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盖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831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壶盖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壶盖组件及包括该壶盖组件的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小家电,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电水壶来烧水。但是,现有的电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十分缓慢,导致用户的等待时间较长,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壶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壶盖组件的液体加热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壶盖组件,设置在液体加热容器中,包括:壶盖本体,所述壶盖本体上开设有散热孔;和遮挡件,与所述壶盖本体相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壶盖本体运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壶盖组件,通过在壶盖本体上开设散热孔,散热孔与壶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内的高温蒸汽能够通过散热孔快速排出,从而强化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的热对流,进而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遮挡件的设置,使得散热孔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关闭,从而避免了液体加热容器在加热阶段的热量散失,保证了散热孔不会影响到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

具体而言,现有技术中,电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通常是通过壶嘴与外界的热对流及壶体与外界的热传导来实现散热的,故而散热速度缓慢;而本申请通过在壶盖本体上开设散热孔,使得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也能够通过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与外界相连通进行热对流,从而强化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与外界的热对流,因而大大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而遮挡件的设置,使得散热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打开,在不需要的时候被关闭,从而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要来打开散热孔或关闭散热孔或调节散热孔的打开程度,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在加热阶段,可以使遮挡件完全封闭散热孔,以减少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热量散失,从而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速度;加热完成后,如果想尽快使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液体降温,可以使遮挡件完全打开散热孔,以保证液体加热容器快速降温;待降温到合适的温度后,可以再次封闭散热孔,以减缓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使内部的液体相对长时间地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各个阶段,用户都可以选择完全打开散热孔或完全封闭散热孔或部分打开散热孔,这都不会影响液体加热容器的正常使用,且不会影响液体加热容器内部液体的品质,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操作简单且更加人性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壶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散热孔的数量为多个。

散热孔的数量为多个,有效地增加了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的总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散热孔呈阵列式排布;或,多个所述散热孔呈放射状排布;或多个所述散热孔呈环状排布。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多个所述散热孔呈阵列式排布时,相邻的两列所述散热孔之间的间距相等;当多个所述散热孔呈放射状排布时,相邻的两列所述散热孔之间的夹角相等;当多个所述散热孔呈环状排布时,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多个散热孔呈阵列式排布,即多个散热孔按阵列的形式排布成相互平行的多列,形状较为规则,形成了类似天窗或百叶窗的结构,既美观,又便于加工成型,有利于节约成本;优选地,相邻的两列散热孔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滑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然,每一列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可以根据产品结构及用户需求决定。

多个散热孔呈放射状排布,即多个散热孔排成了多列,且多列的一端指向共同的圆点,多列的另一端向多个方向发散出去,同样具有美观大方,且便于加工成型的优点;优选地,相邻的两列散热孔之间的夹角相等,这样也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滑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当然,每一列同样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弯曲的,不受限制;且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散热孔形成的结构,可以是相对完整(即基本围成了360°),也可以是扇形或半圆形等相对不完整的结构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多个散热孔呈环状排布,即多个散热孔围成了圆形、方形等环状结构,与壶盖本体的形状相匹配,较为美观,同样便于加工成型;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散热孔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也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同样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摆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散热孔为条形孔或弧形孔;或者,所述散热孔为方形孔、三角形孔或圆形孔。

散热孔可以为面积比较大的条形孔(比如长宽比比较大的长方形孔),弧形孔(例如,四分之一圆周孔、二分之一圆周孔,甚至接近整圆环形孔)等,条形孔或者弧形孔的面积相对较大,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且条形孔便于按照需要一般排列成阵列式结构,例如多条平行阵列的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可以不一样长),有利于简化产品的加工工艺。

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或者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孔的开孔面积一般较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能够根据需要排列成各种所需的形状,一般排列成阵列式、放射状、环状等结构;并能够降低杂物通过散热孔进入壶体内部的概率,从而保证了液体加热容器内部液体的品质。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散热孔的形状不局限于以上提到的条形、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等形状;散热孔的数量也不局限于多个,可以是一个;且多个散热孔的排列方式也不局限于上述三种情况,既可以非平行排列,也可以平行排列但非等间隔均布,既可以非放射状排列,也可以呈放射状排列,但非等夹角均布,或者随机分布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内,因此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孔开设在所述壶盖本体的中部。

