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3734发布日期:2018-07-31 22:1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多个驱动动作的复合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多个驱动动作的复合驱动装置,例如可以举出如下装置:通过共同的驱动源,利用开闭部件对设于办公桌的顶板上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同时,使配置于顶板的下方的显示部件(被驱动部件)从开口部出现在顶板上(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如下结构:在利用升降装置使显示部件出现在顶板上时,利用升降装置使开闭部件从平伏姿势旋转至在显示器的背后立起为止。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案有利用升降装置使显示部件和开闭部件一体地出现在顶板上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758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287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结构中,在使显示部件出现在顶板上时,显示部件的姿势与在顶板下待机时的姿势相同。因此,使用便利性差。然而,当在支承显示部件的台等上设置其它驱动源及传递机构时,结构会变得复杂。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驱动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开闭部件对开口部的开闭,及经由开口部的被驱动部件的进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驱动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具备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被驱动部件,所述被驱动部件配置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闭塞所述开口部;驱动源;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驱动所述开闭部件而开闭所述开口部;以及直线驱动机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使所述被驱动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直线运动,使所述被驱动部件在从所述开口部突出到外侧的出现位置和从所述开口部拉入到内侧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进行开闭部件对开口部的开闭和被驱动部件的待机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的驱动的情况下,在开闭机构及直线驱动机构中,驱动源也是共同的。因此,能够简化复合驱动装置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复合驱动装置包括:倾斜驱动机构,所述倾斜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使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前端侧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倾斜。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利用使用一个驱动源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进行开闭部件对开口部的开闭、经由开口部的被驱动部件的进出及被驱动部件的姿势的调整。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进给丝杠,所述进给丝杠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围绕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以及第一滑架,所述第一滑架与所述进给丝杠卡合,在使所述被驱动部件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出现位置移动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具有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在所述被驱动部件从所述待机位置朝向所述出现位置移动之前,限制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姿势;所述倾斜驱动机构具有抵接部,在所述导向部件进行的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姿势的限制被解除之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将所述被驱动部件进一步朝向所述出现位置驱动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所述被驱动部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根据所述结构,在被驱动部件与抵接部抵接时,被驱动部件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利用被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来切换被驱动部件的姿势。另外,在使被驱动部件倾斜时,如果直线运动的距离较长,则能够调整被驱动部件的姿势,能够使被驱动部件大幅度地倾斜等。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被驱动部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在所述被驱动部件移动到所述出现位置时从所述框架突出;以及干涉部,所述干涉部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突出,在所述框架的内侧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切换被驱动部件的姿势。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第二滑架,所述第二滑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轴贯通的导向孔,在将所述被驱动部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与所述被驱动部件一体地直线移动;以及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被设于所述第二滑架和所述被驱动部件之间,向使所述被驱动部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方向,对所述被驱动部件施力。根据所述结构,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倾斜驱动机构适当地动作。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导向部件包括: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支承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第一导向部及第二导向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使被驱动部件以适当的姿势直线运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导向部件包括: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前端侧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向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相反的一侧倾斜。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一支承部抑制被驱动部件因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在第二方向上向第一导向部侧过度倾斜。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导向部件包括: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侧在所述第二导向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向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相反的一侧倾斜。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抑制被驱动部件因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在第二方向上向第一导向部侧过度倾斜。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切换机构,当所述第一滑架开始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切换机构形成所述被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一滑架的机构性连接被解除的解除状态;在所述第一滑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一定距离后,所述切换机构形成将所述被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一滑架机构性连接的连接状态。根据所述结构,即使在第一滑架开始移动的情况下,被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的开始也延迟。因此,在使被驱动部件从开口部向外侧出现时,能够抑制被驱动部件和开闭部件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杆,所述杆围绕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轴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滑架;以及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伴随所述第一滑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切换所述杆的姿势,实现所述解除状态和所述连接状态。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切换被驱动部件和第一滑架的连接。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进给丝杠包括: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以第一节距设置螺旋槽;以及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螺纹部以比所述第一节距短的第二节距设置螺旋槽。根据所述结构,在第一滑架与第一螺纹部卡合的期间,能够以比第一滑架与第二螺纹部卡合的期间高的高速移动。另外,在第一滑架与第二螺纹部卡合的期间,在停止进给丝杠的旋转的状态下,第一滑架和第二螺纹部形成自锁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滑架不经意地移动的情况。

