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尤其涉及能够用于使升降绳的移动适当地进行减速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存在通过拉拽升降绳而上拉遮蔽件且利用遮蔽件的自重而使该遮蔽件下降的遮蔽装置。作为如上所述的遮蔽装置,存在具备使升降绳的移动减速的制动装置且能够使遮蔽部件的下降趋势减弱的类型。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可动滑轮(夹持体)接近固定滑轮而对升降绳的移动速度进行抑制的制动装置(brake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09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成中,由于可动滑轮被升降绳拉动而自由移动,因此有可能存在该可动滑轮发生偏离从而制动动作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使升降绳的制动动作稳定进行的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夹持所述升降绳的夹持体,该夹持体具备一对夹持部件,该制动装置具有下述(1)~(3)中的至少一个构成:
(1)具备保持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保持部件和对该保持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并且,通过利用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保持部件施力,从而所述一对夹持部件夹持所述绳;
(2)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体,并且,所述制动装置具备使该旋转体的旋转轴平行移动的平行移动部件;
(3)所述一对夹持部件构成为分别能够相对于所述升降绳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为夹持升降绳的夹持体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升降绳的制动动作。
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有所述(1)的构成,并且,通过对所述保持部件施力,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向接近所述升降绳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一对夹持部件夹持所述绳。
优选: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向接近所述升降绳的方向移动,并且,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以从所述升降绳延伸至此的虚拟线离开的方式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移动。
优选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构成为:即使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而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进行移动,也保持与所述升降绳接触。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有所述(1)的构成,并且,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所述制动装置进而具备对所述夹持体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所述保持部件向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被传递至所述阻力施加部;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所述保持部件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移动,由此解除向所述阻力施加部传递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旋转。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所述一对夹持部件对所述升降绳的夹持解除的操作部件。
优选:所述操作部件露出于将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覆盖的壳体的外部,并且构成为在将所述夹持部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状态下能够解除对所述升降绳的夹持。
优选:所述操作部件是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露出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轴芯。
优选:所述施力部件为弹簧。
优选:所述施力部件为磁铁。
优选:所述施力部件为利用自重受到向下的力的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夹持体。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有所述(2)的构成,所述平行移动部件构成为使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轴和所述升降绳保持大致垂直的状态而平行移动。
优选:所述平行移动部件是将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保持的轴承。
优选: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为通过与呈直线状延伸的所述升降绳抵接,从而能够随着所述升降绳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移动而旋转。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覆盖所述平行移动部件的壳体,所述平行移动部件构成为沿着所述壳体上所设置的引导部而平行移动。
优选:所述平行移动部件具备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突起,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突起的支撑槽,所述保持部件以底部悬浮的状态被支撑。
优选:所述平行移动部件为连杆机构。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进而具备对所述连杆机构施力的施力部件。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有所述(3)的构成,所述一对夹持部件与所述升降绳的动作联动而在大致同一时刻向夹持方向或解除夹持方向移动。
优选:所述一对夹持部件以使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状态进行动作。
优选: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设置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所述制动装置进而具备对该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以下述方式移动: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比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另一方更迅速地接近所述升降绳。
优选:所述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所述制动装置进而具备对该夹持体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优选:随着所述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所述一对夹持部件对所述升降绳的夹持变弱,通过所述升降绳相对于所述夹持部件滑动而对所述升降绳的制动力变弱。
优选: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内筒和外筒的两层结构的捕捉辊;所述外筒构成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筒旋转,所述内筒具备在偏离所述外筒的旋转轴芯的位置朝向轴向突出的突起;随着所述内筒围绕所述突起的转动而所述外筒移动。
优选构成为: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设置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的捕捉辊,且在偏离旋转轴芯的位置具有拉引轴,通过所述拉引轴随着所述捕捉辊的旋转而移动,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另一方被拉向所述捕捉辊。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用于保持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另一方的保持部件,所述捕捉辊的拉引轴通过对所述保持部件施力而拉引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另一方。
优选:所述一对夹持部件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内筒和外筒的两层结构的捕捉辊;所述外筒构成为通过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筒旋转,所述内筒具有向轴向开口且相对于所述升降绳的长度方向倾斜的长孔;所述捕捉辊和被固定在壳体上且被收容于所述内筒的长孔中的固定轴,使所述长孔的倾斜内表面与所述固定轴的外表面一边滑动一边相对移动,由此所述捕捉辊向接近所述升降绳的方向移动。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保持所述捕捉辊的保持部件,所述壳体具备对所述保持部件的移动区域进行限制的移动限制部。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经由旋转传递部向所述外筒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外筒即使随着所述内筒的转动而移动,也持续进行对所述阻力施加部的旋转传递。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经由旋转传递部向所述外筒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外筒构成为:当随着所述内筒的转动而移动时,中断对所述阻力施加部的旋转传递。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所述升降绳且利用该升降绳使遮蔽件在自重的作用下下降的遮蔽装置,该遮蔽装置具备上述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与图2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托架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拆除图7的张力传递辊、空转辊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
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盖部的比凸缘部更位于上侧的部分、滑块、以及螺旋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是从前方上侧观察的图,(b)是从后方上侧观察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是从前方下侧观察的图,(b)是从后方下侧观察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c)是左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17是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拆除壳体10a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18是从图17中进一步拆除滑块220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19是从图18中进一步拆除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滚花辊240、滑块220以及小齿轮5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并且是从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且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排列部件200的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的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块220的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从下侧观察的后方立体图,(c)是俯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和滑块220的图,其中,(a)是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和滑块22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图15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
图28是图16的(a)中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
图29是使用图27说明本发明的制动装置1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b)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且通过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c)是从(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
图30是从背面侧观察图25所示的壳体10a的比凸缘部13更位于上侧的部分、滑块220、以及螺旋弹簧sp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表示与图29对应的滑块220的移动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3000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33是表示从与绳垂直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的示意图。
图34是表示将图33的制动装置4000以c-c线剖切时的夹持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35中(a)是将图33的制动装置4000以d-d线剖切时的的剖面图,(b)是将同一图的制动装置4000以e-e线剖切时的剖面图。
图36是表示图33的制动装置4000的阻力施加部ra的离心式制动器480的概略俯视图。
图37是表示图33的制动装置4000的夹持体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38是表示图33的制动装置4000的运动转换部dt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与图37中(a)对应的状态,(b)表示与图37中(b)对应的状态。
图39是表示图33的制动装置4000的变形例涉及的夹持体的概要图,且表示与图37所示的各状态对应的状态。
图40是表示图33的制动装置4000的另一变形例涉及的夹持体的概要图,且表示与图37所示的各状态对应的状态。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5000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42是表示图41的制动装置5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
图43是表示图41的制动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6000的运动转换部dt中所使用的部件的图。
图45是表示绳cd被图44的运动转换部dt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是表示自由移动状态的图,(b)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
图46是表示图44的制动装置6000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7000的夹持体和连杆机构720的概要立体图。
图48是为了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运动转换部dt中组合有图47的制动装置7000的夹持体和连杆机构720的状态,而在图27的剖面图上记载并模式化地显示夹持体和连杆机构720的俯视图。
图49是表示图47的制动装置7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8000的俯视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
图51是表示图50的制动装置8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
图52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9000的立体图。
图53是图52的制动装置9000的俯视图。
图54是图52的制动装置9000的主视图,其中,(a)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b)是表示释放状态的图。
图55是图54的p-p线剖面图。
图56是表示将内筒42a压入外筒240a的状态的图,其中,(a)为压入前的状态,(b)为压入后的状态。
图57是表示在内筒42a的表面上设置弹性部42aa的例子的图。
图58是表示在内筒42a上设置弹簧部件42ab的例子的图。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制动装置9001的图。
图60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制动装置9002的图,其中,(a)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b)是表示释放状态的图。
图61是图60的f-f线剖面图。
图62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涉及的制动装置9003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右侧视图。
图63是表示图52的制动装置的变形例4涉及的制动装置9004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64是将图63的(a)、(b)中的制动装置9004分别以同一图的j-j线剖切时的剖面图。
图65是将图63的(a)、(b)中的制动装置9004分别以同一图的k-k线剖切时的剖面图。
图66是表示图52的制动装置的变形例5涉及的制动装置9005的说明图,其中,(a)是表示释放状态的图,(b)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0:盖部(壳体)
12a:内壁面
20:滑块(保持部件)
30:张力传递辊(夹持部件)
31:轴芯
40:空转辊(夹持部件)
bd:制动装置
cd:绳
sp: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制动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是将运动转换部dt与阻力施加部ra沿前后方向连接而成。在此,如图1所示,将从阻力施加部ra至运动转换部dt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而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但是,上述方向是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而使用的方向,并非意指制动装置的使用状态呈上述方向。
1-2<运动转换部dt>
运动转换部dt具备形成框体(权利要求中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基座70、和固定在基座70上并形成框体的另一部分的盖部10。
基座70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其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
盖部10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比基座70小的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与顶壁部11的整个外周连接并从顶壁部11朝向下侧延伸的侧壁部12;与侧壁部12的下侧、即顶壁部11侧的相反侧的边缘连接的凸缘部13;以及与凸缘部13连接的固定用支柱18。
侧壁部12的前侧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4a~14c。另外,侧壁部12的后侧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5a~15c,多个引导孔15a~15c与多个引导孔14a~14c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置。这些引导孔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的孔,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也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b和引导孔15b中,还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c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也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上述引导孔的组合中分别插入绳cd。另外,图1、图2中示出在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插入虚线表示的绳cd的状态。
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是形成为槽状的开口。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并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侧,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另外,第二顶壁槽17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形状,且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
凸缘部13是从侧壁部12朝向外周侧延伸的部位,其外周的形状和大小与基座70的外周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螺纹孔13h。
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连接有固定用支柱18。固定用支柱18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该螺纹孔与形成于凸缘部13上的螺纹孔13h相贯通。而且,如图1、图2所示,固定用螺丝s1经由基座螺合在固定用支柱18中,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
另外,通过利用连接用螺丝s2将连接板cp固定在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上,从而将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相互固定。
