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1763发布日期:2019-01-18 23:3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净热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热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饮水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来说,基本上对户外用水都有加热或过滤的需求。

净热杯的出现满足了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的需求,该净热杯包括过滤杯和加热杯,该过滤杯杯座贯穿设置有通水孔,在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与加热杯杯口对接,然而,过滤杯杯座与加热杯杯口之间是无法固定的,这样就使得用户需要通过工具或者手持过滤杯,以保证过滤杯是位于加热杯上方的,这样就不便于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净热杯,旨在方便用户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净热杯,其包括:

加热杯,包括加热杯杯座以及与所述加热杯杯座连接固定的加热杯杯体,所述加热杯杯体远离所述加热杯杯座的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以及,

过滤杯,包括过滤杯杯座以及与所述过滤杯杯座连接固定的过滤杯杯体,所述过滤杯杯体远离所述过滤杯杯座的一端形成过滤杯杯口,所述过滤杯杯座贯穿有通水孔;

所述净热杯具有过滤状态和闲置状态,在所述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加热杯与所述过滤杯连接固定;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座与所述加热杯杯口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通水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径;

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加热杯杯口与所述过滤杯杯座上的通水孔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过滤杯杯座背对所述过滤杯杯体的端面凹设有环绕所述通水孔的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通水孔的孔壁设有内螺纹段;

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

所述加热杯杯口与所述通水孔通过所述外螺纹段与所述内螺纹段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壁面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扣接部;

所述通水孔的孔壁凸设有凸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环形扣接部扣接,以对插接至所述通水孔中的加热杯杯口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外径向靠近所述过滤杯杯底的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过滤杯杯座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杯杯口的内径,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座插接至所述加热杯杯口内并与所述过滤杯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加热杯杯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过滤杯杯体的内径,在所述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加热杯杯体收容于所述过滤杯杯体内。

优选地,所述过滤杯杯体与所述加热杯杯体紧配合。

优选地,所述过滤杯杯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杯杯体的内径,在所述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体收容于所述加热杯杯体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加热杯杯口与过滤杯杯座设置成可拆卸连接,在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与加热杯杯口连接固定,以使得过滤杯固定放置于加热杯上,从而使得该净热杯制取净水时,无需通过工具或者用户固定净热杯的过滤杯,进而便于了用户使用该净热杯制取净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净热杯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热杯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过滤杯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净热杯的连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过滤杯杯座的剖视图;

图9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5中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1为图2中加热杯杯座的剖视图;

图12为图2中加热杯杯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杯盖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杯盖的外盖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杯盖的外盖的另一视图;

图16为图13中滑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中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净热杯,请参阅图1至图5,该净热杯100包括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除此之外,该净热杯100还可以包括加热用的加热底座(未图示),以向加热杯200供电。显然,该加热底座不是必需的部件,因为还可以通过导线将加热杯200与电源直接连接。

该加热杯200上安装有加热模块210,并且该加热膜块210伸入加热杯200内设置,这样就确保了该加热模块210通电时能够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该加热杯200包括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该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与加热杯杯座220固定连接,该加热杯杯体230的另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240,该加热模块210可以设置于加热杯杯座220、加热杯杯体230或者分设于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在此对加热模块210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该加热模块210能够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即可。

该过滤杯300内安装有滤芯310,该过滤杯300包括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该过滤杯杯体33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座320固定连接,该过滤杯杯体330的另一端形成过滤杯杯口340,并且该过滤杯杯座320贯穿设置有通水孔321。该滤芯310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体330上,也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在过滤杯杯体330和过滤杯杯座320上均设置滤芯310,在此,对滤芯310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注入过滤杯300内的水能够通过滤芯310过滤,最后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流出即可。

该净热杯100具有闲置状态、过滤状态以及加热状态三种状态。

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请参照图4,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连接固定的,如此设置,有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同时还可以避免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因是分体设置而导致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容易出现丢失的问题出现。

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请参照图5,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此时,过滤杯300内的水通过过滤杯300上的滤芯310过滤形成净水后,再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流入加热杯200中,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起容纳净水的作用,也即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充当一容器,这样就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滤杯300时,还需要另外寻找其他容器来储存净水,进而方便了用户制取净水。

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将加热杯200上的加热模块210接通电源,以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由于过滤杯300在加热杯200加热水时,并不起作用,此时可以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分离。当然,为了避免加热杯200内的水沸腾时溅出,也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这样就有效地避免加热杯200内的水因沸腾而溅出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快速获得热水,该加热杯200还可以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就进行加热,即过滤杯300中的水被过滤并流入加热杯200中即被加热,这样就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上设置加热模块210,在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上设置滤芯310,该加热杯200可以用来加热水,该过滤杯300可以用来过滤水。这样就使得该净热杯100既具有加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过滤的功能,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既可以组装在一块,也可以相互分离,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组装在一块时,这样就缩小了整个净热杯100的体积,进而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相互分离时,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可以作为水杯使用,特别是当用户处于室外时,将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作为水杯使用,大大的方便了用户。另外,由于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功能上互不干涉,这就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体积上相互影响比较小,进而使得该加热杯200一次性可以加热更多的水的同时,还能储存更多的热水;同样的,对于过滤杯300而言,过滤杯300每次可以过滤更多的水,这样就避免了过滤杯300受体积的限制而使得用户需要向过滤杯300内往复装水的问题出现。此外,该过滤杯300还可以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与加热杯200连接固定,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过滤杯300来拿取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拿取加热杯200时被烫伤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以是套接在一块,也可也是拼接在一块;当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还可以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块,在此,对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如何固定的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具体的,该过滤杯30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加热杯200的外径。优选地,该过滤杯300的内径略大于加热杯200的外径设置。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能够收容于过滤杯300内,即该加热杯杯口240可以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或者该加热杯杯座22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如此设置,巧妙地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集成于一块,从而缩小了净热杯100在闲置状态时的体积,进而便于用户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若是该加热杯杯口24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入过滤杯300内,这样还可以避免加热杯杯口240显露于外,从而避免了外界杂物进入到加热杯200内的问题出现,进而省去了杯盖的设置。

此外,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还可以将过滤杯300套接至过滤杯200的外侧,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该过滤杯300来拿取加热杯200,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用户被高温的加热杯200烫伤。

为了避免收容于过滤杯300内的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中脱落,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还可以采用紧配合、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对于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紧配合连接时,则需在生产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时,将加热杯200的外径设置成大于过滤杯300内径;也就是说,过滤杯300的内径要略大于加热杯200的外径,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插接至过滤杯300中时,只需施加较小的力即可将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内;并且在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需要使用时,只需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拆开,这样就有便于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的组装和拆卸。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螺纹连接时,则需要在过滤杯杯体330的内表面设置一段螺纹段,在加热杯杯体230的外表面对应设置一段螺纹段。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中,并通过螺纹连接与过滤杯300连接固定。由于螺纹连接具有连接方便、快捷、牢固等优点,从而一方面便于加热杯200固定收容于净热杯100中,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脱落,进而避免了加热杯200的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过滤杯杯体330和加热杯杯体230上的螺纹段的长度无需太长,只要保证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过滤杯杯体330上的螺纹段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螺纹段螺接能够将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固定即可。如此设置,减小了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上的加工螺纹段的长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的生产效率。另外,在加热杯200的外表面设置螺纹段,还便于用户握持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的外表面过于光滑而不易握持的问题出现。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扣接连接时,则需要在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设置凸部(未图示),在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凸设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扣接部(未图示)。在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内时,环形扣接部与凸部相互抵接并同时产生轻微的形变,这样就使得环形扣接部顺利通过该凸部而运动至凸部远离过滤杯杯口340的一侧,此时凸部对环形扣接部限位,以将加热杯200固定于加热杯200中;当需要使用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时,只需对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施力,以使得加热杯200上的环形扣接部挤压过滤杯杯体330上的凸部,进而使得环形扣接部越过凸部并向靠近过滤杯杯口340的方向运动,这样就使得环形扣接部脱离扣台,从而使得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中抽出。

