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行稳定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6784发布日期:2018-11-02 21:0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汁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行稳定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卧式螺杆榨汁机,其集汁腔和螺杆一般为一端固定另一端悬空的悬臂梁形式,此种结构使得榨汁机在工作时,容易产生晃动现象,螺杆与集汁腔的同轴度难以得到保证,在挤压物料过程中易因螺杆与集汁腔不同轴的偏心现象导致工作阻力发生突变,影响了榨汁机在挤压物料过程中的稳定性。

虽然,现有部分榨汁机通过对螺杆或集汁腔的悬空端进行径向定位,以防止螺杆工作时晃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彻底解决榨汁机工作时晃动的问题,还是影响了榨汁机工作的稳定性,且现有榨汁机整机设计尺寸过大,榨汁机占用空间大,外观造型设计较为单一且具有局限性,使榨汁机外观造型难以突破,榨汁机功能模块布局也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稳定且不占空间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行稳定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包括机座,与机座连接的加工组件,机座内设有电机,加工组件的后端与机座连接,加工组件包括集汁腔及横向设于集汁腔内的螺杆,集汁腔上设有出汁口,其中,所述机座包括对加工组件的前端进行支撑的支撑座,机座与支撑座之间还设有放置接汁容器的容纳空间,出汁口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底座,底座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的前端与支撑座底部连接为一体,底座位于容纳空间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支撑臂围绕集汁腔侧壁下部设置,支撑臂前端与支撑座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位于容纳空间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底座,底座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的前端与支撑座底部连接为一体,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支撑臂前端与支撑座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围绕集汁腔侧壁下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臂上设有开口,出汁口的竖直投影在所述开口的竖直投影范围内,支撑臂的形状呈“⊂”形或“回”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和支撑臂横向设置,机座和支撑座纵向设置,底座、支撑臂、支撑座及机座连接为一体且呈“回”字形,底座、支撑臂、支撑座及机座合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上端设有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前端设有定位柱,限位装置包括与定位柱转动配合的限位孔;或者,所述加工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集汁腔敞口端的端盖,端盖前端设有定位柱,限位装置包括与定位柱转动配合的限位孔;或者,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将所述加工组件前端锁定的锁定扣。

进一步的,所述加工组件前端设有出渣口,出渣口下方设有接渣容器;或者,所述加工组件前端设有出渣口,支撑座内设有用于放置接渣容器的容纳腔,出渣口与容纳腔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排出至接渣容器内。

进一步的,所述集汁腔前端敞口设置,加工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集汁腔敞口端的端盖,端盖外壁与支撑座上端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中,机座包括对加工组件的前端进行支撑的支撑座,并在机座与支撑座之间设置可放置接汁容器的容纳空间,且出汁口位于容纳空间的上方,这样支撑座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的前端进行支撑,使得加工组件的前端不再悬空,很好的避免榨汁机工作时加工组件晃动,以保证榨汁机运行时的稳定性;榨汁机整机各功能模块的布局更加合理且可视化效果好,用户容易辨识加工组件的安装位置和方法,加工组件也更易安装到机座上,而且支撑座还起到安装导向作用。加工组件包括集汁腔和螺杆,支撑座与加工组件的前端支撑配合,增强了集汁腔和螺杆的抗变形能力,集汁腔与螺杆形成的挤压粉碎间隙值更加精准,榨汁机的出汁率更高,出汁稳定性更好。而且螺杆两端的同轴度好,也就减小了螺杆与集汁腔内壁摩擦的几率,保证螺杆寿命的同时,避免了摩擦异音。另外,支撑座对加工组件的前端支撑,支撑座的结构和造型多样化,不仅优化了榨汁机的性能,而且带来了榨汁机整机造型的突破和改版,也使榨汁机外观造型设计自由度大,方便榨汁机结构和造型的拓展,还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冲击和用户体验。机座与支撑座之间形成了容纳空间,接汁容器可放置于容纳空间内,很好的减小了榨汁机整体的占用空间,既便于榨汁机的使用,又方便榨汁机的收纳,而且支撑座仍然属于机座的一部分,使榨汁机整体设计感强,外观简洁大方。

