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312发布日期:2018-06-08 17:51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具体是一种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带有发热盘的烹饪器具,为了将发热盘的热量很好的传递给锅体,发热盘与锅体之间是以面接触的方式配合进行加热,锅体置于发热盘上方,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及发热盘与锅体之间受热产生变形导致加热的接触面发生变化,甚至接触面会变小,从而导致锅体受热不均匀或者热传递效率降低,影响产品的加热性能,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保证热量传递稳定性、产品合格率高、制造成本低的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包括锅体和发热盘,锅体设置于发热盘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导热环,锅体支承于导热环上,且锅体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间隙。本结构通过设置导热环支承锅体,避免锅体与发热盘之间面接触,从而实现均匀加热的效果。

为使锅体与发热盘隔开形成间隙,所述导热环呈喇叭状设置,其内壁截面为平面、向上隆起的弧面或向上凸起的钝角等几何形状。

为提高锅体支承的稳固性,一个所述的导热环设置于发热盘内壁的顶部或中部;两个以上所述的导热环上下排布于发热盘内壁。

所述发热盘内壁截面呈下陷的弧形面设置,锅体底部落入该弧形面内,实现3D加热,本结构能增大发热盘对锅体的加热面积,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发热盘通过设置导热环支承锅体,有效避免了锅体与发热盘的面接触传热,从而避免了产品误差和受热变形带来接触不良,导致受热不均的问题,可见导热环能带来加热均匀的技术效果;

2、导热环与锅体的接触为线性接触,相互影响小,而且锅体与发热盘之间形成细小的间隙,并利用该间隙进行导热,保证了工作过程中热量传递的稳定性;

3、由于导热环的加热均匀效果与产品的加工精度关系不大,又与产品受热变形不相干,所以产品的生产要求降低,从而大大提升产品合格率,合格率的提高使制造成本得到降低;

4、发热盘的弧形面有效增大其对锅体的加热面积,实现3D加热,大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发热盘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发热盘的立体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导热环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导热环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导热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5,本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包括锅体1和发热盘2,使用状态下,锅体1放置于发热盘2上;发热盘2装嵌有一个导热环21,锅体1支承于导热环21上,且锅体1与发热盘2之间形成有间隙3。本结构通过设置导热环21支承锅体1,避免了锅体1与发热盘2之间面接触,防止产品误差和受热变形等外在因素使锅体1受热不均,从而实现均匀加热的效果。

为进一步使锅体1与发热盘2隔开形成间隙3,导热环21呈喇叭状设置,上大下小,其内壁截面为平面设置,锅体1一线接触的方式支承在该平面上,有效使锅体1底壁与发热盘2内壁之间形成间隙3,并通过空气传递热量,使加热均匀。

为进一步提高锅体1支承的稳固性,导热环21设置于发热盘2内壁的中部,使发热盘2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与锅体1形成间隙3。

进一步地,发热盘2内壁截面呈下陷的弧形面设置,锅体1底部落入该弧形面内,实现3D加热,本结构能增大发热盘2对锅体1的加热面积,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6,本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导热环21内壁截面为向上隆起的弧面,有效增大间隙3。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分析说明。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7,本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导热环21内壁截面为向上凸起的钝角,有效增大间隙3。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分析说明。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