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扣滤水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714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旋扣滤水煲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用具,尤其涉及一种旋扣滤水煲。



背景技术:

滤水煲在排掉煲内水分的时候,需要翻转滤水煲,使滤水煲内的水通过排水孔流出煲身,然而现有的滤水煲由于未设置盖子的卡扣结构,使得翻转滤水煲时,盖子向外运动,容易掉落的同时水分也会从盖子和煲身之间的缝隙流出洒在人身上,滤水很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旋扣滤水煲,包括有盖身、固定在盖身上的盖耳、煲身及固定在煲身上的煲耳,煲耳包括有从煲身的侧壁向上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从第一连接板的远端向外延伸出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容置盖耳的端部滑动的滑槽,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开口,盖耳的端部穿过开口进入到滑槽内,第二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挡部,挡部和开口均设置在滑槽上方。

优选的,盖身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挡圈,环形挡圈上设置有滤水孔。

优选的,煲身顶部设置有外翻的滤水口,滤水口的位置对应于滤水孔。

优选的,环形挡圈的两侧均设置有滤水孔。

优选的,盖耳的长度方向与环形挡圈两侧的滤水孔的连线相倾斜。

优选的,盖耳的中部向上凸起,盖耳的中部套设有防滑套。

优选的,挡部的底壁设置有容置盖耳的端部扣入的扣槽。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旋扣滤水煲中盖耳能够卡扣入煲耳之中,滤水过程中,盖身与煲身能够相互固定,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完成滤水,并且旋转盖身即可使盖身从煲身中脱离,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不需要用手按住盖身,避免了烫手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 为滤水煲的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盖身和盖耳在立体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滤水煲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滤水煲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滤水煲的整体结构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旋扣滤水煲,包括有盖身1、固定在盖身1上的盖耳2、煲身3及固定在煲身3上的煲耳4,煲耳4包括有从煲身3的侧壁向上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41以及从第一连接板41的远端向外延伸出的第二连接板42;第一连接板41上设置有容置盖耳2的端部滑动的滑槽43,第二连接板42上设置有开口44,盖耳2的端部穿过开口44进入到滑槽43内,第二连接板42上还设置有挡部45,挡部45和开口44均设置在滑槽43上方。

盖身1和盖耳2可以是通过螺钉进行相互固定,也可以是把盖耳2焊在盖身1上。盖耳2是沿盖身1的径向横跨盖身1的条形设置,盖耳2沿盖身1径向的长度大于盖身1的直径,盖耳2的中部向上凸起,盖耳2的中部套设有防滑套21。盖耳2的两侧端部先从开口44的上方通过开口44进入滑槽43内,然后旋转盖身1使得盖耳2的端部处于挡部45的下方,此时盖耳2卡扣在煲耳4上,盖身1与煲身3完成相互固定。

本实施例的旋扣滤水煲中盖耳2能够卡扣入煲耳4之中,滤水过程中,盖身1与煲身3能够相互固定,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完成滤水,并且旋转盖身1即可使盖身1从煲身3中脱离,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不需要用手按住盖身1,避免了烫手的安全隐患。

实施例二

如图1-图4所示,旋扣滤水煲,包括有盖身1、固定在盖身1上的盖耳2、煲身3及固定在煲身3上的煲耳4,煲耳4包括有从煲身3的侧壁向上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41以及从第一连接板41的远端向外延伸出的第二连接板42;第一连接板41上设置有容置盖耳2的端部滑动的滑槽43,第二连接板42上设置有开口44,盖耳2的端部穿过开口44进入到滑槽43内,第二连接板42上还设置有挡部45,挡部45和开口44均设置在滑槽43上方,盖身1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挡圈11,环形挡圈11的两侧均设置有滤水孔12。煲身3顶部设置有外翻的滤水口31,滤水口31的位置对应于滤水孔12,盖耳2的长度方向与环形挡圈11两侧的滤水孔12的连线相倾斜。由于盖身1需要旋转之后才能与煲身3相互固定,此时才能进行翻转滤水,要使滤水方便,出水口和滤水孔12应该设置在双手手持煲身3两侧煲耳4翻转后的最下方,此时环形挡圈11两侧的滤水孔12的连线与煲身3两侧煲耳4之间的连线相垂直。挡部45的底壁设置有容置盖耳2的端部扣入的扣槽46,扣槽46的设置使得盖耳2的端部能够更好的卡扣于煲耳4上,扣槽46的两侧优选地设置成凸起状,便于盖耳2端部进入扣槽46后防止其向侧部移动而滑出扣槽46。

盖身1上设置有容置盖耳2嵌入的条形槽,盖耳2的中部向上凸起,盖耳2在凸起的两边均嵌入条形槽内,盖耳2和盖身1通过螺钉相互固定,盖身1上还设置有挡片,挡片在条形槽的上方盖住盖耳2嵌入条形槽的部分,挡片和盖身1螺纹固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