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撬子母门。
背景技术:
子母门也叫双开门,子母门是指两个门扇的门,一般在门洞宽度较大时,为了开启方便与美观而设计成子母门。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子母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子门和母门之间配合的间隙较大,极大的影响了子母门的防盗性能、密封性能和隔音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防撬子母门,解决了现有的子母门由于子门和母门之间配合的间隙较大,极大的影响了子母门的防盗性能、密封性能和隔音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撬子母门,包括门框、子门、母门、子门铰链和母门铰链,子门通过子门铰链铰接在门框左侧,母门通过母门铰链铰接在门框右侧,所述子门敞开侧和母门敞开侧均设有中缝密封防撬边,所述子门和母门上位于其敞开侧相对的另一侧均设有门框密封防撬边,所述门框上分别设有与子门上的门框密封防撬边和母门上的门框密封防撬边配合使用的门框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中缝密封防撬边包括中缝防撬边主体、中缝盖缝条、密封部和防撬密封条,所述中缝防撬边主体左侧中部开设有一个中部中缝卡槽,所述中部中缝卡槽内开设有复数个预留中缝螺丝孔,所述中缝防撬边主体顶部的右侧和底部的右侧均设置有一条中缝卡接边,中缝防撬边主体的左侧底部开设有一个底部卡槽,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部本体和与密封部本体连接的中缝卡接部,所述中缝卡接部呈“工”字形,所述底部卡槽内上下两侧壁上均设置有中缝卡臂,所述中缝卡接部可在底部卡槽内滑动,所述密封部本体左侧的上表面上开设有一个用于装设防撬密封条的中缝密封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防撬密封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单百页部、中缝减震缓冲部和防撬密封条卡接部,所述单百页部的一端连接在中缝减震缓冲部左侧,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向下弯曲形成倒钩,所述中缝减震缓冲部右侧设置有一个压紧条,所述压紧条向右上方倾斜,所述中缝减震缓冲部内部开设有一个以上的中缝减震缓冲气囊,所述防撬密封条卡接部的内部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中缝压缩气囊,所述单百页部、中缝减震缓冲部和防撬密封条卡接部一体成型,所述防撬密封条卡接部卡接在中缝密封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门框密封防撬边包括门框防撬边主体、门框盖缝条和防撬密封条,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左侧中部开设有一个中部门框卡槽,所述中部门框卡槽内开设有复数个预留门框螺丝孔,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顶部的右侧和底部的右侧均设置有一条门框卡接边,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的底部下端向左侧延伸连接有门框密封卡边,所述门框密封卡边上表面开设有一个门框密封卡槽,所述门框盖缝条卡接于中部卡槽上,所述防撬密封条卡接于门框密封卡槽上。
更进一步的,门框密封条本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百页部、第二百页部、门框密封条减震部和门框密封条卡接部,所述第一百页部、第二百页部、门框密封条减震部和门框密封条卡接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百页部的一端连接在门框密封条减震部右侧上表面,第一百页部的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百页部一端连接在门框密封条减震部上表面,所述第二百页部位于第一百页部内侧,所述第二百页部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百页部和第二百页部平行设置,所述门框密封条减震部的内部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门框密封条减震气孔,所述门框密封条卡接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倒刺条,所述门框密封条卡接部的内部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门框密封条卡接气孔。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防撬子母门通过在子门和母门的敞开侧上设置中缝密封防撬边,减小关门时母门和子门之间的缝隙起到防撬的作用;并且通过在子门和母门上位于其敞开侧相对的另一侧均设有门框密封防撬边,减小关门时母门和子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起到防撬的作用;进一步的,中缝密封防撬边和门框密封防撬边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拆卸的优点,中缝密封防撬边和门框密封防撬边上设置有防撬密封条,起到了防水和隔离噪音的作用;进一步的,通过门框密封条,提高门框与子门和母门之间的防水及隔离噪音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缝防撬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撬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框防撬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门框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以及图8,本实施例提供新型防撬子母门1,包括子门2、门框3、子门铰链4和母门铰链5,母门1通过母门铰链5铰接在门框3右侧,子门2通过子门铰链4铰接在门框3左侧,所述母门1敞开侧和子门3敞开侧均设有中缝密封防撬边9,通过中缝密封防撬边9减小母门1和子门3之间的缝隙,起防撬、密封和隔音的作用;所述母门1和子门2上位于其敞开侧相对的另一侧均设有门框密封防撬边6,通过门框密封防撬边6减小门框3和母门1及子门2之间的缝隙,起防撬、密封和隔音的作用;所述门框3上分别设有与子门2上的门框密封防撬边6和母门1上的门框密封防撬边6配合使用的门框密封条8,起密封和隔离噪音的作用。