所述情况下,理想的是,所述进给丝杠相对于所述第一螺纹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具有所述第二螺纹部。根据所述结构,在被驱动部件的移动动作的初期及末期能够使被驱动部件以低速度移动,并且在中间区间,能够使被驱动部件以高速度移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开闭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使所述开闭部件从所述开口部为关闭状态的位置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滑动,在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使所述开口部成为打开状态。根据所述结构,开闭部件不向被驱动部件出现的一侧突出。因此,开闭部件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开闭部件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开闭机构形成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并列的状态,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开闭机构形成在使所述第二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移动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件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或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被拉入所述框架内的倾斜姿势。根据所述结构,开闭部件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开闭机构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被拉入所述框架内的倾斜姿势。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开闭机构包括:保持架,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围绕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框架;小齿轮,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能够移动地、且围绕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保持架;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离开所述第一轴线的位置,围绕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三轴线旋转,其中,所述第一部件设有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保持架,所述第二部件设有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保持架,所述旋转部件经由能够相互旋转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在所述旋转部件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向一侧旋转、所述连接部向接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将所述小齿轮夹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以将所述开口部打开,在所述旋转部件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向另一侧旋转、所述连接部向离开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将所述小齿轮夹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并列,使所述开口部成为关闭状态。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旋转部件的齿轮传递机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包含在周向的一部分设有齿的齿轮。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在使开闭部件进行开闭动作之后,继续被驱动部件的驱动,而停止开闭部件的驱动。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驱动源是能够输出双方向的旋转的电动机。所述情况下,理想的是,所述电动机包括:互相朝向相反侧突出的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通过从所述第一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使所述开闭机构动作,通过从所述第二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使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动作。根据所述结构,不需要用于将电动机的输出向直线驱动机构和开闭机构分支传递的机构。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被驱动部件是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进行开闭部件对开口部的开闭、被驱动部件的待机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的驱动的情况下,在开闭机构及直线驱动机构中,驱动源也是共同的。因此,能够简化复合驱动装置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被驱动部件的前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被驱动部件的背面侧(第二方向的一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第三方向的一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开闭机构及直线驱动机构等的立体图。

图4是从第三方向的一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开闭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开闭部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用于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开闭机构的小齿轮等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开闭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从第三方向的一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直线驱动机构及倾斜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直线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切换机构及倾斜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切换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倾斜驱动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进给丝杠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进给丝杠的其它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沿着被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方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y、与第一方向y交叉的两个方向分别设为第二方向z及第三方向x。另外,开闭部件滑动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z。在第一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另一侧标注y2、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另一侧标注z2、在第三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另一侧标注x2进行说明。

另外,本方式的驱动装置是:进行开闭部件对开口部的开闭动作、和显示部件(被驱动部件)经由开口部的进出的复合驱动装置。在所述复合驱动装置中,第一方向y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z为前后方向,第三方向x为横方向。

(整体结构)

图1是从被驱动部件3的前侧(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1(a)、(b)分别是被驱动部件3处于框架2的内侧的待机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及被驱动部件3处于框架2的外侧的出现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是从被驱动部件3的背面侧(第二方向z的一侧z1)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2(a)、(b)分别是被驱动部件3处于框架2的内侧的待机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及被驱动部件3处于框架2的外侧的出现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是从第三方向x的一侧x1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开闭机构6及直线驱动机构7等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及图2中,对于框架2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其轮廓,以便可以容易地理解框架2的内部结构。

图1及图2所示的复合驱动装置1具有:具备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开口的开口部20的框架2、配置于框架2的内侧的被驱动部件3、以及闭塞开口部20的开闭部件4。框架2为方箱形状。被驱动部件3是朝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件30。显示部件30例如构成为直视型显示装置或虚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在本方式中,显示部件30朝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显示图像。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复合驱动装置1具有:作为驱动源5的电动机50、通过电动机50的驱动力驱动开闭部件4而开闭开口部20的开闭机构6、以及通过电动机50的驱动力使被驱动部件3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进行直线运动的直线驱动机构7。电动机50可输出双方向的旋转。如后述,开闭机构6使开闭部件4从使开口部20成为关闭状态的位置沿着第二方向z滑动,在相对于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使开口部20成为打开状态。如后述,直线驱动机构7使被驱动部件3在从开口部20向外侧突出的出现位置(参照图1(b)及图2(b))和从开口部20拉入到内侧的待机位置(参照图1(a)及图2(a))之间移动。

(开闭机构的结构)