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1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从与图2基本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如图3、图4所示,盖部10内收纳有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一方的张力传递辊30、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的空转辊40、以及保持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托架20(也称为“滑块20”。以下,使用滑块20这一术语进行说明)。另外,利用由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构成的一对夹持部件,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体。
1-2-1<滑块20>
图5是表示滑块20的立体图,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盖部10的比凸缘部13更位于上侧的部分、滑块20、以及作为施力部件(弹簧)的螺旋弹簧sp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至图5所示,滑块20具有顶壁部21、与顶壁部21连接的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24、以及与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24分别连接的底壁部23。
顶壁部21呈在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形成有一对槽的形状。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分别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且相互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部23的形状与顶壁部21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当然也可以将底壁部23和顶壁部21形成为不同形状。因此,底壁部23上也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的一对槽,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底壁槽28和第二底壁槽29。第一底壁槽28与第一顶壁槽2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第二底壁槽29与第二顶壁槽27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另外,也可以将第一顶壁槽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未开槽至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的侧面的孔。该情况下,通过将轴芯31或轴芯41插入该孔中而组装部件。
后侧壁部22上形成有贯通孔25。贯通孔25在后侧壁部2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后侧壁部22。孔的形状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贯通孔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的外侧面形成的非贯通孔22h。非贯通孔22h呈大致圆形的形状。另外,非贯通孔22h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插入螺旋弹簧sp时不会凹陷的结构,便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各个非贯通孔22h内分别插入有螺旋弹簧sp,并且,螺旋弹簧sp的一端从非贯通孔22h突出。另外,图4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非贯通孔22h突出的部分。
前侧壁部24的宽度为顶壁部21和后侧壁部22的宽度的一半以下。因此,滑块20中夹在顶壁部21与后侧壁部22之间的前侧壁部24的横向区域大幅开口。
如图12所示,如上形状的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与盖部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w2)大致相同(w1≈w2),滑块2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d1)设为小于盖部10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d2)(d1<d2)。因此,当将滑块20配置在盖部10的空间内时,滑块20的顶壁部21和底壁部23的侧面在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与内壁面12a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0相对于盖部1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面12a作为引导滑块20的导向部发挥作用。该状态下,盖部10的引导孔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与贯通孔25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25是用于使绳cd穿过滑块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0与盖部10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0能够相对于盖部10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另外,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0的后侧壁部22的非贯通孔22h突出的螺旋弹簧sp推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15d。因此,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成为滑块20位于前方侧且被推压在侧壁部12的形成有引导孔14a~14c一侧的内壁14d上的状态。
1-2-2<张力传递辊30>
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滑块2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具备轴芯31和将轴芯31的外周面覆盖的辊部32。辊部32的外周面呈摩擦系数高于平坦的金属面的状态。为了形成为上述状态,例如由橡胶等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辊部32的外周面、或者对辊部32的外周面实施滚花加工。轴芯31的两端部从辊部32露出。
1-2-3<空转辊40>
另外,空转辊40具备与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平行的轴芯41、和将轴芯41的外周面覆盖的辊部42。因此,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与空转辊4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径大于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的外径。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周面与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的外周面同样呈摩擦系数高于平坦的金属面的状态。另外,轴芯41的两端部从辊部42露出。
1-2-4<夹持体>
另外,如图3、图4所示,作为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被收纳在滑块20内。即,辊部32和辊部42夹在滑块20的顶壁部21与底壁部23之间。在该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一顶壁槽26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3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一底壁槽28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另外,在上述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顶壁槽27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4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底壁槽29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顶壁槽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沿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28中的张力传递辊30,能够相对于滑块20沿宽度方向移动,同样地,轴芯41可移动地嵌入第二顶壁槽27和第二底壁槽29中的空转辊40,能够相对于滑块20沿宽度方向移动。即,可以理解为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能够向远离绳cd的虚拟线的方向移动。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空转辊40的辊部4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polyslider)等。
另外,当以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如上所述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将滑块20收纳于盖部10的空间内时,如图1、图2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内,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内。
1-2-5<传动齿轮50>
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侧固定有小齿轮50。该固定通过压入等方式进行。因此,小齿轮5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另外,小齿轮50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相互分离能够配置滑块20的底壁部23的程度,在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下,小齿轮50位于滑块20的外部。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小齿轮50与滑块20的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等。
1-2-6<基座70>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拆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基座70上形成有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均为槽状的开口。第一基座槽76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的形状相同,第二基座槽77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相同。
1-2-7<齿圈60>
基座70上配置有齿圈(ringgear)60。基座70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圆形的槽,齿圈60能够沿该圆形的槽进行转动。因此,齿圈60朝向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俯视齿圈60时,齿圈60的内周面的形状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即,在俯视齿圈60时,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圆弧中心与齿圈60的内周面的中心相互一致。另外,齿圈6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周齿轮61,齿圈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周齿轮62。即,上述内周面为内周齿轮61的基准圆。
另外,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73。如图1、图2所示,该螺纹孔73中螺入有固定用螺丝s1,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固定用螺丝s1与盖部10的固定用支柱18螺合,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当如上所述将收纳有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滑块20收纳在盖部10内,并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并且,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内。进而,在该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二基座槽77内。另外,如上所述,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因此,即使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内移动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也维持啮合状态。在此,对于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必须使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整个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后述的图9所示,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至少前侧的一部分的形状一致,以使至少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啮合。
1-3<阻力施加部ra>
阻力施加部ra如上所述通过连接板cp与运动转换部dt连接。阻力施加部ra具备基座80、顶板83以及配置于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的齿轮82。另外,阻力施加部ra在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转矩施加部,从转矩施加部向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始终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旋转阻尼器。作为旋转阻尼器的构成,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将齿轮82的外周包围的区域内封装粘性油,当齿轮82旋转时,通过该粘性油的剪切阻力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另外,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在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离心式制动器。作为离心式制动器,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齿轮82的外周内设置有制动片,该制动片与齿轮82一同旋转且能够沿径向移动,当齿轮82以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旋转时,通过离心力而使制动片朝向外周侧移动,从而通过制动片与其他部件的摩擦力等而施加旋转阻力。
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与运动转换部dt被连接的状态下,齿轮82与齿圈60的外周齿轮62啮合。因此,当齿圈60旋转时,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进行旋转,从而从齿轮82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
1-4<制动装置bd的动作>
接着,对制动装置bd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绳cd处于丝毫未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挤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15d和滑块20,从而相对于盖部10而对滑块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当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也与滑块20同样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如上所述,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第一基座槽76与第二基座槽77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同样地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通过使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轴芯31嵌入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中的张力传递辊30与轴芯41嵌入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中的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可以理解为:与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张力传递辊3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可以理解为:与空转辊40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空转辊4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齿圈60的内周面在同心圆上,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能够持续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
当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张力传递辊30被挤向空转辊40,从而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可以理解为:以将张力传递辊30挤向空转辊40的方式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另外,在绳cd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与绳cd的直径相对应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滑块20位于稍稍靠后的位置处。
另外,当绳cd未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时,从盖部10的引导孔14a~14c插入夹具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或者,与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露出的轴芯31、从盖部10的第二顶壁槽17和基座70的第二基座槽77露出的轴芯41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从引导孔14a~14c朝向引导孔15a~15c插入绳cd。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轴芯31、41露出于盖部10(壳体)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上述轴芯移动。因此,即使作为一对夹持部件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施加了接近绳cd的方向的力,也能够容易地插入绳cd。
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bd的动作的图。从如上所述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起,对绳cd施加张力,从而如图9中的箭头a所示使绳cd沿长度方向朝向前方移动。即,向前方(权利要求中的升降绳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拉拽绳cd。于是,通过螺旋弹簧sp的挤压力而使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进行旋转。即,可以说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通过与呈直线状延伸的绳cd抵接,从而能够随着绳cd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进行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即使随着绳cd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而抵抗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进行移动,也能够保持与上述绳接触。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旋转时,如图9中的箭头b所示,小齿轮50也进行旋转,而且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的一侧(与上述小齿轮50旋转的旋转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移动。但是,在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而小齿轮50的该移动量很小。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移动时,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得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从而更加强力地夹持绳cd。此时,当通过张力传递辊3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而使滑块2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时,空转辊40沿着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
接着,当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无限接近时,张力传递辊30持续旋转,但张力传递辊30的位置保持不动。因此,通过小齿轮50朝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而使齿圈60朝向箭头c方向进行旋转。在如上所述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始终被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当齿圈60进行旋转时,从阻力施加部ra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另外,在如上所述当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即使齿圈60开始旋转,暂时也不会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但是,当通过使绳cd快速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快速旋转从而使齿圈60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对齿圈60施加该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能够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能够对绳cd施加制动力。