根据热气上升冷气下沉的原理,高温蒸汽会自发地由低处向高处流动,而一般情况下壶盖本体中部的位置相对较高,故而将散热孔开设在壶盖本体的中部,便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各部位的高温蒸汽顺利地通过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孔的总面积占所述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的开口端的面积的5%-85%。

设置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的总面积不小于壶体开口端的面积的5%,能够避免散热孔面积过小致使其散热作用过于微弱的情况发生;设置散热孔的总面积不大于壶体开口端的面积的85%,能够避免散热孔面积过大,导致壶盖本体难以加工成型的情况发生。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壶体的开口端的面积”指的是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内部盛装液体的容纳腔的开口端的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的一端与所述壶盖本体相铰接,所述遮挡件的另一端能够相对所述壶盖本体摆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散热孔。

该技术方案中,遮挡件的一端铰接在壶盖本体上,即遮挡件能够以铰接端为轴,相对壶盖本体转动,则当遮挡件的另一端摆动至散热孔的位置时,即可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当遮挡件的另一端摆动至离开散热孔时时,即可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且遮挡件的打开角度不同,散热孔的打开面积也不尽相同,从而起到了调节散热孔开合程度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值得说明的是,该技术方案中,遮挡件的另一端相对壶盖本体的摆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遮挡件整体在壶盖本体上摆动,即摆动件的摆动轴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壶盖本体,遮挡件整体均始终位于壶盖本体上,则当遮挡件的另一端摆动至散热孔的位置处时,打开散热孔,摆动离开散热孔的位置处时,封闭散热孔时;另一种是遮挡件在壶盖本体及其附近的空间内摆动,即摆动件的摆动轴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壶盖本体,只有遮挡件的铰接端始终位于壶盖本体上,则当遮挡件的另一端摆动盖合至壶盖本体上时,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摆动离开壶盖本体时,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与所述壶盖本体中的一者上设有滑槽,另一者上设有导轨,所述遮挡件能相对所述壶盖本体滑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散热孔。

该技术方案中,遮挡件与壶盖本体可滑动连接,则当遮挡件滑动至盖合在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时,即可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当遮挡件在壶盖本体上滑动至离开散热孔时,即可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同样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上设有通气孔,且所述遮挡件能够在所述壶盖本体上滑动或摆动,使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散热孔相断开或相连通,以封闭或打开所述散热孔。

通过在遮挡件上设置通气孔,使通气孔与散热孔相连通或相断开,来实现散热孔的打开或封闭,相较于遮挡件铰接在壶盖本体上或可拆卸地盖设在壶盖本体上的技术方案而言,能够使遮挡件的运动幅度更小,因而操作更加灵活,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优选地,遮挡件上的通气孔与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的尺寸相匹配,且一一对应。

比如:对于散热孔为条形孔,且多个散热孔平行排列并等间隔均布的技术方案而言,则只需将遮挡件滑动适当距离,而不需使整个遮挡件与壶盖本体相分离,即可实现散热孔的打开或封闭,非常方便,优选地,相邻的散热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不小于散热孔的宽度,这样保证了遮挡件能够完全封闭或完全打开所有的散热孔;而对于散热孔为条形孔,且多个散热孔呈放射状排列并等夹角均布的技术方案而言,则只需将遮挡件摆动适当角度,同样不需要使整个遮挡件与壶盖本体相分离,即可实现散热孔的打开或封闭,非常方便,优选地,相邻的散热孔之间的间隔的最小宽度不小于散热孔的宽度,这样保证了遮挡件能够完全封闭或完全打开所有的散热孔。

当然,对于散热孔的数量为一个,或散热孔的数量为多个,但相邻散热孔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时,通过遮挡件的摆动或滑动均能够实现散热孔的打开或封闭,即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因此,这些技术方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壶盖本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开设有所述散热孔,所述遮挡件嵌入所述安装槽中,并能在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滑动或摆动,以使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相断开或相连通。

安装槽的设置,能够将遮挡件嵌入壶盖本体中,避免遮挡件整体凸出壶盖本体,从而减小了壶盖组件的体积,改善了液体加热容器的美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限位槽中,并能够在所述限位槽中滑动,以限制所述遮挡件的滑动幅度或摆动幅度。

限位块和限位槽的设置,能够对遮挡件的运动幅度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或封闭散热孔,实现一步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壶盖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下盖、内盖和上盖,所述下盖、所述内盖和所述上盖上均开设有所述散热孔,且所述下盖上的散热孔、所述内盖上的散热孔和所述上盖上的散热孔依次相连通;其中,所述内盖上设有所述安装槽。

