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壶茶杯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269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壶茶杯套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具,尤其涉及一种茶壶及茶杯的套装。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喝茶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但是泡茶的时候茶壶和茶杯都是独立的,使用和携带很不方便,特别是注重生活品味的人想与朋友同时饮茶,更加难以神仙茶具的随身携带。而且现在的茶壶茶杯设计比较具象化,很难实现功能与艺术美感的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茶壶茶杯套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茶壶茶杯套装,包括茶壶和多个茶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茶壶的开口处内设有一个茶漏A,所述茶杯下部位于所述茶漏A内,在所述茶杯的开口处内设有茶漏B,另外一茶杯下部位于所述茶漏B内。采用这样的方式设置的茶壶茶杯套装,能够使得所述茶壶茶杯方便携带,能够随时泡茶饮茶。并且,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茶壶和茶杯套装外形类似于竹节的结构,具有象征性的视觉美感。

为了进一步方便携带,所述茶杯下部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茶杯上部的外轮廓尺寸。并且这样的设置方便饮用人取用,避免烫伤。

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茶壶茶杯套装的稳定性,所述茶壶和茶杯的横截面为方形。

为了进一步方便倒茶,在所述茶壶的开口处一角设置有壶嘴。

为了进一步方便取拿,所述茶杯的下部的高度大于所述茶漏A的深度,也大于所述茶漏B的深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茶壶茶杯套装,具有的有益效果有:方便携带成套的茶壶和茶杯,能够随时泡茶饮用;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茶杯设计还能够避免烫手。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茶壶茶杯套装外形类似竹节结构,造型具有美感,符合现代化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茶壶茶杯套装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中茶壶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中茶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来介绍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介绍的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茶壶茶杯套装,包括茶壶1和多个茶杯2,在本实施例中以一个茶壶1和两个茶杯2为例。在所述茶壶1的开口处内设有一个茶漏A11,所述茶漏A11可为现有的金属网状结构,所述茶漏A11将所述茶壶1的开口处隔出一个空间,在泡茶后进行倾倒时能够将茶叶隔离在茶壶1内,避免倒入茶杯2。在不泡茶时,将所述茶杯2下部放置在所述茶漏A11内,并且在所述茶杯2的开口处内设有茶漏B21,另外一茶杯2下部位于所述茶漏B21内。若是有多个茶杯,可以依次叠放。这样一来,在无需泡茶时可将所述茶壶茶杯套装随身携带,需要泡茶时取出即可。提高了茶壶茶杯的可适用性,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的泡茶。

而且本实施例中的茶杯2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下部则与所述茶壶1的茶漏A11或所述茶杯2的查漏B21重叠,所述茶杯2下部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茶杯2上部的外轮廓尺寸。并且所述茶杯2上部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茶壶的外轮廓尺寸一致。并且所述茶壶1和茶杯2的横截面为方形。这样一来能够使得在叠放或者取用所述茶壶茶杯套装时更佳方便,且携带也更方便,结构更稳固。将所述茶杯2上部的外轮廓尺寸设计得更大,能够具有防烫手功能。而且,所述茶壶1的开口处一角设置有壶嘴12,方便倾倒茶水。

另外,所述茶杯2的下部的高度大于所述茶漏A11的深度,也大于所述茶漏B21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茶杯2下部的高度为50mm,所述茶漏A11和茶漏B21的深度均为30mm。这样一来,使得所述茶壶1的上端面与所述茶杯2上部的下端面之间具有间距,也使得所述茶杯2的上端面与和其重叠的茶杯2上部的下端面具有间距,这样一来,使得所述茶壶茶杯的套装与竹节结构类似,给人以美感。而且取用方便,不易脱手。

总之,采用本实施例的茶壶茶杯套装,能够方便同时携带茶壶和茶杯,解决人们在各个场合饮用茶水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的茶杯还具有防烫手功能,另外,本实施例的茶壶茶杯套装外形类似于竹节结构,给人以美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