所述中缝密封防撬边9包括中缝防撬边本体91、中缝盖缝条97和密封部和防撬密封条7,图3所表示的中缝密封防撬边9的左右方向为中缝防撬边本体91的左右方向,中缝密封防撬边9的顶部和底部为中缝防撬边本体91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中缝防撬边本体91的左侧中部开设有中部中缝卡槽92,所述中缝防撬边本体91的左侧底部开设有一个底部卡槽93,所述中缝防撬边本体91顶部的右侧和底部的右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中缝卡接边94,所述中部中缝卡槽92内开设有复数个预留中缝螺丝孔95,安装时,将卡接头卡接在子门/母门敞开侧,且通过螺丝固定中缝密封防撬于子门/母门的连接,所述底部卡槽93内上下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卡臂96;所述中缝盖缝条97卡接在中部中缝卡槽92上;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部本体10和与密封部本体10连接的中缝卡接部102,所述中缝卡接部102呈“工”字型,所述中缝卡接部102卡接在底部卡槽93内且可在底部卡槽93内滑动,易于安装,所述密封部本体10上开设有一个中缝密封卡槽101,所述中缝密封卡槽101用于安装防撬密封条7,增强门的密封性能和隔音性能。
所述防撬密封条7包括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单百页部71、中缝减震缓冲部72和防撬密封条卡接部73。所述单百页部71的一端连接在中缝减震缓冲部72的右侧,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向下弯曲形成倒钩711。所述中缝减震缓冲部72的左侧设置有压紧条721,所述压紧条721向右上方倾斜,所述中缝减震缓冲部72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减震缓冲气囊722。所述防撬密封条卡接部73的左右两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一个卡接槽731,所述中缝卡接部73的左右两侧底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倾斜面732,所述卡接部73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压缩气囊733。安装时,压缩气囊733压缩,使防撬密封条卡接部73更容易安装,关门时,单百页部71下压,倒钩711压合在压紧条721上,使压紧条721紧密压合在中缝密封防撬边9上,防水和隔音作用更好。中缝卡接部73的压缩气囊733配合减震缓冲部72的减震缓冲气囊722,起到更好的减震缓冲作用。
所述门框密封防撬边6包括门框防撬边主体61、门框盖缝条68和防撬密封条7,图7所表示的门框密封防撬边6的左右方向为门框防撬边本体61的左右方向,门框密封防撬边6的顶部和底部为门框防撬边本体61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61的左侧中部开设有一个中部门框卡槽62,所述中部门框卡槽62内开设有复数个预留门框螺丝孔64,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61顶部的右侧和底部的右侧均设置有一条门框卡接边63,安装门框密封防撬边6时,将各所述门框卡接边63卡设在子门/母门敞开侧的安装处,并且用螺丝通过预留门框螺丝孔64旋紧固定门框密封防撬边6与子门/母门的连接,所述门框防撬边主体61的底部下端向左侧延伸连接有门框密封卡边65,所述防撬边主体61和密封卡边65为一体结构,所述门框密封卡边65上表面开设有一个门框密封卡槽66,所述门框密封卡槽66左右两内侧壁上均设置有一条门框卡臂67,所述防撬密封条7卡接在门框密封卡槽66上。
所述门框密封条8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百页部81、百页部82、门框减震部83和门框卡接部84,所述百页部81、百页部82、门框减震部83和门框卡接部84采用三元乙丙胶材料一体成型。所述百页部81的一端连接在门框减震部83右侧上表面,百页部81的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所述百页部82一端连接在门框减震部83上表面,所述百页部82位于百页片81内侧,所述百页部82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所述百页部81和百页部82平行设置;所述门框减震部83上表面沿门框密封条8长度方向设置有复数个间隔排列的门框减震气囊85,各所述门框减震气囊85位于百页部82内侧;所述门框减震部83的内部设置有一个门框减震气孔831,所述门框卡接部8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倒刺条843,所述门框卡接部84的内部设置有门框卡接气孔841和门框卡接气孔842,所述门框卡接气孔841位于门框卡接气孔842的上方。
安装时,将门框卡接部84卡接在门框安装部位,门框卡接部84左右两侧的倒刺条843使密封条紧紧卡接在门框安装部位上,还可在门框卡接部84和门框安装部位涂抹防水密封胶以增强卡接效果,使门框密封条8稳定卡接在门框上不易脱落。关门时,门框密封防撬边6依次压下百页部81、百页部82、门框减震气囊85、可以有效的减小关门时的冲击震动作用,百页部81和百页部82下压时紧贴门框密封防撬边6表面起到防水作用,并且门框减震部83内部的门框减震气孔831内填充有消音棉可以有效隔离噪音。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