图4是从第三方向x的一侧x1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开闭机构6的立体图。图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开闭部件4等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用于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开闭机构6的小齿轮62等的说明图。此外,在图3、图4、图5及图6中,仅示出了第一齿条410的齿及第二齿条420的齿的一部分,用点划线表示形成有第一齿条410及第二齿条420的范围。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开闭部件4具备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开闭机构6具有将第一部件41及第二部件42支承为能够在第二方向z上移动的保持架61。第一部件41及第二部件42都是使厚度方向朝向第一方向的板状部件。保持架61具有:在第三方向x对置的一对侧板部611、612,和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侧板部611、612的端部连接的连结板部619。

侧板部611的第一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向侧板部612侧折弯,构成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支承板部611a、611b,侧板部612的第一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向侧板部611侧折弯,构成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支承板部612a、612b。在侧板部611,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孔611c,且形成有从孔611c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起,朝向侧板部612折弯的支承板部611d。在侧板部612,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孔612c,且形成有从孔612c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起,朝向侧板部611折弯的支承板部612d。

因此,第二部件42的第三方向x的两端部被支承为在支承板部611a、612a和支承板部611d、612d之间能够沿第二方向z移动。另外,第一部件41的第三方向x的两端部配置为在支承板部611a、612a和支承板部611b、612b之间能够沿第二方向z移动。

这样构成的保持架61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围绕沿着第三方向x延伸的第一轴线l1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2。另外,开闭机构6具备:小齿轮62,其围绕沿着第三方向x延伸的第二轴线l2可旋转地支承于保持架61的侧板部611、612;以及旋转部件66,其在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及第二方向z的另一方向z2上离开第一轴线l1的位置围绕沿着第三方向x延伸的第三轴线l3旋转。在本方式中,小齿轮62及旋转部件66在第三方向x分开设置有一对。

在保持架61上,在侧板部611、612分别形成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第一狭缝613,侧板部611、612在第三方向x对置。第一狭缝613具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第一部分613a、以及从第一部分613a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倾斜延伸的第二部分613b。

在第一狭缝613中嵌入有可旋转地支承小齿轮62的支轴63,支轴63沿着第一狭缝613可沿第二方向z移动。因此,小齿轮62沿第二方向z可移动地支承于保持架61。

旋转部件66是从第三轴线l3穿过的位置延伸至第一部件41的侧面411的臂,在旋转部件66的前端侧形成有沿着旋转部件66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孔661。在保持架61上,在侧板部611、612分别形成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第二狭缝614,设于第一部件41的侧面411的轴442贯通第二狭缝614并嵌入长孔661。因此,轴442及长孔661构成将旋转部件66和第一部件41相互可旋转地连接的连接部60。在此,第二狭缝614具有: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第一部分614a、和从第一部分614a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倾斜延伸的第二部分614b。

在第三方向x上对置的两个旋转部件66通过连结轴662连结,且一体地旋转。两个旋转部件66中、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旋转部件66和驱动源5(电动机50)经由传递机构67机构性连接。在本方式中,传递机构67具备齿轮传递机构68和带传递机构69。

电动机50在沿着第一方向y的方向上朝向电动机轴线固定于框架2,具有: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突出的第一输出轴51、和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y2突出的第二输出轴52(参照图4)。齿轮传递机构68具有:固定于第一输出轴51的由蜗杆构成的第一齿轮681、第二齿轮682、第三齿轮683及第四齿轮684。第二齿轮682是一体形成有与第一齿轮681啮合的蜗轮682a及直径小于蜗轮682a的齿轮682b的复合齿轮。第三齿轮683是一体形成有与齿轮682啮合的齿轮683a及仅在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设有齿的齿轮683b的复合齿轮。第四齿轮684是一体形成有与齿轮683b啮合的齿轮684a及滑轮684b的复合齿轮。

在两个旋转部件66中的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旋转部件66上连结有滑轮692。在滑轮684b、692上架设有带691,由滑轮684b、692、及带691构成带传递机构69。

(开闭部件4的详细结构)

在第一部件41上,在侧面411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的台阶部412,在台阶部412,第一齿条410从朝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连续设置到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的面的中途位置。在第二部件42上,在侧面421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的台阶部422,在台阶部422上,将第二齿条420从朝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连续设置到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的面的中途位置。第一齿条410和第二齿条420彼此从相反侧与小齿轮62啮合。

(开闭动作)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开闭机构6的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在图7中,用实线表示关闭状态的开闭部件4等的位置,用点划线表示打开状态的开闭部件4等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由开闭部件4闭塞框架2的开口部20的关闭状态下,臂状的旋转部件66处于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立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在开闭部件4中,第一部件41处于相对于第二部件42在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并列的状态。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小齿轮62位于第一狭缝613的第二部分613b。另外,小齿轮62在第二方向z处于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之间。因此,第一齿条410中、在台阶部412形成于朝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的部分是从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与小齿轮62啮合,第二齿条420中、在台阶部422形成于朝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的部分是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小齿轮62啮合。

