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893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床装置。该床装置包括:床,具有长条且多个并列设置的板部件;支承架台,具有连结有板部件的被连结部件,并支承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340962号公报

不过,近年来,在床的大小不同的多样的床装置中,期望支承架台的通用化。此时,优选的是,支承架台以完全相同的形态、或变更被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形态通用化。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支承架台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的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床装置包括:床,具有多个并列设置的长条的板部件;支承架台,具有与各所述板部件连结的被连结部件,并支承所述床,在各所述板部件与所述被连结部件之间设有将各所述板部件与所述被连结部件连结的连结单元。

(2)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连结单元能够将长度互不相同的各种形态的所述板部件通用地与所述被连结部件连结。

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在板部件与被连结部件之间设有连结单元,因此,即使是长度不同的板部件,也能够经由连结单元安装于具有通用的被连结部件的支承架台。因而,在床装置中,能够抑制支承架台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

(3)根据上述(1)或(2)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板部件的、面对所述被连结部件的安装面设有沿着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凹槽部;所述连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以卡定于所述凹槽部的状态配置于所述凹槽部内。

在该情况下,凹槽部沿着板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因此,无论板部件的长度如何,能够将连结单元配置于板部件的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连结单元通过螺合将所述板部件与所述被连结部件连结。

在该情况下,连结单元通过螺合将板部件与被连结部件连结,因此,能够将板部件容易地与被连结部件连结。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与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观察所述板部件的情况下,所述板部件的尺寸形状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同等的。

(6)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床装置包括:床,具有多个并列设置的长条的板部件;以及支承架台,具有与各所述板部件连结的被连结部件,并支承所述床,在与各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观察各所述板部件的情况下,各所述板部件的尺寸形状在各所述板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同等的。

该技术方案中,板部件的前述的尺寸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上同等,因此,即使是长度不同的任何板部件,都能够将板部件中的、与被连结部件连结的部分的形态设为同等。因而,在床装置中,即使是长度不同的板部件,也能够安装于具有通用的被连结部件的支承架台,能够抑制支承架台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

另外,板部件的前述的尺寸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上同等,因此,能够利用将成形材料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挤压的挤压成形简便地形成板部件。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各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罩部件。

在该情况下,在板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罩部件,因此,例如,即使在板部件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情况等,也能够利用罩部件从所述长度方向的外侧覆盖板部件的端部。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床装置,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各所述板部件形成了被支承成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自如的背托板和腿托板中的至少一方。

在该情况下,多个板部件形成了背托板和腿托板中的至少一方,因此,在具有起身功能、抬腿功能那样的床装置中,也能够抑制支承架台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抑制支承架台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的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床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床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床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从腿侧观察图1所示的床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使构成图1所示的床装置的背托板和腿托板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床装置的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针对包括图6所示的板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8A是床的宽度较窄的床装置,图8B是床的宽度较宽的床装置。

图9A是针对包括构成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床装置的板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9B是图9A的A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0 床装置

11 床

12 支承架台

16 板部件

16a 安装面

18 背托板

19 腿托板

32 第1被连结部件(被连结部件)

39 第2被连结部件(被连结部件)

52 连结单元

54 凹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床装置10。床装置10例如能够在医疗环境下(包括护理环境下)利用。在图1~图9A中,箭头H表示人(使用者)就寝之际成为头侧的朝向,另外,箭头F表示人就寝之际成为腿侧的朝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与作为箭头H、F的方向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的情况。

如图1~图5所示,床装置10具有床11、支承架台12、板13以及驱动机构14。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驱动机构14的图示。

床11具有板部件16,该板部件16是长条的,且通过多个并列设置而形成床面15。各板部件16是互相同等的形状,且形成为同等的大小。各板部件16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板部件16所延伸的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的板状,多张并列设置成沿着前后方向互相平行。各板部件16在床11通过驱动机构14而被变形成起身或抬膝等的状态之前的标准状态下、配置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同等的位置。并且,各板部件16在标准状态下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在标准状态下,各板部件16的上表面朝向上方,下表面朝向下方。

