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3602发布日期:2018-06-12 22:5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门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框,特别是一种组合式门框。



背景技术:

现有的门框结构,大致是依据约定俗成的墙壁厚度,门洞大小进行设计,且门框结构多是直接固定成型,如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因为墙壁的厚度所存在的公差,及门洞大小所存在的公差,而导致门框结构无法有效地安装于门洞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框,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门框多是一体成型地设计,而在墙壁厚度或门洞大小存在有相对较大的公差时,将容易发生门框无法安装于门洞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框结构,其用以固定设置于形成一门洞的三个侧壁,门框包含三个门框结构,各个门框结构包含:两个固定件及一抵顶件。各个固定件包含两个板体结构,各个板体结构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一纵向方向,各个固定件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一横向平面的截面呈现为L型;各个固定件的两个板体结构相互连接,且两个板体结构彼此相连接的位置内凹形成有一容置槽,容置槽沿纵向方向贯穿固定件设置;各个固定件的彼此相反的两侧分别定义为一内接触面及一外露面;其中一个固定件的一端具有一卡合结构。抵顶件的一端与卡合结构相互固定。其中,各个门框结构固定于一个侧壁时,不具有卡合结构的固定件,其内接触面贴合固定于侧壁的两个相邻侧面;具有卡合结构的固定件,其内接触面的部份贴合固定于侧壁的另一侧面,且具有卡合结构的固定件,其内接触面的部份贴合固定于另一固定件的外露面,而侧壁的边角是对应容置于容置槽中;其中一个门框结构不具有卡合结构的固定件,其外露面能提供一门板铰炼固定,枢接于门板铰炼的一门板,其与门板铰炼呈现为闭合状态时,抵顶件的一端能对应抵顶门板,以限制门板的活动范围。

优选地,所述门框还包含有多个辅助定位件,所述辅助定位件能固定设置于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各个所述固定件与相对应的所述侧壁,以强化各个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门框还包含有多个辅助定位件,所述辅助定位件能固定设置于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以加强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两个所述固定件固定于相对应的所述侧壁时,具有所述卡合结构的所述固定件的所述容置槽能对应容置另一个所述固定件的边角。

优选地,各个所述容置槽于所述横向平面的截面呈现为圆弧状。

优选地,固定设置于彼此相面对的两个所述侧壁的至少一个所述门框结构,其所包含的所述抵顶件,在相反于具有所述卡合结构的一端,设置有一缓冲结构;当所述门板与所述门板铰炼呈现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缓冲结构能对应抵顶所述门板,所述缓冲结构能吸收部份来自所述门板施加的作用力。

优选地,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各个所述固定件的所述内接触面内凹形成有多个沟槽,两个所述固定件彼此胶合固定于相对应的所述侧壁时,胶合固定后所产生的气体能通过多个所述沟槽向外逸散。

优选地,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各个所述固定件,其内部具有多个通道,多个所述通道沿所述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固定件设置。

优选地,各个门框结构的所述抵顶件内形成有多个通道,多个所述通道沿所述纵向方向贯穿所述抵顶件。

优选地,各个所述门框结构的所述卡合结构为一内凹槽,所述内凹槽将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区隔为一顶部及一底部,所述顶部于所述横向平面的长度小于,所述底部于所述横向平面的长度,所述底部的部份不被所述顶部遮蔽,未被所述顶部遮蔽的所述底部,能用来提供多个辅助定位件插设,以辅助固定两个所述固定件或辅助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可以安装于多种不同厚度的侧壁,且门框结构能适以安装多种不同厚度的门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固定设置于具有门洞的墙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固定于墙壁在横向方向的剖面图。

图3A、3B、3C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的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抵顶件在横向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固定设置于不同厚度的门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固定设置于不同厚度的墙壁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包含有三个门框结构1,三个门框结构1能对应固定设置于门洞的三个侧壁W。在实际应用中,三个门框结构1之间可以是相互胶合、卡合、利用辅助定位件(例如钢钉)相互固定;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三个门框结构1也可以是彼此相互抵靠而未相互结合,或者三个门框结构1可以是可相互分离地卡合,如此使用者可以在任一个门框结构1毁坏时,对单一个门框结构1进行更换,而无需三个门框结构1同时更换。

如图2所示,其显示为单一个门框结构1固定于侧壁W的示意图。门框结构1包含有两个固定件及一抵顶件30,为利清楚说明,于以下实施例中,两个固定件是分别以一第一固定件10及一第二固定件20进行说明,而各个固定件所对应的结构则同样辅以第一及第二进行说明。