另外,当向后方(权利要求中的升降绳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向与上述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50也朝向与箭头b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因此,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即,也可以理解为:随着绳cd的移动,以从绳cd延伸至此的虚拟线离开的方式抵抗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而移动。因此,施加于绳cd上的制动力被解除,绳cd能够自由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小齿轮50朝向旋转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移动,通过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的移动而使滑块20也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空转辊40也朝向后方移动。当如此使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朝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适当地分离。
1-5<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具备:空转辊40,与空转辊40夹持绳cd且通过绳cd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而旋转的张力传递辊3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的小齿轮50,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周齿轮61的齿圈60,以及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并且,小齿轮50能够沿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当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被推向空转辊40。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当朝向一方向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与小齿轮50一同随着绳cd的移动而旋转,通过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即,当对绳cd施加张力而使绳cd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绳cd通过其自身的张力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牢固地夹持在空转辊40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因此,当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拉拽绳cd时,绳cd被比不拉拽绳cd时更加强有力地夹持。因此,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接着,通过进一步拉拽绳cd,内周齿轮61与小齿轮50啮合的齿圈60进行旋转,从阻力施加部ra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被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由此,由于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且从齿圈60经由小齿轮50向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能够适当地对绳cd施加制动力。
另外,在如上所述空转辊40随着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量,从而能够适当地夹持绳cd。而且,相较于一对滚轮仅一方移动的构成,由于构成为:作为夹持绳cd的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滑块20支撑,且相对于绳cd分别能够在大致同一时刻向夹持方向或解除夹持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减小用于夹持绳cd所需的每一个滚轮的可动量,从而能够使绳cd的夹持稳定。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具体而言,构成为:通过利用螺旋弹簧sp按压保持一对夹持部件、即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滑块20,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在大致同一时刻分别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而,即使在拉拽绳cd的初始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绳cd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滑动,从而能够将绳cd的张力适当地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
另外,由于构成为滑块20沿前后方向平行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能够以各滚轮的旋转轴保持与绳cd大致垂直的方向的状态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作为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轴芯31、41的偏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啮合。而且,在外周齿轮62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啮合的情况下,齿圈60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该情况下,能够从开始拉拽绳cd起一直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可以通过更换旋转阻尼器而调节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另外,在外周齿轮62与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的情况下,当齿圈60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在开始拉拽绳cd时未对绳cd施加制动力,但是,当以规定的移动速度拉拽绳cd时,能够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更换离心式制动器而调节开始对绳cd施加制动力的绳cd的移动速度、或者施加于齿圈60的旋转阻力。
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制动装置bd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制动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张力传递辊30作为夹持部件的一方,使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且具有与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的空转辊40作为夹持部件的另一方。但是,作为夹持部件的另一方,只要是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夹持绳cd且绳cd能够移动的部件,便不限定于空转辊4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表面易滑而不会旋转。例如,也可以是表面被加工平滑的金属构成的支柱。但是,在如上述实施方式使用空转辊40的情况下,即使绳cd上存在凹凸,也能够通过空转辊40的旋转而使空转辊越过该凹凸,从而能够抑制该凹凸卡住,因而较为理想。另外,夹持部件的另一方也可以为不移动的部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而夹持绳c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经由滑块20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朝向空转辊40推压张力传递辊30。但是,螺旋弹簧sp例如也可以直接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另外,施力部件也可以不是螺旋弹簧sp。例如,可以考虑使用磁铁或导电弓结构的装置。进而,也可以不设置如上的施力部件。但是,优选制动装置bd具备施力部件,以便开始拉拽绳cd时通过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适当地夹持绳c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如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基座70之间、或者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即,也可以将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该情况下,可以是例如阻力施加部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而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也可以不设置齿圈60的外周齿轮62。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使制动装置bd小型化。另外,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的情况下,阻力施加部被设置于不会妨碍张力传递辊30或空转辊40的移动的位置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和形成于盖部10上的第一顶壁槽16中,并且,与张力传递辊30共用旋转轴的小齿轮50沿着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但是,张力传递辊30和小齿轮50的移动限制构成也可以为其他构成。
<日射遮蔽装置>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的主要构成包括: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绳102、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绳cd、框体106以及固定部件107。
框体106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且通过固定部件107而被固定在墙壁等上。另外,框体106内配置有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部件101是呈折叠倾向的帘布,且通过将上端固定在框体106内而悬挂。一组升降绳102各自的一端部固定在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端。另外,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106内。而且,通过将各升降绳102进一步朝向框体106内引入,各升降绳102的一端部上升,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端上升,由此使整个日射遮蔽部件101一边折叠一边上升。
如图10所示,作为操作绳的绳cd以穿通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的状态与各升降绳10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升降绳102为两根,因而绳cd也为两根,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连接,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连接。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绳cd为两根,因此,例如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bd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另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bd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c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优选各根绳cd与升降绳102分别以不存在结扣或接缝的方式相连接。即,优选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由一根绳构成,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由一根绳构成。
锁定部104根据绳cd的动作而使绳cd移动或锁定。例如,锁定部104被构成为:在竖直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当该竖直向下的拉力减小时将绳cd锁定,而在斜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即使该斜向下的拉力减小也不将绳cd锁定。
制动装置bd在框体106内以图1所示的前方朝向升降绳102侧、后方朝向锁定部104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已完全下降的状态、即日射遮蔽装置100的闭合状态下,若向下拉拽一组绳cd,则是朝向图1所示的后方拉拽绳cd。此时,与空转辊40之间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在与绳cd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与图9中箭头b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50在齿圈60的内周朝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因此,能够以较小的阻力拉动绳cd。当拉拽绳cd时,与绳cd相连接的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内,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上升。
另一方面,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尚未完全下降的状态下,以锁定部104未将绳cd锁定的状态放开绳cd。于是,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因此,升降绳102从框体106内被引出。因而,与升降绳102连接的绳cd被朝向制动装置bd的前方拉拽。于是,如根据图9所说明那样,对绳cd施加制动力。因此,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因为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破损等。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能够通过制动装置bd适当地对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的绳cd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施加制动力,因此,即使在例如如上所述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时,也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从开始下降时起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60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达到规定速度以上时抑制下降速度,而不会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刚开始下降时就抑制下降速度。
另外,通过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安装制动装置bd,即使强力拉拽绳cd,也能够抑制绳cd快速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上升速度过快。进而,也可以设置多个作为制动器发挥作用的机构。例如,也可以叠加使用利用两个小齿轮50的制动器、和利用行星齿轮的制动器。由此,能够对绳cd的移动施加更加强有力的制动力。
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呈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不同的构成。例如,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设置为由帘布卷绕而成的卷帘,或者设置为多个叶片升降的百叶窗。
另外,关于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可以为任意位置。也可以取代如图10所示配置于上梁内,而如图11所示利用螺丝111等将制动装置1000固定在窗框110上。另外,也可以在把手109的内部设置制动装置1000。进而,也可以在升降绳102的通过路径上的任意位置设置制动装置1000。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至图30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是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相同,但其构成上存在不同点。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中,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设置于大致水平面上,但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在这一点上不同。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31和滚花辊240形成的张力传递辊30、由轴芯41和辊部42形成的空转辊40、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以及壳体10a的一部分构成运动转换部dt,平衡块34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垫圈241、基座70、以及壳体10a的一部分构成阻力施加部ra。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2-1<制动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3和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相当于夹持绳的夹持体。另外,滑块220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块20。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设置有四个行星齿轮28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有八个平衡块340。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说明。
2-1-1<排列部件200>
如图15中的(a)、(b)所示,排列部件200是使绳cd穿过从而使绳cd的朝向变整齐的部件。另外,排列部件200是将多根绳cd整齐排列为同一朝向的部件。排列部件200例如可以由塑料等树脂形成。在此,如图15中的(a)所示,将箭头的方向分别设为前方、左侧以及上方。即,将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设为前方,并以此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
如图21中的(a)所示,排列部件200具有前方壁部205、与前方壁部205连接的右侧壁部207和左侧壁部208、以及与右侧壁部207和左侧壁部208分别连接的后方壁部206。前方壁部205、右侧壁部207、左侧壁部208以及后方壁部206的形状为任意形状,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方壁部205和后方壁部206呈大致对称的形状。
前方壁部205上形成有第一前方槽201、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第二前方槽202以及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另外,后方壁部206上形成有第一后方槽203、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第二后方槽204以及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
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用于在制动装置1000组装后将绳cd插入排列部件200。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一前方槽201的宽度。另外,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二前方槽202的宽度。因此,通过将绳cd插入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中,并使绳cd保持原样朝向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二前方槽202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绳cd插入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二前方槽202中。
另外,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用于使插入前方壁部205中的绳cd穿过后述滑块220的前后的贯通孔225(参照图24),并将该绳cd从后方壁部206引出至外部。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一后方槽203的宽度。另外,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二后方槽204的宽度。因此,通过使绳cd插入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并使绳cd保持原样朝向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二后方槽204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绳cd插入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二后方槽204中。
另外,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以及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的形状为任意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1所示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大致圆形,也可以从纵长形状经由倾斜形状与第一前方槽201(其他槽也是相同的)连接。进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与第一前方槽201之间设有阶梯部210,但也可以不设置阶梯部210,而将前方壁部205(或者后方壁部206)形成为大致矩形。
如图21中的(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方壁部205和后方壁部206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从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插入的绳cd穿过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从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插入的绳cd穿过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换言之,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与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是分别对应的一对槽,第二前方槽202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与第二后方槽204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是分别对应的一对槽。