2、通过将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底座,底座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的前端与支撑座底部连接为一体,可以为一体式,也可以为可拆式,这样既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进行支撑,且提升了支撑座的强度,提升了支撑座的支撑效果和耐用性,而且容纳空间的空间独立性更强,可视化效果更好,同时此结构简单,易实现,便于加工制造,生产效率高,底座位于容纳空间的下方,接汁容器直接放置于底座上,并与出汁口对应设置,汁液从出汁口流出后也能够快速流入接汁容器中,方便用户操作使用。

3、通过将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支撑臂围绕集汁腔侧壁下部设置,支撑臂前端与支撑座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位于容纳空间的上方,这样支撑臂与支撑座将加工组件完全支撑,即加工组件各部位均能受到支撑,从而对加工组件实现更好的支撑,能更好的保证榨汁机工作时的稳定性。而且支撑臂进一步对集汁腔进行支撑,使集汁腔的饶动更小,整机结构更稳定。

4、通过将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底座,底座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的前端与支撑座底部连接为一体,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支撑臂前端与支撑座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围绕集汁腔侧壁下部设置,这样底座、支撑臂和支撑座形成一体结构,既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进行支撑,又提升了机座的整体强度,从而提升了机座的耐用性,进而提升了榨汁机整体的使用寿命。在不安装加工组件的情况下,机座同样稳定且整体性好。

5、支撑臂上设有开口,出汁口的竖直投影在开口的竖直投影范围内,支撑臂的形状呈“⊂”形或“回”字形,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臂的形状是指俯视图角度观测到的支撑臂形状,对于“⊂”形支撑臂,支撑臂中部的敞口结构即为所述开口,而对于“回”字形支撑臂,支撑臂中心的缺口即为所述开口,出汁口设置在开口竖直投影范围内,避免支撑臂对果汁从出汁口流向接汁容器的路径造成干涉,而且支撑臂不易沾染汁液,保持支撑臂易清洁,而且这样既方便出汁,且汁液从出汁口流出通过开口转接流至接汁容器内,缩短了出汁路径,避免果汁氧化,保证果汁的营养,同时此结构简单,易实现。

6、通过将底座和支撑臂横向设置,机座和支撑座纵向设置,底座、支撑臂、支撑座及机座连接为一体且呈“回”字形,底座、支撑臂、支撑座及机座合围形成容纳空间,这样机座、底座、支撑臂和支撑座形成一体结构,既实现了对加工组件的支撑,又形成了可容纳接汁容器的容纳空间,减小了榨汁机的占用空间,方便榨汁机的收纳。而且所述容纳空间的界定范围更清晰,榨汁机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用户操作及取放接汁容器可视化效果好,提升用户体验。

7、通过在支撑座上端设置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这样可进一步的防止加工组件工作时的晃动,保证榨汁机运行时的稳定性。另外,加工组件安装过程中和安装到位后,限位装置还起到导向安装和定位作用,方便操作。

8、通过定位柱与限位孔的配合以将加工组件的径向固定,从而防止加工组件工作时晃动,且此种方式结构简单,易实现;或者,限位装置为将加工组件锁定的锁定扣,通过旋合或周向移动锁定扣,将加工组件的径向和轴向固定,很好的防止加工组件工作时晃动,且对加工组件的定位更可靠。