当然,为了方便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还可以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设置成自其加热杯杯口240向其加热杯杯座220逐渐减小,也即该加热杯杯体230呈锥状、圆台状或者其他形状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座220的一端能够起导引作用,进而便于将加热杯杯体23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内;另一方面,在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300时,仅仅是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口24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口340连接固定,这样就减少了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20之间的磨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300收容于加热杯200中。具体的,将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并且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大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设置。优选地,该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略大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设置。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过滤杯杯体330可以收容于加热杯杯体230内,并且过滤杯杯座320位于加热杯200外。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缩小净热杯100整体的体积,进而便于用户携带;另一方面将过滤杯杯体330插至加热杯200内,还能够避免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外部杂物进入到过滤杯300内,进而导致过滤杯300内杯弄脏的问题出现。另外,将过滤杯杯座320置于加热杯杯体230外,该过滤杯杯座320在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分离时可以作为一个受力部位,这样有便于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该过滤杯300还可以充当杯盖的作用,即当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可以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对接,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被密封,从而减少了加热杯200内热水热量的散发,使得加热杯200的保温效果得到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可拆卸连接时,只需在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加热杯杯座220上开设有一插接孔即可。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插接孔插接,或者将加热杯杯座22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座220的可拆卸连接,并且插接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等优点,如此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则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这样就能够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当然,还可以在过滤杯杯座320上开设一插接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显然,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当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座220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将加热杯杯座2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过滤杯杯口340的内径,这样就能够实现加热杯杯座2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当然,还可以在加热杯杯座220上开设一插接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口3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当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将过滤杯杯口340的外径设置成大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或者将过滤杯杯口34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这样就使得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过滤杯杯口340可以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而使得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拼接于一块,从而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形成一个整体,有便于净热杯100的携带和储存。另外,过滤杯杯口340和加热杯杯口240相互对接,这样就使得过滤杯杯口340和加热杯杯口240均被封堵住,有利于保证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内的清洁,避免了外部杂物进入到过滤杯300内或加热杯200内,而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弄脏。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还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该连接件可以是环形垫片400(请参照图2)、蝴蝶夹400'(请参照图7)等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连接件为环形垫片400时,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之间,并用于将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连接固定。具体的,请参照图2,当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时,环形垫片400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并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的同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一同收容于过滤杯300中,由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略小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这就使得位于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环形垫片400被挤压而产生形变,以将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之间的间隙填满,进而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固定。

另外,环形垫片400的设置,还能够避免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直接接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和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被刮花;另一方面还避免了净热杯100在携带过程中,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相互碰撞,进而导致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和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被磕碰出现形变的问题出现。

显然,若是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时,该环形垫片400则套设于过滤杯杯体330上,关于过滤杯杯体330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加热杯杯体230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在此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该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凹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定位凹槽231,相对应地,该环形垫片400的内表面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定位筋410。在环形垫片400套至加热杯杯体230上时,环形垫片400上的定位筋410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定位凹槽231配合,这样就使得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的更牢固;并且在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时,环形垫片400在定位筋410与定位凹槽231的配合下,还能够避免其受到过滤杯杯体330的摩擦力时,相对加热杯杯体230产生位移,这样就保证了加热杯杯体230能够将过滤杯杯体330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该加热杯杯体230具有邻近加热杯杯座220的第一段230a以及以及与第一段230a连接并向远离加热杯杯座220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段230b,并且第一段230a的外径小于第二段230b的外径设置,这样就使得第一段230a与第二段230b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部;相对应地,环形垫片400的一侧端外扩呈台阶状设置。

在环形垫片400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时,环形垫片400孔径较大的一端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二段230b外侧,环形垫片400孔径较小的一端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一段230a外侧,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环形垫片400定位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上;另一方面还便于用户握持加热杯200,即用户可以握持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一段230a和第二段230b的连接处,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加热杯200外表面过于光滑而容易出现脱手的问题发生。另外,该环形垫片400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当加热杯200用于加热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握持环形垫片400来取放加热杯200,这样就能够避免因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取放加热杯200不便或者被烫伤的问题出现。

在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内时,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一段230a伸至过滤杯杯体330内,并通过环形垫片400孔径较小的一段与过滤杯杯体330连接固定,而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二段230b位于过滤杯杯体330外,这样既保证了加热杯200能够收容于过滤杯300内;同时在取出加热杯200时,可以对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二段230b施加力,以使得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相互分离,这样就便于了加热杯200的取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段230b的外径还可以设置成与过滤杯300外径一样,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内时,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二段230b与过滤杯杯体230拼接成一块,从而使得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其外形更加美观。

考虑到环形垫片400在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是相对滑动的,为了增大环形垫片400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将环形垫片400的外表面设置成凹凸状。具体的,请参照图6,该环形垫片400的外表面设有沿其周向延伸并且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凸条420,这样就避免了环形垫片400的外表面过于光滑,而导致加热杯200无法固定收容于过滤杯300中。

在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内时,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与过滤杯杯体330相对滑动,此时,凸设于环形垫片400外表面多个凸条420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接触,这样就有利于增大过滤杯杯体330与环形垫片400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多个凸条420与过滤杯杯体330接触时会被挤压而产生形变,并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表面贴合,这样就使得每一凸条420与过滤杯杯体33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增大了过滤杯杯体330与环形垫片400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得加热杯200能够更稳固的收容于过滤杯300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该连接件为蝴蝶夹400',其用于将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连接固定。具体的,该蝴蝶夹400'包括主体部410'以及与主体部410'连接固定的两夹持部420',并且两夹持部420'均呈弧状设置。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时,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被一夹持部420'夹持,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被另一夹持部420'夹持,这样就使得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通过该蝴蝶夹400'的连接而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净热杯100的携带,避免了用户在携带净热杯100时,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之中的一个落下,进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夹持部420'可以是一个整圈的环形结构,也可以开设有缺口的环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该夹持部420'为设置有缺口的环形结构,这样就使得该夹持部420'可以通过自身发生弹性形变来夹持加热杯杯体230或过滤杯杯体330,进而使得该夹持部420'能够将加热杯杯体230或过滤杯杯体330夹持的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上述蝴蝶夹400'的主体部410'呈长条状设置,蝴蝶夹400'的两夹持部420'沿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夹持部420'均位于主体部410'的同一侧。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蝴蝶夹400'的一夹持部420'夹持过滤杯杯体330,该蝴蝶夹400'的另一夹持部420'夹持加热杯杯体230,这样就实现了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的连接固定。由于蝴蝶夹400'的主体部410'是呈长条状设置的,这就使得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是沿着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这样就有利于减小净热杯100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便于用户的携带。

显然,该连接件还可以是一套筒,该套筒的一端可以用来收容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该套筒的一端可以用来收容加热杯200,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以通过套筒连接于一块,进而便于用户储存和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即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以通过插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可拆卸连接,对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何种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孔径扩大至大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孔径扩大至略大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水孔321中,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加热杯200上方。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净热杯100用于制取净水时,需要通过其他工具或者用户固定过滤杯300;另一方面,采用加热杯200来支撑过滤杯300并来储存净水,这样就省去了额外容器的携带,进而减少了用户携带的物品,便于用户出行。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该过滤杯杯座320背对加热杯杯体330的端面凹设有环形凹槽322。环形凹槽322的设置使得通水孔321的孔壁受挤压时能够产生形变,这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与通水孔321插接时,即使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略大于通水孔321的内径,通水孔321的孔壁可以通过发生弹性形变而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配合,这样不仅便于加热杯杯口240与通水孔321的插接配合,同时还降低了加热杯杯口240的尺寸精度,也即降低了用于生产加热杯200的模具的尺寸精度,有利于节省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还可以将加热杯杯口240设置成锥状,也即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自加热杯杯体230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由于斜面具有导引作用,在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插接时能够起到导引作用,从而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