壶盖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下盖、内盖和上盖,优化了壶盖本体的结构,使得壶盖组件更加美观,且使用寿命更长。具体地,内盖作为壶盖本体的主体,可以设有连接部,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部分相连(如相铰接),保证壶盖组件与壶体的有效连接,其结构相对复杂,一般为塑料件,便于加工成型;上盖作为外观件,盖设在内盖上,起到装饰作用,保证了液体加热容器的美观;而下盖选用不锈钢材质,健康环保,避免了高温蒸汽直接接触内盖导致内盖变形等情况发生,对内盖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壶盖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将遮挡件安装在内盖上的安装槽中,便于将遮挡件隐藏起来,从而在保证遮挡件正常发挥打开或封闭散热孔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的外观,且避免了遮挡件受到外物的干扰或损坏,进而延长了遮挡件的使用寿命,构思巧妙,结构简单。

优选地,下盖上的散热孔、内盖上的散热孔和上盖上的散热孔的数量相等,一一对应,且一一对应的散热孔的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对于遮挡件铰接在壶盖本体上或可拆卸地盖设在壶盖本体上的技术方案而言,则优选将遮挡件设置在上盖上。

当然,也可以将内盖和上盖合二为一,或者把内盖和下盖合二为一,或者把下盖、内盖和上盖三者合二为一均可以,只要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能够通过散热孔与外界相连通,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盖包括:内盖座,与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相连接,且所述内盖座上设有安装孔;和内盖体,嵌入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内盖体上设有所述安装槽。

遮挡件包括内盖座和内盖体,内盖座与下盖和上盖相连接,且设有连接部,保证了整个壶盖组件能够有效地连接在壶体上;内盖体嵌入内盖座的安装孔中,并开设有安装槽,保证了内盖能够正常散热,且便于遮挡件的装卸。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将内盖座和内盖体合二为一,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上还设有手持部,所述上盖上设有插槽,所述手持部纵向贯穿所述插槽,并凸出所述上盖,用于带动所述遮挡件在所述安装槽中滑动或摆动。

手持部的设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地操控遮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通过推拉手持部,即可实现遮挡件的往复滑动,或者转动手持部,实现遮挡件的往复摆动,操作方便快捷。

优选地,对于遮挡件滑动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言,插槽的尺寸与遮挡件的滑动位移相匹配,以对手持部的推拉位移进行限位,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或关闭散热孔,实现一步到位;对于遮挡件摆动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言,手持部和插槽上还可以设置相互配合的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以对手持部的扭转位移进行限位,同样保证了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或关闭散热孔,实现一步到位。

具体装配壶盖组件时,先将内盖座与下盖连接在一起,然后把内盖体嵌入内盖座上的安装孔中,接着把遮挡件嵌入内盖体上的安装槽内,再把上盖盖在内盖上,并使遮挡件上的手持部穿过上盖上的插槽,最后把上盖与内盖座连接在一起即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下盖上的散热孔与所述内盖上的散热孔相互错开,且所述内盖上的散热孔与所述上盖上的散热孔相互错开。

使下盖上的散热孔、内盖上的散热孔和上盖上的散热孔两两相互错开,有效地避免了外界的杂物等通过散热孔进入壶体内部,起到了有效的防尘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所述壶体一端开口;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壶盖组件,盖设在所述壶体的开口端,所述壶盖组件的散热孔与所述壶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因包括有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壶盖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为电水壶、电热水瓶、养生壶、煮茶壶等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去掉上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水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水壶打开散热孔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电水壶关闭散热孔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水壶,10下盖,20内盖,21内盖座,211安装孔,22内盖体,221安装槽,222限位槽,23铰接部,30上盖,31插槽,40散热孔,50遮挡件,51通气孔,52手持部,53限位块,60壶体;

其中,图3至图6中平行排列的弯曲箭头表示的是壶体内的蒸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及其壶盖组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壶盖组件,设置在液体加热容器中,包括:壶盖本体和遮挡件。

具体地,壶盖本体上开设有散热孔40;遮挡件与壶盖本体相连接,且能够相对壶盖本体运动,以封闭或打开散热孔40。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壶盖组件,通过在壶盖本体上开设散热孔40,散热孔40与壶体6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内的高温蒸汽能够通过散热孔40快速排出,从而强化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的热对流,进而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遮挡件的设置,使得散热孔40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关闭,从而避免了液体加热容器在加热阶段的热量散失,保证了散热孔40不会影响到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