当电动机50从所述状态起沿一方向旋转时,电动机5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图4等所示的传递机构67(齿轮传递机构68及带传递机构69)传递到旋转部件66。因此,旋转部件66围绕第三轴线l3沿箭头c所示的一方向旋转,旋转部件66和第一部件41的连接部60围绕第三轴线l3沿箭头c所示的一方向旋转。因此,连接部60的轴442沿着第二狭缝614向接近第一轴线l1的方向移动。因此,第一部件41在被支承于保持架61的状态下,如箭头a1所示向接近第一轴线l1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保持架61围绕第一轴线l1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此时,小齿轮62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并开始与第一齿条410咬合,小齿轮62和第一齿条410的啮合位置向第一齿条410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移动。另外,通过小齿轮62的旋转,第二齿条420在与第一齿条410相反的一侧开始与小齿轮62咬合,小齿轮62和第二齿条420的啮合位置向第二齿条420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移动。因此,第二部件42如箭头a2所示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移动,夹着小齿轮62相对于第一部件41在第一方向y的一侧y1重叠。在所述状态下,第一部件41及第二部件42形成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41a、42a被拉入框架2内的倾斜姿势。另外,在第二部件42的至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形成开口部20开口的打开状态。在本方式中,在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1,也形成框架2的开口部开口的状态,但所述开口部不用于被驱动部件3的进出。

当电动机50从所述打开状态向另一方向旋转,电动机5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开闭机构6的传递机构67(齿轮传递机构68及带传递机构69)传递到旋转部件66时,旋转部件66围绕第三轴线l3向与箭头c所示的一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另一方向旋转,旋转部件66和第一部件41的连接部60绕第三轴线l3向与箭头c所示的一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另一方向旋转。因此,连接部60沿着第二狭缝614向离开第一轴线l1的方向移动。因此,进行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一侧的动作,结果是,第二部件42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移动,所以形成开口部20在第二部件42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被开闭部件4闭塞的关闭状态。

(被驱动部件3的结构)

图8是从第三方向x的一侧x1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直线驱动机构7及倾斜驱动机构9的立体图。图9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直线驱动机构7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8及图9所示,被驱动部件3具有:被驱动部件3移动到出现位置时从框架2突出的本体部31、和保持本体部31的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的基体32。本体部31是在第二方向z朝向厚度方向的面板状。基体32的第三方向x上的尺寸大于本体部31,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大于本体部31。

(直线驱动机构7的结构)

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围绕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轴线l4旋转的进给丝杠70、和与进给丝杠70卡合的第一滑架71,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向出现位置移动时,第一滑架71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在本方式中,进给丝杠70的两端部由支承于框架2的支承部件78可旋转地支承。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齿轮传递机构75,包含:固定于电动机50的第二输出轴52的第一齿轮751、与第一齿轮751啮合的第二齿轮752、及与第二齿轮752啮合的第三齿轮753,第三齿轮753固定于进给丝杠70的端部709。因此,进给丝杠70通过电动机50的驱动力绕轴线l4旋转。

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导向部件74,所述导向部件74在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朝向出现位置移动之前,限制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在本方式中,导向部件74具有在第二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板状的导向部,在一对导向部之间配置有被驱动部件3。因此,一对导向部中、位于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第一导向部741从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与被驱动部件3相接,位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第二导向部742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被驱动部件3相接。

在本方式中,导向部件74具有:前端侧在第一导向部741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二导向部742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一支承部741a、和前端侧在第二导向部742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一导向部741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支承部742a。

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导向轴77,导向轴77经由支承部件79支承于框架2上。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形成有供导向轴77贯通的导向孔725的第二滑架72。第二滑架72具有:形成有导向孔725的筒部721、和自筒部721起从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与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重叠的l字形状的连结板部722。在连结板部722形成有圆形的孔723,在孔723内嵌入有从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向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突出的圆棒状的轴部(未图示)。

因此,第二滑架72和被驱动部件3可以一体地沿第一方向y移动,并且,被驱动部件3相对于第二滑架72能够围绕穿过上述轴部的中心的轴线l5旋转。在此,在被驱动部件3和第二滑架72之间设有如箭头s所示将被驱动部件3相对于第二滑架72向围绕轴线l5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76(第二施力部件)。在本方式中,施力部件76是扭转螺旋弹簧760,两端分别被被驱动部件3及第二滑架72保持。所述施力部件76在后述的倾斜驱动机构9中,产生使被驱动部件3与抵接部90抵接的方向的作用力。