在此,如图21中的(a)所示,排列部件200的右侧壁部207上设置有爪部209,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当将排列部件200从壳体10a的上方盖在壳体10a上而进行配置时,该爪部209与后述的壳体10a的卡合孔19(参照图22)卡合,从而将排列部件200固定在壳体10a上。另外,虽然在图21中未图示,但是在左侧壁部208上也设有相同的爪部209。由此,设置于排列部件200上的两个爪部209与设置于壳体10a左右两侧的两个卡合孔19能够牢固地卡合。
2-1-2<壳体10a>
接着,根据图22中的(a)、(b)以及图23对壳体10a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图23中的左侧设为前侧、右侧设为后侧、上侧设为右侧、下侧设为左侧进行说明。壳体10a与基座70一同构成框体,其内部保持有: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41和辊部42构成的空转辊40、滚花辊240、小齿轮50、轴芯31、垫圈241、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板片30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
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26所示的基座70一同构成制动装置1000的框体。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26所示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及平衡块340一同构成阻力施加部ra。
如图22所示,壳体10a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前侧壁部12f;与前侧壁部12f和顶壁部11连接的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与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分别连接的后侧壁部12b;
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3;与凸缘部13相连的圆筒部13c;以及与圆筒部13c相连的盖部112。
前侧壁部12f和后侧壁部12b上形成有导向槽113。这两个导向槽11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该导向槽113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的槽。在此,插入导向槽113中的绳cd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但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三根绳cd以在纵向上排列的方式穿通的例子(参照图15)。
另外,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上设置有卡合孔19。如上所述,卡合孔19与排列部件200的爪部209卡合,从而将排列部件200固定在壳体10a上。
进而,在左右的卡合孔19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槽114。如图15所示,支撑槽114用于在将滑块220保持于壳体10a内部时支撑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突起230。由此,能够以使滑块220的底部悬浮的状态支撑滑块220。此外,详细情况之后进行说明。
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如图23中的(a)所示,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侧,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且由夹持导向斜面16a、解除导向斜面16b、夹持侧限制面16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16d形成内周面。第一顶壁槽16的圆弧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图18所示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内周面在同心圆上。另一方面,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缓和的曲线形状,且由夹持导向斜面17a、解除导向斜面17b、夹持侧限制面17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17d形成内周面。具体而言,第二顶壁槽17的前方侧呈大致直线状的形状,且随着朝向后侧而朝向远离第一顶壁槽16的方向弯曲。这是为了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在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顶壁槽16呈从后侧朝向前侧逐渐靠近绳cd这样的圆弧,因此,例如在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沿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移动时,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不同。即,在一方呈圆弧而另一方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与绳cd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由此,通过使轴芯31和轴芯41以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位移,滚花辊240和辊部42能够适当地夹持绳cd。另外,第二顶壁槽17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顶壁槽17形成为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槽,且配置为朝向绳cd侧弯曲。由此,能够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大致相同,从而能够减少绳cd的磨损。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尽量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相同之外,还考虑到其他部件的移动等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等,从而采用图23中的(a)所示的形状。
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上,如图22中的(a)、(b)以及图23中的(a)所示,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中俯视壳体10a时靠近壳体10a的外侧、即夹持导向斜面16a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一顶壁槽16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导向壁16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顶壁槽16呈大致90度。第一导向壁16a的目的在于降低沿第一顶壁槽16移动的轴芯31的表面圧力。即,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而使得与轴芯31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轴芯31的表面圧力降低。这是因为:在对绳cd施加张力且制动装置1000发挥作用期间,轴芯31的表面压力施加于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上,若因为该表面压力而导致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被磨削,则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绳cd的夹持变得不稳定,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滚花辊240传递旋转。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能够防止来自轴芯3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一导向壁16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10a的材料、轴芯3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
另外,在第二顶壁槽17的边缘中俯视壳体10a时靠近壳体10a外侧的位置上,在靠近远离壳体10a中心的边缘、即夹持导向斜面17a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二顶壁槽17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导向壁17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壁17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90度。第二导向壁17a的目的在于降低沿第二顶壁槽17移动的轴芯41的表面圧力。即,通过设置第二导向壁17a而使得与轴芯41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轴芯41的表面圧力降低。这是因为:在对绳cd施加张力且制动装置1000发挥作用期间,轴芯41的表面压力施加于第二顶壁槽17的内表面上,若因为该表面压力而导致第二顶壁槽17的内表面被磨削,则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绳cd的夹持变得不稳定,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滚花辊240传递旋转。通过设置第二导向壁17a,能够防止来自轴芯4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二导向壁17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10a的材料、轴芯4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
另外,在壳体10a由金属等坚硬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这是因为:由于壳体10a很坚硬,因而来自轴芯31和轴芯41的压力几乎不会导致壳体10a被磨削。
凸缘部13是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3呈大致圆形。
圆筒部13c与凸缘部13连接,且位于内周齿轮115的外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圆筒部13c呈大致圆筒状的形状。
盖部112是与圆筒部13c连接且与基座70嵌合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盖部112的外侧边缘呈大致正方形。而且,盖部112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槽111a。而且,在前端部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槽111b,在后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槽111b。第一卡合槽111a与图17所示的基座70的第一卡合板部70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槽111b与基座70的第二卡合板部70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
接着,根据图23中的(b)和图25对壳体10a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壳体10a的内部形成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环状的内周齿轮115。而且,在内周齿轮115的上部形成有俯视时呈大致环状的波形部116。波形部116由距离从内周齿轮115的中心通过的圆的中心的水平距离小的部分和该水平距离大的部分交替排列而成,俯视时呈z字形状。具体而言,波形部116呈将多条直线连接而成的多边形状。进而,在凸缘部13的内面侧的面上设置有阶梯部117。通过设置波形部116和阶梯部117,容易对例如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等其他部件进行定位,且能够降低摩擦阻力。
另外,如图25及图30所示,壳体10a的左右内侧面上形成有四个槽118。槽118在组装或拆解制动装置1000时供后述的滑块220的突起230通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滑块220的突起230有四个,因而壳体10a上也设置有四个槽118。
2-1-3<滑块220>
接着,利用图24和图30对滑块220进行说明。滑块220相当于将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保持于内部且与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一同移动的保持部件。滑块220具有顶壁部221、与顶壁部221连接的后侧壁部222和前侧壁部224、以及与后侧壁部222和前侧壁部224分别连接的底壁部223。
顶壁部221呈在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形成有一对槽的形状。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二顶壁槽227。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二顶壁槽227分别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且相互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底壁部223与顶壁部221相对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底壁部223的形状与顶壁部221的形状大致相同。但是,也可以将顶壁部221和底壁部223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底壁部223上也形成有沿左右方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的一对槽,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底壁槽228和第二底壁槽229。第一底壁槽228与第一顶壁槽22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第二底壁槽229与第二顶壁槽227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因此,由图24中的(c)可知,在俯视滑块220时,上下的槽相互重叠。
在此,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的宽度尺寸为可容纳轴芯31的直径的程度的尺寸。另外,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的宽度尺寸为可容纳轴芯41的直径的程度的尺寸。
另外,在顶壁部221的四角上,以朝向顶壁部221的左右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起230。如图15所示,突起230被收纳在壳体10a的支撑槽114中,且用于在壳体10a的内部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即,滑块220以不与位于下方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接触的状态被保持。
前侧壁部224和后侧壁部222上形成有贯通孔225。贯通孔225在前侧壁部224和后侧壁部222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前侧壁部224和后侧壁部222。孔的形状为任意形状,但呈至少能够穿过一根绳cd的程度。优选为能够使多根绳cd以沿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穿过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25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圆形的形状。
另外,如图24中的(b)所示,在后侧壁部222上,在贯通孔2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2的外侧面形成的凹部231。凹部231的形状为任意形状,可以为如图24中的(b)所示那样从贯通孔225开槽至侧面侧为止的形状,也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矩形的凹坑等。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凹部231内配置有螺旋弹簧sp,螺旋弹簧sp的一端从凹部231突出。而且,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侧内壁15d相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图24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凹部231突出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将螺旋弹簧sp配置在右侧的凹部231内。进而,也可以在左右两侧的凹部231内均配置螺旋弹簧sp。
如图30所示,如上形状的滑块220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w1)与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w2)大致相同(w1≈w2),滑块22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d1)小于壳体10a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d2)(d1<d2)。因此,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时,滑块220的顶壁部221和底壁部223的侧面与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面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面12a也作为引导滑块220的导向部发挥作用。该状态下,壳体10a的导向槽113和滑块220的贯通孔225相互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225是用于使绳cd穿过滑块2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与壳体10a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20能够相对于壳体1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20的后侧壁部222的凹部231突出的螺旋弹簧sp推压壳体10a的后侧内壁15d。因此,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位于前方侧,且在壳体10a内呈被朝向前方推压的状态。
在此,根据图25对滑块220的突起23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5所示,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将滑块220配置在壳体10a内部的下方位置处,且使两者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使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突起230从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槽118中通过。另外,在图25的(a)中,为了便于观察,着重强调示出了槽118。而且,如图15所示,使壳体10a与滑块220不断靠近,直到突起230到达支撑槽114为止。于是,设置于滑块220上的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侧内壁15d相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从而使突起230位于比槽118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处。因此,一旦将滑块220安装于壳体10a中,便能够防止突起230从支撑槽114中脱落。另外,不仅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而且在拆解制动装置1000时,槽118也发挥供突起230通过的作用。该情况下,只要与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朝向后方移动,并在突起230到达槽118的位置时,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朝向下侧移动即可。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在壳体10a内部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因此,能够防止滑块220与其他部件、例如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等接触,从而能够降低或者消除不必要的阻力。因此,能够降低各部件的消耗。
2-1-4<空转辊40、张力传递辊30以及小齿轮50>
接着,根据图14和图26对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一方的张力传递辊30、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空转辊40、以及小齿轮50进行说明。空转辊40由辊部42和轴芯41构成。空转辊40的详细情况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由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构成的一对夹持部件形成夹持体。
滚花辊240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辊部32。而且,轴芯31的一端插入滚花辊240的中心位置处。而且,轴芯31的另一端上插有小齿轮50。滚花辊240可以利用任意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内部。另外,小齿轮50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外部。在此,根据图20对滚花辊240、滑块220以及小齿轮5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20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且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如图20所示,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成为滚花辊240和小齿轮50夹持滑块220的底壁部223的构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的接触面积,在小齿轮50上设置有阶梯部51。由此,当滚花辊240和小齿轮50经由轴芯31呈一体地旋转时,能够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之间的滑动阻力。由此,能够使旋转动作变得顺畅。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阻力,在小齿轮50的下侧且轴芯31上套有垫圈241(参照图13)。
2-1-5<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
