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夫汤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4572发布日期:2018-10-02 18:13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功夫汤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预防保健,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是近年来的流行趋势。

广东人以会煲靓汤而出名,是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的中华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而广东潮汕一带盛行功夫茶,陶壶里装入茶和水,放在小炭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斟满每一个茶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品尝。

煲汤和煮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炉火烧煮,又要细细品尝,符合潮汕人慢生活的哲学心态,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食材放置在内锅中炖煮,炖煮后以杯盖为器皿,将内锅内的汤汁像冲泡功夫茶般倒入杯盖中,然后进行饮用品尝,将煲汤和功夫茶进行结合的功夫汤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功夫汤盅,包括内锅、内锅盖和杯盖,所述杯盖密封盖合于内锅上形成容纳腔,所述内锅内壁上设有供内锅盖放置的凸缘,所述内锅盖将容纳腔分隔为过渡腔和炖煮腔上下两部分。

采用该结构的功夫汤盅,杯盖密封盖合于内锅上形成容纳腔,内锅内壁上设有供内锅盖放置的凸缘,内锅盖将容纳腔分隔为过渡腔和炖煮腔上下两部分,在进行炖煮时,将食材放置在炖煮腔中,并分别盖上内锅盖和杯盖,盖上杯盖形成的容纳腔很好地将内锅内部和外部空气进行隔绝,避免水分过度蒸发,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容纳腔内的内锅盖更将容纳腔分隔为过渡腔和炖煮腔上下两部分,起到了双重隔绝的作用,使得食材的炖煮过程中能保留其原有的鲜味,炖煮的效果更佳。

在完成食材的炖煮后,通过倾倒内锅,内锅盖可以将食材隔离在内锅内,而汤汁则顺着内锅盖与凸缘之间的缝隙流出,必要时,可以将内锅盖倾斜放置在凸缘上,通过增加缝隙的大小来提高汤汁流出的速度,内锅盖的设计可以将食材和汤汁进行有效的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内锅盖底部设有与凸缘配合的限位圈,所述限位圈与凸缘之间的间隙形成导流通道。

内锅盖底部的限位圈与凸缘之间的间隙形成导流通道,在完成食材的炖煮后,汤汁可以顺着导流通道倒出,导流通道的设置可以避免大块食材的堵塞导致汤汁的倒出速度减缓;同时,限位圈与凸缘相配合,可以在倾倒内锅时对内锅盖起到一定的卡住限位作用,避免内锅盖掉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内锅盖上设有若干连通过渡腔和导流通道的出水口。

内锅盖上设有的若干出水口,可以使得汤汁倒出时更加顺畅,不需要通过倾斜内锅盖来提高汤汁流出的速度,同时由于出水口的更快流速和导流通道的限制作用,在倾倒汤汁时大部分油脂会被限位圈隔离在上方,而下方的汤汁则顺着出水口流出,起到过滤大部分油脂的功能,少油脂的汤汁更加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凸缘上设有若干连通过渡腔和炖煮腔的缺口。

凸缘上设有的缺口,起到和出水口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使得汤汁倒出时更加顺畅,同时也能起到过滤大部分油脂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盖的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内锅盖上还设有透气孔和内锅盖提手,所述透气孔连通过渡腔和炖煮腔。

内锅盖上设有的内锅盖提手可以方便使用者拿起或放置内锅盖,避免烫伤,内锅盖上设置的透气孔可以使得倾斜内锅倾倒汤汁时,平衡炖煮腔内的气压,避免汤汁因空气压力无法顺畅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内锅顶端边缘设有导流嘴。

内锅顶端边缘设有的导流嘴可以集中需要倒出的汤汁,避免汤汁洒落在内锅外造成浪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内锅外壁装套有防烫硅胶圈。

内锅外壁装套有的防烫硅胶圈,在内锅因炖煮后外壁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持握防烫硅胶圈拿起内锅而避免烫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技术方案:

所述杯盖设有环形提手,所述环形提手上表面水平。

杯盖上设有的环形提手,可以方便使用者拿起或放置杯盖,同时环形提手的上表面水平可以将杯盖翻转过来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可以将杯盖作为器皿使用。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的功夫汤盅的使用方法:将食材放进内锅,分别盖上内锅盖和杯盖,通过内锅的外部加热方式对锅内的食材进行炖煮;完成炖煮后,提起并翻转杯盖放置在桌面上,一只手握住防烫硅胶圈,另一只手按住内锅盖提手,通过倾斜内锅,利用内锅盖隔离食材,将内锅中的汤汁通过导流通道,经由出水口或缺口,最终从导流嘴倒入杯盖中,以杯盖当作器皿盛汤。