第一固定件10的一侧固定设置于侧壁W的两个相邻的侧面,第二固定件20的一侧部分固定设置于侧壁W的另一侧面,第二固定件20的一侧的另一部分则对应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件10。抵顶件3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件20相互固定,而抵顶件30的另一端则与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固定件10、第二固定件20及抵顶件30的材质可以是依据需求选择,例如可以是塑料、木材、塑钢等,于此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来说,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A,图3A显示第一固定件10沿图1所示的X-Y平面截取的横向平面图。第一固定件10可以是由两个第一板体101、102相互连接组成,而各个第一板体101、10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一纵向方向(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两个第一板体101、102的一侧边彼此相互连接。分别垂直于纵向方向的一第一径向方向(即图2所示坐标系的X轴方向)及一第二径向方向(即图2所示坐标系的Y轴方向)共同形成一横向平面(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X-Y平面),第一固定件10在所述横向平面的截面呈现为L型。

第一固定件10于两个第一板体101、102相互连接的位置内凹形成有一第一容置槽103,第一容置槽103是大致沿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延伸,而第一容置槽103是贯穿第一固定件10设置;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容置槽103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平面可以是呈现为圆弧状。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A,第一固定件10彼此相反的两侧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内接触面10a及一第一外露面10b,当第一固定件10固定设置于侧壁W时,第一内接触面10a是对应固定设置于侧壁W的两个彼此相邻的侧面,而侧壁W的转角则会对应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03中,借此,在第一固定件10可以在侧壁W的转角不呈现为直角的情况下,第一内接触面10a仍可贴合于侧壁W的两相邻侧壁。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固定件10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固定于侧壁W,而第一固定件10于第一内接触面10a可以是内凹形成有多个沟槽104,该些沟槽104可以是沿所述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贯穿第一固定件10设置;如此,在第一固定件10胶合固定于侧壁W时,于黏胶中的气体,将可以通过该些沟槽104向外逸散,从而可避免该些气体无法逸散,而导致第一固定件10无法稳固地与侧壁W相互连接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于本实施例图中是以两个第一板体101、102大致相互垂直地连接为例,但于不同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板体101、102也可以是以略小于90度的方式相互连接,于此不加以限制。

在较佳的应用中,各个第一板体101、102内部可以是具有多个通道105,该些通道105可以是沿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贯穿第一板体101、102设置,如此,将可有效地节省材料,且可有效的防止第一板体101、102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热涨冷缩的现象时变形。各个第一板体101、102所具有的通道105的个数,可依据需求加以设计,于此不加以限制,且各个通道105的形状,亦可依据需求变化,不以图中所示为限。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B,图3B显示第二固定件20在所述横向平面(即图2所示坐标系的X-Y平面)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固定件201、202可以是由两个第二板体201、202相互连接而成,各个第二板体201、202可以是沿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延伸形成的长条结构,且第二固定件20在横向平面(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X-Y平面)的截面外型呈现为L型。两个第二板体201、202彼此相反的两侧,可以是分别定义为一第二内接触面20a及一第二外露面20b,如图2所示,当门框结构1固定于侧壁W时,第二内接触面20a的部份可以是固定设置于侧壁W的一侧,而第二内接触面20a的另一部份则可以是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件10的第一外露面10b,并与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其中,第二内接触面20a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固定于侧壁W,且第二内接触面20a也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与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但不以此为限。第二固定件20于第二内接触面20a可以是内凹形成有多个沟槽204,该些沟槽204与前述设置于第一内接触面10a的沟槽104的功效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其中,沟槽104、204形成的位置、数量、外型等皆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不以图中所示为限。

第二固定件20的内部可以具有多个通道205,各个通道205可以是沿纵向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Z轴方向)贯穿第二固定件20设置。多个通道205的功效与前述多个通道105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各个通道105、205的外型、长度、延伸方向等,可依据需求变化,图中所示仅为其中一示范态样。

