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冷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725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即冷电水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即冷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由于烧水快、无油烟、安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电器。

现有技术的电热水壶主要包括壶体、壶盖和底座。其中,壶盖盖设在壶体上,壶体内设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壶体内的水进行加热,底座上设有连接器,使用时,将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此时壶体的加热装置与连接器电连接,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加热,加热非常方便。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热水壶只有煮水功能,而刚煮开的热水由于温度较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冷却到适当温度供人们饮用,导致人们经常在着急喝水时,由于水太烫而无法饮用的情况发生,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冷电水壶,能够实现对热水的快速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冷电水壶,包括用于加热液体的壶体和底座,所述壶体电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壶体的底部设有可开闭的热水出口和可开闭的冷水进口,所述底座上设有冷却装置和水泵,所述冷却装置连接在所述热水出口和所述冷水进口之间,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冷却从所述热水出口流出的热水,所述水泵用于将从所述冷却装置流出的冷却水泵入至所述冷水进口中,以使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壶体之间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这样通过在壶体的底部分别设置可开闭的热水出口和可开闭的冷水进口,并在底座上设置冷却装置和水泵,需要冷却时,将该热水出口和冷水进口与冷却装置连通,即将热水出口与冷却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将冷水进口与冷却装置的出水口连通,从而使壶体内的被加热的液体可从热水出口流出至冷却装置中,被加热的液体经冷却装置后被快速冷却,然后通过水泵将经冷却装置冷却后的水从冷水进口泵入至壶体内,从而在壶体与冷却装置之间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从而对壶体内的水进行快速冷却,使用户可以快速可到适宜温度的水,使用非常方便。

可选的,所述热水出口和所述冷水进口位于所述壶体的底面中心的不同侧。也就是说,将冷水进口远离热水出口设置,这样可以缩短冷却所需时间,因为如果将冷水进口靠近热水出口设置,会导致从冷水进口流入至壶体内的已经被冷却过的水随即又被从热水出口带出而再次冷却,从而导致冷却时间延长,降低了冷却效果。

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盒和位于所述冷却盒内的冷却管,所述冷却盒内设有吸热材料,所述冷却管的入口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所述冷却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冷水进口连通。这样从热水出口流出的被加热的液体进入至冷却管中,热量经冷却管传递至吸热材料,通过冷却管和吸热材料将被加热的液体中的热量带走,冷却方便且快速,且冷却装置的结构简单。

可选的,所述冷却管弯曲设置在所述冷却盒内,且所述冷却管的各段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设置可延长冷却路径,使被加热的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热量快速被吸走,而且如此设置使得冷却盒无需做的较大,减小了冷却盒的体积和整个底座的空间占用率,且节省了制作成本。

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凝翅片组和贯穿在所述冷凝翅片组中的冷凝管道,所述冷凝管道的入口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所述冷凝管道的出口与所述冷水进口连通。这样从热水出口流出的热水进入至冷凝管道中,冷凝管道将热水的热量传递至冷凝翅片,通过冷凝翅片将冷凝管道的热量带走,从而对进入至冷凝管道中的热水进行冷却,该冷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冷却效果好。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水泵的开启或关闭。这样通过控制板即时控制水泵的开启或关闭,操作方便,且使用灵活。