当然,还可以将通水孔321设置成锥孔,即将通水孔321的孔径设置成自过滤杯杯座320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设置,使得该通水孔321的孔壁在加热杯杯口240与通水孔321插接时同样能够起到导引的作用,进而有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并且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时,该通水孔321的孔壁还可以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紧密贴合,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通水孔321的孔壁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过滤杯300出现倾倒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为了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连接稳定,该通水孔321的孔壁凹设有内螺纹段;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时,加热杯杯口240旋转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水孔321内,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外螺纹段与通水孔321的孔壁上的内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连接为一个整体了,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连接不牢而导致过滤杯300从加热杯200倾倒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使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通水孔321的孔壁上设有一个扣位,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凸设扣合部。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的通水孔321中,此时,通水孔321的孔壁上的扣位与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扣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口240的固定连接,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上方时,因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固定不牢固,而导致过滤杯300从加热杯200上倾倒下来的问题发生。在过滤完成时,只需对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施加力,就可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与通水孔321的孔壁上的扣位脱扣,这样就方便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拆卸。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略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过滤杯杯座320插至加热杯杯口240内,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固定于加热杯200上。如此设置,使得过滤杯300制取净水时,无需通过其他部件或者用户直接扶持,进而方便用户使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还可以采用连接件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该连接件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即该连接件为蝴蝶夹400',其具有主体部410'和两夹持部420',该主体部410'呈线性设置,两夹持部420'沿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夹持部420'均位于主体部410'的同一侧。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该蝴蝶夹400'的一夹持部420'夹持过滤杯杯体330,以使得过滤杯300与夹持部420'连接固定,该蝴蝶夹400'的另一夹持部420'夹持加热杯杯体230,以使得加热杯200与夹持部420'连接固定,并且过滤杯300是位于加热杯200上方设置的,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在制取净水时,加热杯200是位于过滤杯300的下方并起容器的作用。

应当说的是,该连接件还可以是一套筒,该套筒的一端可以用来供过滤杯300的杯体套接,该套筒的一端可以供加热杯杯口240套接,这样同样使得过滤杯300在制取净水时,加热杯200位于过滤杯300的下方并起容器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杯300中的滤芯31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为了方便过滤杯300的滤芯310的更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将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设置成可拆卸连接,滤芯310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之间,这样就使得滤芯310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拆开时即可被取出,这样就方便了滤芯310的拆装,从而方便了过滤杯300上滤芯310的更换。

应当说的是,过滤杯杯座320与过滤杯杯体330可以采用多种连接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例如插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请参照图3,该过滤杯杯座320邻接过滤杯杯体330的端面凹设有环绕通水孔321设置的插槽323;过滤杯杯体330邻近过滤杯杯座320的一端凸设有沿过滤杯杯体330的周向延伸的插接部331。

在过滤杯杯体330、滤芯310以及过滤杯杯座320组装时,先将滤芯310置于过滤杯杯座320上或者过滤杯杯体330上,再将过滤杯杯体330上的插接部331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槽323插接,当过滤杯300上的插接部331插接到位时,过滤杯杯体330就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与此同时,滤芯310受过滤杯杯座320与过滤杯杯体330的限位而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由于插接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这样就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拆装方便,进而也使得滤芯310的拆装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过滤杯300的滤芯310的更换。

进一步地,为了使过滤杯杯座32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连接更牢固,该插接部331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段,相对应地,插槽323的槽壁设置有内螺纹段。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组装时,过滤杯杯体330上的插接部331螺旋插至插槽323中,以使得插接部331上的外螺纹段与插槽323的槽壁上的内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之间连接的更牢固,并且螺纹连接相较于插接而言,螺纹连接的稳定性更高,这样就确保了过滤杯300在用户携带的过程中,过滤杯杯体330不会从过滤杯杯座320上脱落。

显然,过滤杯杯座32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例如过滤杯杯座32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在插接部331的外壁面凸设凸台,在插槽323远离通水孔321的槽壁上贯穿设置扣孔。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组装时,过滤杯杯体330上的插接部331插至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槽323中,与此同时,凸台扣入扣孔中,这样就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若要将过滤杯杯体330和过滤杯杯座320拆开,则需要对凸台施加外力,以使其与扣孔分离,这样就能够实现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的拆卸。

当然,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还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连接固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凡是能够将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均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为了保证过滤杯300制取净水的速度,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孔径设置成与滤芯310的外径相当,如此设置保证了过滤杯300内的水通过滤芯310的速度,进而保证了过滤杯300制取净水的速度。

为了使滤芯310更稳定的安装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8,过滤杯杯体330邻近过滤杯杯座320的内壁面凸设有沿过滤杯杯体330的周向延伸的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优选地,该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与过滤杯杯体330邻近过滤杯杯座320的端面设置。通水孔321的孔壁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优选地,该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与通水孔321邻近过滤杯杯体330的一端平齐。该滤芯310包括壳体311和填充于壳体311内的滤材,滤芯310的壳体311由上盖3111和下盖3112拼接形成,该壳体311的外表面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搭接部3113。应当说的是,该环形搭接部3113可以是由下盖3112边缘向外翻折形成,也可也是由上盖3111的边缘弯折形成,当然,还可以将环形片状结构焊接至上盖3111或下盖3112上形成,在此对环形搭接部3113采用何种方式形成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过滤杯杯体330、过滤杯杯座320以及滤芯310组装时,先将滤芯310置于过滤杯杯座320上,以使得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二环形限位板324贴合,此时滤芯310的下盖3112容置于通水孔321中;然后将过滤杯300体与过滤杯杯体330连接,此时环形搭接部3113的一侧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限位,环形搭接部3113的另一相对侧被第二环形限位板324限位,滤芯310的上盖3111则位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内侧。当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后,环形搭接部3113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这样就使得滤芯310被固定至过滤杯杯体330和过滤杯杯座320之间;并且环形搭接部3113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时,分别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贴合,这样就保证了滤芯310与过滤杯杯座320以及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密封性。

考虑到滤芯310置于过滤杯杯座320上时,其并未被固定,也就是说滤芯310可以相对过滤杯杯座320移动,为了能够将滤芯310定位至过滤杯杯座320上,请参照图8,该第二环形限位板324远离通水孔321孔壁的侧端设有向远离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延伸的环形卡接板325,滤芯310的下盖3112向背对上盖3111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卡接部3112a,并且该第一卡接部3112a的外径与环形卡接板325的内径相当。

在将滤芯310安装至过滤杯杯座320上时,下盖3112的第一卡接部3112a与环形卡接板325卡接固定,由于环形卡接板325远离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端部是自由的,这就使得环形卡接板325受挤压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使得环形卡接板325能够更好的与下盖3112的第一卡接部3112a卡接配合。并且滤芯310的环形搭接部3113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第二环形限位板324贴合,这样就使得滤芯310能够快速定位安装至过滤杯杯座320上;同时还使得固定安装至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滤芯310,不会因受外力的作用,相对过滤杯杯座320产生位移,这样就有便于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的组装。

显然,为了使滤芯310更稳固的定位安装至过滤杯杯座320上,上述第一卡接部3112a与环形卡接板325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固定,这样就使得滤芯310能够更稳固的安装于过滤杯杯座320上。

为了方便滤芯31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定位,请参照图3和图8,滤芯310的上盖3111向远离下盖3112的方向凸设有第二卡接部3111a。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时,该第二卡接部3111a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卡接固定,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滤芯310更稳定的安装于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之间。另外,上盖3111上的第二卡接部3111a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卡接,这样就使得上盖3111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之间可以形成一道密封;另外,滤芯310的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贴合,形成另一道密封,这样就使得滤芯31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形成了两道密封,并且两道密封呈夹角设置,这样就降低了过滤杯杯体330内原水出现泄漏的风险,进而提高了过滤杯300的密封性。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过滤杯300的密封性,该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或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即该密封结构可以设置在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或者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也可也同时设置在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和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在此,对密封结构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滤芯310、过滤杯杯座320以及过滤杯杯体330组装时,环形搭接部3113限位安装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均通过密封结构密封连接,这样就保证了滤芯310与过滤杯杯座320以及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密封结构设置于环形搭接部3113上,具体的,请参照图9,该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和/或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均凸设有沿环形搭接部3113的周向延伸的密封筋3114,该密封筋3114构成上述密封结构。优选地,在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和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上均设置密封筋3114,该密封筋3114构成上述密封结构。