9、通过在加工组件的前端设置出渣口,出渣口下方设置接渣容器,方便接渣,且接渣容器可替代性强,可采用任一容器,无需特定或指定某一容器,方便接渣容器的更换;或者,在支撑座内设置放置接渣容器的容纳腔,提高空间利用率,接渣容器装设于容纳腔内,出渣口与容纳腔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排出至接渣容器内,这样不仅进一步减小了榨汁机的占用空间,且出渣口直接对着支撑座内的接渣容器,便于接渣容器接渣,果渣不飞溅,方便榨汁机工作完毕后的清洁,减轻了用户的劳力,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10、通过将集汁腔前端敞口设置,加工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集汁腔敞口端的端盖,端盖外壁与支撑座上端配合,这样支撑座能很好的对集汁腔进行支撑,很好的保证榨汁机工作时集汁腔不会晃动,也不会因晃动而产生异响,从而降低了榨汁机工作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二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榨汁机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机座;100、电机;11、支撑座;111、容纳腔;12、容纳空间;13、底座;14、支撑臂;141、开口;2、集汁腔;21、进料通道;22、出汁口;23、出渣口;3、螺杆;4、端盖;5、接汁容器;6、接渣容器;7、锁定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行稳定的卧式螺杆挤压榨汁机,包括机座1,与机座1连接的加工组件,机座1内设有电机100,加工组件的后端与机座1连接,加工组件包括集汁腔2及横向设于集汁腔内的螺杆3,集汁腔2的上方设有进料通道21,集汁腔2的底壁设有出汁口22,集汁腔2的前端敞口设置,加工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集汁腔2敞口端的端盖4,端盖4通过旋扣与集汁腔2固定连接,端盖4与敞口之间形成出渣口23,启动榨汁机,电机100带动螺杆3转动,从进料通道21投入物料,物料被螺杆3与集汁腔2配合挤压粉碎,果汁从出汁口22排出以流入接汁容器5内,果渣从出渣口23排出以落入接渣容器6内。

本实施例中,机座1包括对加工组件的前端进行支撑的支撑座11,机座1和支撑座11均纵向设置,机座1与支撑座11之间还设有放置接汁容器5的容纳空间12,出汁口22位于容纳空间12的上方,这样支撑座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的前端进行支撑,使得加工组件的前端不再悬空,很好的避免榨汁机工作时加工组件晃动,以保证榨汁机运行时的稳定性;榨汁机挤压榨汁模块,接汁模块,接渣模块,机座内动力输送模块的布局更加合理且可视化效果好,用户容易辨识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性质和设置位置,也更易辨识加工组件的装配方法,加工组件也更易安装到机座1上,而且支撑座11还起到安装导向作用。同时,在保证榨汁机运行稳定性的同时,机座与支撑座之间形成了容纳空间,接汁容器可放置于容纳空间内,很好的减小了榨汁机整体的占用空间,既便于榨汁机的使用,又方便榨汁机的收纳。

且,机座1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底座13,底座13横向设置且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13的前端与支撑座11底部连接成一体,底座13位于容纳空间12的下方,接汁容器5放置于底座13上并位于容纳空间12内,机座1与底座12、支撑座11合围形成容纳空间12,容纳空间12呈“凵”形,这样既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进行支撑,且提升了支撑座的强度,提升了支撑座的支撑效果和耐用性,同时此结构简单,易实现,便于加工制造,生产效率高。

具体的,支撑座11的上端与端盖4的外壁配合以对加工组件形成支撑,以防止加工组件工作时晃动,既提升了榨汁机运行时的稳定性,又降低了榨汁机工作时的噪音,很好的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可以理解的,支撑座内设有容纳接渣容器的容纳腔,出渣口与容纳腔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排出至接渣容器内。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机座的结构不同,具体的,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且机座底部一侧未向前延伸形成底座。

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机座1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14,支撑臂14横向设置,支撑臂14围绕集汁腔2侧壁下部设置,支撑臂14前端与支撑座11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14位于容纳空间12的上方,这样支撑臂与支撑座将加工组件完全支撑,即加工组件各部位均能受到支撑,从而对加工组件实现更好的支撑,能更好的保证榨汁机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支撑臂14上设有开口141,出汁口22的竖直投影在开口141的竖直投影范围内,支撑臂14的竖直投影的形状呈“⊂”形,即开口141也呈“⊂”形,这样既方便出汁,且汁液从出汁口流出通过开口转接流至接汁容器内,缩短了出汁路径,避免果汁氧化,保证果汁的营养,同时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易实现。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支撑臂的形状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臂14上设有开口141,出汁口的竖直投影在开口141的竖直投影范围内,支撑臂14的形状呈“回”字形,即开口141为 “回”字形支撑臂14中间位置处上下贯通的缺口,开口141上端对应出汁口,开口141下端对应容纳空间,也即对应接汁容器。这样设置使支撑臂自身强度更好,与集汁腔侧壁底部配合,对集汁腔的支撑效果也更好。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二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支撑座的结构不同,具体的,支撑座内还设有容纳腔。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座11内设有用于放置接渣容器6的容纳腔111,出渣口23与容纳腔111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23排出至接渣容器6内。