可选的,所述壶体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壶体内水温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壶体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水泵停止工作。这样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壶体内的水的温度,冷却一段时间后,当水温达到用户所需要的温度时通过控制板控制水泵停止抽送,此时从壶体内倒出的水的温度为预设的温度,方便灵活,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选的,所述底座或所述壶体的壶壁上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壶体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指示灯闪烁。这样通过设置指示灯,从而及时、可视化地提醒用户,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底座或所述壶体的壶壁上设有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壶体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蜂鸣器发出声音。这样当壶体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蜂鸣器会即刻发出提示音,以提醒用户水温已达到预设温度,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底座具有容置腔,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底座的底面或者至少一侧面设有散热孔。这样可使整个底座的外观更加简洁,且使底座内的冷却装置散发出的热量能够快速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中壶体的仰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2-壶盖;3-手柄;4—底座;10—壶嘴;11-热水出口;12-冷水进口;13-加热装置;14-温控器;41-连接器;5-冷却装置;51-第二管路;52-第一管路;53-冷却盒;54-冷却管;55-散热翅片;6-水泵;7-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中壶体的仰视结构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即冷电水壶,包括用于加热液体的壶体1、壶盖2和底座4,壶体1电连接在底座4上。具体实现时,壶体1的顶部具有壶嘴10,壶体1上设有手柄3,用户通过手柄3可方便地将壶体1端起或放下。壶体1上还设有加热装置13和温控器14,加热装置13用于对壶体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温控器14用于控制液体的加热温度。壶体1放置在底座4上,通电后即可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壶体1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含水的液体,比如饮料、牛奶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壶体1的底部设有可开闭的热水出口11和可开闭的冷水进口12。底座4上设有冷却装置5和水泵6。冷却装置5连接在热水出口11和冷水进口12之间,冷却装置5用于冷却从热水出口11流出的热水,水泵6用于将从冷却装置5流出的冷却水泵入至冷水进口12中,以使冷却装置5与壶体1之间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

需要冷却时,使壶体1底部的热水出口11和冷水进口12与冷却装置5连通,即,将热水出口11与冷却装置5的进水口接通,将冷水进口12与冷却装置5的出水口接通。壶体1内被加热的液体从热水出口11流出,并进入至冷却装置5中,通过冷却装置5对壶体1内被加热的液体进行冷却,然后通过水泵6将经过冷却装置5冷却后的冷却水泵入至冷水进口12,使冷却水进入至壶体1内,然后一直循环,冷却一段时间后,壶体1内的水整体被冷却,从壶体1即可倒出温度适宜的液体,以使用户可快速喝到温度适宜的水。

本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通过在壶体的底部分别设置可开闭的热水出口和可开闭的冷水进口,并在底座上设置冷却装置和水泵,需要冷却时,将该热水出口和冷水进口与冷却装置连通,即将热水出口与冷却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将冷水进口与冷却装置的出水口连通,从而使壶体内的被加热的液体可从热水出口流出至冷却装置中,被加热的液体经冷却装置后被快速冷却,然后通过水泵将经冷却装置冷却后的水从冷水进口泵入至壶体内,从而在壶体与冷却装置之间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从而对壶体内的水进行快速冷却,使用户可以快速可到适宜温度的水,使用非常方便。

其中,底座4上设有连接器41,该连接器41与现有技术的电热水壶底座上的连接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需要加热时,将壶体1放置在底座4上,壶体1上的温控器14与连接器41电连接,接通电源后即可对壶体1内的液体开始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4具有容置腔,冷却装置5和水泵6均位于该容置腔内,这样在实现冷却的同时,使得底座4的外观更加简洁。其中,底座4上设有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1,热水出口11通过第一管路52与冷却装置5的进水口连通,冷水进口12通过第二管路51与冷却装置5的出水口连通。此时,还可以在容置腔的底面或者至少一侧开设散热孔,使冷却装置5散发的热量能够快速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4也可以设置为可固定壶体1、冷却装置5和水泵6等的支架,本实用新型对底座4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实现时,可在热水出口11处和冷水进口12处均设置阀门,当使用壶体进行加热时,关闭热水出口11和冷水进口12处的阀门。当液体煮开后,打开热水出口11和冷水进口12处的阀门,使热水出口11与冷却装置5的进水口连通,使冷却装置5的出水口与冷水进口12连通,使壶体1内的被加热的液体从热水出口11流出,并从冷却装置5的进水口流入至冷却装置5中,通过冷却装置5对被加热的液体进行冷却,然后水泵6将冷却装置5的出水口流出的水从冷水进口12泵入至壶体1内,从而对壶体1内的水进行冷却。

