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料理机,特别是针对一种料理机防外溢杯盖。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备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食物料理机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现有的料理机在高速运转工作时内部液体极易从杯盖的投料口与投料盖之间溢出,既浪费食材又难于清洗。并且溢出的液体很可能流淌至操作界面,糊住显示灯和操作开关导致不便于使用操作,同时还有流淌到电线插头位置造成安全隐患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料理机使用时液体外溢的杯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料理机杯盖结构,所述杯盖设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内设置有投料盖,所述杯盖在所述投料口内边缘位置设置有一圈挡筋,所述挡筋包围整个所述投料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筋距离投料口的高度大于5mm。
进一步,所述投料盖中间设置有通过所述投料口伸入所述杯盖内部的一圈筋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投料盖在所述筋位上还开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所述杯盖顶部设置有液体储存室,所述投料口设置在所述液体储存室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体储存室由一圈环形围挡构成。
进一步,所述液体储存室由所述杯盖的顶部凹陷构成。
进一步,所述液体储存室的边缘设置有外溢导向缺口,所述外溢导向缺口底部高于投料口。
进一步,所述液体储存室底部为四周向中心所述投料口倾斜的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述投料盖盖帽边缘设置有回流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通过在杯盖投料口边缘位置设置挡筋阻挡杯体内部液体向上冲击方式,有效地防止了料理机工作时液体的喷出外溢,保证了机身的清洁,避免了因液体外溢至操作界面和接线插头位置而带来的使用操作不便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因此带来的食材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透气孔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顶部凹陷式杯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一种料理机杯盖结构,所述杯盖1设置有投料口2,所述投料口2内设置有投料盖3,所述杯盖1在所述投料口2内边缘位置设置有一圈挡筋11;所述挡筋11包围整个所述投料口2;当料理机高速运转工作时,杯体内部的液体会因离心力的作用而向上冲击,采用所述挡筋11可以起到很好的阻碍作用使得液体不容易从所述投料口2喷出。
并且所述挡筋11距离投料口2的高度h应当大于5mm,这是因为其高度不能太低,太低则对液体的阻碍效果不佳,不能够有效的防止液体的外溢。
所述投料盖3中间设置有通过所述投料口2伸入所述杯盖1内部的一圈筋位31;所述筋位31可以使杯内液体很难从所述杯盖1与所述投料盖3之间的间隙溢出,进一步起到防止液体外溢的效果。
参照图4,所述投料盖3在所述筋位31上还开设有通气孔32;当料理机加热工作时,杯体内部将产生高温蒸汽,假如未设置所述通气孔31,高温蒸汽将主要通过所述杯盖1和所述投料盖3之间的间隙排出;由于上述间隙较小,因而高温蒸汽排出速度慢,杯体内部将逐渐升压,高温蒸汽的排出速度也逐渐增大,加上料理机内部液体在加热时的沸腾翻滚,高速流动的蒸汽将极易带动杯体内部液体冲出;同时因为杯体内部具有高温高压蒸汽,如果在料理机刚停止工作时立马打开所述料理盖3将产生很大的危险。设置所述通气孔31可以有效的平衡杯体内部与外界的气压,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蒸汽带动液体外溢并保证使用安全。
参照图1,图2,所述杯盖1顶部设置有液体储存室4,所述投料口2设置在所述液体储存室4内部;设置所述液体储存室4可以暂时存储外溢的液体,以免液体直接流淌到机身外壁,保证机身外壁的清洁、减少机器的清洗时间。
所述液体储存室4由一圈环形围挡4a构成;采用所述环形围挡4a结构构成的储存空间较大,可以储存较多的液体,同时构造简单,易于制造。
参照图5,所述液体储存室4由所述杯盖1的顶部凹陷4b构成;上述结构构造简单、易于制造。
参照图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储存室4的边缘设置有外溢导向缺口41,所述外溢导向缺口41底部高于投料口2。当外溢的液体过多时设置所述导向缺口41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将过多的外溢液体导流至指定位置,以减少少了液体外溢对料理机整体的影响,如使外溢液体避开操作界面和电线接头位置等。
参照图3,所述液体储存室4底部为四周向中心所述投料口2倾斜的结构 (如图2虚线圈内部所示位置)。四周向中心倾斜的结构可以将外溢的液体回流至杯内,可以减少所述液体储存室4内积累的液体并减少食材的浪费。
参照图1,所述投料盖3盖帽边缘设置有回流缺口33;设置所述回流缺口33可以使外溢的液体更好的回流至杯体而不受所述投料盖3盖帽的阻挡,减少所述液体储存室4内液体的累积。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