接着,根据图14和图26对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俯视时呈大致环形形状(doughnutshaped)。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具备俯视时从圆柱部264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62。
圆柱部264内侧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齿轮261。内齿轮261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周齿轮61。而且,在凸缘262上形成有沿竖直方向朝下突出的支撑轴263。支撑轴263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定,但是尤其优选彼此呈等间隔。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形成为设置有四个支撑轴263的构成。
而且,支撑轴263上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行星齿轮280。行星齿轮280与后述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而且,行星齿轮280能够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因此,通过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从而使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进行旋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28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小齿轮50所引起的旋转增速。另外,行星齿轮280上设置有阶梯部281。通过该阶梯部,能够避免与其他部件接触。
2-1-6<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
接着,根据图13和图26对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进行说明。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朝向环状的环部324的外侧交替排列形成有凸部321和凹部322。如图13和图26所示,在环部324的外侧的外周面上,以旋转轴朝向与凸部32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而且,各个凹部322中配置有平衡块340。即,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也可以说是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凸部321为边界而在各个凹部322内保持平衡块340的部件。另外,平衡块340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从旋转时的平衡观点来看,优选呈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使用八个平衡块340。因此,凸部321和凹部322也分别设置有八个。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平衡块340的基座70侧设置有突起341。通过该突起341,能够降低与基座70抵接时的阻力。突起341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设置有四个突起341。
在经由小齿轮50进行旋转时,平衡块34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内齿轮261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作为离心式制动器而对旋转施加阻力。因此,通过壳体10a的内周壁、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力施加部ra相同的作用。即,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
另外,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在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之间存在板片300的方式进行组装。具体而言,以将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圆柱部264插入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环部324中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圆柱部264的直径被设计为稍小于环部324的直径。
在此,板片300具有防止行星齿轮280倾斜且防止行星齿轮280与平衡块340相互干扰的功能。另外,为了减小制动装置1000整体的厚度,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平衡块340。进而,由于板片300形成为较薄,因而优选由金属制成,但是,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树脂形成板片300。该情况下,也可以与恒星齿轮323呈一体地形成。
2-1-7<基座70>
接着,根据图13、图14、图16中的(b)以及图26对基座70进行说明。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基座70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高度高于周围且底侧凹陷的圆柱部708。而且,如图12和图16中的(b)所示,圆柱部70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基座槽706、第一导向壁706a、第二基座槽707以及第二导向壁707a。
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一导向壁706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导向壁16a。而且,轴芯31的下端穿通第一基座槽706,并与形成于第一基座槽706的边缘处的第一导向壁706a抵接。同样地,第二基座槽707和第二导向壁707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导向壁17a。而且,轴芯41的下端穿通第二基座槽707,并与形成于第二基座槽707的边缘处的第二导向壁707a抵接。
另外,圆柱部708并非必需部件,但是,通过设置圆柱部708等并使其底侧凹陷,能够防止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与载置制动装置1000的载置面接触,从而能够适当地使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穿通。
另外,基座70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板部701a。而且,在前方侧面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在后方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第一卡合板部701a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板部701b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卡合槽11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
进而,如图14、图16中的(b)以及图26等所示,在基座70的底面的外侧,设置有在将制动装置1000配置于遮蔽装置的上梁(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106)内时利用的安装筒702。例如,通过将安装筒702嵌在设置于上梁内的轴等部件上,从而能够将制动装置1000稳定地配置于上梁内。
2-2<组装构成>
接着,根据图15至图19对于将上述各部件组装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5是将上述部件加以组合而构成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如图15所示,制动装置1000的外观由将壳体10a和基座70连接而成的框体、和以从壳体10a的上方覆盖的方式配置的排列部件200构成。如图13和图14所示,以使各部件彼此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组装。具体而言,以中间夹着板片300的状态组装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保持有平衡块340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此时,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
然后,使轴芯31在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滚花辊240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而小齿轮50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使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然后,使滑块220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以相互靠近的状态相对移动,以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与小齿轮50相互啮合。
然后,在这些部件的下侧配置基座70,并且如图25所示,以滑块220的突起230从壳体10a的槽118通过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壳体10a。此时,设置于滑块220上的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从而能够防止突起230从支撑槽114中脱落。然后,使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和第二卡合槽111b与设置于基座70上的第一卡合板部701a和第二卡合板部701b相互卡合,从而固定壳体10a和基座70。
最后,从由壳体10a和基座70构成的框体的上方盖上排列部件200。然后,使设置于排列部件200上的爪部209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卡合孔19卡合,从而固定排列部件200和壳体10a。
如此组装而成的制动装置1000如图15所示。然后,在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完成后,将第一根绳cd配置在排列部件200的前方壁部205的外侧且第一前方槽201上方的位置处。接着,将第二根绳cd经由排列部件200的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插入第一前方槽201中。接着,将第三根绳cd经由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插入第二前方槽202中。
然后,使这些绳cd穿通设置于壳体10a的前后壁部的导向槽113以及设置于滑块220的前后壁部的贯通孔225。
而且,使这些绳cd中的第一根绳cd以位于排列部件200的后方壁部206的外侧且第一后方槽203上方的方式穿通。接着,使第二根绳cd经由设置于排列部件200的后方壁部206上的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从第一后方槽203穿通至外部。接着,使第三根绳cd经由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从第二后方槽204穿通至外部。由此,变为图15中的(a)、(b)所示的状态。
图15中的(c)是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视图,即从图15的(a)中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如图15中的(c)所示,制动装置1000在侧视时从上侧起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另外,可知是由支撑槽114支撑突起230。
如图16中的(a)所示,俯视制动装置1000时,从中心起依次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的一部分。在此,如图15中的(a)、(b)以及图16中的(a)所示,轴芯3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一顶壁槽226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同样地,轴芯4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二顶壁槽227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轴芯31、41也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上述轴芯移动。因此,即使作为一对夹持部件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施加了接近绳cd的方向的力,也能够容易地插入绳cd。
而且,轴芯31与设置于第一顶壁槽16边缘的第一导向壁16a抵接,轴芯41与设置于第二顶壁槽17边缘的第二导向壁17a抵接。
另外,如图16中的(b)所示,仰视基座70时,可以看到穿通第一基座槽706的轴芯31的下端31a和穿通第二基座槽707的轴芯41的下端41a。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安装筒702的设置面上将圆柱部708的上方面覆盖,从而从外部盖住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
2-2-2<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
接着,根据图17至图19对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从图15的状态拆除排列部件200和壳体10a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轴芯31和轴芯41突出于滑块220的上方。另外,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226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同样地,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也被限制。另外,省略图示的绳cd以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穿通滑块220的贯通孔225。
图18是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拆除滑块220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省略图示的绳cd以被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的状态穿通制动装置1000的前后。另外,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因此,当对绳cd施加张力时,在绳cd与滚花辊240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使小齿轮50与滚花辊240呈一体地旋转,从而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由此,内齿轮261进行自转,从而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也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一同进行公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280在公转的同时开始自转。
图19是从图18的状态进一步拆除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的旋转被传递至恒星齿轮323,从而使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开始自转。由此,如图26所示,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凹部322内的平衡块340开始公转。接着,当旋转速度超过某一固定值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壁抵接。由此,对滚花辊240的旋转施加阻力。
接着,根据图27和图28对组装状态下的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7是图15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27所示,以轴芯31为中心的小齿轮50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另外,被构成为:内齿轮261的旋转经由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支撑轴263传递至行星齿轮280。接着,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通过被施加由小齿轮50所产生的旋转,行星齿轮280能够在形成于恒星齿轮323与内周齿轮115之间的空间内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
图28是图16的(a)中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2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以安装筒702为中心大致左右对称。而且,轴芯31和轴芯41从壳体10a的上端和基座70的下端突出。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的上端的高度分别与轴芯31和轴芯41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而且,滚花辊240和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进而,小齿轮50以与滚花辊240一同夹持滑块220的底部的状态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
而且,从壳体10a的上侧至凸缘部13为止的部位被排列部件200覆盖。另外,壳体10a在其下端与基座70卡合。而且,在基座70的上部保持有平衡块340。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块340为可拆装式,因此,能够通过平衡块340的数量或种类而调节所需的制动力。即,在需要较大制动力的情况下,只要增加平衡块340的数量、或者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其他密度更大的平衡块即可。另一方面,在较小制动力便已足够的情况下,只要减少平衡块340的数量即可。另外,从旋转时的稳定性观点出发,优选平衡块340在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面上对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置于平衡块340上的突起341与基座70的底面相抵接,从而减小旋转时平衡块340与基座70之间的阻力。
2-3<动作>
接着,根据图29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9中的(a)是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的图,(b)是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并利用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的图,(c)是从图29中的(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另外,图29中的(a)、(b)与图27同样是图15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剖面图中不会出现的辊部42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41的周围,将滚花辊240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31的周围。另外,滚花辊240的外周严格来说并非圆形,但为了简化说明,以近似于圆形的方式进行图示。
如图29中的(a)所示,在正常状态下,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侧内壁(参照图30)相抵接,朝向前方推压滑块220。因此,滑块220位于壳体10a内的前方。因此,位置被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限制的轴芯31、和位置被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限制的轴芯41与滑块220一同朝向前方移动。进而,保持于滑块220上部的壳体10a上所设有的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同样地,设置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41上的辊部42与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31上的滚花辊240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与滚花辊240的轴芯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滚花辊240只能沿着槽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同样地,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07与辊部42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辊部42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内周面的中心点在同心圆上,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持续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啮合。
由此,当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距离变小时,滚花辊240被推向辊部42,从而通过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也作为经由滑块220始终对滚花辊240施加作用力以朝向辊部42推压滚花辊240的施力部件发挥作用。另外,在绳cd被夹持在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状态下,滚花辊240与辊部42相互分离与绳cd的直径相对应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的结构,使滑块10位于稍稍靠后的位置处。
