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以及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576发布日期:2019-01-22 21:4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以及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在防触电方面做出改进的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以及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水壶由水壶本体和电源底座组成。在烧水时,将电源底座插电,水壶注水后放置于电源底座上,然后按下开关即可。

通常,电源底座插电之后一直有电并且无电源指示灯指示。因此,如果电源底座放置于地面或较矮的台面上,则孩童会碰触到带电的电源触点 (例如用导电尖细物体插入至槽中而碰触到布置在槽中而露出于槽中的电源触点)。也就是说,这种电源底座存在电气安全隐患。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本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内容旨在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而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或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以及一种包括该电源底座的电水壶,以便提高电气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所述电源底座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路单元,所述电路单元包括电源触点和电源进线端,所述电源触点露出于所述壳体中并且适于与所述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所述电源进线端隐藏于所述壳体中并适于在离开所述电源触点的第一位置与接触所述电源触点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电路单元还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顶推端和绝缘的致动端,所述电路单元构造成:当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坐置在所述电源底座上时,所述致动端被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推动从而导致所述顶推端将所述电源进线端从所述第一位置顶推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电源底座中:所述电路单元包括火线侧电路单元和零线侧电路单元,以及,至少在所述火线侧电路单元处设置分体的所述电源触点和所述电源进线端以及设置用于所述电源进线端的所述推动机构。

优选地,在上述电源底座中,在所述电源底座处设置有指示灯,以及,当所述电源进线端离开所述电源触点时,所述指示灯关闭,而当所述电源进线端接触所述电源触点时,所述指示灯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加热设备的电源底座。所述电源底座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路单元,所述电路单元包括供电触点,所述供电触点电连接至电源并且适于与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所述供电触点适于在隐藏于所述壳体中的隐藏位置与露出于所述壳体中从而能够与所述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电路单元还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顶推端和绝缘的致动端,所述电路单元构造成:当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坐置在所述电源底座上时,所述致动端被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推动从而导致所述顶推端将所述供电触点从所述隐藏位置顶推至所述露出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电源底座中:所述电路单元包括火线侧电路单元和零线侧电路单元,以及,至少在所述火线侧电路单元处设置适于在所述隐藏位置与所述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所述供电触点以及设置用于所述供电触点的所述推动机构。

优选地,在上述电源底座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槽,所述致动端布置所述在所述槽中而露出于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推动机构构造为枢转臂形式,包括臂体和枢轴部,当所述致动端被所述电加热设备的本体推动时,所述臂体能够绕所述枢轴部枢转。

优选地,在所述推动机构中,至少所述致动端由绝缘塑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水壶。所述电水壶包括水壶本体和如上文所述的电源底座。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槽,所述致动端布置在所述槽中,在所述水壶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环形突部,所述环形突部能够插入所述槽中从而推动所述致动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水壶本体不坐置在电源底座上时,电源底座的电源触点与电源进线端是断开的或者电源底座的供电触点是处于不容易被意外碰触到的隐藏位置中的。而且,此时电源底座的电源指示灯不亮。因此,实现了防触电风险并且提高了电气安全性。另一方面,当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上时,借助于推动机构而使得电源底座的电源触点与电源进线端电接触或者使得电源底座的供电触点从隐藏位置移动至露出位置。由此,实现了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加热装置与电源的电连接状态。而且,此时电源底座的电源指示灯亮,向用户提示电源底座有电注意安全。在这种状态下,用户按下电水壶开关即可开始烧水。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的电源底座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底座的电路单元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清单:

10——电源底座

20——壳体

22——槽

40——电路单元

40A——火线侧电路单元

40B——零线侧电路单元

42——电源触点

44——电源进线端

46——推动机构

46a——顶推端

46b——致动端

46c——枢轴部

46d——臂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借助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以下详细描述仅仅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途的限制。

参照图1至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设备包括电加热设备本体和电源底座10,其中,电加热设备可以是电水壶或类似的电加热设备,所述电水壶可以包括水壶本体(未示出)和电源底座10。下面以电水壶为例来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电源底座10可以包括壳体20和设置在壳体20中的电路单元40。

在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路单元40可以包括电源触点42和电源进线端44。电源触点44可以露出于壳体20并且适于与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源触点露出于壳体”可以指:电源触点44突出在壳体20外或者电源触点44布置在设置于壳体20处的槽中,从而适于在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10上时被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或者说,从壳体20的外部可以观察到电源触点44。另外,与“电源触点露出于壳体”相对的是“电源触点隐藏于壳体中”。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电源进线端44隐藏于壳体20中并适于在离开电源触点42的的第一位置与接触电源触点4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特别地,电路单元40还可以包括推动机构46。推动机构46可以包括顶推端46a和绝缘的致动端46b。由此,电路单元40可以构造成:当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10上时,致动端46b被水壶本体的对应突部推动从而导致顶推端46a将电源进线端44从第一位置顶推至第二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在推动机构46中,至少致动端46b由绝缘塑料制成。