采用上述技术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内锅盖将容纳腔分隔为过渡腔和炖煮腔上下两部分,在进行炖煮时,盖上杯盖形成的容纳腔很好地将内锅内部和外部空气进行隔绝,避免水分过度蒸发,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容纳腔内的内锅盖更将容纳腔分隔为过渡腔和炖煮腔上下两部分,起到了双重隔绝的作用,使得食材的炖煮过程中能保留其原有的鲜味,炖煮的效果更佳;而完成食材的炖煮后,通过倾倒内锅,内锅盖可以很好地将食材隔离在内锅内,而汤汁则通过出水口或缺口流出,可以将食材和汤汁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也能起到过滤大部分油脂的功能,少油脂的汤汁更加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将内锅内的汤汁像冲泡功夫茶般倒入杯盖中,然后进行饮用品尝,将煲汤和功夫茶进行结合,过程有趣而符合潮汕人饮茶的习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功夫汤盅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功夫汤盅的使用过程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功夫汤盅,包括内锅1、内锅盖2和杯盖3,所述杯盖3密封盖合于内锅1上形成容纳腔4,所述内锅1内壁上设有供内锅盖2放置的凸缘11,所述内锅盖2将容纳腔4分隔为过渡腔5和炖煮腔6上下两部分。

上述内锅盖2底部设有与凸缘11配合的限位圈21,所述限位圈21与凸缘11之间的间隙形成导流通道22。

上述内锅盖2上设有若干连通过渡腔5和导流通道22的出水口23。

上述内锅盖2上还设有透气孔24和内锅盖提手25,所述透气孔24连通过渡腔5和炖煮腔6。

上述内锅1顶端边缘设有导流嘴12。

上述内锅1外壁装套有防烫硅胶圈(附图中未画出)。

上述杯盖3设有环形提手31,所述环形提手31上表面水平。

采用该结构的功夫汤盅,杯盖3密封盖合于内锅1上形成容纳腔4,内锅1内壁上设有供内锅盖2放置的凸缘11,内锅盖2将容纳腔4分隔为过渡腔5和炖煮腔6上下两部分,在进行炖煮时,将食材放置在炖煮腔6中,并分别盖上内锅盖2和杯盖3,盖上杯盖3形成的容纳腔4很好地将内锅1内部和外部空气进行隔绝,避免水分过度蒸发,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容纳腔4内的内锅盖2更将容纳腔4分隔为过渡腔5和炖煮腔6上下两部分,起到了双重隔绝的作用,使得食材的炖煮过程中能保留其原有的鲜味,炖煮的效果更佳。

在完成食材的炖煮后,通过倾倒内锅1,内锅盖2可以将食材隔离在内锅1内,而汤汁则顺着内锅盖2与凸缘11之间的缝隙流出,必要时,可以将内锅盖2倾斜放置在凸缘11上,通过增加缝隙的大小来提高汤汁流出的速度,内锅盖2的设计可以将食材和汤汁进行有效的分离。

内锅盖2底部的限位圈21与凸缘11之间的间隙形成导流通道22,在完成食材的炖煮后,汤汁可以顺着导流通道22倒出,导流通道22的设置可以避免大块食材的堵塞导致汤汁的倒出速度减缓;同时,限位圈21与凸缘11相配合,可以在倾倒内锅1时对内锅盖2起到一定的卡住限位作用,避免内锅盖2掉落。

内锅盖2上设有的若干出水口23,可以使得汤汁倒出时更加顺畅,不需要通过倾斜内锅盖2来提高汤汁流出的速度,同时由于出水口23的更快流速和导流通道22的限制作用,在倾倒汤汁时大部分油脂会被限位圈21隔离在上方,而下方的汤汁则顺着出水口23流出,起到过滤大部分油脂的功能,少油脂的汤汁更加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

内锅盖2上设有的内锅盖提手25可以方便使用者拿起或放置内锅盖2,避免烫伤,内锅盖2上设置的透气孔24可以使得倾斜内锅1倾倒汤汁时,平衡炖煮腔6内的气压,避免汤汁因空气压力无法顺畅流出。

内锅1顶端边缘设有的导流嘴12可以集中需要倒出的汤汁,避免汤汁洒落在内锅1外造成浪费。

内锅1外壁装套有的防烫硅胶圈(附图中未画出),在内锅1因炖煮后外壁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持握防烫硅胶圈(附图中未画出)拿起内锅1而避免烫伤。

杯盖3上设有的环形提手31,可以方便使用者拿起或放置杯盖3,同时环形提手31的上表面水平可以将杯盖3翻转过来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可以将杯盖3作为器皿使用。

如以上所述的功夫汤盅的使用方法:将食材放进内锅1,分别盖上内锅盖2和杯盖3,通过内锅1的外部加热方式对锅内的食材进行炖煮;完成炖煮后,提起并翻转杯盖3放置在桌面上,一只手握住防烫硅胶圈(附图中未画出),另一只手按住内锅盖提手25,通过倾斜内锅1,利用内锅盖2隔离食材,将内锅1中的汤汁通过导流通道22,经由出水口23,最终从导流嘴12倒入杯盖3中,以杯盖3当作器皿盛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功夫汤盅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凸缘11上设有若干连通过渡腔5和炖煮腔6的缺口(附图中未画出)。

凸缘11上设有的缺口(附图中未画出),起到和出水口23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使得汤汁倒出时更加顺畅,同时也能起到过滤大部分油脂的功能。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做出的各种等同变换,均被本实用新型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覆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