在各板部件1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左右一对罩部件17。罩部件17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安装于各板部件16的左右两端。各罩部件17形成为在俯视的情况下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半椭圆形状。

多个板部件16和多个罩部件17各自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了前述的床面15的一部分。床面15设为在前述的标准状态下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床面15形成为在俯视时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床面15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床面15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在床面15上配置有床垫M(图1参照)。

多个板部件16沿着前后方向划分成多个群组。多个板部件16从头侧H朝向腿侧F依次分组成背托板18、腿托板19。而且,腿托板19从头侧H朝向腿侧F依次分组成膝托板20、脚托板21。背托板18与床面15中的使用者的背的位置相对应,腿托板19与床面15中的从使用者的腰到足尖的位置相对应。膝托板20与床面15中的从使用者的腰到膝的位置相对应,脚托板21与床面15中的从使用者的膝到足尖的位置相对应。背托板18的上表面和腿托板19(膝托板20和腿托板19)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了床面15的一部分。

支承架台12自床11的下方支承床11。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架台12将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可动托板)支承成绕转动轴22、23转动自如。床装置10成为所谓的活动靠背床。支承架台12具有架台主体24、第1转动机构25以及第2转动机构26。

架台主体24承受床11、和床11上的使用者各自的载荷。架台主体24具有俯视呈矩形形状的主框架27、从主框架27朝向下方延伸的支脚部件28。

主框架27(架台主体24)在左右方向上比床11(床面15)小。即、主框架27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大小)比床11的宽度尺寸小。主框架2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床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同等的位置、即大致对齐。床11相对于主框架27向左右方向的两侧突出。主框架27能够从下方支承床1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

主框架27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部件30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部件31。前后一对横部件31将左右一对纵部件30沿着左右方向连结起来。横部件3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与所对应的纵部件30连结。纵部件30的前后方向的各端部相对于横部件31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

支脚部件28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支脚部件28沿着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两组。即、本实施方式的支脚部件28设有共计4根。各支脚部件28配置于主框架27中的纵部件30和横部件31被连结起来的部分。在各支脚部件28的下端部设有脚轮29。

第1转动机构25将背托板18保持成绕第1转动轴22转动自如。第1转动机构25通过使背托板18随着起伏而绕第1转动轴22转动,一边使背托板18的头侧H上升一边使背托板18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1转动机构25具有第1被连结部件32、第1可动部件33、以及第1固定部件34。

第1被连结部件32与形成背托板18的板部件16连结。第1被连结部件32将形成背托板18的多个板部件16连结成一体。第1被连结部件32与各板部件16的下表面连结。一对第1被连结部件3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1可动部件33与背托板18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第1被连结部件32与背托板18连结。第1可动部件33具有可动杆部35和可动板部36。可动杆部35相对于背托板18位于腿侧F,配置于架台主体24上。可动杆部35沿着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架设于一对纵部件30上。可动杆部35与第1被连结部件32的腿侧F的端部连结。

以将可动杆部35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夹持的方式设有一对可动板部36。各可动板部36从左右方向的外侧与可动杆部35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连结。各可动板部36形成了第1可动部件33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第1可动部件33的左右方向的端部暴露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可动板部36的上端部相对于床面15向上方突出。

第1固定部件34与架台主体24连结。第1固定部件34具有固定杆部37和固定板部38。固定杆部37相对于可动杆部35位于腿侧F,配置于架台主体24上。固定杆部37沿着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架设于一对纵部件30上。固定杆部37与各纵部件30连结。

以将固定杆部37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夹持的方式设有一对固定板部38。各固定板部38从左右方向的外侧与固定杆部37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连结。各固定板部38形成了第1固定部件3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第1固定部件34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暴露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固定板部38的上端部相对于床面15向上方突出。

