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改进马桶中坐便盘在坐便器的贴合距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8078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改进马桶中坐便盘在坐便器的贴合距离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带有间距装置的马桶。



背景技术:

马桶是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用品,在使用时,人们需要经常将坐便盘抬起来、放下去。特别是,女人是习惯性的放下坐便盘,男人却恰恰相反需要掀起来,但目前市场上坐便盘的设置均是一椭圆状盖体,使用完后要抬起来,不太方便,忘记掀起时,容易沾到尿液等物质,卫生方面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带有间距装置的马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坐便盘不方便抬起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有间距装置的马桶,其特征在于:在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距离在15mm左右。

进一步地,当人体坐在坐便盘上时,所述距离受力变短。

进一步地,当人体离开坐便盘上时,所述距离受力变长。

进一步地,所述的变短是为了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更好的贴合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变长是为了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间隙,方便手指的伸入,便于掀起坐便盖的功能。

通过以上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由于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设置,使得人们要掀起坐便盘时,可以很方便地操作。

有益效果:解决坐便盘无任何受力点不好掀起的弊端,特别是在手湿情况下解决坐便盘在掀起时杜绝其脱落的现象。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满足客户对新科技的好奇与兴趣,有很大的实用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福建南安仑苍的整个行业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生产厂家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销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压簧

9-----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带压簧间距装置的马桶,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控制马桶中坐便盘在坐便器的贴合距离,基于压簧的复位力调节至所述马桶坐便盘的开度,所述开度为坐便盘与坐便器的间隙距离;所述距离受调节装置的不同位置而改变压簧在行腔的位置;调节至压簧在坐便器与坐便盘的临近贴合的支撑点;所述距离方便人手插入坐便盘下并轻易掀起坐便盘的功能。

1、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间距装置为压簧1,所述压簧1套在坐便盘上靠近旋转机构位置,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需要将坐便盘掀起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操作了。

在所述坐便盘上靠近旋转机构的位置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中伸出一根支柱,所述压簧套在该支柱上。所述旋转机构为坐便盖、坐便盘与坐便器连接的翻转装置,方便坐便盖与坐便盘翻起和盖上的装置。

2、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间距装置为压簧1,所述压簧1套在坐便器上靠近旋转机构位置,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1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需要将坐便盘掀起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操作了。

在所述坐便器上靠近旋转机构的位置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中伸出一根支柱,所述压簧套在该支柱上。所述旋转机构为坐便盖、坐便盘与坐便器连接的翻转装置,方便坐便盖与坐便盘翻起和盖上的装置。

3、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间距装置为压簧1,所述压簧1套在坐便盘的前端,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1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需要将坐便盘掀起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操作了。

在所述坐便盘的前端位置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中伸出一根支柱,所述压簧套在该支柱上。所述前端为坐便盖、坐便盘要从坐便器上翻起的起始位置的那一部分,可以是正前,也可以偏向两边的位置,见图1中弹簧位置。

4、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间距装置,所述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间距装置为压簧1,所述压簧1套在坐便器的前端,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1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需要将坐便盘掀起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操作了。

在所述坐便器的前端位置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中伸出一根支柱,所述压簧套在该支柱上。所述前端为坐便盖、坐便盘要从坐便器上翻起的起始位置的那一部分,可以是正前,也可以偏向两边的位置,见图1中弹簧位置。

5、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可调间距装置,所述可调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可调间距装置为压簧1和调节装置组成,所述压簧1和调节装置安装在坐便盘的前端行腔内,压簧的外面装有一个限位套,所述调节装置可以对压簧的伸缩进行调节,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1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而这个距离由可以通过调节装置调节,方便不同的人使用,人们需要将坐便盘掀起时,就可以更方便地操作了。

6、在所述坐便盘和坐便器上设有一可调间距装置,所述可调间距装置使所述坐便盘在放下时和坐便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可调间距装置为压簧1和调节装置组成,所述压簧1和调节装置安装在坐便器的前端行腔内,压簧的外面装有一个限位套,所述调节装置可以对压簧的伸缩进行调节,这样的设置,当坐便盘放下时,压簧1本身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有一定的距离,而这个距离由可以通过调节装置调节,方便不同的人使用,人们需要将坐便盘1掀起时,就可以更方便地操作了。

