所施加转矩的大小而使板簧39bf2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朝向与图29的(a)中的箭头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一移动部件39ba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39ca旋转与板簧39bf2的变形相对应的量,与此相应地,贯通孔39bd2靠近贯通孔39cd。然后,当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时,贯通孔39bd2与贯通孔39cd重合,油能够经由贯通孔39bd2、39cd、39dd移动,从而使收容空间40b的内部压力降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的旋转方向为何方向,若该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均能够降低壳体37的内部压力以防产生过大的压力。

另外,单向弹簧39da的外径稍大于第二移动部件39ca的外径,在移动部件39朝向图29的(a)中的箭头X方向移动时,缝隙41的大小由单向弹簧39da的外径与壳体37的内径之差决定。另外,在移动部件39朝向与箭头X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单向弹簧39da发生弯曲而使缝隙41扩大,从而使移动部件39受到油的阻力减小。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下述形态进行实施。

■作为对卷轴10施加过大转矩的现象,可以举出用户强行向下拉拽遮蔽件、或者用户被遮蔽件挂住等情况。在发生这些现象的情况下,会对卷轴10施加朝向遮蔽件的下降方向的过大转矩。另外,很少发生对卷轴10施加朝向遮蔽件的上升方向的过大转矩的现象。因此,也可以构成为:省略板簧39bf2和贯通孔39bd2,内压限制器在对卷轴10施加超过规定阈值且朝向遮蔽件的下降方向的转矩时进行工作。该情况下,限制突起39ce由板簧39bf1和突起收容部39be的侧壁夹持。

■除了上述形态以外,只要形成为能够在朝向产生制动转矩的方向移动期间使移动部件打开,从而利用过大的转矩使其变为打开状态,则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的形态。

<第十八实施方式>

根据图30对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在具有内压限制器这一点上与第十七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内压限制器是在施加于卷轴10的转矩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工作,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内压限制器是在壳体37的内部压力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工作。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7中,在壳体37内的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处(优选在移动部件39的可动范围的两端)设有第一开口部371和第二开口部37n,第一开口部371与第二开口部37n通过油流通路37m连接。第一开口部371中配置有阀门37o,通过收容在施力部件收容部37q内的盘簧(施力部件)37p而对阀门37o施加朝向第一开口部371的作用力。施力部件收容部37q通过螺钉37r而被封闭,盘簧37p的一端由螺钉37r支撑。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对卷轴10施加图30的(a)中的箭头B方向(遮蔽件的下降方向)的容许转矩时,该转矩经由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传递至移动部件39,使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通过油在移动部件外周与壳体内周面之间的缝隙中流通时的阻力而产生制动力,从而使遮蔽装置以控制后的速度进行动作。此时,移动部件39的前进方向侧的收容空间40a内的内部压力升高。当由升高后的内部压力施加于阀门37o的箭头X方向的力超过由盘簧37p施加于阀门37o的作用力时,阀门37o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但是,在容许转矩以内的话还不至于使阀门打开。在遮蔽件的下降过程中,当通过外力等而对速度调整部36的中心轴38施加容许转矩以上的转矩时,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超过规定的阈值,阀门37o移动至使第一开口部371打开的位置,由此,油能够经由第一开口部371、油流通路37m以及第二开口部37n移动,从而使收容空间40a内的内部压力降低以防产生过大的压力。当过大的压力除去后,通过盘簧37p的作用力而使阀门37o自动关闭,恢复为能够产生容许转矩范围内的制动力的状态。

另外,基于收容空间40a的内部压力升高而进行动作的内压限制器也可以设置在移动部件39上。进而,也可以设置在移动部件39朝向与箭头X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基于收容空间40b的内部压力升高而进行工作的内压限制器。

■除了上述形态以外,只要形成为具备在产生相对于制动而言过大的转矩时,能够使油从加压侧收容部流入减压侧收容部的开关结构,则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的形态。