而且,在正常状态的制动装置1000中,朝向箭头d1的方向(前方)对绳cd施加张力。于是,通过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使滚花辊240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辊部42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可以说:具有滚花辊240的张力传递辊30和具有辊部42的空转辊40,通过与呈直线状延伸的绳cd抵接,从而能够随着绳cd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进行旋转。接着,通过滚花辊240的旋转,使得与其共有同一轴芯31而固定的小齿轮50也朝向与滚花辊240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如图29中的(b)和图31所示,轴芯31和轴芯41俯视时朝向前方移动,并且分别在壳体10a的第一顶壁槽16的夹持导向斜面16a和第二顶壁槽17的夹持导向斜面17a的引导下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滚花辊240和辊部42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强,从而通过绳cd的移动而可靠地使滚花辊240进行旋转。于是,由于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啮合,因此,在从小齿轮50的齿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内齿轮261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由此,由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也与内齿轮261一同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因此,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也同样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公转)。在此,由于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和固定于壳体10a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在朝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时,朝向逆时针方向进行公转。因此,在行星齿轮280的内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朝向与行星齿轮280的自转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通过行星齿轮280而使恒星齿轮323的旋转加速。由此,被保持在与恒星齿轮323一同旋转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平衡块340也开始旋转。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壳体10a和基座70固定不动,因此,即使在行星齿轮280旋转时,在行星齿轮280的外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内周齿轮115也不会旋转。
接着,如图29中的(b)所示,当滚花辊240和辊部42无限靠近(夹持状态)时,滚花辊240继续自转,但滚花辊240停止沿内齿轮261进行移动。此时,通过滚花辊240的自转而使其他部件继续旋转。于是,通过离心力而使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对旋转施加阻力。即,随着绳cd的移动速度上升而旋转速度也上升,由此使离心力增大。接着,随着离心力增大而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更强力地抵接,由此使阻力增大。由此,能够抑制绳cd的移动速度(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速度)。在此,当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大致固定时(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中,可升降地悬挂在制动装置1000的前方侧的绳cd上的日射遮蔽部件自由下降时),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与平衡块340和壳体10a的内周壁所产生的阻力达到平衡,从而绳cd的移动速度大致固定不变。因此,制动装置1000作为相对于绳cd的移动的旋转阻尼器发挥作用,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缓慢地下降。
图29中的(c)是如以上所说明从正常状态至夹持状态的状态的变化中各部件的旋转方向(小齿轮50还包含俯视时的前后方向和紧固方向)的总结图。
另一方面,当朝向与箭头d1相反的方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时,滚花辊240和辊部42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在第一顶壁槽16的解除导向斜面16b和第二顶壁槽17的解除导向斜面17b的引导下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即,也可以理解为:随着绳cd的移动,以从绳cd延伸至此的虚拟线离开的方式抵抗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而移动。于是,滚花辊240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从而通过较弱的力便可拉动绳cd。因此,在如图10所示那样将制动装置1000设置于上梁内的情况下,将图29朝向前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方向,将朝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上升方向较为合适。
接着,根据图31对于正常状态和夹持状态的状态变化时滑块220的移动进行说明。图31中的(a)与图29中的(a)相对应,图31中的(b)与图29中的(b)相对应。
在从图31中的(a)的正常状态向图31中的(b)的夹持状态变化时,轴芯41和辊部42、以及轴芯31和滚花辊240在与绳cd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图中的前方移动。此时,轴芯41与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4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轴芯31与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3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当轴芯31、41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时,滑块220也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平衡块340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但平衡块340的保持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平衡块340保持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该情况下,可以省略行星齿轮280、板片300以及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另外,由于省略了行星齿轮280,因而无法得到对于恒星齿轮323、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的旋转的加速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弹簧sp作为施力部件,但是,也可以利用磁铁代替螺旋弹簧sp。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1)构成为:通过利用螺旋弹簧sp按压将一对夹持部件、即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加以保持的滑块220,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分别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
(2)由于构成为滑块220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能够以各滚轮的旋转轴保持与绳cd大致垂直的方向的状态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作为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轴芯31、41的偏移。
(3)相较于一对滚轮仅一方移动的构成,由于构成为:作为夹持绳cd的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滑块220支撑,且相对于绳cd分别能够移动,因此,能够减小用于夹持绳cd所需的每一个滚轮的可动量,从而能够使绳cd的夹持稳定。
(4)在对绳cd施加朝向前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滚花辊240和辊部4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强力地夹持绳cd,能够使滚花辊切实旋转并将旋转传递至小齿轮50。另外,在对绳cd施加朝向后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滚花辊240和辊部42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减弱对绳cd的夹持力,而允许绳cd自由移动。
(5)滑块220具有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四个突起230,导轨是形成在所述盖部的两侧面且用于支撑所述突起的支撑槽,并且构成为将所述滑块以使其底部悬浮的状态加以支撑,通过以悬浮状态保持滑块220,能够减小阻力,从而抑制部件的消耗。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32中的(a)、(b)对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30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3000与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制动装置1000类似。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1000构成为:保持夹持部件的滑块220相对于固定的壳体10a和基座70进行相对移动,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3000构成为:夹持部件的保持部件301侧被固定而壳体310a和基座370侧能够移动,这一点是与制动装置1000的主要不同点。另外,图32中的上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方相对应。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且在图32中省略了排列部件和阻力施加部的记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件的保持部件301被固定在例如用于拉动横式百叶窗转动的把手109上(参照图32),因此,在图32中图的向下方向为重力方向。
保持部件301构成为保持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具体而言,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被插入在保持部件301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中,空转辊40的轴芯41被插入在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中,经由轴芯31、41而张力传递辊30的滚花辊240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被保持。另外,轴芯31、41分别被插通在壳体310a上所形成的第一顶壁槽16、第二顶壁槽17和基座370上所形成的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中。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固定的保持部件301所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也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能够仅沿着保持部件301的第一顶壁槽226、第一底壁槽228以及第二顶壁槽227、第二底壁槽229在水平方向(图的左右方向)上移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壳体10a和基座70被重力施加向下方的力,因此,在如图32中(a)所示的非操作状态下,轴芯31、41呈在第一顶壁槽16(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顶壁槽17(第二基座槽707)内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窄的方向移动的趋势。结果是变为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绳cd移动时,绳cd的移动传递至滚花辊240,通过未图示的阻力施加部对绳cd施加阻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除阻力的施加,如图32中(b)所示,将壳体10a和基座70向前方(上方)抬起。于是,轴芯31、41在第一顶壁槽16(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顶壁槽17(第二基座槽707)内相对移动,由此,滚花辊240和辊部42沿着保持部件301的第一顶壁槽226、第一底壁槽228和第二顶壁槽227、第二底壁槽229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于是,阻力施加部不再经由滚花辊240对绳cd施加阻力,从而能够使绳cd容易地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3000也能够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33至图38对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进行说明。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4000构成为利用轴芯31将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连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运动转换部dt,如图33、图34以及图35中的(b)的各图所示,夹持体的一对夹持部件由张力传递辊30和形成于固定部件440上的倾斜部441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件被构成为仅一方能够移动。另外,如图33及图35所示,张力传递辊33的旋转经由轴芯31依次传递至正齿轮450、由小齿轮460和大齿轮461构成的增速齿轮462、以及蜗杆470。而且,蜗杆470的旋转被传递至作为阻力施加部ra的离心式制动器480,由此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制动力。另外,正齿轮450、增速齿轮462、蜗杆470以及离心式制动器480在与固定部件440邻接的位置处,被具有内部空间s的框体490所覆盖。图33的纸面外侧方向、图34的下方及图35中(a)、(b)的左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方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3和图35中(b)所示,固定部件440为大致长方体的部件,且被固定于例如遮蔽装置的上梁等上。如图35中的(b)所示,固定部件440的上部形成有倾斜部441。而且,如图33所示,为了将三根绳cd定位,在斜面44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绳cd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三条槽442a~442c。
另外,如图33所示,张力传递辊3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轴芯31和滚花辊240,且经由轴芯31被作为保持部件的滑块420所保持。
滑块420呈大致“コ”字状,具备一对平行的板状支撑部421和在后方将该一对板状支撑部421加以连接的后壁423(参照图34),并以横跨倾斜部441的方式配置于固定部件440的顶面440a上,且能够沿着固定部件440的顶面440a朝向绳cd的延伸方向平行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40的顶面440a作为引导滑块420的引导部发挥作用。一对板状支撑部421上分别形成有将轴芯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保持的贯通孔422。另外,如图34和图35中的(b)所示,在形成于滑块420的后壁423上的保持槽423a与固定于固定部件440的后方位置的壁部443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从而对滑块420施加朝向前方(图34的下方、图35中的(b)的左方)的作用力。
另外,如图33和图35中的(b)所示,滑块420的上方侧位置被形成于固定部件440上方的顶壁444限制,顶壁444上形成有突起445,该突起445朝向下方突出并与滑块420的后壁423卡合,从而防止滑块420朝向前方脱落。另外,如图35中的(b)所示,顶壁444上形成有开口部444a,在滑块420的后壁423上与该开口部444a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从后壁423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423b,在将滑块420收容于由固定部件440、壁部443以及顶壁444形成的收纳空间ss内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操作滑块420而进行使绳cd从张力传递辊30与倾斜部441之间穿过等的操作。
接着,如图33和图35中的(a)所示,随着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而旋转的轴芯31上安装有正齿轮450。轴芯31被配置为贯穿形成于框体490的固定部件440侧的壁面491上的长孔491a(参照图34和图38),张力传递辊30、轴芯31以及正齿轮450能够在长孔491a(参照图34和图38)的范围内,随着滑块4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前后方向呈一体地移动(参照图38)。正齿轮450的齿轮齿450a能够与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的齿轮齿460a啮合,其中,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的直径小于正齿轮450的直径。另外,小齿轮460和大齿轮461被构成为以旋转轴463为中心呈一体地旋转,其中,旋转轴463以能够旋转方式的支撑于分别形成于框体490的固定部件440侧的壁面491和与壁面491相对的壁面492上的支撑孔493、494中。大齿轮461具有与正齿轮450大致相同的直径,并配置成始终与蜗杆470啮合。
蜗杆470构成为将增速齿轮462的大齿轮461的以左右方向(图33的左右方向)为轴的旋转转换为以上下方向为轴的旋转并传递至中心轴471。中心轴471的一端呈可旋转地支撑于框体490的下方支撑部495,中心轴471的另一端呈可旋转地支撑于离心式制动器480的圆筒壳体481的上方支撑部482。另外,如图36所示,在中心轴471上,在圆筒壳体481内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有离心式制动器480的旋转体483。
如图36所示,离心式制动器480在圆筒壳体481内具有旋转体483。旋转体483具有固定于中心轴471上的中央部484、从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臂部485、从该臂部485的边缘部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486、以及离心扩径部487,并且随着中心轴47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而且,离心式制动器480构成为:在中心轴471的旋转缓慢的情况下,离心扩径部487与圆筒壳体481之间存在间隙488,因此施加于中心轴471的制动转矩小,在中心轴471的旋转变快的情况下,施加于离心扩径部487的离心力变大,弹性变形部486发生变形,使得离心扩径部487的外周面487a与圆筒壳体481的内周面481a摩擦,由此产生的制动转矩变大。另外,制动转矩的大小能够通过改变弹性变形部486的弹力和间隙488的大小而进行调节。
通过如上那样构成,在如图37中的(a)所示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sp经由滑块420对张力传递辊30(滚花辊240)施加作用力,以使绳cd靠近倾斜部441的槽442a~442c。由此,变为张力传递辊30和倾斜部441的槽442a~442c夹持绳cd的状态,并且,如图38中的(a)所示,成为正齿轮450与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啮合,从而能够将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离心式制动器480)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绳cd朝向前方(图37的左方)移动时,绳cd的移动传递至滚花辊240,从而通过阻力施加部ra对绳cd施加阻力。
另外,当绳cd向后方(图37的右方)移动时,如图37中的(b)所示,张力传递辊30(滚花辊240)在旋转的同时随着绳cd的移动而向与绳cd相同的方向移动,由此,经由轴芯31滑块420也反抗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于是,如图38中的(b)所示,正齿轮450与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不再啮合,从而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离心式制动器480)的状态。进而,由于倾斜部441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固定部件440的倾斜部441的槽442a~442c之间的间隔增大,对绳cd的夹持力减弱,从而阻力施加部不再经由张力传递辊30对绳cd施加阻力。由此,通过齿轮不再啮合的结构、和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减弱的结构这两个结构,在使绳cd朝向另一端方向移动时不对绳cd施加阻力,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绳cd移动。
另外,关于夹持体的构成,也可以取代利用倾斜部441构成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的夹持部件,而如图39所示取代倾斜部441使用可旋转地固定于固定部件440上的固定辊446。该情况下,在图39中的(a)所示的夹持状态下,由于绳cd被夹持,齿轮也相互啮合,因此,相对于绳cd朝向前方(左方)移动而将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对绳施加制动力。另外,在使绳cd向后方移动时,如图39中的(b)所示,通过滑块420向后方移动,张力传递辊30与固定辊446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夹持力减弱,同时,如图38中的(b)所示,齿轮不再啮合,从而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的状态。因此,该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具有齿轮不再啮合的结构和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减弱的结构这两个结构。
进而,如图40所示,作为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的夹持部件,也可以使用卷绕在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相同形状的两个滚轮447、448上的传动带449。与上述例子不同,在该形态的情况下构成为:无论是如图40中(a)所示的正常状态或者绳cd被向前方拉拽而滑块420位于前方的状态下,还是如图40中(b)所示绳cd被向后方拉拽而滑块420位于后方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传动带449之间的距离(一对夹持部件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夹持体的夹持力不发生改变。在该形态的情况下,如图38中(b)所示,齿轮不再啮合,由此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的状态。