(切换机构8)

图10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切换机构8及倾斜驱动机构9的说明图。在本方式中,直线驱动机构7具有切换机构8。当第一滑架71开始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时,切换机构8形成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的机构性连接被解除的解除状态;在第一滑架71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一定距离后,切换机构8形成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机构性连接的连接状态。

在本方式中,切换机构8具有:围绕沿第三方向x延伸的轴线l6可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滑架71的杆81、和伴随第一滑架71的第一方向y的移动而切换杆81的姿势,实现解除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凸轮机构85。

在本方式中,第一滑架72具有:与进给丝杠70卡合的卡合部711、自卡合部711起从第三方向x的一侧x1与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重叠的l字形状的连结板部712、以及从连结板部712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突出的凸部713。在连结板部712上,在轴线l6穿过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的孔(未图示),在杆81上,在轴线l6穿过的位置也形成有圆形的孔816。在连结板部712的上述孔及杆81的孔816内,嵌入圆棒状的轴部86。因此,第一滑架71和杆81可一体地沿第一方向y移动,并且,杆81相对于第一滑架71能够围绕穿过上述轴部86的中心的轴线l6旋转。此外,在杆81和第一滑架71之间,如箭头f2所示设有将杆81相对于第一滑架71如箭头f2所示围绕轴线l6施力的施力部件88(第二施力部件)。在本方式中,施力部件88为扭转螺旋弹簧880。

杆81具有:从形成有孔816的位置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延伸的第一板部811、和从形成有孔816的位置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延伸的第二板部812。第一板部811的边缘成为凸轮面84,另一方面,在凸轮面8的附近,将圆棒状的凸轮销82固定于框架2上。在本方式中,凸轮面84和凸轮销82构成限制杆81绕轴线l6的姿势的凸轮机构85。

在杆81的第二板部812,在与第一滑架72的凸部71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边缘向另一侧z2凹下的缺口状的凹部813。因此,在杆81的第二板部812形成有:由凹部813的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边缘构成的第一抵接部814、和由凹部813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构成的第二抵接部815。另外,圆棒状的卡合轴34从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向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突出。

(切换机构8的动作)

图1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切换机构8的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图11中示出了如箭头e1、e2所示随着第一滑架71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而切换杆81的姿势的样子。

首先,在图11所示的时间t1,在被驱动部件3处于待机位置时,第一滑架71及杆81相对于被驱动部件3的卡合轴34处于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杆81和卡合轴34不卡合。因此,处于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的机构性连接被解除的解除状态。

接着,在图11所示的时间t11,当电动机50向一方向旋转,且进给丝杠70向一方向旋转时,第一滑架71如箭头e1所示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其结果是,杆81的凸轮面84被凸轮销82按压,杆81如箭头f1所示向绕轴线l6的一方向旋转,形成倾斜姿势。

进而,在图11所示的时间t12,当第一滑架71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时,凸轮销82对姿势的限制被逐渐解除,通过施力部件88的作用力,如箭头f2所示,杆81开始绕轴线l6向另一方向旋转。而且,在图11所示的时间t2,如箭头f2所示,杆81绕轴线l6向另一方向进一步旋转,卡合轴34从凹部813的开放端侧进入凹部813的内侧。其结果,相对于卡合轴34,第一抵接部814位于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相对于卡合轴34,第二抵接部815位于第一方向y的一侧y1,杆81和被驱动部件3形成在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双方卡合的状态。所述状态是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机构性连接并可以一体移动的连接状态。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当第一滑架71进一步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时,卡合轴34被杆81的第一抵接部814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按压,因此,被驱动部件3与第一滑架71一起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从框架2的开口部20出现。在所述状态下,杆81的凹部813的开放端侧被第一滑架71的凸部713闭塞。因此,凸部713作为防止卡合轴34从杆81的凹部813的脱落的止脱用的凸部起作用。

与上述的动作相反,当电动机50向另一方向旋转时,如箭头e2所示,第一滑架71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移动。其结果,被驱动部件3的卡合轴34被杆81的第二抵接部815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按压,因此,被驱动部件3与第一滑架71一起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移动,从框架2的开口部20返回框架2的内侧。在其中途,杆81通过凸轮机构85切换姿势,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的连接被解除。

(倾斜驱动机构9的结构)

图1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倾斜驱动机构9的动作的说明图。如图8等所示,在导向部件74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z1的端部附近配置有轴91,轴91被固定于框架2上。在本方式中,轴91作为通过驱动源5的驱动力,使到达出现位置的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倾斜的倾斜驱动机构9的抵接部90起作用。在本方式中,由于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由导向部件74限制,所以在出现位置,在导向部件74进行的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的限制被解除之后,倾斜驱动机构9使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z倾斜。