具体而言,现有技术中,电水壶1等液体加热容器通常是通过壶嘴与外界的热对流及壶体与外界的热传导来实现散热的,故而散热速度缓慢;而本申请通过在壶盖本体上开设散热孔40,使得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也能够通过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与外界相连通进行热对流,从而强化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与外界的热对流,因而大大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而遮挡件的设置,使得散热孔40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打开,在不需要的时候被关闭,从而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要来打开散热孔40或关闭散热孔40或调节散热孔40的打开程度,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在加热阶段,可以使遮挡件完全封闭散热孔40,以减少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热量散失,从而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速度;加热完成后,如果想尽快使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液体降温,可以使遮挡件完全打开散热孔40,以保证液体加热容器快速降温;待降温到合适的温度后,可以再次封闭散热孔40,以减缓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使内部的液体相对长时间地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各个阶段,用户都可以选择完全打开散热孔40或完全封闭散热孔40或部分打开散热孔40,这都不会影响液体加热容器的正常使用,且不会影响液体加热容器内部液体的品质,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操作简单且更加人性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孔40的数量为多个,如图1和图2所示。

优选地,散热孔40为条形孔或弧形孔;或者散热孔40为方形孔、三角形孔或圆形孔。

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孔40的数量为多个,有效地增加了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的总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

散热孔40可以为面积比较大的条形孔(比如长宽比比较大的长方形孔),弧形孔(例如,四分之一圆周孔、二分之一圆周孔,甚至接近整圆环形孔)等,条形孔或者弧形孔的面积相对较大,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且条形孔便于按照需要一般排列成阵列式结构,例如多条平行阵列的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可以不一样长),有利于简化产品的加工工艺。

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或者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孔的开孔面积一般较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能够根据需要排列成各种所需的形状,一般排列成阵列式、放射状、环状等结构;并能够降低杂物通过散热孔40进入壶体内部的概率,从而保证了液体加热容器内部液体的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散热孔40呈阵列式排布,且相邻的两列散热孔40之间的间距相等,如图1和图2所示。

多个散热孔40呈阵列式排布,即多个散热孔40按阵列的形式排布成相互平行的多列,形状较为规则,形成了类似天窗或百叶窗的结构,既美观,又便于加工成型,有利于节约成本;优选地,相邻的两列散热孔40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滑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然,每一列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可以根据产品结构及用户需求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散热孔40呈放射状排布,且相邻的两列散热孔40之间的夹角相等。

多个散热孔40呈放射状排布,即多个散热孔40排成了多列,且多列的一端指向共同的圆点,多列的另一端向多个方向发散出去,同样具有美观大方,且便于加工成型的优点;优选地,相邻的两列散热孔40之间的夹角相等,这样也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滑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当然,每一列同样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弯曲的,不受限制;且呈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散热孔40形成的结构,可以是相对完整(即基本围成了360°),也可以是扇形或半圆形等相对不完整的结构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散热孔40呈环状排布,且相邻的两个散热孔40之间的距离相等。

多个散热孔40呈环状排布,即多个散热孔40围成了圆形、方形等环状结构,与壶盖本体的形状相匹配,较为美观,同样便于加工成型;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散热孔40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也使得形状更加规则,且同样有利于简化遮挡件的结构,使遮挡件通过摆动的方式方便地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散热孔40的形状不局限于以上提到的条形、圆形、三角形或者方形等形状;散热孔40的数量也不局限于多个,可以是一个;且多个散热孔40的排列方式也不局限于上述三种情况,既可以非平行排列,也可以平行排列但非等间隔均布,既可以或非放射状排列,也可以呈放射状排列,但非等夹角均布,或者也可以随机分布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内,因此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散热孔40开设在壶盖本体的中部,如图1和图2所示。

优选地,散热孔40的总面积占壶体60的开口端的面积的5%-85%。

根据热气上升冷气下沉的原理,高温蒸汽会自发地由低处向高处流动,而一般情况下壶盖本体中部的位置相对较高,故而将散热孔40开设在壶盖本体的中部,便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各部位的高温蒸汽顺利地通过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