5、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41至图43对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50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5000由壳体510a和滑块520构成,阻力施加部ra未图示。如图42中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5000也作为利用绳cd弯曲产生的弯曲阻力对绳cd的移动施加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发挥作用。当然,也可以为如上所述同时设置阻力施加部ra,并通过将夹持体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而进行制动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2中的左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方相对应。以下,重点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41和图42所示,壳体510a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且被固定在例如遮蔽装置的上梁等。壳体510a的内部沿前后方向贯通,由形成有导轨511的上部空间sa和形成于上部空间下方的下部空间sb构成。由于导轨511沿前后方向形成且滑块52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因此能够一边保持与绳cd垂直的状态一边平行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511作为引导滑块520的导向部发挥作用。另外,在下部空间sb的前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空转辊40。另外,在壳体510a的下部空间sb中设有滚轮摩擦面mn541、542,如图42所示,滑动滚轮530的摩擦部240的外周面位于与滚轮摩擦面mn接触的位置。下部空间sb的最窄宽度、即滚轮摩擦面mn541、542之间的xy方向的宽度,为能够插入多根(在图41中为三根)绳cd的长度。另外,滚轮摩擦面mn如图42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长度中断。因此,构成为:在滑动滚轮530与滚轮摩擦面mn接触时,当接受到转矩时,滑块52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如图41所示,可以在滚轮摩擦面mn上设置xy方向的细槽而确保摩擦。
滑块520是具备底板521和从底板521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板部522、且下方和前后方向开口的大致“コ”字形的部件,在一对侧板部522之间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具有轴芯31和摩擦部240的滑动滚轮530。因此,也能够经由轴芯31将摩擦部240的旋转向设置于壳体外的阻力施加部进行旋转传递。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体由作为一对夹持部件的滑动滚轮530和空转辊40构成。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在对绳cd进行拉拽操作而使其向后方移动时,如图42中的(a)所示,绳cd使滑动滚轮530旋转,通过与滚轮摩擦面mn的摩擦的反作用,滑块520向后方移动。结果是:滑动滚轮530与空转辊40的距离变远,绳cd的弯曲变得平缓,从而针对绳cd的移动的阻力减小。另外,在移动极限位置,滚轮摩擦面mn中断,滑动滚轮530与滚轮摩擦面mn的摩擦减小。另外,在壳体510a上设有用于对滑块520的超过移动极限位置的移动进行阻止的移动限制部543,从而滑块520不会从壳体510a脱落。
另外,在绳cd在遮蔽装置的自重等的作用下受到拉力而向前方移动时,如图42中的(b)所示,随着绳cd的移动而滑动滚轮530进行旋转,通过与滚轮摩擦面mn的摩擦的反作用,滑块520向前方移动。于是,滑动滚轮530和空转辊40的距离接近,绳cd的弯曲变大为呈大致s字状的程度,从而针对绳cd的移动的阻力增大。通过该制动力,能够使百叶帘等遮蔽件以比自然下落小的速度下降。另外,如图42中的(b)所示,由于前侧的滚轮摩擦面mn也形成为在制动侧移动极限位置处中断,因此不会使由与滚轮摩擦面mn的摩擦所产生的制动力不必要地增大。
<作用和效果>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由于滑动滚轮530被平行移动的滑块520保持,因而滑动滚轮530一边相对于绳cd保持垂直状态一边移动,因此,能够使制动时对于多根绳cd的制动力呈均等,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遮蔽件自动动作时的制动动作。
(2)通过构成为使滑动滚轮530与壳体510a(部位为滚轮摩擦面mn)接触,且向绳cd的制动方向移动时绳cd弯曲,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制动力。
(3)通过构成为使滑动滚轮530与壳体510a(部位为滚轮摩擦面mn)接触,且向绳cd的释放方向移动时使绳cd延伸,从而能够可靠地减小制动力。进而,通过构成为在滑动滚轮530的解除制动侧的移动极限位置处滑动滚轮530与滚轮摩擦面mn不接触,从而能够使制动力进一步减小。
(4)通过使滑块520相对于壳体510a能够移动,同时设置对超过移动极限位置的移动进行阻止的限制部543,由此能够防止滑块从壳体脱落。
(5)由于形成为使制动侧的滚轮摩擦面mn与滑动滚轮530的接触在制动侧移动极限位置处中断,因此不会使制动力不必要地增大,从而能够防止遮蔽件下降时在下部难以下降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为如下构成:通过对滑动滚轮530的轴芯31或者空转辊40的轴芯41连接上述实施方式的阻力施加部ra,而对绳cd施加阻力。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3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5000的一例变形例。该例子与图41和图42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但是,滑动滚轮530和空转辊40的外径以及滚轮摩擦面mn的形状不同。另外,不仅能够进行弯曲阻力的施加,而且还能够进行滑动滚轮530和空转辊40的夹持,并利用施力部件协助移动,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
如图43所示,滑动滚轮530与空转辊40在壳体510a内的设置高度配置为:滑动滚轮530的移动轨迹与空转辊的上部位置重合。因此,形成为在滑块520向制动侧移动时滑动滚轮530和空转辊夹持绳cd这一构成。
另外,如图43所示,将滑块520设为磁性体(施力部件),通过在壳体510a中设置磁铁mg(施力部件),由此始终协助滑块520向制动侧移动。因此,即使滑块520超过滚轮摩擦面mn向解除制动侧移动,由于被磁力吸附,因此滑块也始终与滚轮摩擦面mn抵接。因此,在绳cd受到制动力时,通过滑动滚轮530的旋转能够使滑块可靠地向制动侧移动。优选磁铁mg在壳体上的设置位置为:利用两滚轮夹持绳cd的位置上磁力增加最多的位置。
6、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44和图45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6000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运动转换部dt进行说明,其他部分为对已说明的任意结构的组合,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44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构成张力传递辊30的滚花辊240的轴芯31和在滚花辊240的下方保持绳cd的保持辊250的轴芯251,经由一对板片800而被连接。在此,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板片800为大致矩形,例如能够使用金属制的板片800。另外,在板片800上与轴芯31和轴芯25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贯通孔801,能够通过将轴芯31和轴芯251插入贯通孔801而连接滚花辊240和保持辊250。
接着,如图45所示,这些部件在壳体10b的内部被设置为将绳cd夹持在滚花辊240和保持辊250之间。在此,在图45中,为了提高可见性,仅描绘板片800的外边缘。另外,设定为重力g作用于图45的箭头g所示的方向上。为了方便说明,将箭头g的方向设为向下、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设为向上。
另外,在壳体10b上与轴芯3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侧壁孔119a。侧壁孔119a是朝向前方倾斜的长圆形,其内周面由夹持导向斜面119a、解除导向斜面119b、夹持侧限制面119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119d形成(参照图45中的(a))。另外,这些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
轴芯31能够沿侧壁孔119a进行移动。即,张力传递辊30是设置在能够与绳cd接触的位置且能够向竖直方向移动的滚轮。
另外,在壳体10b的内部,在夹着绳cd与张力传递辊30对置且相比张力传递辊30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处固定有支柱92。
首先,由图45中(a)所示的状态对绳cd施加向前方(图中的左方)的张力时,利用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张力传递辊30朝向箭头d3的方向沿侧壁孔119a的夹持导向斜面119a向下方移动。如图45中的(b)所示,将该位置设为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的下侧位置、即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因此绳cd弯曲,变为夹持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和支柱92作为一对夹持部件发挥作用。另外,保持辊250作为与张力传递辊30联动而进行移动的辅助滚轮发挥作用。
在此,在夹持状态下,当轴芯31到达可动范围的前方极限时,大致平行移动的张力传递辊30开始旋转(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另外,也可以将轴芯31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此时,也可以在张力传递辊30与制动装置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以在绳cd朝向前方移动时将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未图示),而在绳cd朝向后方移动时不将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在此,阻力施加部可以设置在壳体10b的内部或外部,也可以设置在张力传递辊30内部。
另外,当对绳cd向后方(图45的右方)施加张力时,产生与上述动作呈反方向的动作,由此使张力传递辊3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变大,从而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
接着,如图45中的(a)所示,轴芯31与重力g相抵抗而沿着解除导向斜面119b移动至侧壁孔119a的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图45中的倾斜方向)的上侧位置、即第二位置。将该状态称为自由移动状态。在自由移动状态下,绳cd以非弯曲状态被释放。接着,能够允许绳cd自由移动。
另外,也可以使用不旋转的支柱代替轴芯31和张力传递辊30、以及轴芯251和保持辊250。
即,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具备板片800,该板片800作为用于保持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即张力传递辊30的保持部件,随着该板片800的移动,作为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和另一方的张力传递辊30和支柱92夹持绳c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力可以说是对作为保持部件的板片800施力的施力部件。
<作用和效果>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构成为:利用重力对用于保持一对夹持部件的一方即张力传递辊30和保持辊250的板片800施加向下的力,由此使张力传递辊30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支柱92协同动作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
(2)作为夹持部件的张力传递辊30被轴芯31保持,且轴芯31沿侧壁孔119a平行地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张力传递辊30相对于绳cd倾斜,从而稳定地进行绳cd的制动动作。
(3)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可靠地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另外,作为利用重力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向下的力的构成,也可以设置为如图46所示的制动装置6001。具体而言,制动装置6001的张力传递辊30与上述的制动装置6000不同,未与板片800和保持辊250连接,而是呈仅搭在绳cd上的状态。在这样的构成下,当使绳cd向前方(图46的左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也沿侧壁孔119a向下方移动,并如图46中的(a)所示与支柱92的距离接近而夹持绳cd。另外,当使绳cd向后方(图46的右方)移动时,如图46中的(b)所示,张力传递辊30与支柱92的距离变远,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
7、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47至图49对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70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7000与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制动装置1000类似。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1000构成为一对夹持部件由平行移动的滑块220保持,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7000中一对夹持部件的各轴芯的轴向两端侧被由一对连接板721、722构成的连杆机构720所保持,这一点是主要的不同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构成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主要对构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4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对夹持部件由具备滚花辊240的张力传递辊30和具备辊部42的空转辊40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其轴向两端侧被一对连接板721的一端侧轴支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转辊40的轴芯41也同样地,其轴向两端侧被一对连接板722的一端侧轴支撑。另外,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与张力传递辊30相反侧的端部上安装有小齿轮50。
连接板721和连接板722经由插入形成于板中央部的孔中的轴723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形成连杆机构720。另外,在连接板721、72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连接板721、722连结的连结销724(参照图48)、725。
而且,连结销724和连结销725如图49所示,利用作为轴723上卷绕有线圈部的施力部件的扭力弹簧726而被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推压。因此,连接板721和连接板722以下述方式被施力:即,以轴723作为中心朝向使各自所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相互靠近的方向旋转这一方式,由此绳cd被上述辊30、40夹持。另外,图47中虽然未图示,但是轴723被壳体10a轴支撑。
利用如上的构成,在如图49中的(a)所示那样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经由连杆机构720被扭力弹簧726施力,由此夹持绳cd。当在此状态下绳cd向前方(图49的左方)移动时,绳cd的移动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依次传递至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从而使平衡块340(参照图13)旋转,并利用平衡块340的旋转阻力对绳cd施加制动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随着保持部件、即连杆机构720(连接板721和连接板722)的移动,夹持部件夹持绳cd。
另外,当绳cd向后方(图49的右方)移动时,如图49中的(b)所示,被连接板721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和被连接板722保持的空转辊40随着绳cd的移动而抵抗经由连杆机构720的扭力弹簧726的作用力,以轴723为中心朝向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向旋转。由此,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变弱,阻力施加部ra经由张力传递辊30进行的对绳cd的阻力施加减少。
如上所述,在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720那样使夹持部件的轴芯(旋转轴)以某一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公转运动)时,由于该轴保持一定方向而平行移动,因此也被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中的“使旋转轴平行移动的平行移动部件”中。
<作用和效果>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构成为:一对夹持部件、即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经由连杆机构720而被扭力弹簧726施加作用力,由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协同动作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对于绳cd向后方的移动能够减小制动力。
(2)一对夹持部件、即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72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连杆机构720所保持,因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保持轴芯31、4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相对于绳cd倾斜,从而稳定地进行绳cd的制动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720构成为将一对连接板721、722配置在轴向两端侧,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一对连接板721、722仅配置在轴向一端侧。
8、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50、图51对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8000进行说明。如图5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8000构成为: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经由被移动壳体820保持的第一和第二锥齿轮830、831而使油阻尼器860的螺旋桨片861旋转。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0、图51中的左方对应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方。
如图50和图5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夹持体的一对夹持部件由被移动壳体820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和被固定部件840固定的空转辊40构成。张力传递辊3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轴芯31和滚花辊240,且经由轴芯31被作为保持部件的移动壳体820所保持。空转辊40经由轴芯41被固定部件840保持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转辊40也具有滚花辊43。
如图50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首先经由轴芯31被传递至第一锥齿轮830,第一锥齿轮830的围绕左右方向的轴的旋转被传递至与其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31,而作为相差90度的方向的轴系旋转。第二锥齿轮831的旋转被传递至一端与该第二锥齿轮831连接的传递轴850,接着被传递至传递轴另一端侧上所安装的螺旋桨片861,从而使螺旋桨片861进行旋转。螺旋桨片861被配置在充满粘性流体即油vf的油阻尼器860的框体862内,传递轴850贯穿框体862上所形成的贯通孔863,在贯穿部分上设有轴承864,该轴承864用于将传递轴850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加以保持,进而防止油vf的泄漏。
油阻尼器860在传递轴850相对于框体862旋转时,螺旋桨片861受到来自油的粘性阻力,由此产生使框体862和传递轴850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衰减的制动转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绳cd向前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螺旋桨片861的情况下,通过螺旋桨片861在油vf中产生的推力,螺旋桨片861被施加朝向前方的力。另外,在绳cd向后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螺旋桨片861的情况下,螺旋桨片861在推力的作用下被施加朝向后方的力。
进而,上述的张力传递辊30、轴芯31、第一和第二锥齿轮830、831、传递轴850以及螺旋桨片861被移动壳体820所保持。而且,由于移动壳体820能够在固定部件840的上面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移动壳体支撑轴870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随着张力传递辊3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移动壳体820及被其保持的第一和第二锥齿轮830、831、传递轴850以及螺旋桨片861也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当绳cd从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向后方(图50、图51的右方)移动时,如图50中的(a)和图51中的(a)所示,随着绳cd的移动,张力传递辊30被推压向后方。而且,当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螺旋桨片861时,螺旋桨片861在推力的作用下被施加向后方的力。因此,该情况下,被移动壳体820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轴芯31、第一和第二锥齿轮830、831、传递轴850以及螺旋桨片861向后方移动,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对绳cd的夹持力减小。其结果是,油阻尼器860经由张力传递辊30对绳cd进行的阻力施加减弱,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绳cd移动。
另外,当绳cd向前方(图50、图51的左方)移动时,如图50中的(b)和图51中的(b)所示,随着绳cd的移动,张力传递辊30被推压向前方。而且,当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螺旋桨片861时,螺旋桨片861在推力的作用下被施加朝向前方的力。因此,该情况下,被移动壳体820保持的张力传递辊30、轴芯31、第一和第二锥齿轮830、831、传递轴850以及螺旋桨片861向前方移动,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对绳cd的夹持力增大。其结果是,能够使油阻尼器860的旋转阻力可靠地传递至绳cd并使绳cd制动。
