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0414发布日期:2019-01-18 19:2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属于饮茶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通气的滤茶器。



背景技术:

饮茶是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并且受到多数人的喜爱,为了便于饮茶,避免饮用时茶叶进入口中,出现了带有滤茶器的饮茶用具。发明人于2016年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513815U中,公开了一种滤茶器,通过顶杆的上下动作使挡盖与滤网分离或贴合,进而控制储茶腔与茶水腔的连通或阻隔。但是该产品在使用时发现存在屏水的问题,即,在放置时间稍长以后,即便向下移动顶杆使挡盖与滤网分离,储茶腔的茶水也难以流到茶水腔中,或者,为了将茶水流到茶水腔中需要将杯体倾斜一定角度才可,使用很不方便,用户反映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在顶杆上设置通气通道,可实现储茶腔与茶水腔的气体流通,减少两个腔体之间的压强差,避免出现屏水状况,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和方便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包括顶杆,所述顶杆的外部设置有杆筒,顶杆与杆筒顶端连接位置安装有密封圈,杆筒内位于顶杆的下部安装有弹簧,所述顶杆内设置有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沿顶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贯穿所述顶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通气通道为等径的直线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通气通道纵截面的大小自下向上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杆筒上位于弹簧下端的下方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安装有卡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顶杆包括头部、杆身和尾部,所述头部位于杆筒上端的上方,所述尾部位于杆筒下端的下方,所述头部和尾部的宽度均大于杆身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顶杆上设置通气通道,并使通气通道沿顶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顶杆设置,将滤茶器装入茶道杯后,顶杆的上端位于储茶腔中,而顶杆的下端位于茶水腔中,由此,在泡茶过程中,贯穿顶杆设置的通气通道可实现茶道杯内茶水腔与储茶腔的气体流通,进而可减少两个腔体之间的压强差,避免由于压强差造成的屏水问题,并可避免由于屏水给使用者带来的各种不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顶杆,11、头部,12、杆身,13、尾部,14、通气通道,2、杆筒,3、密封圈,4、弹簧,5、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茶道杯用滤茶器,主要用来实现储茶腔与茶水腔的通气,避免出现屏水。包括顶杆1,顶杆1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头部11、杆身12和尾部13,其中,头部11和尾部13的宽度大于杆身12的宽度,以便于顶杆1与茶道杯上部的动作控制结构和下部的挡盖进行配合。在杆身12的外部设置有杆筒2,为了避免储茶腔的茶水进入杆筒2内,在杆身12顶端(也是杆身12与头部11的连接位置)与杆筒2顶端连接位置安装有密封圈3。

为了实现顶杆1下移后的向上复位,在杆筒2内位于杆身12的下部位置安装有弹簧4,并且,在杆筒2上位于弹簧4下端的下方设置有用来安装卡簧5的容纳槽,利用卡簧5可将弹簧4下端准确固定,避免弹簧4出现窜动造成的顶杆动作失效。

本实用新型中,顶杆1内部设置有通气通道14,具体地,该通气通道14沿顶杆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顶杆1,即,通气通道14自头部11开始沿着杆身12一直延伸到尾部13,由此可实现泡茶中储茶腔与茶水腔的气体流通,进而减少压强差、避免出现屏水。并且,通过在顶杆1内部设置贯穿的通气通道14,不仅实现了杆筒2内部的密封保护,还可避免需要对茶道杯中滤网孔径大小调整带来的麻烦(滤网孔径太小容易出现屏水,滤网孔径太大茶叶容易通过),在避免屏水、改善饮茶者的使用感受同时可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中,通气通道14可以设计成直筒型,即,通气通道14设计成上下等径的直线通道,能够方便生产加工,便于降低成本。通气通道14也可以设计成减缩形口径,即,通气通道14的纵截面大小自下向上逐渐减少,由此可对通气通道14内的气体流速进行改善,以提高通气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