这里,可以构想,为推动机构46设置偏置构件(例如弹簧),使得当水壶本体离开电源底座10时,致动端46b和顶推端46a在偏置构件的偏置力的作用下返回至初始位置从而使电源进线端44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路单元40可以包括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和零线侧电路单元40B。

由此,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仅仅在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处设置分体的电源触点42和电源进线端44以及设置用于电源进线端44的推动机构46 (这种结构下文有时称为“电气防护结构”)。以此方式,通过仅仅在最需要防护的火线侧电路单元处设置电气防护结构,可以在确保电气安全的同时简化电源底座的结构。

在另一示例中,则可以考虑在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和零线侧电路单元 40B两者处均设置分体的电源触点42和电源进线端44以及设置用于电源进线端44的推动机构46。通过在火线侧电路单元和零线侧电路单元处均设置电气防护结构,可以进一步确保电源底座的电气安全。

根据未图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电路单元40可以包括供电触点。供电触点可以视为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源触点42与电源进线端 44的组合,换言之,使电源触点与电源进线端一体化而形成供电触点。供电触点电连接至电源并且适于与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电触点适于在隐藏于壳体20中的隐藏位置与露出于壳体20中从而能够与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对应触点电接触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特别地,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电路单元40还可以包括推动机构46,并且推动机构46可以包括顶推端46a和绝缘的致动端46b。由此,电路单元40可以构造成:当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10上时,致动端46b被水壶本体的对应突部推动从而导致顶推端46a将供电触点从隐藏位置顶推至露出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电路单元40可以包括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和零线侧电路单元40B。

由此,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仅仅在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处设置适于在隐藏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供电触点以及设置用于供电触点的推动机构46,而在另一示例中,可以在火线侧电路单元40A和零线侧电路单元40B 两者处均设置适于在隐藏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供电触点以及设置用于供电触点的推动机构46。

特别地,例如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在电源底座10处设置有指示灯 (图中未示出)。当电源进线端44离开电源触点42时,指示灯关闭,而当电源进线端44接触电源触点42时,指示灯打开。以此方式,用户可以容易地意识到电源触点42的通电,从而从另一方面确保电气安全。

对于各实施方式,壳体20上可以设置有槽22。致动端46b可以布置在槽22中而露出于壳体20中。以此方式,允许致动端46b容易地被水壶本体的对应突部推动,同时即便致动端46b是露出的,也由于其是绝缘的而不会引起电气安全隐患。

推动机构46可以构造为枢转臂形式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臂体46d中部处(即位于顶推端与致动端46b之间)的枢轴部46c,使得当致动端46b 被水壶本体的对应突部推动时推动机构46的臂体能够绕枢轴部46c枢转。以此方式,允许推动机构46可靠地移动从而确保顶推端46a能够顶推电源进线端4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或供电触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

推动机构46可以构造成:当致动端46b被水壶本体的对应突部推动时,致动端46b向下移动或侧向移动,并且相应地顶推端46a沿相反方向向上移动或侧向移动。由此,可以根据电源底座10的内部空间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地选择与可利用的内部空间相匹配的推动机构。

优选地,在电源底座10的径向上,所述致动端46b位于所述电源触点 42的外侧,方便对致动端46b的操作。

优选地,所述突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水壶本体的底部并设置成环形,当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10上时,所述环形的突部插入所述槽22 中从而推动所述致动端46b。由于突部形成为环形,则在周向上水壶本体的放置方位不会影响突部和致动端46b的配合,方便用户的使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水壶本体不坐置在电源底座上时,电源底座的电源触点与电源进线端是断开的或者电源底座的供电触点是处于不容易被意外碰触到的隐藏位置中的。而且,此时电源底座的电源指示灯不亮。因此,实现了防触电风险并且提高了电气安全性。另一方面,当水壶本体坐置在电源底座上时,借助于推动机构而使得电源底座的电源触点与电源进线端电接触或者使得电源底座的供电触点从隐藏位置移动至露出位置。由此,实现了电水壶的水壶本体的加热装置与电源的电连接状态。而且,此时电源底座的电源指示灯亮,向用户提示电源底座有电注意安全。在这种状态下,用户按下电水壶开关即可开始烧水。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每当提及“一个示例”、“另一示例”和“一些示例”等时意味着针对该示例描述的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点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示例中。这些用词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的出现不一定都指代同一示例。此外,当针对任一示例描述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点时,应当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够在所有所述示例中的其它示例中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特点。

另外,应当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文件中,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可以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方式/示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示例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