设置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的总面积不小于壶体60开口端的面积的5%,能够避免散热孔40面积过小致使其散热作用过于微弱的情况发生;设置散热孔40的总面积不大于壶体60开口端的面积的85%,能够避免散热孔40面积过大,导致壶盖本体难以加工成型的情况发生。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壶体60的开口端的面积”指的是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60内部盛装液体的容纳腔的开口端的面积。

至于遮挡件50的具体安装方式,可以有如下多种实施例方式,但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图中未示出)

壶盖本体为单层盖。

遮挡件的一端与壶盖本体相铰接,遮挡件的另一端能够相对壶盖本体摆动,以封闭或打开散热孔40。

遮挡件50的一端铰接在壶盖本体上,即遮挡件能够以铰接端为轴,相对壶盖本体转动,则当遮挡件50的另一端摆动至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时,即可封闭壶盖本体的散热孔40,进而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通道;当遮挡件50的另一端摆动至离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时,即可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进而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通道;且遮挡件50的打开角度不同,散热孔40的打开面积也不尽相同,从而起到了调节散热孔40开合程度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遮挡件与壶盖本体中的一者上设有滑槽,另一者上设有导轨,所述遮挡件能相对所述壶盖本体滑,以封闭或打开散热孔40。

遮挡件50与壶盖本体可滑动连接,则当遮挡件50滑动至盖合在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时,即可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进而封闭壶盖本体上的散热通道;当遮挡件50在壶盖本体上滑动至离开散热孔40时,即可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进而打开壶盖本体上的散热通道;同样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点。

实施例三(如图1至图6所示)

如图1、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壶盖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上均开设有散热孔40,且下盖10上的散热孔40、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和上盖30上的散热孔40依次相连通。

散热孔40为条形孔,且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上的散热孔4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且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上的多个散热孔40平行排列且等间隔均布,如图1所示。

遮挡件50上设有通气孔51,如图1所示,且遮挡件50能够在壶盖本体上滑动,使通气孔51与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以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

进一步地,内盖20上设有安装槽221,安装槽221的底壁上开设有散热孔40,遮挡件50嵌入安装槽221中,并能在安装槽221的底壁上滑动,以使通气孔51与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

进一步地,遮挡件上设有限位块,安装槽221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222,限位块插入限位槽222中,并能够在限位槽222中滑动,以限制遮挡件的滑动幅度。

进一步地,内盖20包括:内盖座21和内盖体22,如图1所示。其中,内盖座21与下盖10和上盖30相连接,且内盖座21上设有安装孔211和铰接部23;内盖体22嵌入安装孔211中,且内盖体22上设有安装槽221。

进一步地,遮挡件50上还设有手持部52,如图1至图6所示,上盖30上设有插槽31,手持部52纵向贯穿插槽31,并凸出上盖30,用于带动遮挡件50在安装槽221中滑动或摆动。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遮挡件50上设置通气孔51,使通气孔51与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来实现散热孔40的打开或封闭,相较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而言,能够使遮挡件50的运动幅度更小,因而操作更加灵活,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

优选地,遮挡件50上的通气孔51与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的尺寸相匹配,且一一对应,如图4和图6所示。

壶盖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优化了壶盖本体的结构,使得壶盖组件更加美观,且使用寿命更长。具体地,内盖20作为壶盖本体的主体,设有铰接部23,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60部分相连(如相铰接),保证壶盖组件与壶体60的有效连接,其结构相对复杂,一般为塑料件,便于加工成型;上盖30作为外观件,盖设在内盖20上,起到装饰作用,保证了液体加热容器的美观;而下盖10选用不锈钢材质,健康环保,避免了高温蒸汽直接接触内盖20导致内盖20变形等情况发生,对内盖20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壶盖组件的使用寿命。

将遮挡件50安装在内盖20上的安装槽221中,便于将遮挡件50隐藏起来,从而在保证遮挡件50正常发挥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的外观,且避免了遮挡件50受到外物的干扰或损坏,进而延长了遮挡件50的使用寿命,构思巧妙,结构简单。

限位块和限位槽222的设置,能够对遮挡件的运动幅度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40或封闭散热孔40,实现一步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限位块和限位槽222也起到了实施例二中滑槽和导轨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遮挡件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中的转动结构来封闭和打开散热孔。

遮挡件50包括内盖座21和内盖体22,内盖座21与下盖10和上盖30相连接,且设有铰接部23,保证了整个壶盖组件能够有效地连接在壶体60上;内盖体22嵌入内盖座21的安装孔211中,并开设有安装槽221,保证了内盖20能够正常散热,且便于遮挡件50的装卸。