在滤芯310、过滤杯杯座320以及过滤杯杯体330组装时,环形搭接部3113限位安装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并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固定连接时,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此时,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上的密封筋3114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压紧而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形成一道密封,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上的密封筋3114被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压紧而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均形成另一道密封,两道密封使得滤芯310与过滤杯300之间的密封性更佳,进而保证了过滤杯300内的水无法通过过滤杯300与滤芯310之间的缝隙流出。

当然,为了保证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以及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的密封性,可以在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和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密封筋3114,并且多个密封筋3114沿着环形搭接部3113的径向呈内外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密封筋311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定,在此对密封筋3114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过滤杯杯体330与过滤杯杯座320固定连接时,该环形搭接部3113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此时,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表面上的多个密封筋3114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压紧而产生形变,环形搭接部3113面对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表面上的多个密封筋3114被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压紧而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均形成多道密封,由于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的密封增多了,进而提高了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了滤芯310与过滤杯300之间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若密封筋3114的高度过高,则会导致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环形搭接部3113时,无法将密封筋3114压平,进而导致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无法与环形搭接部3113紧密贴合,这样就会造成滤芯310安装不平稳的问题出现;若密封筋3114的高度过小,则会导致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紧环形搭接部3113时,该密封筋3114不会产生形变,这样就会导致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佳。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将密封筋3114的高度限定为0.3~0.5mm。如此设置,一方面保证密封筋3114受挤压时能够产生形变,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密封筋3114能够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压平,从而保证了环形搭接部3113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持时,环形搭接部3113上的密封筋3114能够被压平,进而保证了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与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密封筋3114能够更好的将环形搭接部3113和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以及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密封连接,该密封筋3114在环形搭接部3113轴向的宽度沿远离该环形搭接部3113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该密封筋3114沿环形搭接部3113轴向横截面呈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密封筋3114沿环形搭接部3113轴向横截面优选呈三角形。当密封筋3114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抵接触,由于密封筋3114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的接触面积比较小,这样就使得密封筋3114远离环形搭接部3113的侧端受力比较集中,从而使得密封筋3114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夹持时能够快速产生较大的形变,进而确保了该密封筋3114能够被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压平,也即确保了该密封筋3114能够将环形搭接部3113和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密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密封筋3114与环形搭接部3113采用一体成型设置,即通过模具制造成型,这样就保证了密封筋3114与环形搭接部3113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该密封筋3114与环形搭接部3113均采用塑料制成,由于塑料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这样就保证了密封筋3114受压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形变,并且当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将密封筋3114压平时,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分别与环形搭接部3113抵接,并且当第一环形限位板332和第二环形限位板324将环形搭接部3113夹紧时,该环形搭接部3113还可以产生形变,这样就保证了环形搭接部3113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32以及第二环形限位板324之间的密封性。

考虑到三角形密封筋3114的成型难度较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将密封筋3114远离环形搭接部3113的侧端设置成圆角,相较于将密封筋3114远离环形搭接部3113的侧端设置呈尖角,将密封筋3114远离环形搭接部3113的侧端设置成圆角更便于模具的开模,这样便于了密封筋3114的生产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未设置开关,这就导致过滤杯300内装水时,水通过滤芯310会流入通水孔321并从通水孔321中流出,这样就不便于用户的使用。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在过滤杯杯座320上设置有弹性开关350,该弹性开关350用于控制通水孔321的打开/关闭。这样就避免了往过滤杯300内注水时,水从过滤杯杯座320流出的问题出现。并且,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此时,弹性开关350在加热杯杯口240的抵持下打开,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中通过滤芯310过滤后的水通过通水孔321流入加热杯200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弹性开关350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没弹性,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该弹性开关350在过滤杯300处于闲置状态时,能够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水孔321封堵,并且该弹性开关350受抵顶时能够将通水孔321打开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过滤杯300未装水,并且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时,弹性开关350与加热杯杯口240抵接,此时弹性开关350在过滤杯300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就能够将通水孔321打开,这样就确保了过滤杯300内水能够全部通过滤芯310过滤后排出。

考虑到通水孔321的孔径比较大,若直接让弹性开关350封堵通水孔321,则该弹性开关350的体积需要设计的比较大,为了缩小弹性开关350的体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该环形卡接板325远离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侧端设置有挡板326,该挡板326将环形卡接板325远离第一环形限位板332的侧端封堵,并且该挡板326贯穿设有通孔3261,此时,该挡板326和环形卡接板325一同围设形成一个卡槽,该滤芯310的下盖3112上的第一卡接部3112a与卡槽的槽壁卡接,并与挡板326间隔设置。

该弹性开关350包括活塞杆351、设于活塞杆351一端的活塞352以及设于活塞杆351另一端的抵接部353。

在弹性开关350与过滤杯杯座320组装时,活塞杆351穿过通孔3261并与通孔3261间隙配合,活塞352与活塞杆351位于挡板326与第一卡接部311a之间的端部连接,抵接部353则与活塞杆351远离滤芯310的端部连接。应当说的是,活塞352和抵接部353二者之间至少有一个与活塞杆351是可拆卸连接的,这样就便于将该弹性开关350安装至过滤杯杯座320上。

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请参照图10,活塞35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将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进行封堵,此时即使过滤杯300内装满水,并且水通过滤芯310流入有环形卡接板325和挡板326围设形成的卡槽中,水也不会从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漏出,这样就便于用户使用该过滤杯3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优选将过滤杯杯座320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该弹性开关350的抵接部353在过滤杯杯座320未完全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上时,就与加热杯杯口240抵接而被限位,这就使得过滤杯杯座320完全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上时,与抵接部353连接的活塞杆351则向远离加热杯200的方向移动,位于活塞杆351靠近滤芯310的端部的活塞352此时随活塞杆351一同运动,这样就使得活塞352与挡板326相互分离,进而使得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被打开,而经滤芯310过滤后的净水此时可以通过通孔3261流入加热杯200中。

进一步地,该弹性开关350还包括弹性件354,该弹性件354的一端与抵接部353抵接,该弹性件354的另一端与挡板326背对滤芯310的表面抵接。可以理解的是,该弹性件354可以是螺旋弹簧、弹片等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弹性件354优选为螺旋弹簧,其套设于活塞杆351上,并且该螺旋弹簧一端与抵接部353抵接,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挡板326抵接。

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320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上,该抵接部353过滤杯杯座320未完全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上时,就与加热杯杯口240接触,并被加热杯杯口240限位;当过滤杯杯座320完全套接至加热杯杯口上时,由于抵接部353受加热杯杯口240的限位,这就使得与抵接部353连接的活塞杆351只能向远离加热杯杯口240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与活塞杆351邻近滤芯310的端部连接的活塞352与挡板326相互分离,此时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被打开;此时,套设于活塞杆351上的螺旋弹簧被压缩;当制取净水结束时,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相互分离,此时抵接部353不受限制,螺旋弹簧则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弹性形变,这样就使得该活塞杆351向远离滤芯310的方向运动,位于活塞杆351靠近滤芯310一端的活塞352随活塞杆351一同运动,并向靠近挡板326的方向运动直至将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封堵,这样就保证了过滤杯300未进行过滤时,过滤杯杯座320不会出现漏水,进而方便用户使用该过滤杯300。

需要说明的是,该螺旋弹簧的最大弹力值要小于过滤杯300整体的重力值,这就使得空杯状态下的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对接时,弹性开关350也能够将通水孔321打开。

为了避免抵接部353影响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的对接,将抵接部353的长度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的一半,该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壁面凸设有限位凸起241(请参照图2)。在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时,抵接部353伸至加热杯杯口240内,并与限位凸起241抵接,这样就确保了过滤杯杯座320能够与加热杯杯口240完全对接。