第1固定部件34配置于左右一对可动板部36的内侧,固定板部38从左右方向的内侧与可动板部36邻接。第1固定部件34经由第1转动轴22连结于第1可动部件33。第1转动轴22位于床面15的上方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1转动轴22同轴地配置有左右一对,可动板部36的上端部和固定板部38的上端部彼此连结起来。

此外,通过如此使第1转动轴22位于比床面15靠上方的位置,第1转动轴22的高度位置接近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大转子的高度位置。由此,可在背托板18绕第1转动轴22旋转时减少使用者的压迫感。

第2转动机构26将腿托板19保持成绕第2转动轴23转动自如。第2转动机构26通过使腿托板19绕第2转动轴23转动而使腿托板19弯曲成,腿托板19中的位于膝托板20与脚托板21之间的部分朝向上侧突出。此时,在膝托板20的头侧H的端部被沿着前后方向固定的状态下,脚托板21的腿侧F的端部在架台主体24上向头侧H移动。

第2转动机构26具有第2被连结部件39、第2可动部件40、以及第2固定部件41。第2被连结部件39与形成腿托板19的板部件16连结。第2被连结部件39将形成腿托板19的多个板部件16连结成一体。第2被连结部件39与各板部件16的下表面连结。一对第2被连结部件39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各第2被连结部件39沿着前后方向被分割成头侧分割部42和腿侧分割部43这两个部分。头侧分割部42与形成膝托板20的板部件16连结,腿侧分割部43与形成脚托板21的板部件16连结。头侧分割部42和腿侧分割部43经由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3转动轴44连结成转动自如。

第2可动部件40与腿托板19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第2被连结部件39与腿托板19连结。第2可动部件40相对于第2被连结部件39位于头侧H。第2可动部件40与第2被连结部件39的头侧H的端部连结。此外,第2被连结部件39的腿侧F的端部设为自由端。

第2固定部件41与架台主体24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第1固定部件34与架台主体24连结。第2固定部件41从第1固定部件34朝向腿侧F突出。一对第2固定部件41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2固定部件41经由第2转动轴23与第2可动部件40连结。第2转动轴23位于床面15的下方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2转动轴23同轴地配置有左右一对。

在所述支承架台12中,背托板18经由第1转动机构25与架台主体24连结,腿托板19经由第2转动机构26与架台主体24连结。第1转动机构25和第2转动机构26通过使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从前述的标准状态转动,使床11成为图5所示那样的、起身和抬腿(抬膝)的典型的使用状态。在床11从标准状态成为使用状态时,通过在起身之前实施抬腿,能够有效地防止使用者相对于床装置10的错位。

如图1~图5所示,板13固定于支承架台12,相对于床面15向上方立起。板13设置有前后一对,从架台主体24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立起。

驱动机构14使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可动托板)绕转动轴22、23转动。驱动机构14具有使背托板18转动的第1驱动机构14a和使腿托板19转动的第2驱动机构14b。

各驱动机构14安装于支承架台12。各驱动机构14配置于腿托板19的下方。各驱动机构14配置于设在床11的下方的配置空间45内。配置空间45形成于架台主体24中的位于主框架27与支脚部件28之间的部分。各驱动机构14朝向该床装置10的左侧或右侧通过配置空间45而露出。

各驱动机构14具有伸缩部46和驱动部47。伸缩部4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为沿着前后方向伸缩自如。驱动部47基于从外部供给的动力使伸缩部46伸缩。

各驱动机构14分别与架台主体24、和作为可动托板的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连结。各驱动机构14经由设于支承架台12的前后一对连杆机构48、49与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和架台主体24连结。前后一对连杆机构48、49将各驱动机构14的伸缩部46的前后方向的伸缩转换成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的绕转动轴22、23的转动。