<作用和效果>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构成为:通过利用螺旋桨片861的推力对一对夹持部件、即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施加作用力,由此,在绳cd向前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协同动作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对于绳cd向后方的移动能够减小制动力。
9、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52至图65,对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9000进行说明。如图52等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9000构成为: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并排配置。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52至图54所示,运动转换部dt由捕捉辊32a和捕捉辊32b构成,其中,捕捉辊32a由内筒42a和外筒240a构成,且内筒42a呈可旋转地安装于旋转轴31b上,捕捉辊32b是所谓的固定滑轮,且由可旋转地安装于轴芯31上的滚花辊240构成。由上述捕捉辊32a、32b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辊32a的外筒240a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夹持部件。另外,捕捉辊32a、32b均设置于壳体440a中。通过捕捉辊32a、32b的转动力矩夹持绳cd。另外,绳cd经由绳插通孔14a穿通运动转换部dt。关于捕捉辊32a,之后进一步详细说明。
阻力施加部ra是所谓的离心式调速器,当平衡块340a以图53所示的阻尼轴为中心进行公转,从而通过离心力而使平衡块340a朝向外径侧移动时,平衡块340a与壳体10aa接触而产生摩擦,从而产生制动力。关于阻力施加部ra的构成,可以适当地使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
捕捉辊32a被构成为:内筒42a和外筒240a能够相对旋转,且在该相对旋转时具有滑动阻力。对此,之后进行详细说明。在内筒42a的侧面上设有分别从中心偏心的突起、即旋转轴31b和引导轴31c,在壳体440a上设有旋转轴31b的轴承和对引导轴31c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1ca。即,捕捉辊32a被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转动。引导槽31ca被设置为:在一侧使捕捉辊32a与绳cd相互靠近,而在另一侧使捕捉辊32a与绳cd相互分离。换言之,引导槽31ca被形成为:随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而使捕捉辊32a远离绳cd。进一步具体而言,在引导槽31ca中,由夹持导向斜面31a、解除导向斜面31b、夹持侧限制面31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31d形成内周面。
根据引导槽31ca的这种结构,当绳cd朝向图54中的箭头所示的制动方向移动时,捕捉辊32a以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转动,伴随于此,引导轴31c沿引导槽31ca进行移动。然后,在图54中(a)所示的引导轴31c与引导槽31ca的夹持侧限制面31c抵接的位置(第一位置)处,捕捉辊32a的转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绳cd被捕捉辊32a、32b夹持,当使绳cd进一步朝向制动方向移动时,捕捉辊32a的外筒240a相对于内筒42a进行旋转,捕捉辊32b以轴芯31为中心进行旋转。
另外,根据引导槽31ca的这种结构,当绳cd朝向图54中的箭头所示的释放方向移动时,捕捉辊32a以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转动,伴随于此,引导轴31c沿引导槽31ca进行移动。然后,在如图54中(b)所示的引导轴31c与引导槽31ca的解除侧限制面31d抵接的位置(第二位置)处,捕捉辊32a的转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绳cd未被捕捉辊32a、32b夹持、或者仅以相对较弱的力夹持,即使使绳cd进一步朝向释放方向移动,使捕捉辊32b旋转的转矩也不足,从而捕捉辊32b不会旋转。因此,阻力施加部ra不会施加阻力。
概括而言,在从图54中的(a)状态向图54中的(b)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阻力施加部ra对绳cd施加阻力,但在图54中的(b)状态下,阻力施加部ra未发挥作用。而且,在图54中的(b)状态下,外筒240a与滚花辊240之间的距离大于图54中的(a)状态下的距离,因而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由此,变为对绳cd施加的制动力被解除的状态,从而实现了绳cd的自由移动。进而,在从图54中的(b)状态向图54中的(a)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阻力施加部ra对绳cd施加阻力,但在图54中的(a)状态下,阻力施加部ra未发挥作用。
另外,内筒42a与外筒240a相对旋转时的滑动阻力,只要具有在引导轴31c旋转至第一位置时不能相对旋转程度的阻力即可。有鉴于此,捕捉辊32a的内筒42a和外筒240a可以如下构成。
在一个例子中,通过如图56中的(a)所示将内筒42a压入外筒240a的压入工序,从而实现图56中的(b)所示的捕捉辊32a。在另一例中,如图57所示,在内筒42a的表面上设有弹性部42aa,由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阻力。在又一例中,如图58所示,在内筒42a上设有对外筒240a施加压力的弹簧部件42ab,由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阻力。进而,也可以使用粘性高的润滑脂进行润滑,以使阻力稳定。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进而,如图59所示,也可以在设置于壳体10aa上的固定部441a与引导轴31c之间,配置作为旋转轴31b上卷绕有线圈部的施力部件的扭力弹簧31cb,从而通过扭力弹簧31cb对引导轴31c施加作用力,以在除了使绳cd朝向释放方向移动时之外,使引导轴31c位于第一位置。
<作用和效果>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作为夹持部件的捕捉辊32a的外筒240a的旋转轴(自转的中心),以内筒42a的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夹持部件的旋转轴在保持一定方向的状态下平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捕捉辊32相对于绳cd倾斜,从而稳定地进行绳cd的制动动作。
(2)在壳体10aa上所设置的固定部441a与引导轴31c之间设置了扭力弹簧31cb的情况下,当将内筒42a作为保持部件、外筒240a作为夹持部件考虑时,成为下述构成:即,作为夹持部件的外筒240a经由作为保持部件的内筒42a被扭力弹簧31cb施加作用力,由此外筒240a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作为夹持部件的外筒240a(捕捉辊32a)与捕捉辊32b协同动作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对于绳cd向后方的移动能够减小制动力。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着,根据图60和图61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制动装置9002进行说明。如图60和图61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9002被构成为: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沿左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排配置。以下,对本变形例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60所示,运动转换部dt由捕捉辊32a和捕捉辊32b构成,其中,捕捉辊32a由内筒42b和外筒240b构成,捕捉辊32b由可旋转地安装于轴芯31上的滚花辊240构成。内筒42b和外筒240b的构成与图55的构成相同,且被构成为能够相对旋转。另外,与图55相同,在内筒42b的侧面设有旋转轴31b和引导轴31c。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辊32a也被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转动。另外,引导槽16b在壳体440b的侧面上设置于下述位置处,即:捕捉辊32a的状态能够在夹持绳cd的状态与解除夹持的状态之间变化的位置处。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捕捉辊32a和捕捉辊32b构成夹持体。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外筒240b的侧面上设置有小齿轮50b。小齿轮50b具有朝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旋转轴。而且,小齿轮50b被形成为与设置于阻力施加部ra中的传递齿轮261b的内侧的齿啮合。另外,在与传递齿轮261b的外侧的齿啮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增速齿轮280b。增速齿轮280b可旋转地安装于支撑轴263b上。而且,如图60中的(b)所示,在与增速齿轮280b相同的轴上设置有与增速齿轮280b呈一体地旋转的平衡块支架320b。而且,平衡块支架320b上保持有平衡块340b。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平衡块支架320b保持有四个平衡块340b。
由于平衡块支架320b被设置为与增速齿轮280b呈一体地旋转,因此,平衡块支架320b也随着增速齿轮280b的自转而自转。由此,保持于平衡块支架320b上的平衡块340b进行公转。
如图6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三根绳cd呈水平地被夹持。这些绳cd穿通构成运动转换部dt的绳插通孔14b。另外,小齿轮50b从运动转换部dt的壳体440b突出于外部,并与配置于运动转换部dt的相邻位置处的阻力施加部ra的传递齿轮261b啮合。
因此,当对绳cd施加制动方向的张力时,通过外筒240b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捕捉辊32a以旋转轴31b为中心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随着捕捉辊32a的转动,设置于外筒240b上的小齿轮50b也在自转的同时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与小齿轮50b啮合的传递齿轮261b开始朝向逆时针方向自转。由此,与传递齿轮261b啮合的增速齿轮280b开始朝向顺时针方向自转。此时,由于增速齿轮280b的直径小于传递齿轮261b的直径,因此,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小齿轮50b的旋转被加速后传递至增速齿轮280b。此时,内筒42b和外筒240b在两者的滑动阻力的作用下呈一体地旋转。
而且,通过增速齿轮280b的自转,使平衡块340b开始朝向逆时针方向公转。然后,通过平衡块340b与阻力施加部ra的壳体10aa的内壁抵接,从而能够对绳cd的移动施加制动力。而且,在图60中的(a)状态时,通过引导轴31c与引导槽31ca抵接而阻止内筒42b转动。然后,当进一步对绳cd施加制动方向的张力时,外筒240b开始相对于内筒42b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在夹持绳cd的同时从阻力施加部ra施加制动力。
即,在从图60中的(a)状态向图60中的(b)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阻力施加部ra对绳cd施加阻力,但在图60中的(b)状态下,阻力施加部ra未发挥作用。而且,在图60中的(b)状态下,外筒240b和滚花辊240之间的距离大于图60中的(a)状态下的距离,因而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由此,变为对绳cd施加的制动力被解除的状态,从而实现了绳cd的自由移动。
另一方面,当对绳cd施加释放方向的张力时,捕捉辊32a以旋转轴31b为中心朝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小齿轮50b、传递齿轮261b以及增速齿轮280b朝向与对绳cd施加制动方向的张力时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而且,在图60中的(b)状态时,通过引导轴31c与引导槽16b抵接而阻止内筒42b转动。而且,外筒240b继续相对于内筒42b进行旋转。在该状态下,外筒240b与滚花辊240之间的距离大于图60中的(a)状态下的距离,从而无法充分地夹持绳cd。而且,由于无法充分地夹持绳cd,因而外筒240b的旋转也被抑制。由此,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未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作为夹持部件的捕捉辊32a的外筒240b的旋转轴(自转的中心)也以内筒42b的旋转轴31b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夹持部件的旋转轴在保持一定方向的状态下平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捕捉辊32a相对于绳cd倾斜,从而稳定地进行绳cd的制动动作。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接着,根据图62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涉及的制动装置9003进行说明。如图62等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9003被构成为: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大致并排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以下,以与变形例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附图中与变形例2相同的功能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中的传递齿轮261d的内侧未设置齿,这与变形例2的传递齿轮261b不同。取而代之,在传递齿轮261d的中心设置有与传递齿轮261d呈一体地旋转的中心齿轮261c。中心齿轮261c被构成为与小齿轮50b啮合。
在本变形例中,小齿轮50b在沿中心齿轮261c的外周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由此,中心齿轮261c开始自转。而且,通过中心齿轮261c的自转而使传递齿轮261d进行自转。然后,通过传递齿轮261d的自转而使增速齿轮280b进行自转,从而使平衡块支架320b进行自转、平衡块340b进行公转。
即,在变形例2涉及的制动装置9002中,经由与传递齿轮261b的内侧的齿啮合的小齿轮50b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捕捉辊32a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而本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9003被构成为:经由与中心齿轮261c的外侧的齿啮合的小齿轮50b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捕捉辊32a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接着,根据图63至图65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涉及的制动装置9004进行说明。如图63~图65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9004被构成为: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沿左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排配置。以下,对本变形例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63所示,运动转换部dt由捕捉辊930和捕捉辊940构成,其中,捕捉辊930由内筒930a和外筒930b构成,捕捉辊940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轴芯41上的滚花辊43。内筒930a和外筒930b被构成为:与图55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捕捉辊32a同样地,内筒930a可旋转地安装于旋转轴931上,并且,内筒930a和外筒930b能够相对旋转,且相对于规定以下的转矩而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呈一体地旋转。但是,与图55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捕捉辊32a不同,旋转轴931设置于捕捉辊930的中心处,且轴支撑于壳体910a上。另外,在偏离旋转轴931的位置处,引导轴950朝向轴向两侧突出。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64所示,捕捉辊940可旋转地被保持于能够沿上下方向平行移动的移动壳体920的支撑槽921(参照图64)内。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捕捉辊930和940构成一对夹持部件(夹持体)。
另外,本变形例也构成为:阻力施加部ra具备离心式调速器,并将旋转轴931的旋转传递至离心式调速器从而进行制动,并且,与上述变形例3同样地,捕捉辊930的外筒930b的旋转经由小齿轮50b(参照图61)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关于阻力施加部ra的构成,可以适当地使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
移动壳体920具备形成于捕捉辊930、940两端的一对平行板922,并且,各平行板922上形成有支撑槽921(参照图64)。另外,平行板922上方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处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引导槽923。进而,平行板922在引导槽923前方的位置处具有可供引导轴950插入的长孔924,长孔924沿着能够使引导轴95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向形成。
在此,本变形例中构成为:在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下,如图63中的(a)所示,绳cd仅与位于上方的捕捉辊930接触,而不与捕捉辊940接触。
通过如上构成,当绳cd从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朝向后方(图63的右侧)移动时,捕捉辊930的外筒930b朝向图63的(a)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方向)旋转,但是,由于一对夹持部件即捕捉辊930、940未夹持绳cd(一并参照图64中的(a)、图65中的(a)),因此,绳cd的移动未被充分传递为捕捉辊930(外筒930b)的旋转,从而未将外筒930b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而对绳cd施加阻力。另外,该情况下,即使外筒930b进行旋转,由于内筒930a所具备的引导轴950与移动壳体920的长孔924抵接,且移动壳体920在前后方向上被壳体910a限制,因而内筒930a无法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63中的(b)所示,当使绳cd朝向前方(图63的左侧)移动时,捕捉辊930的外筒930b朝向顺时针方向(箭头y方向)旋转。此时,由于外筒930b与内筒930a之间存在滑动阻力,因而该外筒930b和内筒930a开始呈一体地旋转。于是,在内筒930a旋转的同时,内筒930a所具备的引导轴950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挤压移动壳体920的长孔924的顶面,从而朝向上方抬高移动壳体920(参照图63中的(b)、图64中的(b)以及图65中的(b))。由此,保持于移动壳体920上的捕捉辊940朝向上方、即靠近绳cd的方向移动,从而与捕捉辊930协同动作而夹持绳cd。
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使绳cd朝向前方(图63的左侧)移动时,绳cd的移动被传递为外筒930b的旋转。但是,在捕捉辊940与绳cd抵接之后,由于移动壳体920无法再朝向上方移动,因而成为内筒930a也呈无法继续旋转的状态,从而仅外筒930b相对于内筒930a进行旋转。
由此可知,当在如图63中的(b)所示捕捉辊930和捕捉辊940夹持绳cd的状态下使绳cd朝向前方(图63的左侧)移动时,绳cd的移动被充分传递为外筒930b的旋转,由此,阻力施加部ra对外筒930b的旋转施加制动力,从而对绳cd进行制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变形例4的构成,由于作为夹持部件的捕捉辊940被平行移动的移动壳体920所保持,因此也能够抑制捕捉辊940相对于绳cd倾斜,从而稳定地进行绳cd的制动动作。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接着,根据图66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滑块41k以能够沿ab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壳体10k上(利用两侧面进行引导),将内筒42a以能够沿cd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滑块41k中(通过滑块孔410k引导内筒移动面)。滑块41k被弹簧sp施加朝向图中a方向的作用力。固定于壳体10k上的固定轴31k穿通内筒42a,并且,固定轴31k能够沿着设置于内筒42a上的长孔42k相对移动。如图66中的(b)所示,长孔42k由夹持导向斜面42ka、解除导向斜面42kb、夹持侧限制面42k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42kd形成内周面。另外,设置于内筒42a上的凸部43k穿通滑块孔410k并与壳体10k抵接。另外,设置有捕捉部与传递部连通孔420k。当绳cd朝向a方向移动时,经由外筒240a而使内筒42a与滑块41k一同朝向a方向移动(图66中的(b))。另一方面,固定轴31k不移动。因此,在与固定轴31k抵接的长孔42k的夹持导向斜面42ka的引导下,一对内筒42a与外筒240a一同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由一对外筒240a夹持绳cd。然后,随着绳cd的移动,外筒240a相对于内筒42a进行旋转。外筒240a具备移动传递齿部430k,外筒240a的旋转经由移动传递齿部430k被传递至增速齿轮/制动装置(未图示),由此对绳cd的移动施加阻力。
另外,当绳cd朝向b方向移动时,经由外筒240a而使内筒42a与滑块41k一同朝向b方向移动。此时,在与固定轴31k抵接的长孔42k的解除导向斜面42kb的引导下,一对内筒42a与外筒240a一同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因而一对外筒240a夹持绳cd的力变弱,随着绳cd的移动,外筒240a不再夹持绳。
另外,固定轴31k只要能够沿长孔42k控制内筒42a的移动,则其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只要与长孔42k的夹持导向斜面42ka接触,则也可以为更短的长度。长孔42k只要能够引导固定轴31k的移动,则也可以为有底的槽形状而非孔状。
如上所述的构成也构成为:作为夹持体的一对外筒240a(一对夹持部件)经由滑块41k被弹簧sp施加作用力,由此,外筒240a向接近绳cd的方向移动。因此,作为夹持部件的外筒240a能够可靠地夹持绳cd,对于绳cd向后方的移动能够减小制动力。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对绳适当地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并能够利用于生活必需品等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