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0491发布日期:2019-03-02 02:4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属于饮茶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茶装置可开合定位的旋茗杯。



背景技术:

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并且至今仍受到广泛喜爱,近年来为了方便饮茶,出现了带有滤茶装置的饮茶用具,利用滤茶装置可将茶叶与茶水分开,避免了饮用时茶叶进入口中的不便。但是,现有的滤茶装置仍存在不便之处,部分滤茶装置为了能够对茶叶与水的浸泡时间进行选择控制,在滤茶板上间隔设置通水区和阻挡区,通过转动滤茶板使通水区与茶叶室的下水孔对齐或错开来实现茶水的导通或阻挡,但在饮茶时,由于茶叶的覆盖以及热水蒸汽的附着,使用者难以观察到是否已将通水区与下水孔对齐,或者为了能够将通水区与下水孔对齐需要将杯子举高倾斜,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在滤茶板上设置了开合沟槽,并配合安装了定位销,通过旋转杯盖即可完成开合,无需用眼观察,并且,在开合到位后能实现杯盖空转,使用极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内安装有滤网,滤网的下方安装有滤茶板,所述滤茶板包括间隔设置的通水区和阻挡区,所述滤茶板上设置有开合沟槽,滤网上安装有与开合沟槽配合的定位销,杯体的上端连接有上杯盖,所述上杯盖包括旋转结构和空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与固定在滤茶板上的滤茶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旋转结构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下盖体与杯体连接,上盖体连接有旋转柱,旋转柱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与滤茶杆匹配的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空转结构包括空转托板,所述空转托板套接在旋转柱外部,空转托板与下盖体之间安装有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杯体的上端设置有上连接螺纹,下盖体与杯体通过螺纹连接,下盖体与杯体连接位置安装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开合沟槽呈弧形,开合沟槽的一端位于通水区,开合沟槽的另一端位于阻挡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通水区的数量是三个,通水区呈扇形且通水区的扇形圆心角是60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开合沟槽弧形角的大小与通水区扇形圆心角的大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杯体的下端通过下连接螺纹连接有下杯盖,杯体上设置有真空腔,杯体内部与滤网对应位置设置有安装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滤茶板上设计开合沟槽,相配合的,在滤网上安装定位销,利用上杯盖的旋转结构转动滤茶板时,开合沟槽沿定位销移动,当开合沟槽的端部移动到与定位销接触时,在定位销的阻挡作用下滤茶板难以继续移动,从而利用开合沟槽的形状可限定滤茶板的运动行程,以此来控制滤茶板上通水区与滤网下水孔的对齐或错开,无需用眼观察,避免了在茶叶和热气障碍下使用者需要举高倾斜茶杯才可将通水区与下水孔准确对齐的麻烦;此外,在上杯盖设计了空转结构,如此可在开合到位后实现上杯盖的空转,即在旋转杯盖打开滤茶板通水区时,使用者可以不受定位销和开合沟槽的限制来转动上杯盖,提高了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杯盖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滤茶板的示意图。

1、杯体,11、真空腔,12、上连接螺纹,13、下连接螺纹,14、安装台,15、茶叶室,16、茶水室,2、上杯盖,21、上盖体,22、下盖体,23、密封垫,24、连接座,25、弹簧,26、空转托板,27、旋转柱,3、下杯盖,4、滤茶板,41、通水区,42、阻挡区,43、开合沟槽,5、定位销,6、滤网,7、滤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滤茶装置的旋茗杯,包括杯体1,杯体1内部设置有安装台14,滤网6安装在安装台14上并可从安装台14上拆卸,以方便清洗。该滤网6将杯体1内部的空间分隔成茶叶室15和茶水室16,从而将茶叶与茶水分开,方便饮用。

杯体1的上端设置有上连接螺纹12,上杯盖2通过上连接螺纹12可与杯体1旋紧或松开,用来将茶叶和热水加入茶叶室15中。杯体1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螺纹13,下杯盖3通过下连接螺纹13可与杯体1旋紧或松开,用来从茶水室16端饮用茶水。在上杯盖2和下杯盖3与杯体1连接位置均安装有密封垫23,以避免渗漏造成的使用不便。杯体1的侧壁1设置有真空腔11,以方便保温。

滤网6的下方安装有滤茶板4,如图3所示,滤茶板4包括间隔设置的通水区41和阻挡区42,为了避免在茶叶和热气障碍下将滤茶板4的通水区41与滤网6上的下水孔对齐,设计了开合定位结构。具体地,滤茶板4上设置有开合沟槽43,配合地,滤网6上安装有定位销5,该定位销5的端部位于开合沟槽43中。当滤茶板4随着上杯盖2的旋转结构转动时,开合沟槽43沿定位销5移动,当开合沟槽43的端部移动到与定位销5接触时,在定位销5的阻挡作用下滤茶板4难以继续移动,从而利用开合沟槽43的形状可限定滤茶板4的运动行程,以此来控制滤茶板4上通水区41与滤网6下水孔的对齐或错开,无需用眼观察,便可将茶叶室15的茶水流入茶水室16中。

本实用新型中,开合沟槽43设计呈弧形,并且,开合沟槽43的一端位于通水区41,开合沟槽43的另一端位于阻挡区42。滤茶板4上间隔设置有三个通水区41和三个阻挡区42,通水区41设计呈扇形且通水区41的扇形圆心角是60度,对应的,开合沟槽43弧形角的大小也设计成60度,以提高开合定位准确度和茶水导通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上杯盖2上设计有旋转结构和空转结构,其中,旋转结构包括上盖体21和下盖体22,下盖体22通过螺纹与杯体1连接,上盖体21连接有旋转柱27,旋转上盖体21可带动旋转柱27转动,旋转柱27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连接座24转动,在连接座24的下端设置有容纳腔,当将上杯盖2旋紧在杯体1上时,与滤茶板4固定的滤茶杆7上端便置于容纳腔内,由此,连接座24会带动滤茶杆7和滤茶板4转动,以改变滤茶板4上通水区41相对于滤网6下水孔的位置,实现两者的对齐或错开。

空转结构包括套接在旋转柱27外部的空转托板26,并且,在空转托板26与下盖体22之间安装有弹簧25,由此,在旋转上杯盖2打开滤茶板4的通水区41时,使用者可以不受定位销5和开合沟槽43的限制来转动上杯盖2,即可实现上杯盖2的空转,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有很大的改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