手持部52的设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地操控遮挡件50,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通过推拉手持部52,即可实现遮挡件50的往复滑动,或者转动手持部52,实现遮挡件50的往复摆动,操作方便快捷。

优选地,插槽31的尺寸与遮挡件50的滑动位移相匹配,如图4和图6所示,以对手持部52的推拉位移进行限位,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40或关闭散热孔40,实现一步到位。

具体装配壶盖组件时,先将内盖座21与下盖10连接在一起,然后把内盖体22嵌入内盖座21上的安装孔211中,接着把遮挡件嵌入内盖体22上的安装槽221内,再把上盖30盖在内盖20上,并使遮挡件上的手持部穿过上盖30上的插槽31,最后把上盖30与内盖座21连接在一起即可。

具体使用时,只需将遮挡件50滑动适当距离,而不需使整个遮挡件50与壶盖本体相分离,即可实现散热孔40的打开或封闭,非常方便,优选地,相邻的散热孔40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不小于散热孔40的宽度,这样保证了遮挡件50能够完全封闭或完全打开所有的散热孔40。

实施例四(图中未示出)

散热孔40为圆形孔,且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上的散热孔4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下盖10上的散热孔40与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相互错开,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与上盖30上的散热孔40相互错开,且下盖10、内盖20和上盖30上的多个散热孔40呈放射状排列且等夹角均布。

进一步地,遮挡件50上设有通气孔51,且遮挡件50能够在壶盖本体上摆动,使通气孔51与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以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

进一步地,内盖20上设有安装槽221,安装槽221的底壁上开设有散热孔40,遮挡件50嵌入安装槽221中,并能在安装槽221的底壁上摆动,以使通气孔51与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

进一步地,遮挡件上设有限位块,安装槽221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222,限位块插入限位槽222中,并能够在限位槽222中滑动,以限制遮挡件的摆动幅度。

进一步地,遮挡件50上还设有手持部52,上盖30上设有插槽31,手持部52纵向贯穿插槽31,并凸出上盖30,用于带动遮挡件50在安装槽221中滑动或摆动。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遮挡件50上设置通气孔51,使通气孔51与散热孔40相连通或相断开,来实现散热孔40的打开或封闭,相较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而言,同样能够使遮挡件50的运动幅度更小,因而操作更加灵活,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

优选地,遮挡件50上的通气孔51与壶盖本体上的散热孔40的尺寸相匹配,且一一对应。

具体使用时,只需将遮挡件50摆动适当角度,同样不需要使整个遮挡件50与壶盖本体相分离,即可实现散热孔40的打开或封闭,非常方便,优选地,相邻的散热孔40之间的间隔的最小宽度不小于散热孔40的宽度,这样保证了遮挡件50能够完全封闭或完全打开所有的散热孔40。

将遮挡件50安装在内盖20上的安装槽221中,便于将遮挡件50隐藏起来,从而在保证遮挡件50正常发挥打开或封闭散热孔40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的外观,且避免了遮挡件50受到外物的干扰或损坏,进而延长了遮挡件50的使用寿命,构思巧妙,结构简单。

限位块和限位槽222的设置,能够对遮挡件的运动幅度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40或封闭散热孔40,实现一步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手持部52的设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地操控遮挡件50,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通过转动手持部52,实现遮挡件50的往复摆动,操作方便快捷。优选地,手持部52和插槽31上还可以设置相互配合的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以对手持部52的扭转位移进行限位,同样保证了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打开散热孔40或关闭散热孔40,实现一步到位。

使下盖10上的散热孔40、内盖20上的散热孔40和上盖30上的散热孔40两两相互错开,有效地避免了外界的杂物等通过散热孔进入壶体60内部,起到了有效的防尘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具体为电水壶1,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壶体60,壶体60一端开口;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壶盖组件,盖设在壶体60的开口端,且且壶盖组件的铰接部23与壶体60相连接,壶盖组件的散热孔40与壶体6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因包括有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壶盖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以为电热水瓶、电茶壶、养生壶等液体加热容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壶盖组件,通过在壶盖本体上开设散热孔,散热孔与壶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内的高温蒸汽能够通过散热孔快速排出,从而强化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的热对流,进而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散热速度,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遮挡件的设置,使得散热孔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关闭,从而避免了液体加热容器在加热阶段的热量散失,保证了散热孔不会影响到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