<第十九实施方式>

根据图31~图33对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中心轴38上设有不存在阳螺纹部38a的部分(无螺纹部)38e。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除了靠近收容空间40左端的部位之外,几乎在整个中心轴38上设有阳螺纹部38a,而在收容空间40的左端设有无螺纹部38e。在下梁5位于高位置时,移动部件39螺合在阳螺纹部38a上,中心轴38随着下梁5的自重下降而进行旋转,从而使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壳体37的内表面37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呈锥状,从而随着下梁5的自重下降而移动部件38受到油的阻力变小。

当移动部件39到达无螺纹部38e时,移动部件39与阳螺纹部38a之间的螺合解除。该状态下,即使中心轴38进一步朝向下梁5的下降方向旋转,移动部件39也不会移动。

由于移动部件39被施力部件(例如盘簧)58施加朝向阳螺纹部38a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当中心轴38朝向下梁5的上升方向旋转时,移动部件39再次螺合在阳螺纹部38a上,且随着下梁5的上升而朝向收容空间40的右端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特征在于,容易安装至上梁1中。以下,根据图32~图33对于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中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2中的(a)所示,在使下梁5上升至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此时,移动部件39配置在无螺纹部38e上。

接着,如图32中的(b)所示,使下梁5下降至最下限。此时,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使驱动轴12和中心轴38朝向下降方向旋转,但是,由于移动部件39已配置在无螺纹部38e上,因此,即使中心轴38旋转,移动部件39也不会移动。

当使驱动轴12从图32中的(b)的状态朝向下梁5的上升方向旋转时,中心轴38也朝向相同方向旋转。由于移动部件39被施力部件58施加作用力,因此,当中心轴38朝向下梁5的上升方向旋转时,移动部件39立即与阳螺纹部38a螺合,从而随着下梁5的上升而朝向图33的箭头Y方向移动。另外,当下梁5再次下降时,移动部件39朝向图31的箭头X方向移动,当下梁5到达最下限时,移动部件39到达无螺纹部38e。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无螺纹部38e,即使以下梁5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也能够准确地设定下梁5位于最下限时的移动部件39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以下梁5位于上限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的状态,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另外,由于只要在下梁5到达最下限之前移动部件39到达无螺纹部38e即可,因此,在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时,也可以不必将移动部件39配置在无螺纹部38e上。即,也可以构成为:在将速度调整部36安装至上梁1内时移动部件39配置在阳螺纹部38a上,且移动部件39随着下梁5的下降而朝向无螺纹部38e移动,并且,移动部件39在下梁5到达最下限之前到达无螺纹部38e。该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设定下梁5位于最下限时的移动部件39的位置。

另外,作为另一种表达,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速度调整部36具有即使卷轴10朝向下梁5的下降方向旋转,移动部件39也不会移动的无移动区域(无螺纹部),在以移动部件39位于无移动区域的状态使卷轴10朝向下梁5的上升方向旋转时,移动部件39随着卷轴10的旋转而移动。通过如此构成速度调整部36,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即:能够准确地设定下梁5位于最下限时的移动部件39的位置。

<第二十实施方式>

根据图34~图38对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速度调整部36来调整使卷帘的帘布自动上升时的上升速度。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在图34所示的卷帘中,经由安装金属配件安装于窗户上框等上的安装架61的两端安装有支撑架62a、62b,卷轴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该支撑架62a、62b之间。

帘布64从卷轴63垂下,该帘布64的下端安装有配重杆64a,操作绳64b从该配重杆64a垂下。另外,通过卷轴63的旋转而使帘布64上升或下降。

卷轴63内配置有:对该卷轴63施加朝向帘布64的上升方向的旋转力的施力装置80、将基于该旋转力的卷轴的旋转速度控制为规定速度的速度调整部36、以及与施力装置80所施加的旋转力抗衡而将帘布64维持在所期望的下降位置处的离合器装置70。

对施力装置80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5所示,在卷轴63内的一侧,配设有以相对于支撑架62a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的卷绕塞(wind plug)65,扭力盘形弹簧66的一端固定在该卷绕塞65上。

导管67的一端固定在卷绕塞65的中心部,该导管67插通在扭力盘形弹簧66内。在导管67的另一端镶嵌固定有管塞68,嵌装在卷轴63的内周面上的驱动塞6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该管塞68上,扭力盘形弹簧66的另一端固定在该驱动塞69上。