由于活塞杆351与通孔3261是间隙配合的,若活塞杆351的受力方向与通孔3261的轴向不平行,则会使得运动的活塞杆351与通孔3261孔壁相互接触,这样就使得活塞杆351受通孔3261孔壁的影响而无法顺畅的滑动,甚至导致弹性开关350失效,也即导致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时,该弹性开关350无法将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打开的问题出现。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将抵接部353设置成环形,即该抵接部353由活塞杆351远离挡板326的一端向其周向延伸形成,并且该抵接部353镂空形成多个孔,以供净水通过;相对应的,凸设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壁面上的限位凸起241也呈环形设置。这样就使得抵接部353与限位凸起241抵接时,活塞杆351各方向受力均衡,从而保证了活塞杆351的受力方向与通孔3261轴向平行,确保了活塞杆351能够沿着通孔3261的轴向运动,进而保证了弹性开关350能够将通孔3261打开;同时还避免了活塞杆351与通孔3261孔壁之间相互接触,从而避免了活塞杆351被磨损的问题出现,这样有利于保证活塞杆351的使用寿命,进而有利于保证弹性开关35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处于分离状态时,该抵接部353与过滤杯杯座320远离过滤杯杯体330的端面是平齐的,此时活塞352与滤芯310之间的垂直间距为h;而加热杯杯口240的限位凸起241与加热杯杯体230靠近加热杯杯口240的端部之间的垂直间距为h,并且h>h设置。在过滤杯杯座320套接至加热杯杯口240时,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体230靠近加热杯杯口240的端部抵接,活塞352被活塞杆351顶起并运动h后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挡板326上的通孔3261被打开,并且由于h>h,这样就保证活塞352与滤芯310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避免了滤芯310与活塞352直接接触,而被活塞352抵接变形甚至被顶坏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该挡板326向远离滤芯310的方向凹陷设置而呈漏斗状设置;通孔3261贯穿挡板326与滤芯310垂直间距最大的位置,这样就保证了经滤芯310过滤制取的净水都沿着挡板326面对滤芯310的表面流至通孔3261处,进而保证了净水能够快速的排出。另外,将挡板326向远离滤芯310的方向凹陷,还能够保证滤芯310与活塞352之间的间距,这样还能够避免活塞352影响滤芯310的正常工作。

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是处于的分开的状态,即加热杯200单独作为一个加热容器存在,并且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与加热模块210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未图示),用户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模块210工作,这样便于用户通过加热杯200获取热水。

由于加热杯杯体230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当加热模块210加热加热杯200中的水时,可能会将加热杯杯体230也加热,这样就会使得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比较高,若用户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直接拿取加热杯杯体230,则会被高温状态的加热杯杯体230烫伤。为了避免用户被加热杯杯体230烫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将加热模块210安装于加热杯杯座220上,并将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座220间隔设置的同时,还将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体230间隔设置。这就使得加热模块210加热加热杯200中的水时,不会直接将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被烫伤的问题出现。

具体的,该加热杯杯座220邻近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面凹设有环绕加热模块210设置的环形安装槽221;该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座220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对接部232。在加热杯杯座220、加热模块210以及加热杯杯体230组装时,加热模块210固定安装于加热杯杯座220邻接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对接部232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环形安装槽221插接固定,由于环形安装槽221与加热模块210设置的,即环形安装槽221与加热模块210在加热杯杯座220的径向呈间隔设置,这样就巧妙地将加热模块210和加热杯杯体230间隔设置,从而避免了加热模块210工作时将加热杯杯体230加热的问题出现,进而确保了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用户可以用手直接拿取加热杯200。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1,该加热杯杯座220贯穿设有安装孔222,并且该安装孔222具有邻近加热杯杯体230的第一安装段222a、以及与第一安装段222a连通并远离过滤杯杯体330的第二安装段222b,第一安装段222a的孔径小于第二安装段222b的孔径设置。

该加热杯200还包括第一底板250和环形固定板255,环形固定板255安装于第一安装段222a中,第一底板250安装于第二安装段222a中并且第一底板250的边缘与第一安装段222a和第二安装段222b的连接处抵接。

在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座220组装时,加热模块210安装于安装孔222的第一安装段222a中并与环形固定板255背对第一底板250的表面抵接,并且加热模块210还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底板250固定连接,这样就使得该加热模块210被固定至安装孔222中。由于加热模块210仅于环形固定板255接触,这样就减少了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加热杯杯座220和加热杯杯体230上,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加热杯200整体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被烫伤的问题发生。

较佳地,上述紧固件为螺钉(未标示),第一底板250面对加热模块210的表面凸设有第一安装柱251,并且第一安装柱251远离第一底板250的端面凹设有贯穿第一底板250的螺纹孔;对应的,加热模块210面对第一底板250的表面凸设有第二安装柱213,并且第二安装柱213远离加热模块210的端面凹设有螺纹孔,螺钉自第一底板250背对加热模块210的一侧穿过第一安装柱251与第二安装柱213螺纹连接,这样就使得第一安装柱251和第二安装柱213连接固定。由于加热模块210未贯穿设置孔,这样就保证了加热模块210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出现,并且由于螺钉与加热模块210未直接接触,这样就减少了加热模块21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失,进而提高了加热模块210的工作效率。

为了方便加热模块210与环形固定板255之间的定位,该环形固定板255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段222a的内壁面连接并沿着第一安装段222a的周向延伸的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自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向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以及自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向远离第一安装段222a的内壁面延伸的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这样就使得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在安装孔222的轴向横截面呈z字型设置。对应地,该加热模块210的侧表面对应设置成z字型,即该加热模块210具有直径较大的第一加热部211以及直径较小的第二加热部212,并且第一加热部211和第二加热部212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这样就使得加热模块210的侧表面呈z字型设置。当加热模块210固定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上时,加热模块210的第二加热部212伸至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内,并与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插接固定;加热模块210的第一加热部211伸至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内,并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插接固定,并且第一加热部211侧向超出第二加热部212的部分与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抵接,这样就实现了将加热模块210快速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均与安装孔222孔壁不接触,加热模块21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若要传导至加热杯杯体230上,则需要先通过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传导至加热杯杯座220上,再通过加热杯杯座220传导至加热杯杯体230,而通过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传导至加热杯杯座220上的热量有限,这样就确保了加热模块210工作时不会将热量传导至加热杯杯体230上,从而保证了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不至于太高,进而便于用户拿取加热杯200。

另外,由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与安装孔222孔壁均不接触,也就是说,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在受力时能够产生形变,当加热模块210的第二加热部212伸入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内侧时,即使加热模块210的第二加热部212的直径略大于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的内径,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也可以通过产生形变与加热模块210的第二加热部212插接配合,这样就便于加热模块210的第二加热部212与第三环形连接板255c的配合。同理,当加热模块210的第一加热部211的直径大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的内径时,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也可以通过产生形变来与加热模块210的第一加热部211配合。这样就便于将加热模块210定位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上。

