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盥洗室辅助用具,尤其涉及一种可以用于干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干手器是一种卫浴间用于烘干双手或者吹干双手的洁具电器,是先进、理想的卫生清洁器具和设备。它主要运用于宾馆、餐馆、车站、机场、科研机构、医院和每个家庭的卫生间。当洗手后,将双手伸在自动干手器的出风口下,干手器会自动送出舒适的风,迅速使双手去湿变干,离去后,机器自动停止工作,无需使用毛巾擦干手上水分,可防止疾病交叉感染,同时替代了纸张的运用,具有环保作用。
干手器的基本结构包括机座、罩壳、电机、发热元件、风轮(或风扇)、控制电路板和自动感应元件,罩壳设于机座上并与机座构成一内部安装空间,电机能带动风轮转动,提供风力,控制电路板与电机、发热元件及自动感应元件控制连接;前述的电机、发热元件、电机、风轮及控制电路板均位于罩壳内。
大部分干手器的出风装置是通过电加热来实现加热功能,电动机吹出的风经电力口热元件加热后再经出风装置吹出。即发热元件绝大部分都设于出风口,风轮产生的加速空气经出风口的发热元件排出罩壳。这类设计可以参考如下专利文献:
专利号ZL01252275.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恒温干手器》(授权公告号CN2502305Y),该专利中发热体设于出风口。
专利号为ZL 200420019768.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低噪音大风量超薄型干于机》(授权公告号CN 2673262Y),该专利的出风口内装有由发热丝编织的井字型加热体,
专利号为ZL201220230807.0《一种不锈钢烘子器》(授权公告号CN 202589418 U),该专利的发热体设在分级的出风通道内,出风通道连接出风嘴。
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320248414.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干手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3354447U),该专利中发热丝设于出风口;专利号为ZL 201320531549.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干手器高速超薄出风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 203591216 U),该专利中电力口热元件,设置于电动机与出风口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如下不足:首先,由于空气快速通过发热体,加热时间比较短,整体空气没有被完全被加热,而且出来的空气加热的不是很均匀,有的区域较热,有的区域温度较低,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其次,吹出来的风在发热体处受到阻力,这样就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能量损耗比较大;再次,由于风阻较大,热风风速慢,风力小,干手需要的时间长,使用不方便;最后,在公共产所人流量较多时,为加快风干,使用者回尽量靠近出风口,由于发热体设在出风口,粗心的使用者存在手指被烫伤的风险,安全性有待提高。
另外,现有技术中,干手机普遍存在内部结构布置不是很合理,导致体积笨重,占用空间位置大,安装不便的问题,见ZL 200820084504.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干于器》授权公告号CN 201164420Y,该专利中红外线线路板和主控线路板均平铺于机座上,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出风温度均匀、手感舒适的干手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噪音低且安全可靠的干手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干手器,包括
机座;
罩壳,设于前述机座上;
电机,设于前述机座上并具有输出轴;
发热元件,设于前述机座上,用于加热空气;
风轮,与前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并能将加热后的空气送出罩壳;以及
控制电路板,设于前述机座上并分别与前述的电机和发热元件控制连接;
前述的电机、发热元件、电机、风轮及控制电路板均位于罩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壳的底部具有进风网板,所述罩壳的侧向具有出风端口;所述风轮包括轮毂及圆筒状的叶片,该叶片具有圆形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前述叶片的出风方向正对罩壳的出风端口,前述的轮毂设于风轮的第一端口上;所述的发热元件靠近叶片的第二端口设置,所述的电机相对发热元件设于风轮的另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轮毂连接并能驱动轮毂转动。