另外,当卷轴63朝向帘布64的下降方向旋转时,驱动塞69与卷轴63呈一体地旋转而使扭力盘形弹簧66进行蓄能,当通过该扭力盘形弹簧66的作用力而使卷轴63朝向帘布的上升方向旋转时,扭力盘形弹簧66的能量减弱。

如图36所示,卷轴63内的另一端部配设有离合器装置70。在对操作绳64b进行操作而将帘布64下拉至所期望位置的状态下手放开操作绳64b时,该离合器装置70与扭力盘形弹簧66的作用力抗衡而将帘布64维持在所期望位置处。另外,若在该状态下操作操作绳64b略微下拉帘布64,则离合器装置70的动作解除,从而通过扭力盘形弹簧66的作用力而使帘布64上升。

在卷轴63内,以与离合器装置70邻接的方式配设有速度调整部36。速度调整部36具备壳体37、和插入壳体37内的中心轴38。壳体37固定在卷轴63上。壳体37与卷轴63呈一体地旋转。中心轴38的端部固定在固定轴上。也可以如图36所示嵌合在离合器装置70的滚筒76中。由于滚筒76以相对于支撑架62b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因而滚筒76为固定轴,从而中心轴38以相对于支撑架62b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另外,当随着卷轴63的解绕旋转而扭力盘形弹簧66的扭转速度增大时,施力装置80所产生的转矩如图37的(a)中的Ts所示那样增大。另外,随着帘布64靠近下限,通过帘布64的自重施加于卷轴63的转矩如图37的(a)中的Tw所示那样增大。另外,当帘布64靠近上限位置时,作为Ts与Tw之差的转矩差TG变大,设置于帘布64下端的配重杆64a与安装架61猛烈碰撞,从而容易产生噪音。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卷帘中,速度调整部36被构成为:如图37中的(b)所示,当配重杆64a被上拉至上限附近且到达制动力增加区域P时,使制动力增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遮蔽装置中随自动动作中的开闭位置而变化的转矩差的增减趋势而分多个阶段增减制动力。另外,在卷帘中,从距离上限规定圈数的位置开始增加制动力。

在此,根据图38对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类似,而壳体37的内表面37a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构成为:内表面37a并非呈锥状,且在配重杆64a到达上限附近时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变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当配重杆64a位于下限位置时,如图38中的(a)所示,移动部件39位于收容空间40内的左端附近。当通过施力装置80的作用力而使卷轴63旋转时,帘布64被卷绕在卷轴63上而使配重杆64a开始上升,且使壳体37进行旋转,使移动部件39朝向箭头X方向移动。该状态下,由于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大,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小,从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小。在卷轴63进一步旋转而进一步卷绕帘布64,变为配重杆64a即将停止上升前的状态时,移动部件39到达由位于收容空间40的右端附近的小径部37b形成的制动力增加区域P。在到达制动力增加区域P后,由于移动部件39与壳体37之间的缝隙41变窄,因而油的流通阻力变大,从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大。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39对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在与第二十实施方式相同的卷帘中,用于在配重杆64a被上拉至上限附近时增大速度调整部36的制动力的另一种构成。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除了凹槽53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之外,本实施方式的速度调整部36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第五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图8中的(b)所示的展开图中,凹槽53呈直线状,因而随着移动部件39进行移动,主体部39a的贯通孔39d逐渐被关闭,从而油的流通阻力逐渐变化,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9所示,在位置S至位置T的范围内,凹槽53与移动部件39的移动方向平行,因此,如图8中的(e)所示,在移动部件39从位置S移动至位置T的期间,贯通孔39d维持打开状态,因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小。另外,由于在位置T至位置U的范围内凹槽53的倾斜角度大,因此,移动部件39在该范围内移动期间,贯通孔39d被关闭而变为图8中的(g)所示的状态,从而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增大。因此,位置T至位置V之间成为制动力增加区域P。因此,通过构成为在变为配重杆64a即将停止上升前的状态时移动部件39到达位置U,从而能够在配重杆64a即将停止上升前使速度调整部36所产生的制动力急剧增大。

<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至第十九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只要不违反其主旨,则也可以适用于卷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