较为优选的,热水出口11和冷水进口12位于壶体1的底面中心的不同侧。也就是说,将冷水进口远离热水出口设置,这样可以缩短冷却所需时间,因为如果将冷水进口靠近热水出口设置,会导致从冷水进口流入至壶体内的已经被冷却过的水随即又被从热水出口带出而再次冷却,从而导致冷却时间延长,降低了冷却效果。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即冷电水壶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5具体包括:冷却盒53和位于冷却盒53内的冷却管54。冷却盒53内设有吸热材料,冷却管54的入口端与热水出口11连通,冷却管54的出口端与冷水进口12连通。其中,吸热材料可以为液态吸热材料,也可以为固态吸热材料,例如可以是石蜡。冷却管54可以是铜管,也可以是铝管。冷却盒53可以为铜质盒,也可以为铝质盒,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从热水出口11流出的被加热的液体经冷却管54的入口端流入至冷却管54中,热量经冷却管54传递至吸热材料,通过冷却管54和吸热材料将被加热的液体中的热量带走,冷却方便且快速,且冷却装置5的结构简单。

其中,可将冷却管54弯曲设置在冷却盒53内。例如将冷却盒53设置为长方体状,冷却管54的总长度大于冷却盒53的长度。从而可延长被加热的液体的流经路径,即延长冷却路径,使被加热的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热量快速被吸走,而且冷却管54弯曲设置使得冷却盒53无需做的较大,节省了空间和制作成本。较为优选的,冷却管54的各段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在保证冷却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容纳冷却管54的冷却盒53的体积,减小了整个底座4的空间占用率,且节省了成本。

冷却盒53具体包括盒体和盖设在盒体上的盒盖。还可以在冷却盒53上设置散热翅片55,散热翅片55可以为多个平行排列的翅片组,通过散热翅片55将冷却盒53内的热量带走,使得冷却盒53内的热量快速散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55具体设置在冷却盒53的盒盖上。当然,散热翅片55也可以设置在冷却盒53的盒体上,也可以在盒体和盒盖上均设置散热翅片55。此外,还可以在冷却盒53的至少一侧设置散热风扇,散热翅片55的设置方向与散热风扇的吸风或送风方向一致,即散热风扇吹出的风直接吹到散热翅片55上,将散热翅片55上的热量吹走,或者,散热风扇将散热翅片55上的热量吸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果。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冷却装置5具体包括冷凝翅片组和贯穿在冷凝翅片组中的冷凝管道,冷凝管道的入口与热水出口11连通,冷凝管道的出口与冷水进口12连通。从热水出口11流出的热水进入至冷凝管道中,冷凝管道将热水的热量传递至冷凝翅片,通过冷凝翅片将冷凝管道的热量带走,从而对进入至冷凝管道中的热水进行冷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冷却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对冷却装置5的具体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即冷电水壶还包括控制板,水泵6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控制水泵6的开启或关闭。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底座4的上表面设置操作面板,在操作面板上设置与控制板连接的按键,通过按键向控制板发送信号以控制水泵6的开启与关闭。比如,按下按键,控制板控制水泵6打开,经冷却装置5冷却的液体被泵入至壶体1内,再次按下按键,水泵6便可停止工作,使用非常方便。当然,也可以设置与壶体1配套的遥控器,将水泵与遥控器无线连接,通过遥控器控制水泵6的开启与关闭,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控制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壶体1内还设有用于检测壶体1内水温的温度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7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当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1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水泵6停止工作。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7实时检测壶体1中水的温度,即检测冷却后的水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的水温等于预设温度时,温度传感器7向控制板发送信号,当控制板收到温度传感器7发送的信号后,控制水泵6停止工作,用户从壶体1内即可倒出适宜温度的水。其中,预设温度可以由用户自己设定,例如,用户将水温设定在40℃,那么当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1内的水的温度为40℃时,控制板控制水泵6停止工作。用户可具体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的设定预设温度,从而使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底座4或壶体1的壶壁上设置指示灯(图中未示出),指示灯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在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1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指示灯闪烁。当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1内的水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7向控制板发送信号,控制板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指示灯闪亮,从而及时地、可视化地告知用户水温已经达到适宜温度,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或者,也可以在底座4或壶体1上设置蜂鸣器(图中未示出),将蜂鸣器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在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蜂鸣器发出声音。当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壶体1内的水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7向控制板发送信号,控制板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蜂鸣器发出警告,从而及时告知用户水温已经达到适宜温度,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