所述的机座上设有一风轮外壳,该风轮外壳具有供风轮出风的出风口及供风轮第二端口进风的侧向进风口,所述机座上位于风轮外壳出风口的下沿倾斜地设有一控制盒,该控制盒正对进风网板,所述的控制电路板则设于该控制盒内,所述的发热元件则设于该风轮外壳的侧向进风口上。这样设计,控制盒隐藏于风轮外壳的下沿,占用较少的空间,便于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设置。
所述风轮外壳的出风口倾斜地设有一加强板,该加强板向下延伸并将控制盒的顶面盖住,并且,前述加强板上成型有出风孔。加强板提高了风轮外壳的强度,同时将控制盒进一步隐藏,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所述的控制电路板在控制盒的顶面伸出有红外感应器,对应地,所述加强板的下端具有一缺口,该缺口上装配有一能供红外线通过的塑料盖板。塑料盖板就无需设置于罩壳上,直接位于红外感应器上方,同时与加强板之间插装方便。
所述的机座上靠近风轮外壳设有一支架,所述电机的外壳围绕输出轴凸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设于前述的支架上并与风轮外壳的一侧连接,所述风轮外壳靠近发热元件一侧设有一与机座连接固定连接臂。风轮外壳的一侧与支架连接固定,而支架与机座连接固定,另一侧与连接臂连接固定,这样,风轮外壳整体就与机座连为一体,无需用其他螺钉等连接构件,整体结构紧凑合理,这里的支架同时起到了固定电机和固定风轮外壳的作用。
所述的发热元件包括发热支架和发热丝,前述发热支架的中部具有格栅,前述发热支架的侧壁上设有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温控器及与发热丝串联的熔断丝,前述的发热丝缠绕于格栅上。格栅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将颗粒大的杂质挡在风轮以外,保证风轮长久有效的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将发热元件设于风轮的侧向进风口,远离出风口设置,发热元件位于机座内部,与空气接触的噪音就被封闭在罩壳内,同时出风口的风阻就降低,因此整体噪音就大为减小;其次,进入罩壳的空气先被发热元件加热,然后进入风轮的内腔混合均匀,因此从风轮出去的热风受热比较均匀,手感较为舒适;再有,因发热元件不设在出风口,使用者手指靠近出风口也不必担心会被烫伤,杜绝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除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分解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干手器包括机座10、罩壳100、电机4、发热元件1、风轮2、风轮外壳3、控制盒7及控制电路板8,罩壳100设于机座10上,罩壳100的底部具有进风网板101,罩壳100的侧向具有出风端口102,电机4设于机座10上并具有输出轴43。
发热元件1设于机座10上,用于加热空气;发热元件1包括发热支架11和发热丝12,发热支架11的中部具有格栅,发热支架11的侧壁上设有与控制电路板8连接的温控器14及与发热丝12串联的熔断丝13,发热丝12缠绕于格栅上。
风轮2与电机4的输出轴43连接并能将加热后的空气送出罩壳100;控制盒7设于基座上,控制电路板8设于控制盒7内,控制电路板8分别与电机4和发热元件1控制连接;电机4、发热元件1、电机4、风轮2及控制电路板8均位于罩壳100内。
风轮2包括轮毂22及圆筒状的叶片21,该叶片21具有圆形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23,叶片21的出风方向正对罩壳100的出风端口102,轮毂22设于风轮2的第一端口上;电机4相对发热元件1设于风轮2的另一侧,电机4的输出轴43与轮毂22连接并能驱动轮毂22转动。
风轮外壳3具有供风轮2出风的出风口32及供风轮2第二端口23进风的侧向进风口31,机座10上位于风轮外壳3出风口32的下沿倾斜地设有控制盒7,该控制盒7正对进风网板101,发热元件1则设于该风轮外壳3的侧向进风口31上并靠近叶片21的第二端口23设置。风轮外壳3的出风口32倾斜地设有加强板5,该加强板5向下延伸并将控制盒7的顶面盖住,并且,加强板5上成型有出风孔51。控制电路板8在控制盒7的顶面伸出有红外感应器81,红外感应器81具有发射管和接收端,控制范围在5-20CM内,停1秒到1.5秒,红外感应器81收到信号后整机开始工作。加强板5的下端具有一缺口,该缺口上装配有一能供红外线通过的塑料盖板52。
机座10上靠近风轮外壳3设有支架41,电机4的外壳围绕输出轴43凸设有连接部42,该连接部42设于支架41的安装孔上并与风轮外壳3的一侧连接固定,风轮外壳3靠近发热元件1一侧设有与机座10连接固定连接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