为了避免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过高,请参照图12,还可以在加热杯杯体230上设置沿其周向延伸的隔热腔233。由于加热杯杯体230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远比空气的导热性能好,也就是说,在加热杯杯体230上设置隔热腔233能够有效地缓解高温热水将热量传导致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过高,进而导致用户被烫伤的问题出现。同时,隔热腔233的设置还能够有效地阻止加热杯200内高温热水的热量流失,这样有利于提高了该热水杯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隔热腔233的隔热效果,还可以将隔热腔233抽真空设置,由于隔热腔233内没有传导介质,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高温热水的热量难以传导至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进而一方面保证了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不会随水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便于用户拿取加热杯200;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加热杯200的保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显然,为了提高隔热腔233的隔热效果,还可以在隔热腔233内填充隔热材料,该隔热材料可以是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等等,在此对隔热材料不做具体的限定。隔热材料的设置,同样能够阻止加热杯200内的高温热水的热量传导至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不会随水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便于用户拿取加热杯200;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该加热杯200的保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考虑到加热模块210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上时,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座220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就会影响到加热杯200整体的密封性,为了提高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座220之间的密封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加热模块210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260,该第一密封圈260安装于加热模块210的第一加热部211和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之间,并与加热模块210的第一加热部211和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紧密贴合。该第一密封圈260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加热模块210与加热杯杯座220之间的密封,同时该第一密封圈260还能够起隔热的效果,即加热模块2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受第一密封圈260的阻挡,而无法快速传至第一环形连接板255a上,这样就进一步地确保了加热杯杯体230的温度不会过高。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1,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与第一密封圈260抵接的表面和加热模块210与第一密封圈260抵接的表面均呈凹凸状设置,当第一密封圈260固定安装至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加热模块210之间时,被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和加热模块210挤压而产生形变,而与加热模块210和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紧密贴合,这样就使得第一密封圈260与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以及加热模块210直接形成多道密封,加热杯200内的水若要通过加热模块210与第一密封圈260之间的缝隙或者通过第二环形连接板255b与第一密封圈260之间的缝隙流出,则需要越过多道密封,这样就增大了加热杯200内水泄露的难度,进而提高了加热杯200整体的密封性。

为了方便用户获取不同温度的热水,请参照图11,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70,该温度传感器270与加热杯200的控制器电性连接,其固定安装于加热杯200内。优选地,该温度传感器270固定安装于加热模块210上并伸至加热杯200内。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设置目标温度,并且当温度传感器270检测到加热杯200中的水温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器会控制加热模块210停止工作,也即控制加热模块210断电。如此设置,便于用户获取不同的温度,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只能为用户提供沸水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提醒装置(未图示),该提醒装置可以是红色闪光灯、蜂鸣器或者其他具有报警功能的装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当温度传感器270检测到加热杯200中的水温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器会控制提醒装置工作,以提醒用户加热杯200中的水温已经达到目标温度,这样就避免了用户未及时取用加热杯200中的热水,而导致加热杯200中的热水温度降低,进而需要将加热杯200中的水重新进行加热,而造成能源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方便加热模块210与电源连接,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该加热杯杯座220上还设置有与加热模块210电性连接的连接器280,具体的,该连接器280固定安装于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中。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280与加热底座是配套使用的,在加热杯200工作时,只需将加热杯200置于加热杯200座座上,以使得连接器280与加热底座对接,这样就能够使加热模块210与电源连通。

由于连接器280是显露于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面的,考虑到加热杯200清洗时,水容易从第一底板250与安装孔222的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安装孔222的第一安装段222a中,进而影响到安装于第一安装段222a中并与加热模块210电性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内注入防水胶,该防水胶填充于连接器280与第二安装段222b之间的间隙,这样就使得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也被密封,从而保证加热杯200全身进行清洗时,水也无法从第一底板250与安装孔222之间的间隙流入安装孔222的第一安装段222a内,进而确保了安装于第一安装段222a中并与加热模块210电性连接的其他部件能够正常工作。

为了方便导线的布置,第一底板250贯穿设置有过线孔252,与加热模块210电性连接的导线穿过过线孔252与连接器280电性连接,该过线孔252在防水胶的封堵下被密封。这样就保证了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与安装孔222的第一安装段222a完全被隔断。

进一步地,为了使防水胶能够更好的将过线孔252进行封堵,第一底板250背对加热模块210的表面凹陷而呈弧面设置,过线孔252贯穿该弧面最靠近加热模块210的位置。在向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浇注防水胶时,先将加热杯杯座220倒置,此时第一底板250上的过线孔252是位于第一底板250的最低处,浇注至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内的防水胶会沿着第一底板250向过线孔252处流动,这样就确保了过线孔252能够被防水胶封堵,进而确保了加热杯200在清洗时,水不会通过过线孔252进入至第一底板250和加热模块210之间,从而确保了安装于加热模块210和第一底板250之间的零部件始终不受水的影响,也即保证了该加热杯200全身都能够用水进行清洗。

显然,为了使防水胶能够更好的将过线孔252进行封堵,还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实现,例如在导线上套设束线环(未图示),该束线环与过线孔252紧配合,这样就大大缩小了过线孔252的孔隙,进而避免了大量防水胶流入安装孔222的第一段230a内,进而影响其他零部件的正常工作。该束线环采用塑料、橡胶或者其他具有较好的弹性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束线环优选采用橡胶制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在束线环将导线固定至过线孔252中时,束线环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形变能力将导线箍筋,并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能力与过线孔252紧配合,而浇注至安装孔222的第二安装段222b内的防水胶能够将束线环与导线之间的间隙、以及束线环与过线孔252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这样就保证过线孔252能够被较好的密封。

为了方便连接器280的安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底板250面对连接器280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安装台253,连接器280对应设置有多个安装片281,每一安装片281通过一紧固件固定安装至一安装台253上;并且每一安装台253的高度要大于连接器280邻近第一底板250的一端到每一安装片281的垂直距离,这样就使得连接器280与第一底板250呈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将连接器280固定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上;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连接器280影响防水胶的流动,进而确保了防水胶能够将第一底板250上的过线孔252以及第一底板250与安装孔222的第二段230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从而提高了加热杯杯座220的密封性,进而提高了整个加热杯200的密封性,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在清洗时,加热杯杯座220内部进水,而导致加热杯200在后续使用时出现安全事故。

进一步地,该加热杯200还包括第二底板285,并且该第二底板285还贯穿设置有让位孔2851。在将第二底板285固定安装至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时,连接器280自第二底板285的让位孔2851显露出。如此设置,避免了填充于安装孔222的第二段230b内的防水胶显露于外,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防水胶因受外部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密封效果失效的问题发生。

考虑到加热杯200未进行加热时,加热杯杯座220上的连接器280依然曝露于外,这就使得连接器280容易沾满灰尘或者其他异物,进而影响连接器280的正常导电。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一盖板290,其用于封盖连接器280,即在加热杯2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盖板290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安装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连接器280被该盖板290封盖,这样就避免了连接器280显露于外,而导致连接器280沾满灰尘或者其他异物的问题出现,确保了连接器280能够正常导电;在加热杯200处于加热状态时,该盖板290处于打开状态,这样就使得连接器280显露于外,进而方便了连接器280与加热底座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盖板290与加热杯杯座220之间可以是连接的,也可以是分体的。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盖板290与过滤杯杯座320分体设置,并且盖板290与过滤杯杯座320之间通过磁吸组件连接固定。具体的,该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边缘设置有金属包边(未图示),该盖板290的边缘对应设有磁吸件(未图示)。当盖板290封盖连接器280时,该盖板290上的磁吸件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金属包边通过磁性吸附连接固定,这样就避免了盖板290从加热杯杯座220上脱落的问题出现;当加热杯200需要使用使,只需对盖板290施加较小的力即可将盖板290取下,由于加热杯杯体23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就可以将取下的盖板290通过磁吸件的磁性吸附能力固定至加热杯杯体230上,这样避免了盖板290因单独放置而导致其容易被丢失的问题出现。

另外,由于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用于承载整个加热杯200的重量,在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边缘包覆一层金属包边,该金属包边的设置,提高了加热杯200座的耐磨性,这样还能够避免加热杯杯座220因与其他物品频繁接触,而导致其被磨损严重的问题出现。

显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盖板290还可以是由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作成的类吸盘结构,当盖板290封盖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时,由于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这样就使得连接器280内部的空气有一部分被排出而形成负压,进而使得该盖板290通过气压吸附至加热杯杯座220上。若需要使用加热杯200加热水时,只需要将盖板290的一侧掀起,以使得连接器280与外部连通即可。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盖板290与加热杯200座转动连接,即在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凸设有转轴223,相对应地,盖板290设有与转轴223配合的轴套291,这样就使得盖板290与加热杯杯座220转动连接。在加热杯200处于闲置状态时,可以对盖板290远离转轴223的一端施力,以使得盖板290绕转轴223转动并将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进行封盖,加热杯杯座220上的连接器280在盖板290封盖加热杯20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的同时被封盖。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加热杯200在携带过程中受冲击或颠簸,而导致盖板290将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打开,该盖板290设有相对轴套291设置的弹性扣(未图示),该弹性扣可以呈v型、u型或者其他形状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其一自由端与盖板290面对加热杯杯座220的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侧向伸出盖板290设置;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座220相对转轴223的一侧设置有扣槽。在盖板290封盖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时,该弹性扣与扣槽扣接,这样就使得盖板290的两相对侧均与加热杯杯座220连接固定,从而避免盖板290在加热杯200受冲击或处于颠簸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打开的问题出现。