在本方式中,轴91配置于导向部件74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另外,在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上设有比本体部31靠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干涉部33。因此,参照图12如下进行说明,在干涉部33从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抵接于抵接部90时,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围绕轴线l5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

如图12所示,被驱动部件3的基体32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滑架71及第二滑架72可围绕轴线l5摆动。另外,参照图10进行了说明的施力部件76围绕轴线l5向箭头s所示的方向对被驱动部件3施力。因此,如图12中点划线所示,虽然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绕轴线l5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倾斜,但如图12中实线所示,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由导向部件74限制。

而且,如箭头e1所示,当被驱动部件3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移动、导向部件74对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的限制被解除时,如图12中点划线所示,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首先绕轴线l5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倾斜。

而且,当被驱动部件3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进一步移动时,干涉部33从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与抵接部90抵接,被驱动部件3经过了图12中实线所示的姿势之后,如图12中虚线所示,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绕轴线l5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在此,施力部件76向干涉部33与抵接部90抵接的方向对被驱动部件3施力,因此,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克服施力部件76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另外,在本方式中,在使被驱动部件3倾斜时,如果直线运动的距离较长,则能够容易地调整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能够使被驱动部件3大幅度地倾斜等。所述情况下,被驱动部件3的第一方向y的位置也不会大幅度地变化,因此,可以忽略被驱动部件3的第一方向y的位置的变化。此外,也可以在第一滑架71和被驱动部件3之间,设置将被驱动部件3的干涉部33向与抵接部90抵接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替代施力部件76。

(进给丝杠70的结构)

图13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进给丝杠70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用于直线驱动机构7的进给丝杠70,在圆棒状的轴体705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706。在此,进给丝杠70具有:以第一节距p1设有螺旋槽706的第一螺纹部701、以比第一节距p1短的第二节距p2设有螺旋槽706的第二螺纹部702、以及第一螺纹部701和第二螺纹部702的边界部703,在边界部703,在周向上,槽的间隔连续地变化。因此,第一滑架71的卡合部711在一个部位具有与螺旋槽706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

在本方式中,进给丝杠70相对于第一螺纹部701在第一方向y的两侧具有第二螺纹部702。第二螺纹部702是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向出现位置移动时的初期期间和最终期间驱动第一滑架71的部分,第一螺纹部701是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向出现位置移动时的中间期间驱动第一滑架71的部分。

(进给丝杠70的其它结构例)

图14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1的进给丝杠70的其它结构例的说明图。在图14所示的进给丝杠70中,与参照图13所说明的进给丝杠70同样,在圆棒状的轴体707的外周侧也设有螺旋槽706。进给丝杠70具有:以第一节距p1设有螺旋槽706的第一螺纹部701、以比第一节距p1短的第二节距p2设有螺旋槽706的第二螺纹部702、以及第一螺纹部701和第二螺纹部702的边界部703,在边界部703,在周向上,槽的间隔连续地变化。因此,第一滑架71的卡合部711在一个部位具有与螺旋槽706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进给丝杠70相对于第一螺纹部701在第一方向y的两侧具有第二螺纹部702。

在本方式中,螺旋槽706由以螺旋状卷绕在轴体707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的螺旋弹簧708构成。作为螺旋弹簧708,可采用将线材螺旋状卷绕的结构,并且,如图14所示,可以采用将在轴线方向上朝向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螺旋状卷绕的结构。

在此,螺旋弹簧708的轴线方向的两侧的端部708a与轴体707固定。因此,螺旋弹簧708可与轴体707一体地绕轴线旋转。另外,螺旋弹簧708的螺旋状卷绕的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可以弹性变形。

根据这样构成的进给丝杠70,与参照图13所说明的结构不同,不需要对圆棒状的轴体的外周面进行机械加工来形成螺旋槽706,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进给丝杠70。另外,即使对第一滑架71施加轴线方向的外力,所述力也能够通过在螺旋弹簧708中螺旋状卷绕的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因此,第一滑架71及周边机构不易损伤。

(复合驱动装置1整体的动作)

图15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复合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时间图。在本方式的复合驱动装置1中,开闭机构6、直线驱动机构7及倾斜驱动机构9的驱动源5是共同的。因此,在从图1(a)及图2(a)所示的状态向图1(b)及图2(b)所示的状态过渡时,如图15所示,首先,当从时间t1起使电动机50向一方向旋转时,在直到时间t3之前,开闭机构6使开闭部件4滑动,相对于开闭部件4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使开口部20成为打开状态。