设于第1驱动机构14a的头侧H的连杆机构48a将第1驱动机构14a和第1可动部件33连结起来,设于第1驱动机构14a的腿侧F的连杆机构49a将第1驱动机构14a和架台主体24连结起来。这两个连杆机构48a、49a将第1驱动机构14a的伸长转换成背托板18的绕第1转动轴22朝向上侧的转动。

另外,设于第2驱动机构14b的头侧H的连杆机构48b将第2驱动机构14b和第2可动部件40连结起来,设于第2驱动机构14b的腿侧F的连杆机构49b将第2驱动机构14b和架台主体24连结起来。这两个连杆机构48b、49b将第2驱动机构14b的收缩转换成腿托板19的绕第2转动轴23朝向上侧的转动。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驱动机构14中,驱动部47是将人的操作作为动力源的手动驱动部,各驱动机构14成为手动式的驱动机构14。驱动部47配置于伸缩部46的腿侧F的端部,从架台主体24朝向沿着前后方向的腿侧F突出。由此,确保了通过驱动部47使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转动时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在没有对驱动部47进行操作的状态(床装置10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例如,通过驱动部47从腿侧F朝向头侧H弯折等,驱动部47配置于图1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P而收纳于配置空间45内,可抑制成为医疗从业者等的障碍。

作为驱动部47,也可以取代人力而采用以电力为动力源的电动驱动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与左右方向(板部件的长度方向、板部件所延伸的板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观察各板部件16的情况下,各板部件16的尺寸形状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同等的。板部件16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同等的形状且同等的大小。板部件16是通过将例如合成树脂、轻金属等成形材料沿着左右方向(板长度方向)进行挤压的挤压成形而形成的。

在侧视的情况下和在该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处的垂直的截面上观察的情况下,板部件16都具有与图7所示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即、板部件16具有板主体50和多个加强肋51。板主体50形成板部件16的外表面。板主体50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主视时形成为倒立的等腰梯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板主体50的下表面比板主体50的上表面小。即、在从左右方向主视板主体50的情况下,板主体50的下表面的宽度尺寸比板主体50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短。所述下表面成为板部件16中的面对被连结部件32、39(第1被连结部件32和第2被连结部件39)的安装面16a。板主体5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开口的空心。

加强肋51在沿着板主体50的左右方向的全长上设于板主体50内。加强肋51将板主体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连结起来。加强肋51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主视时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状。

在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之间设有连结单元52。能够利用连结单元52将长度不同的各种形态的板部件16与通用的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无论该板部件16的长度如何,连结单元52都能够使板部件16与同等的形态的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连结单元52能够在不变更该被连结部件32、39的形态的情况下将被连结部件32、39与长度不同的板部件16连结。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连结单元52,采用了螺钉部件53。螺钉部件53从被连结部件32、39的下方穿过被连结部件32、39而朝向上方插入。螺钉部件53将被连结部件32、39和板主体50的下表面(安装面16a)沿着上下方向一体地贯通。螺钉部件53螺合于形成在安装面16a上的贯通孔内。即、螺钉部件53拧入并固定于安装面16a的贯通孔内。螺钉部件53通过螺合而将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螺钉部件53在插入到安装面16a的状态下被螺合,从而,形成了将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的螺合部件(螺钉)。此外,作为连结单元52,也可以取代螺钉部件53而采用铆钉(未图示)。另外,连结单元52(螺钉部件53)也可以在每一张板部件16设有多个(两个以上),以便将板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固定。而且,作为螺钉部件53,也可以采用自攻螺钉。

另外,优选将设置连结单元52(螺钉部件53)的位置设为避开了加强肋51的位置、即、图7的符号S所示那样的、各加强肋51之间的位置。而且,连结单元52(螺钉部件53)的设置数量既可以在图7的纸面左右方向上设置一处、或也可以设置多处。例如,也可以如图7中以符号53a所示地在床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两处。

接着,说明所述床装置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决定作为床面15的左右方向的大小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的床装置10中,能够形成图8A所示那样的、床面15的宽度W1较窄的形态、和图8B所示那样的、床面15的宽度W2较宽的形态中的任一形态。