本实施例的好处在于,通过在支撑座11内设置放置接渣容器的容纳腔111,接渣容器装设于容纳腔内,出渣口与容纳腔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排出至接渣容器内,这样不仅进一步减小了榨汁机的占用空间,且出渣口直接对着接渣容器,便于接渣容器接渣,果渣不飞溅,方便榨汁机工作完毕后的清洁,减轻了用户的劳力,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二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机座的整体结构不同,具体的,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底座,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机座1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底座13,底座13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13的前端与支撑座11底部连接为一体,机座1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14,支撑臂14前端与支撑座11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14围绕集汁腔2侧壁下部设置。所述加工组件前端设有出渣口,出渣口下方设有接渣容器,接汁容器设置位置自由,接汁容器的容积设计自由度更大。

具体的,底座13和支撑臂14横向设置,机座1和支撑座11纵向设置,底座13、支撑臂14、支撑座11及机座1连接为一体且呈“回”字形,底座13、支撑臂14、支撑座11及机座1合围形成容纳空间12,容纳空间12呈“回”字形。

本实施例的好处在于,通过将机座底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的底座13,底座位于加工组件下方,底座13的前端与支撑座11的底部连接为一体,机座上部一侧向前延伸形成支撑臂14,支撑臂前端与支撑座的上端连接为一体,支撑臂14围绕集汁腔侧壁下部设置,这样底座、支撑臂和支撑座形成一体结构,既能很好的对加工组件进行支撑,又提升了机座的整体强度,从而提升了机座的耐用性,进而提升了榨汁机整体的使用寿命。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支撑座设有容纳腔。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支撑座11内设有用于放置接渣容器6的容纳腔111,出渣口23与容纳腔111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23排出至接渣容器6内。

本实施例的好处在于,通过在支撑座11内设置放置接渣容器6的容纳腔111,接渣容器装设于容纳腔111内,出渣口与容纳腔111连通以便料渣从出渣口排出至接渣容器6内,这样不仅进一步减小了榨汁机的占用空间,且出渣口直接对着接渣容器6,便于接渣容器接渣,果渣不飞溅,方便榨汁机工作完毕后的清洁,减轻了用户的劳力,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五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六的区别在于,支撑座上端设有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座11上端设有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将加工组件前端锁定的锁定扣7,锁定扣7在竖直平面内旋转,锁定扣的配合面与集汁腔2的腔壁形状一致,锁定扣7铰接于支撑座11上端并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锁定扣7转动到开启位置时,锁定扣7背离集汁腔2的外表面并可将集汁腔2取出,锁定扣7转动到闭合位置时,锁定扣7扣合于集汁腔2的外表面以将集汁腔2径向固定。

本实施例的好处在于,通过在支撑座11上端设置锁定扣7,锁定扣7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使锁定扣7的活动所需空间小,榨汁机空间利用率更高,锁定扣7的配合面与集汁腔2的腔壁形状一致,不仅对集汁腔的锁定效果好,集汁腔不易晃动,而且锁定扣7运行到闭合位置的瞬间不易对集汁腔的腔壁产生冲击,保护集汁腔2的同时还能避免噪音。锁定扣7转动到开启位置时,锁定扣背离集汁腔的外表面并可将集汁腔取出,锁定扣7转动到闭合位置时,锁定扣扣7合于集汁腔的外表面以将集汁腔2径向固定,这样通过简单的转动锁定扣即可实现集汁腔的安装、拆卸,可实现单手操作,使得拆装简单、方便,同时为用户提供集汁腔安装导向,还提升人性化操作,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且此拆装结构简单,易实现,成本低。锁定扣还使集汁腔相对于机座安装固定更加牢靠,榨汁时集汁腔不易发生径向晃动。另外,锁定扣7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以控制集汁腔2的锁定和解锁,使榨汁机更具科技感。

可以理解的,支撑座上端设有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螺杆前端设有定位柱,限位装置包括与定位柱转动配合的限位孔。

可以理解的,支撑座上端设有对加工组件径向限位的限位装置,端盖前端设有定位柱,限位装置包括与定位柱转动配合的限位孔。

其他未述部分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例一至六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