另一方面,在直线驱动机构7中,通过切换机构8,第一滑架71和被驱动部件3的机构性连接延迟,因此,从时间t1起延迟,从时间t2起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直线运动。而且,在时间t3,在被驱动部件3到达出现位置之后,在时间t4之前,直线驱动机构7进一步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直线运动时,倾斜驱动机构9使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朝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而且,在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的调整结束之后,在时间t5使电动机50停止。

此时,如参照图13说明的那样,在进给丝杠70上,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向出现位置移动时的初始期间和最终期间,第一滑架71与第二螺纹部702卡合,所以,第一滑架71以低速度移动。与之相对,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待机位置向出现位置移动时的中间期间,第一滑架701与第一螺纹部701卡合,所以,第一滑架71以高速度移动。另外,在使电动机50停止时,第一滑架71与第二螺纹部702卡合,所以,第一滑架701处于被自锁的状态。因此,在使电动机50停止的状态下,即使被驱动部件3的质量作用在第一滑架71上,第一滑架71也不移动。因此,维持图1(b)及图2(b)所示的状态。此外,在从时间t3到时间t5期间,开闭机构6通过齿轮683b进行空转,因此,开闭部件4的位置不变。

另外,当从图1(b)及图2(b)所示的状态向图1(a)及图2(a)所示的状态过渡时,首先,在时间t6,电动机50开始向另一方向旋转。其结果是,直线驱动机构7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直线运动。此时,直线驱动机构7从时间t6到时间t7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一侧y1直线运动的期间,倾斜驱动机构9恢复为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倾斜的原始姿势。而且,当直到时间t8之前,直线驱动机构7进一步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直线运动时,开闭机构6在从时间t8到时刻t10期间使开闭部件4滑动,使开口部20成为关闭状态。此时,直到时间t9之前,直线驱动机构7将第一滑架71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驱动,使被驱动部件3朝向第一方向y的另一侧y2直线运动,但在时间t9以后,切换机构8停止被驱动部件3的驱动。此外,在从时间t6到时间t8期间,开闭机构6通过齿轮883b进行空转,所以不进行开闭部件4的驱动。

(本方式的主要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方式的复合驱动装置1中,即使在进行开闭部件4对开口部20的开闭、被驱动部件3的待机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的第一方向y上的移动的情况下,在开闭机构6及直线驱动机构7中,驱动源5也是通用的。因此,能够简化复合驱动装置1的结构。另外,驱动源5是具备彼此朝向相反侧突出的第一输出轴51及第二输出轴52的电动机50。因此,能够通过从第一输出轴51输出的驱动力使开闭机构6动作,通过从第二输出轴52输出的驱动力使直线驱动机构7动作。因此,不需要用于将电动机50的输出分支并传递给直线驱动机构7和开闭机构6的机构。另外,在本方式的复合驱动装置1上,设有使用上述驱动源5使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倾斜的倾斜驱动机构9。因此,能够利用使用一个驱动源5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进行开闭部件4对开口部20的开闭、被驱动部件3经由开口部20的进出、及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的调整。因此,被驱动部件3为显示部件30时,用户能够将显示部件30的姿势调整为容易看到图像的姿势。

另外,在本方式中,开闭机构6使开闭部件4沿着第二方向z滑动,在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使开口部20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开闭部件4不向被驱动部件3出现的一侧突出,所以开闭部件4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另外,由于在打开状态下,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形成重叠的状态,因此在打开状态下,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尺寸减小。因此,开闭部件4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

另外,在倾斜驱动机构9中,采用如下结构:在导向部件74对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的限制解除后,直线驱动机构7将被驱动部件3进一步朝向出现位置驱动时,使被驱动部件3和抵接部90在第一方向y抵接,使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z倾斜。因此,由于利用被驱动部件3的直线运动来切换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所以能够简化倾斜驱动机构9的结构。另外,如果在使被驱动部件3倾斜时,直线运动的距离较长,则能够容易地调整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能够使被驱动部件3大幅度地倾斜等。另外,被驱动部件3具备:在移动到出现位置时从框架2突出的本体部31、和从本体部31向第二方向z突出并在框架2的内侧与抵接部90抵接的干涉部33。因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切换被驱动部件3的姿势。

另外,导向部件74具有:从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与被驱动部件3相接的第一导向部741、和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被驱动部件3相接的第二导向部742。因此,导向部件74能够使被驱动部件3以适当的姿势直线运动。另外,导向部件74具有:前端侧在第一导向部741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的第一支承部741a、和前端侧在第二导向部742的第一方向y的一侧y1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倾斜的第二支承部742a。因此,能够抑制被驱动部件因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过度地向第二方向z倾斜。