通过对作为板部件16的长条部件进行挤压成形来制造。此时,以成为比上述宽度长的尺寸的方式对所述长条部件进行挤压成形。之后,根据床面15(床11)的宽度尺寸沿着所述长条部件的长度方向将所述长条部件切断而形成板部件16。1个床装置10中,能够采用长度互相同等的多个板部件16。此外,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并根据设置部位的不同而使板部件16的宽度尺寸与其他板部件16的宽度尺寸不同。

而且,形成支承架台12。此时,无论床面15的宽度尺寸如何,支承架台12中的、除了可动杆部35和固定杆部37之外的结构采用通用的形态。可动杆部35和固定杆部37采用根据床面15的宽度尺寸对左右方向的大小进行了调整的形态。另外,形成板13和驱动机构14。无论床面15的宽度尺寸如何,板13和驱动机构14能够采用通用的形态。此外,对于板13,能够根据床面15的宽度尺寸进行变更,例如,也能够根据床面15的宽度尺寸采用宽幅板。

并且,将板部件16、板13和驱动机构14组装于支承架台12。此时,将板部件16经由连结单元52连结于被连结部件32、39。

通过以上步骤,形成了所述床装置10。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床装置10,在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之间设有连结单元52。由此,即使是长度沿着左右方向不同的板部件16,也能够经由连结单元52安装于具有通用的被连结部件32、39的支承架台12。因而,能够抑制支承架台12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11。

另外,连结单元52通过螺合将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板部件16与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

另外,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观察到的板部件16的尺寸形状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同等的。由此,即使是长度不同的、任何板部件16,也能够使板部件16中的、与被连结部件32、39连结的部分的形态同等。因而,即使是长度不同的板部件16,也能够安装于具有通用的被连结部件32、39的支承架台12,能够抑制支承架台12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11。

另外,板部件16的前述的尺寸形状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同等的,因此,能够通过沿着左右方向对成形材料进行挤压的挤压成形而简便地形成板部件16。

另外,在板部件16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设有罩部件17。由此,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即使是板部件16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情况等,也能够利用罩部件17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板部件16的端部。因而,通过罩部件17对板部件16的端部进行密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等从外部进入板部件16内。

另外,多个板部件16形成了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由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起身功能、抬腿功能那样的床装置10中,也能够抑制支承架台12的形态的变更并采用大小多样的床11。

此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只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作为板部件16和连结单元52,也能够采用图9A和图9B所示那样的结构。

如图9A所示,在板部件16上,互相平行地设有多个(例如3个)沿着左右方向(板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的凹槽部54。这些凹槽部54沿着左右方向横穿安装面16a。更具体而言,在侧视板部件16的情况下和在板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处的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板部件16的情况下,各凹槽部54都具有与图9A所示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各凹槽部54从安装面16a朝向上方凹陷。在凹槽部5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扩幅部55。扩幅部55相对于凹槽部54的其他部分沿着前后方向扩幅。

对于凹槽部54的形状,使用图9B来更详细地说明。各凹槽部54形成为由板主体50的底壁50a、自该底壁50a的上表面向铅垂上方立起的一对互相平行的第1壁体54a、自这些第1壁体54a的上缘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形成的一对第2壁体54b、自这些第2壁体54b的内侧缘向铅垂上方立起的一对互相平行的第3壁体54c、将这些第3壁体54c的上缘彼此相连的第4壁体54d划分成的剖视闭空间。

此外,在底壁50a上,形成有使凹槽部54内和外部连通的缺口50a1。缺口50a1在板主体50的全长上连续地形成。另外,扩幅部55由底壁50a、一对第1壁体54a、一对第2壁体54b划分形成,沿着扩幅部55的延伸方向滑动移动自如地收容有螺母57。