另外,当需要打开盖板290时,用户可对弹性扣施力,以使得弹性扣受力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弹性扣能够从扣槽中脱扣,进而使得盖板290远离转轴223的一侧与加热杯杯座220分离,当再给盖板290施加一个翻转的力,即可将盖板290绕转轴223转动而将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打开,进而使连接器280显露出。

为了使盖板290更好的封盖加热杯杯座220远离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部,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密封环(未图示),该密封环包覆盖板290的边缘设置。在盖板290盖合加热杯杯座220时,该密封环限位于安装孔222的孔壁和盖板290之间,这样就保证了盖板290与加热杯杯座220之间被密封,进而避免了外部灰尘或者水进入到连接器280内,进而使得连接器280生锈而引发其导电不良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也即加热杯200用于加热水时,加热杯200中水的温度会越来越高直至沸腾,由于沸腾的水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进而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沸水会出现翻腾,这样就导致加热杯200内的沸水容易溅出,考虑到用户的安全问题,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杯盖500,该杯盖500用于封盖加热杯杯口24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的沸水溅出的问题出现。

但是,加热杯杯口240被杯盖500封盖之后,加热杯200内部的水蒸气无法排出,当加热杯200中的水持续加热至沸腾时,加热杯200内的水蒸气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越来越高,一旦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超出了加热杯200的最大承受能力,该加热杯200就会发生爆炸。为了保证用户的安全,避免加热杯200发生爆炸,该加热杯200上设置有泄压装置510,请参照图12,该泄压装置510在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达到警戒气压时自动打开,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能够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因其内部气压过高而出现爆炸的问题出现,进而提高了加热杯200的安全性能。

具体的,该杯盖500包括内盖520,该内盖520具有与加热杯杯口240连接固定的内盖缘521、以及封盖内盖缘521的内盖体522,内盖体522贯穿设置有第一通气孔5221;该泄压装置510安装于内盖体522上,其包括密封塞511、以及与密封塞511连接的第一弹性复位件512。

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具有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处于第一压缩状态,也即加热杯200内的气体作用于密封塞511上的力小于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力时,该密封塞511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性抵持下密封第一通气孔5221;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也即加热杯200内的气体作用于密封塞511上的力要大于第一弹性复位件512的弹力时,此时,密封塞511被高压气体顶起,第一弹性复位件512随密封塞511被顶起的过程中相应的发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第一通气孔5221处于打开状态,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内的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可以是螺旋弹簧、弹片或者其他弹性结构,在此对弹性复位件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为螺旋弹簧,该密封塞511与该螺旋弹簧适配,其具有连接杆5111、设于连接杆5111一端的密封部5112、以及设于连接杆5111另一端的限位部5113。在将泄压装置510固定安装至内盖体522上时,连接杆5111穿过第一通气孔5221并与第一通气孔5221间隙配合,密封部5112位于内盖体522的外侧,限位部5113则位于内盖体522的内侧,螺旋弹簧套设于连接杆5111上,并且该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限位部5113抵接,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盖体522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5111的长度要小于螺旋弹簧的长度,也即加热杯200处于闲置状态时,螺旋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这就使得位于内盖体522外侧的密封部5112在螺旋弹簧的弹性抵持下限位部5113时,将内盖体522上的第一通气孔5221密。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小于螺旋弹簧的弹力时,螺旋弹簧不会产生形变,这就使得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的密封部5112依旧将第一通气孔5221密封,进而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量的流失,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加热速度;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大于螺旋弹簧的弹力时,也即限位部5113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向靠近内盖体522的方向运动,此时螺旋弹性被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连接杆5111在限位部5113运动的同时从第一通气孔5221伸出,这就使得密封第一通气孔5221的密封部5112与内盖体522相互分离,进而使得第一通气孔5221处于打开状态,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此时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至外界,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复位件512为弹片,其一端固定安装于内盖体522的外表面,其另一端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设置,该密封塞511呈片状安装于该弹片面对内盖体522的表面,并在该弹片的弹性抵持下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

当加热杯200内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小于弹片的弹力时,也即当加热杯200处于闲置状态或者加热初始时,该弹片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并且该密封塞511在弹片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与内盖体522紧密贴合,进而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这样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量的流失,进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加热速度;当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作用在限位部5113上的力大于弹片的弹力时,该弹片随密封塞511被顶起的同时向远离内盖体522的方向产生形变,而处于第二压缩状态,由于此时密封塞511与内盖体522之间具有间隙,这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5221排出,从而避免了加热杯200内气压过高而导致加热杯200发生爆炸的问题出现。

显然,该弹片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通气孔5221的孔壁或者内盖体522的内表面连接固定,该弹片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气孔5221并与封盖第一通气孔5221的密封塞511连接固定,这样使得该密封塞511在该弹片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将第一通气孔5221封堵;在弹片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将第二通气孔5321打开。对于弹片和密封塞511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就不再赘述。

由于从第一通气孔5221中排出的是高温气体,而高温气体容易烫伤用户,为了避免用户被高温气体烫伤,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杯盖500还设置有罩盖内盖520的外盖530,该外盖53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外盖缘531、以及封盖外盖缘531一侧的外盖体532,并且外盖体532上设置有第二通气孔5321。

在内盖520与外盖530组装时,外盖530的外盖缘531套设于内盖缘521的外侧并与内盖缘521连接固定,外盖530的外盖体532位于内盖体522的外侧并与内盖体522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外盖530的外盖体532不会影响泄压装置510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当加热杯200内的高压气体从第一通气孔5221排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时,由于空气散热比较快,这就使得排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的高温气体经过一次降温后,再从外盖体532上的第二通气孔5321排出时,其温度不会太高,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用户被高温气体烫伤的问题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盖缘521和外盖缘53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套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固定,在此对内盖缘521和外盖缘53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

为了避免杯盖500在加热杯200加热热水时,受高压气体的冲击而从加热杯杯口240脱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内盖缘521的内壁面设置有内螺纹段,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在杯盖500盖合加热杯杯口240时,内盖缘521的内螺纹段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保证了杯盖50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了杯盖500被高压气体顶起而从加热杯杯口240脱落的问题出现。

显然,内盖缘521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加热杯杯口240连接固定,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加热杯200将其内部的水加热完之后,若用户要取用热水,则需要将杯盖500打开,由于加热杯200刚停止加热工作时,其内部仍存留有大量的水蒸气,当杯盖500杯打开的瞬间,加热杯杯口240会冒出大量的高温水蒸气,如果用户与加热杯杯口240距离过近,就容易被高温水蒸气烫伤。

考虑到用户的安全问题,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3,在杯盖500上设置出水孔5322,该杯盖500的外表面滑动安装有一滑盖540,该滑盖540用于封堵/打开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即当用户取水时,用户对滑盖540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杯盖500滑动,并使出水孔5322显露出,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内的热水可以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流出;当用户取水结束时,用户可以对滑盖540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杯盖500滑动并将出水孔5322封堵,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内的热水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口流出。如此设置,避免了用户在打开杯盖500时,被高温水蒸气烫伤的问题出现。另外,加热杯200中的水通过杯盖500上的出水孔5322倾倒出,还能够减少加热杯200内热水热量的流失,这样还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的保温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至图17,该杯盖500包括外盖530,该外盖530具有呈环形设置的外盖缘531、以及封盖外盖缘531一侧的外盖体532,该出水孔5322贯穿外盖体532设置,并且外盖体532贯穿设置有沿出水孔5322的径向延伸让位槽5323;该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有扣钩541。

