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847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的自动饭煲,洗米主要采用内锅洗米或外部洗米后通过管路转送入内锅两种方式。

内锅洗米方式的主要缺点:排污困难。

外部洗米后通过管路转送入内锅:米易粘在管路内。

置于饭煲内锅上方的洗米盒,在其内完成洗米后,底部阀门开启,米水在重力及其它辅助下进入内锅,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米水洗之后粘连,流动性差,易粘在洗米盒壁上,如何顺利实现进米,进水,进风,洗米,排污,下米入内锅等步骤,就要求洗米盒盒身形状,气孔设置,排污孔设置,阀门开启及密封方式,进米进水方式等有合理的配套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板,包括:清洗腔,清洗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清洗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孔;连接杆,连接杆通过安装孔穿设于清洗腔的侧壁,其第一端位于清洗腔内部、第二端位于清洗腔外部,连接杆上设置有由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用于向清洗腔内送水的进水通道;与下料孔匹配的阀件;其中,连接杆的第一端与阀件连接用以带动阀件在封堵下料孔以使下料孔关闭的第一位置和避让下料孔以使下料孔打开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阀件与连接杆的第二端相连,可通过控制连接杆实现阀件的移动,从而操纵阀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达到开闭下料孔的目的。除带动阀件开闭外,连接杆中还设置有进水通路,形成了进水和阀件驱动一体化结构,不必分设进水装置和阀件驱动装置,简化了整体结构,提高了部件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具体地,连接杆可通过上下移动、左右移动或转动来带动阀件运动。清洗流程为,首先,连接杆带动阀件保持下料孔封闭,继而在清洗腔中加入物料并通过连接杆进水,清洗结束后,连接杆带动阀件打开下料孔,令洗净的物料进入烹饪器具内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上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杆的底部设置有连接部;阀件包括阀杆和阀块;阀杆与连接部连接;阀块与下料孔适配,以在清洗腔封闭状态时封堵下料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杆底部设置连接部,阀件分为阀杆和阀块,连接部、阀杆、阀块顺次相连,形成层层带动结构。初始状态下,阀件由于自身重力,主动封闭清洗腔底部的下料孔,构成了一个腔体,当清洗结束后,连接杆带动连接部、阀杆和阀块运动,阀块开启下料孔,使清洗完毕的物料进入烹饪器具的内锅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阀件与连接部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阀件与连接部采用固定连接,可以保证连接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阀件与连接部活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阀件与连接部采用活动连接,可保证无论连接杆采用何种运动方式驱动阀件,阀块都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竖直,实现自动找正,并在处于第一位置时利用重力对下料孔形成挤压,达到较好的封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阀块为球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阀块为球形,可利用其形状特性实现万向定位,主动找正的特点,使密封更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腔为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其上端口与上盖板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腔顶部开口,且开口与上盖板相连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该顶部开口进行清洗腔的清洁维护,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此外,用户还可通过该开口进行手动投料,便于改变配料,丰富烹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腔与上盖板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腔与上盖板一体成型,提高了连接强度,且减少了加工装配步骤,便于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上盖,上盖可拆卸地与清洗腔连接;上盖密封件,设置在上盖与清洗腔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腔顶部具有开口,通过在清洗腔上方设置可拆卸的上盖,可以方便地开闭清洗腔,从而实现手动进料和清洗腔的清洁保养,在上盖和清洗腔之间设置上盖密封件,可保证在物料清洗过程中液体不会从顶部开口处的缝隙中溢出,保护清洗腔外部件不受损坏,避免了不必要的清理负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腔的下半部为半球形;或,清洗腔为圆柱形;或,清洗腔为倒圆台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清洗腔为圆柱形或倒圆台形,或将清洗腔的下半部设计为半球形,可在搅拌清洗物料时易于形成涡流,提高清洗效果;此外,半球形和倒圆台形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有助于下料时物料随水下滑到烹饪器具内部,减少物料粘附,避免了物料浪费,减轻了清理负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锅体和上盖组件围合成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采用了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因而具备该上盖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至少为电饭煲、料理机和豆浆机中的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饭煲、料理机和豆浆机在运行前都需要清洗食材,当采用上述上盖组件时,可实现可靠的物料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在阀件封闭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在阀件开启状态下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上盖组件,10清洗腔,12安装孔,14下料孔,16连接耳,18送风孔,20连接杆,22连接部,24固定板,26喷淋组件,30阀件,32阀杆,34阀块,42密封圈,44密封件,46上盖密封件,50上盖,60转轴,70电磁推杆,8上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盖组件1和烹饪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1,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板8,包括:清洗腔10,清洗腔10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12,清洗腔10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孔14;连接杆20,连接杆20通过安装孔12穿设于清洗腔10的侧壁,其第一端位于清洗腔10内部、第二端位于清洗腔10外部,连接杆20上设置有由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用于向清洗腔10内送水的进水通道;与下料孔14匹配的阀件30;其中,连接杆20的第一端与阀件30连接用以带动阀件30在封堵下料孔14以使下料孔14关闭的第一位置和避让下料孔14以使下料孔14打开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1,阀件30与连接杆20的第二端相连,可通过控制连接杆20实现阀件30的移动,从而操纵阀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达到开闭下料孔14的目的。除带动阀件30开闭外,连接杆20中还设置有进水通路,形成了进水和阀件30驱动一体化结构,不必分设进水装置和阀件30驱动装置,简化了整体结构,提高了部件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具体地,连接杆20可通过上下移动、左右移动或转动来带动阀件30运动。清洗流程为,首先,连接杆20带动阀件30保持下料孔14封闭,继而在清洗腔10中加入物料并通过连接杆20进水,清洗结束后,连接杆20带动阀件30打开下料孔14,令洗净的物料进入烹饪器具内部。