另外,倾斜驱动机构9是使被驱动部件3的前端侧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的结构。因此,虽然开闭部件4位于被驱动部件3倾斜的一侧,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本方式中,开闭部件4未向被驱动部件3出现的一侧突出,因此,开闭部件4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

另外,在直线驱动机构7中,在第二滑架72和被驱动部件3之间,设有将被驱动部件3的干涉部33向与抵接部90抵接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76,所以能够使倾斜驱动机构9可靠地动作。

进而,由于在直线驱动机构7设有切换机构8,所以即使在第一滑架71开始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被驱动部件3的直线运动延迟。因此,能够抑制在使被驱动部件3从开口部20出现在外侧时,被驱动部件3和开闭部件4的干涉。另外,切换机构8具有杆81及凸轮机构85,因此,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切换被驱动部件3和第一滑架71的连接。

另外,在关闭状态下,开闭机构6形成第一部件41相对于第二部件42在第二方向z上并列的状态,在打开状态下,开闭机构6形成在使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在第一方向y重叠的状态下,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41a、42a被拉入框架2内的倾斜姿势。因此,开闭部件4的存在不易成为障碍。

另外,开闭机构6通过小齿轮62、第一齿条410及第二齿条420使第一部件41及第二部件42沿着第二方向z滑动,因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部件41与第二部件42在第二方向z并列的关闭状态和第一部件41与第二部件42在第一方向y重叠的打开状态。

另外,由于齿轮传递机构68中包含齿轮683b,所以开闭机构6可以在使开闭部件4进行了开闭动作之后,继续被驱动部件3的驱动,而停止开闭部件4的驱动。因此,适合于通过共同的驱动源5使多个机构动作的情况。

(其它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开闭机构6中,在打开状态下,形成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41a、42a被拉入框架2的内侧的倾斜姿势,但也可以形成开闭部件4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被拉入框架2的内侧的倾斜状态。另外,在打开状态下形成开闭部件4被拉入框架2的内侧的状态时,不限于倾斜姿势,也可以采用形成水平姿势或垂直姿势并被拉入框架2的内侧的形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开闭机构6中,由齿轮传递机构68和带传递机构69构成传递机构67,但也可以仅由齿轮传递机构68构成传递机构6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机构8中,在被驱动部件3上形成卡合轴34,在杆81上形成第一抵接部814及第二抵接部815,但也可以在杆81上形成卡合轴34,在被驱动部件3上形成第一抵接部814及第二抵接部8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从电动机50的第一输出轴51输出的驱动力使开闭机构6动作,通过从第二输出轴52输出的驱动力使直线驱动机构7动作的结构,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从电动机50的共同的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被分支并向开闭机构6和直线驱动机构7传递的结构的驱动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螺旋槽706的节距在轴线方向上切换的进给丝杠70,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螺旋槽706的节距在轴线方向上相等的进给丝杠70的驱动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闭部件4具备两个部件(第一部件41及第二部件42),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三个以上的部件的情况。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闭机构6是使开闭部件4向第二方向z滑动的结构,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开闭机构6使开闭部件4旋转而开闭开口部20的情况。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切换机构8时,在被驱动部件3上设置卡合轴34,在杆81上设置凹部813(第一抵接部814及第二抵接部815),但也可以在杆81上设置卡合轴34,在被驱动部件3上设置凹部813(第一抵接部814及第二抵接部815)。

符号说明

1...驱动装置、2...框架、3...被驱动部件、4...开闭部件、5...驱动源、6...开闭机构、7...直线驱动机构、9...倾斜驱动机构、20...开口部、30...显示部件、31...本体部、32...基体、33...干涉部、34...卡合轴、41...第一部件、42...第二部件、50...电动机、51...第一输出轴、52...第二输出轴、60...连接部、61...保持架、62...小齿轮、66...旋转部件、67...传递机构、68...齿轮传递机构、69...带传递机构、70...进给丝杠、71...第一滑架、72...第二滑架、74...导向部件、75...齿轮传递机构、76...施力部件(第二施力部件)、77...导向轴、81...杆、82...凸轮销、84...凸轮面、85...凸轮机构、88...施力部件(第一施力部件)、90...抵接部、410...第一齿条、420...第二齿条、683b...齿轮、701...第一螺纹部、702...第二螺纹部、706...螺旋槽、713...凸部(止脱用的凸部)、813...凹部、814...第一抵接部、815...第二抵接部、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