并且,在将螺母57插入到扩幅部55内时,通过底壁50a的上表面和一对第2壁体54b的下表面将螺母57限制成不会上下或倾斜地晃动。而且,通过一对第1壁体54a的内侧面来限制螺母57沿着图9B的纸面左右方向错位或使后述的螺栓56螺合时的自转。因而,根据具备上述形状的扩幅部55,既能够容许螺母57的滑动移动又能够限制其前后方向的错位、螺栓固定时的自转。

进一步来说,螺合后的螺栓56的顶端(上端)被收容在由一对第3壁体54c和第4壁体54d划分成的空间内。该顶端(上端)与一对第3壁体54c和第4壁体54d都不干涉,因此能够使螺栓56可靠地螺合到最后。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4壁体54d的宽度方向中央上表面位置一体地连接有所述加强肋51的下端。根据该构造,一对第1壁体54a、一对第2壁体54b、一对第3壁体54c、第4壁体54d的组合构造是由板主体50的底壁50a和上壁50b(图9A)从上下支承的构造。因此,可获得外力作用于板主体50的情况的应力分散效果,能够防止所述组合构造的破损。

作为所述连结单元52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螺母57,该螺母57如上所述,以卡定于凹槽部54的状态配置于凹槽部54内。即,在本变形例中,作为连结单元52,采用了互相螺合的螺栓56(螺合部件)和螺母57。在图示的例子中,螺母57配置于扩幅部55内。螺母57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比凹槽部54中的除了扩幅部55之外的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大。由此,限制了螺母57从扩幅部55内朝向下方脱离。螺栓56从被连结部件32、39的下方穿过被连结部件32、39而插入凹槽部54,与螺母57螺合。此外,构成螺母57的外侧面的六个面中的互相平行的一对平面与扩幅部55的内侧面接触。由此,在使螺栓56与螺母57螺合之际,螺母57的旋转被扩幅部55的内侧面限制。其结果,不使用特别的工具,就能够使螺母57的旋转停止而使螺栓56可靠地螺合。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增加连结单元52的设置数量,板部件16的固定也不会需要大幅度的工夫和时间的增加。另外,也能够可靠地抑制由螺母57的空转导致的螺栓56的松动。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凹槽部54沿着左右方向横穿安装面16a。因而,无论板部件16的长度如何,能够在板部件16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配置连结单元52。即,呈由于各板部件16的安装位置而连结部件52不与其他部件干涉、或考虑连结单元52的安装时的作业性、能够灵活地变更的构造。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螺母57配置于扩幅部55内,取而代之,也能够将螺栓56的头部配置于扩幅部55内等。在该情况下,螺栓56的构成头部的外侧面的六面中的互相平行的一对平面也碰到扩幅部55的内侧面,从而不使用特别的工具,就能够使螺栓56的旋转停止而使螺母57可靠地螺合。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14配置于腿托板19的下方,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例如,驱动机构14也可以配置于背托板18的下方。

也可以在背托板18与腿托板19之间配置有腰托板。作为所述腰托板,能够采用被固定于支承架台12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这两者设为绕转动轴22、23转动的可动托板的、所谓的双曲轴(2ACT)的活动靠背床,本发明不只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绕转动轴22、23转动的单曲轴(1ACT)的活动靠背床。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将背托板18设为可动托板的起身功能优先地搭载于床装置10。也就是说,本发明能够采用将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中的至少一方设为可动托板的结构,能够采用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中的至少背托板18设为可动托板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床装置10,采用了背托板18和腿托板19转动的、所谓的活动靠背床,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床11不变形的床装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板部件16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沿着前后方向并列设置了多个,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例如,板部件16也能够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多个。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床装置10之际,在形成支承架台12时,可动杆部35和固定杆部37采用根据床面15的宽度尺寸对左右方向的大小(宽度)进行了调整的形态,但本发明不只限于此。例如,可动杆部35和固定杆部37以能够应对所有宽度的床11的方式将宽度略大地形成,作为支承架台12,无论床11的宽度如何,也能够采用完全相同的形态。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