在滑盖540与外盖530组装时,该扣钩541从让位槽5323伸至外盖体532背对滑盖540的一侧,并与让位槽5323的槽缘滑动连接,这样就使整个滑盖540滑动安装于外盖体532外表面。

上述扣钩541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扣钩541呈两排分布,两排中的一排扣钩541均与让位槽5323一侧的槽缘滑动连接,两排中的另一排扣钩541均与让位槽5323另一相对侧的槽缘滑动连接。多个扣钩541的设置,使得滑盖540各处受力均衡,进而使得滑盖540能够更平稳的在外盖体532上滑动。

进一步地,该让位槽5323的槽缘凸设有沿让位槽532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导向杆5324,并且每一导向杆5324背对外盖体532的表面为球面,每一扣钩541的钩部与每一导向杆5324的形状适配。如此设置,避免了扣钩541的钩部与导向杆5324咬合,而导致滑盖540滑动不顺畅的问题出现。

当然,还可以在外盖体532上设置有多个并行设置的让位槽5323;在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对应设置有多个扣钩541,每一扣钩541对应穿过一让位槽5323并与该让位槽5323的槽缘扣接。这样同样可以使得该滑盖540各处受力均衡,进而使得滑盖540能够更平稳的在外盖体532上滑动。

为了方便滑盖540的复位,该加热杯200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550,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一端与滑盖540连接,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另一端与外盖体532固定连接。当滑盖540打开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时,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封堵时,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向靠近出水孔5322的方向滑动,这样就便于滑盖540的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可以是螺旋弹簧、弹片或者其他弹性结构,优选地,第二弹性复位件550为螺旋弹簧。为了方便螺旋弹簧的安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内盖体521贯穿设有与让位槽5323并行设置的滑动槽5325;需要说明的是,若内盖体521上的让位槽5323长度和宽度够大时,该让位槽5323还可以充当滑动槽5325;该滑盖540面对内盖体521的表面凸设有限位块542。在滑盖540滑动安装至内盖体522上时,该限位块542伸入至滑动槽5325中,并沿着滑动槽5325的延伸方向滑动,螺旋弹簧安装于滑动槽5325中,并且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542抵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滑动槽5325远离出水孔的方向抵接。如此设置,就方便了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固定安装。

进一步地,该滑动槽5325远离出水孔5322的槽壁凸设有定位杆5326,该限位块限位块542凹设有开口朝下定位杆的定位槽5421。在将螺旋弹簧安装至滑动槽5325中时,该螺旋弹簧的一端套接至定位杆5326上,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伸至该定位槽5421中。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了螺旋弹簧的固定安装,另一方面避免了螺旋弹簧从限位块542或者定位杆5326上脱落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该定位杆5326还可以向靠近限位块542的方向延伸并穿过限位块542设置。该定位杆5326能够对螺旋弹簧进行限位,从而使得该螺旋弹簧受挤压时只能沿着其轴向发生形变,进而避免了螺旋弹簧被压缩时,螺旋弹簧的中部朝其他方向发生形变,而导致滑盖540无法滑动到位,进而影响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的打开。

考虑到滑盖540打开时,第二弹性复位件550处于压缩状态,这就使得用户需要一直用户按压滑盖540,以避免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而复位,这样就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为了方便用户倒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盖体532的外表面设有止位凸台5327,该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安装止位件560。在滑盖540打开出水孔5322时,该止位件560与止位凸台5327配合,以对滑盖540进行定位,这样就避免了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而将出水口封堵的问题出现,进而便于用户倒水。

具体的,该止位件560由金属弹片连续折弯形成,其具有与滑盖540固定连接的第一折弯段561,自第一折弯段561向靠近外盖体532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折弯段562以及自第二折弯段562远离第一折弯段561的一端向远离外盖体532的方向折弯的第三折弯段563,该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向远离出水口的方向倾斜,该止位凸台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向靠近出水口的方向倾斜,并且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与外盖体532之间的夹角要小于止位凸台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与外盖体532之间的夹角。

当滑盖540打开出水口时,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沿着止位凸台5327面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滑动,并且当第三折弯段563和第二折弯段562的连接处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时,第二折弯段562与止位凸台5327背对出水孔5322的表面抵接,并对滑盖540进行限位;当滑盖540封盖出水口时,用户通过滑动滑盖540,以使得第二折弯段562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能够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并且在第二折弯段562和第三折弯段563的连接处越过止位凸台5327的最高处,该滑盖540在第二弹性复位件550恢复弹性形变的作用下,相对外盖体532滑动,以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口封堵。

由于外盖体532上开设有出水孔5322,同时还设置有让位槽5323,为了保证整个杯盖500的密封性,该杯盖500还设置有内盖520,该内盖520包括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的内盖缘521、以及将内盖缘521一侧密封的内盖体522,并且内盖体522贯穿设置有过水孔5222。为了避免内盖体522影响滑盖540的滑动,在外盖530与内盖520组装时,外盖530的外盖体532与内盖520的内盖体522是间隔设置的;为了使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5222与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连通,外盖体532的内表面设置有水流通道5328,该水流通道5227的另一端与过水孔5222在内盖体522靠近或远离外盖体532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优选地,将水流通道5227远离出水孔5322的一端正对过水孔5222设置。

该杯盖500还包括与滑盖540连接的挡水板570,并且该挡水板570贯穿有过水通孔571,该挡水板570滑动安装于内盖体522与水流通道5328的端口之间,并且该挡水板570还与滑盖540固定连接,并随滑盖540一同滑动。

当用户需要取用热水时,只需对滑盖540施力,以使得滑盖540相对外盖体532滑动,并使出水孔5322显露出;与此同时,挡水板570随滑盖540一同滑动,并于内盖体522和水流通道5328的端口之间滑行,在滑盖540滑动至打开出水孔5322的位置时,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将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与水流通道5328连通,此时加热杯200中的水先后通过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5222、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外盖体532上的水流通道5328以及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流出,以供用户取用。

当用户取水完毕时,只需对滑盖540施力使其复位,该滑盖540就会将外盖体532上的出水孔5322封堵,与此同时,挡水板570随滑盖540一同滑动,并在滑盖540将出水孔5322封堵时,挡水板570上的过水通孔571分别与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5222以及水流通道5328的端口错位,进而使得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5222和水流通道5328的端口均被挡水板570封堵。由于内盖体522上仅设置有过水孔5222和第一通气孔5221,过水孔5222和第一通气孔5221的面积之和远小于内盖体522上让位槽5323的面积,并且第一通气孔5221在加热杯200未使用时始终处于封堵状态,而过水孔5222在滑盖540未打开时始终处于封堵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中水在滑盖540未将出水孔5322打开时从出水孔5322流出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水流通道5328与挡水板570之间的密封性,该水流通道5328邻近挡板326的端口外扩形成一容置槽5328a,该杯盖50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580,该第二密封圈580安装于容置槽5328a中,并且该第二密封圈580还用于与挡水板570抵接。由于第二密封圈580分别与容置槽5328a的槽壁以及挡水板570抵接,这样就确保了水流通道5328与挡水板57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挡水板570或水流通道5328的端部因不平整而导致水流通道5328和挡水板570之间存在缝隙,进而导致加热杯200中的水流入到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

为了方便挡水板570与滑盖540之间的固定连接,请参照图17,该挡水板570设有与过水通孔571间隔设置的固定孔572,该滑盖540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有固定杆543,该固定杆543伸入至内盖体522和外盖体532之间并与固定孔572插接,如此就实现了滑盖540与挡水板570的连接。插接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的优点,这样有便于挡水板570与滑盖540的组装。

为了使挡水板570滑动的更平稳,还可以在内盖体522面对外盖体532的表面凸设一圈环形限位筋(未图示),该环形限位筋用于限制挡水板570的滑动,这样就避免了挡水板570偏离滑动的轨道,进而导致该挡水板570无法将水流通道5328和内盖体522上的过水孔阻断或者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