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44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尤其涉及一种炒锅。



背景技术:

炒锅是一种最常用的厨具。尤其在酒店、企业机关食堂等场所,需要较大的锅径,如移动爆炒锅一般直径在60厘米以下,而大锅则在该尺寸之上。在炒菜过程中,需要炒锅底部受热均匀以避免糊锅,同时也需要炉灶的火焰能有效的作用在锅体上以节约能源,有时还希望有蓄热功能,能连续保持锅体温度,以免忽冷忽热,这样在炒下道菜时也不用预热很久。总之希望在厨师炒菜时能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并能节约能源。现有的炒锅一是由于锅底相对光滑,使火焰在锅底滞留时间短,能源浪费大;二是为了不糊锅,需要厨师快速翻动或拉动锅体,劳动强度大。尤其是在较大的商用灶上更是如此。专利CN201520252810.6公开了一种带筋条的锅,这种具有径向辐射筋板的锅虽然加大了锅与火焰的接触面积,但加快了火焰快速向外扩散不利于节能和蓄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蓄热节能、方便使用效果的炒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炒锅,包括弧形锅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弧形锅底上设有导流蓄热结构,所述导流蓄热结构包括沿所述锅底径向呈辐射状设置的筋板,还包括设于相邻所述筋板之间的隔挡板,各个所述隔挡板沿周向设置形成隔焰环,所述隔挡板上设有通孔或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所述弧形锅底上设有导流蓄热结构,尤其是设于相邻所述筋板之间的隔挡板,各个所述隔挡板沿周向设置形成隔焰环,使得火焰在锅底形成多圈温度场,并形成多级蓄热空间,对商用炉灶集中的大火力起到了分解均化作用,从而使锅底受热均匀,并能更有效的利用能源,防止火焰快速沿径向筋板放线散失,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隔焰环从锅底中心向锅缘设有多圈。

进一步,所述筋板的外端还设有挡火圈,所述挡火圈上均布有通孔或缺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隔焰环或挡火圈均可以阻碍火苗直接沿锅底散射,使火焰在锅底有个滞留时间,起到节能作用;

进一步,所述导流蓄热结构为一体铸造而成,所述筋板的横截面为顶部呈圆弧的梯形。

进一步,所述导流蓄热结构由钣金件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所述筋板包括一级筋板和套在相邻所述一级筋板之间的二级筋板。还包括设于所述一、二级筋板之间的三级筋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沿锅底中心形成多级温度场,有利于温度均化。

进一步,所述挡火圈的高度大于所述筋板的高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方便锅底在炉灶的锅圈上拉动。不让筋板直接接触锅圈。

进一步,所述筋板的底部宽度为3~6毫米。

进一步,所述筋板呈螺旋辐射状或直线辐射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旋辐射状更有利于温度均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位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隔挡板放大图。

在图1到图4中,1、锅底;2、挡火圈;3、一级筋板;4、二级筋板;5、隔挡板;6、三级筋板;7、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到图4所示,一种炒锅,包括弧形锅底1,在所述弧形锅底1上设有导流蓄热结构,所述导流蓄热结构包括沿所述锅底1径向呈辐射状设置的筋板,还包括设于相邻所述筋板之间的隔挡板5,各个所述隔挡板5沿周向设置形成隔焰环,所述隔挡板5上设有通孔或缺口7。

所述隔焰环从锅底1中心向锅缘设有多圈。

所述筋板的外端还设有挡火圈2,所述挡火圈2上均布有通孔或缺口7。

所述导流蓄热结构为一体铸造而成,所述筋板的横截面为顶部呈圆弧的梯形。

所述导流蓄热结构由钣金件制成。

所述筋板包括一级筋板3和套在相邻所述一级筋板之间的二级筋板4。还包括设于所述一、二级筋板之间的三级筋板6。

所述挡火圈2的高度大于所述筋板的高度。

所述筋板的底部宽度为3~6毫米。

所述筋板呈螺旋辐射状或直线辐射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