进一步地,当连接杆20采用转动连接时,可在连接杆20的第二端设置与连接杆20形成一定夹角的固定板24,在清洗腔10的外侧壁设置连接耳16,连接耳16与固定板24转动连接,通过推动固定板24绕其与连接耳16的连接点转动,实现连接杆20的转动,带动阀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杆20的底部设置有连接部22;阀件30包括阀杆32和阀块34;阀杆32与连接部22连接;阀块34与下料孔14适配,以在清洗腔10封闭状态时封堵下料孔14。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杆20底部设置连接部22,阀件30分为阀杆32和阀块34,连接部22、阀杆32、阀块34顺次相连,形成层层带动结构。初始状态下,阀件30由于自身重力,主动封闭清洗腔10底部的下料孔14,构成了一个腔体,当清洗结束后,连接杆20带动连接部22、阀杆32和阀块34运动,阀块34开启下料孔14,使清洗完毕的物料进入烹饪器具的内锅中。

具体地,连接部22为三通管,一端与连接杆20的第一端相连,一端与阀杆32相连,还有一端连接有喷淋组件26,以便于均匀进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阀件30与连接部22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阀件30与连接部22采用固定连接,可以保证连接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阀件30与连接部22活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阀件30与连接部22采用活动连接,可保证无论连接杆20采用何种运动方式驱动阀件30,阀块34都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竖直,实现自动找正,并在处于第一位置时利用重力对下料孔14形成挤压,达到较好的封闭效果。具体地,阀杆32可采用挂链。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阀块34为球形。

在该实施例中,阀块34为球形,可利用其形状特性实现万向定位,主动找正的特点,使密封更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清洗腔10为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其上端口与上盖板8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清洗腔10顶部开口,且开口与上盖板8相连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该顶部开口进行清洗腔10的清洁维护,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此外,用户还可通过该开口进行手动投料,便于改变配料,丰富烹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清洗腔10与上盖板8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清洗腔10与上盖板8一体成型,提高了连接强度,且减少了加工装配步骤,便于加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上盖50,上盖50可拆卸地与清洗腔10连接;上盖密封件46,设置在上盖50与清洗腔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清洗腔10顶部具有开口,通过在清洗腔10上方设置可拆卸的上盖50,可以方便地开闭清洗腔10,从而实现手动进料和清洗腔10的清洁保养,在上盖50和清洗腔10之间设置上盖密封件46,可保证在物料清洗过程中液体不会从顶部开口处的缝隙中溢出,保护清洗腔10外部件不受损坏,避免了不必要的清理负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清洗腔10的下半部为半球形;或,清洗腔10为圆柱形;或,清洗腔10为倒圆台形。

在该实施例中,清洗腔10为圆柱形或倒圆台形,或如图1至图4所示,将清洗腔10的下半部设计为半球形,可在搅拌清洗物料时易于形成涡流,提高清洗效果;此外,半球形和倒圆台形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有助于下料时物料随水下滑到烹饪器具内部,减少物料粘附,避免了物料浪费,减轻了清理负担。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自动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1,其主要组成部件是清洗腔10和连接杆20,清洗腔10作为洗料容器,顶部有上盖50,上侧开有安装孔12,下侧开有送风孔18,底部开有下料孔14和排污孔;上盖50与清洗腔10之间设有上盖密封件46,安装孔12装有密封件44,下料孔14装有密封圈42;连接杆20通过底部的连接部22和阀杆32与球阀相连,以控制球阀开闭清洗腔10底部的下料孔14,连接杆20中还设置有进水通路,实现了进水和球阀驱动一体化结构,连接杆20插设在安装孔12中,伸入清洗腔10的一端顶部连接有喷淋组件26,伸出清洗腔10的一端连接固定板24,固定板24与清洗腔10外的连接耳16通过转轴60转动连接,电磁推杆70推动固定板24和连接杆20转动,球阀随之向上运动开启;送风孔18中设有送风管。上盖组件1的工作过程为,初始状态时,球阀由于自身重力,主动封闭下料孔14,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清洗腔10;然后,将物料加入清洗腔10,水经连接杆20进入清洗腔10内,风经送风孔18进入清洗腔10内,风驱动水和物料翻滚,达到洗料目的;清洗结束后,经排污孔进行排污;排污完成后,电磁推杆70推动连接杆20的固定板24向外转动,连接杆20带动球阀向上运动开启,水料混合物自下料孔14进入内锅。如图1至4所示,清洗腔10下部为半球型,在水洗料时易于形成涡流;下料下水阀采用球阀,利于万向定位,主动找正的特点,使密封更可靠。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1,锅体和上盖组件1围合成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1,因而具备该上盖组件1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至少为电饭煲、料理机和豆浆机中的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电饭煲、料理机和豆浆机在运行前都需要清洗食材,当采用上述上盖组件1时,可实现可靠的物料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