所述坐便盘或坐便器上开有一行腔,所述行腔开在坐便器上时行腔与坐便盘相对应,所述行腔开在坐便盘上时行腔与坐便器相对应。

所述调节装置是一个偏心凸轮,通过旋转偏心凸轮来实现压簧的伸缩,以达到调节坐便盘盖下时与坐便器之间间距的功能。所述偏心凸轮的偏心凸起越大,其调节的距离越大。

所述调节装置斜面座和调节螺钉组成,通过旋转调节螺钉来控制斜面座,进而带动压簧的伸缩,以达到调节坐便盘盖下时与坐便器之间间距的功能。所述行腔的侧面安装一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与调节装置的斜面相抵触,旋转调节螺钉可实现调节装置的转动进而带动压簧的伸或缩。所述调节装置的斜面是指偏心凸轮的凸起与偏心凸轮的中心所构成的面。

当人坐在坐便盘上去时,下压力带动压簧压缩使坐便器和坐便盘贴合,当人离开坐便盘时,压簧复位,坐便器和坐便盘恢复间隙。

为了更好地实现效果,所述压簧1的数量为两个,且左右对称设置。

实施例五:带吸盘间距装置的马桶,如图2、3所示

1、坐便器上至少有一吸盘9,所述吸盘9吸附在坐便器与坐便盘相对应的坐便器的盘面上,弹簧套在吸盘上,当把坐便盘放下的时候,在坐便器上吸盘的弹簧的弹力下,使坐便盘和坐便器之间产生间隙,方便掀起。当人坐在坐便盘上去时,下压力带动弹簧压缩使坐便器和坐便盘贴合,当人离开坐便盘时,弹簧复位,坐便器和坐便盘恢复间隙。

2、坐便盘上至少有一吸盘9,所述吸盘9吸附在坐便盘与坐便器相对应的坐便盘的盘面下,弹簧套在吸盘上,当把坐便盘放下的时候,在坐便盘上吸盘的弹簧的弹力下,使坐便盘和坐便器之间产生间隙,方便掀起。当人坐在坐便盘上去时,下压力带动弹簧压缩使坐便器和坐便盘贴合,当人离开坐便盘时,弹簧复位,坐便器和坐便盘恢复间隙。

实施例十八:对增加马桶间距装置的方法

第一种:

第一步,在坐便盘下面的支撑垫上打孔,用丝锥对孔攻牙成牙孔;

第二步:用螺丝从牙孔旋进去直到顶在坐便盘的盘面底部,继续锁紧螺丝使支撑垫被拉出;

第三步:用一根双直径的弹簧套入支撑垫,弹簧细的这端伸出支撑垫,弹簧粗的这端套在支撑垫里;

第四步:复装支撑垫。

第二种:

第一步,在坐便盘下面的支撑垫上打孔,然后对其进行攻牙成螺纹孔;

第二步:用一根双直径的弹簧,直径粗的这端套入支撑垫底部,弹簧细的这端伸出支撑垫,所述弹簧粗的这端的弹簧设计成螺纹状并且与支撑垫上的螺纹孔为一致;

所述弹簧粗的这端直接旋入螺纹孔上。

所述直径粗的弹簧这段的长度比孔的深度短,以实现直径细的这段的弹簧能够顺利缩进孔内。

第三种:

第一步,在坐便盘下面的支撑垫上打孔,然后对其进行攻牙成螺纹孔;

第二步:用一根弹簧和一个圆套,弹簧套入圆套圆套旋入支撑垫螺纹孔底部,剩余弹簧伸出支撑垫;

所述弹簧的外径设计成螺纹状并且与圆套的内经的螺纹一致,所述圆套的外螺纹与支撑垫的螺纹孔一致以保证圆套与支撑垫的紧密度。

所述圆套的长度比孔的深度短,以实现弹簧能够顺利缩进孔内。

上述三种方法具有当坐便盘放下时,在弹簧的弹力使坐便盘和坐便器之间产生间隙,方便掀起。当人坐在坐便盘上去时,下压力带动弹簧压缩回支撑垫里使坐便盘与坐便器贴合,当人离开坐便盘时,弹簧复位,坐便器和坐便盘恢复间隙。

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巧妙,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