第二固定件20与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的一端,可以是内凹形成有一卡合结构206,抵顶件30的一端则可以是对应与卡合结构206相互卡合,据以与第二固定件2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图中所示,是以卡合结构206为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固定件10的两个第一板体101、102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而第二固定件20的两个第二板体201、202同样可以是一体成型的设置,当然,在特殊的应用中,两个第一板体101、102或两个第二板体201、202也可以是不同材质所构成。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C,图3C显示抵顶件30在所述横向平面(即图2所示坐标系的X-Y平面)的截面示意图。抵顶件30在所述横向平面的截面呈现为L型。如图2所示,抵顶件30的一端是与第二固定件20的卡合结构206相互卡合,而抵顶件30的另一端则是与第一固定件10的第一外露面10b相互固定。在实际应用中,抵顶件30与第二固定件20的卡合方式可以紧配合,或者可以是搭配相对应的胶体,而以胶合的方式固定。抵顶件30与第一固定件1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利用胶合的方式固定。在较佳的应用中,抵顶件30与第二固定件20相互固定的位置,及抵顶件30与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的位置,也可是形成有多个沟槽302,该些沟槽302的作用,与前述沟槽104、204相同,于不再赘述。另外,抵顶件30的内部同样可以是具有多个通道301,该些通道301的作用与前述通道105、205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抵顶件30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10相互固定的一端,可以是设置有一缓冲结构31。如图2所示,当门框结构1固定设置于侧壁W时,门板铰炼H是对应固定设置于第一外露面10b,而枢接于门板铰炼H上的门板D,在门板D相对于门板铰炼H呈现为闭合状态时,门板D的一侧可以是对应抵顶于缓冲结构31,所述缓冲结构31即可吸收部份来自于门板D施加的作用力,所述缓冲结构31例如可以是海绵等具有弹性及硬度相对较软的构件。如此,当使用者关门时,门板D将不会直接撞击抵顶件30,而是撞击缓冲结构31,如此将可大幅降低门板D撞击而产生的声音。在实际应用中,缓冲结构31例如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固定于抵顶件30,但不以此为限;在特殊的应用中,缓冲结构3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地设置于第二固定件20。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实施中,第一固定件10除了以胶合的方式固定于侧壁W外,还可以配合多个辅助定位件(图未示,例如钢钉),而固定于侧壁W,以加强两者间的连接强度;相同地,第二固定件20与第一固定件10除了彼此胶合连接外,还可以利用多个辅助定位件(图未示,例如钢钉)来加强两者间的连接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图4与图2之差异在于:图4所示的门板D厚度是大于图2所示的门板D厚度。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透过调整抵顶件30与第二固定件20的相对位置,即可以用相同的门框结构1,而安装不同厚度的门板D。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5,图5与图2之差异在于:图5所示的侧壁W厚度是大于图2所示的侧壁W厚度。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透过调整第一固定件10与第二固定件20的相对位置,即可以用相同的门框结构1,而安装不同于厚度的侧壁W。是以,对于门框的施作者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可以安装于各式不同厚度的墙壁及不同厚度的门板;而对于制作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的生产者而言,仅需要改变第一固定件10、第二固定件20、抵顶件30及卡合结构206的长度,即可使门框结构1可安装于更多不同厚度的侧壁及门板。

请参阅图6,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图式大致相同,而本实施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固定件20的两个第二板体201、202于其彼此相连接处,可以是内凹形成有一第二容置槽203,所述第二容置槽203可以是沿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贯穿第二固定件20设置。如此,当第一固定件10及第二固定件20固定于相对较窄侧壁W时,第一固定件10的其中一个第一板体101、102的边角可以是对应容置于第二容置槽203,亦即,第一板体101、102的边角如果不是呈现为垂直的状态,所述第一板体101、102仍可与第二固定件20紧密地相互固定。

请参阅图7,其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框结构1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述第一固定件10及第二固定件20可以是具有完全相同的外型,如此,对于门框结构1的生产厂商而言,将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且可加速生产效能。而对于门框结构1的施作者而言,可以更快速而更容易地进行门框结构1的安装。

请参阅图8,特别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彼此相互垂直的第一径向方向(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X轴方向)及第二径向方向(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Y轴方向),分别垂直于前述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坐标系的Z轴方向),而第一径向方向及第二径向方向共同形成的平面定义为一横向平面(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X-Y平面),第一固定件10于横向平面中,第一固定件10的两个第一板体101、102可以是分别沿第一径向方向及第二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构件,第二固定件20的两个第二板体201、202同样可以是分别沿第一径向方向及第二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构件。其中,第一板体101于第一径向方向的宽度101T是大于第一板体102于第二径向方向的厚度102T,而第一板体102则是固定设置于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同样地,第二板体201于第一径向方向的宽度201T是大于第二板体202于第二径向方向的厚度202T,而第二板体202则是固定设置于第二板体201的一侧。若侧壁W于第二径向方向的厚度定义为一壁面厚度WD,则第一板体102沿第二径向方向的宽度102D是不大于壁面厚度WD,而第二板体202于第二径向方向的宽度202D,是不大于第一板体的厚度102D。

另外,第二固定件20的卡合结构206可以是由第二固定件20的一端向内凹设形成的内凹槽,而卡合结构206可以是据以将第二固定件20的一端区隔为一顶部2021及一底部2022,而在横向平面(即图8所示的截面)中,所述顶部2021沿第二径向方向的长度是小于底部2022沿第二径向方向的长度,而部份的底部2022是被顶部2021遮蔽,未被顶部2021遮蔽的位置,则可提供至少一辅助定位件(例如钢钉)设置,以强化第二固定件20与第一固定件10彼此间的连接强度;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固定件10的一端也可以是具有相类似的设计,于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