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无油烟锅是通过加厚锅身材料实现无油烟,其结构为底厚壁薄的结构形式。这类锅具在使用时加热缓慢。当加入菜进行翻炒时,锅内表面热量不够,炒菜体验感差。同时锅身本身较重,不便于倒菜、洗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油烟锅的升温速度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底和锅壁,锅底和锅壁共同围成容纳食物的烹饪腔,锅壁上设置有热障涂层,热障涂层的导热系数低于锅壁的材料的导热系数。
进一步地,锅壁包括与锅底连接的R角段,热障涂层设置在R角段上。
进一步地,热障涂层为无机涂层或有机涂层。
进一步地,热障涂层为固相烧结涂层、搪瓷涂层、陶瓷涂层或热喷涂涂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热障涂层为高温漆涂层。
进一步地,热障涂层还覆盖R角段之外的锅壁的整个外表面。
进一步地,锅底的厚度小于R角段的厚度。
进一步地,锅底和R角段的厚度为0.5毫米至10毫米。
进一步地,锅壁还包括与R角段连接中间段,及与中间段连接的锅口段,R角段、中间段及锅口段各处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进一步地,锅底包括基材层及设置在基材层的导磁材料层,导磁材料层位于基材层上远离烹饪腔的一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锅具包括锅体,锅体由锅壁和锅底两部分组成且这两部分共同围成了容纳食物的容纳腔,其中锅壁上设置有热障涂层。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锅底相对于锅壁能够更快的传导热量,进而加快了锅底升温速度,使得锅底的温度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并且加入食材之后底部热量传输速度快,可以满足爆炒需要。同时导热系数低的热障涂层能够使得锅壁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可以避免大火加热使得锅壁温度过高而产生油烟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锅底;11、容纳槽;12、导磁材料层;20、锅壁;21、热障涂层;30、烹饪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油烟锅的升温速度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
如图1所示的一种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底10和锅壁20,锅底10和锅壁20共同围成容纳食物的烹饪腔30,锅壁20上设置有热障涂层21,热障涂层21的导热系数低于锅壁20的材料的导热系数。
具体地,锅具包括锅体,锅体由锅壁20和锅底10两部分组成且这两部分共同围成了容纳食物的容纳腔,其中锅壁20上设置有热障涂层21。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锅底10相对于锅壁20能够更快的传导热量,进而加快了锅底10升温速度,使得锅底10的温度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并且加入食材之后底部热量传输速度快,可以满足爆炒需要。同时导热系数低的热障涂层21能够使得锅壁20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可以避免大火加热使得锅壁20温度过高而产生油烟的问题。
可选地,锅壁20包括与锅底10连接的R角段,热障涂层21设置在R角段上。
具体地,在锅壁20的R角段设置有热障涂层21,减少了热障涂层21的用量,使得锅具整体的重量变化不大,同时保证了锅壁20的温度不会过高而产生油烟。当然,热障涂层21也可以是设置在整个锅壁20上。
可选地,热障涂层21为无机涂层。
进一步可选地,热障涂层21为固相烧结涂层、搪瓷涂层、陶瓷涂层或热喷涂涂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地,为了简化加工工艺,将热障涂层21设置为无机涂层,且热障涂层21为固相烧结涂层、搪瓷涂层、陶瓷涂层或热喷涂涂层中的一种或几种,使得锅具整体的加工过程简单,同时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可选地,热障涂层21也可以为有机涂层。
进一步可选地,热障涂层21为高温漆涂层。
具体地,有机涂层能够更加有效地阻碍热量在锅壁20上的传导,降低锅壁20的温度,防止锅壁20的温度过高而产生油烟的问题。
可选地,热障涂层21覆盖锅壁20的整个外表面,以提高整个锅壁20的隔热效果,防止锅具产生油烟。当然,热障涂层21也可以仅设置在R角段,以节省材料。
根据其中表示单位时间内锅内温度的变化量,K为导热系数,C、ρ是常量,h表示厚度,△T表示锅内外两端温差,其在单位时间内的温差变化量很小,因而可以忽略不计。由上述可知,取热障涂层21的K值小于锅壁20材料的K值,则由锅壁20的热障涂层21部分向锅壁20基材部分传导热量的速率降低,可以避免锅壁20温度过高产生油烟。
为了保证上述设置确实能够实现既能快速升温爆炒又不产生油烟的目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法:在煤气灶上大火炒包菜,将30g油加入锅内,待锅内油温升至200℃时,加入500g包菜翻炒30秒,测量锅底10,锅壁20温度;加入50g水继续翻炒150秒后测量锅底10、锅壁20温度。
实验结果如下:
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和优选例采用的是底薄壁厚的锅体,其中对比例2、对比例3、和优选例1和2是在对比例1的锅壁20上增加了一层涂层,而对比例4则为传统底厚壁薄的炒锅的代表样品。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和优选例炒菜30秒锅底10、锅壁20温度都在200℃以下,且锅底10迅速升温至150℃以上,均能够满足炒菜的升温需求。炒菜3分钟时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的锅壁20的温度均超过200℃,会产生油烟,无法实现无油烟的目的,而优选例1和2的锅底10和锅壁20的温度均在200℃以下,不产生油烟,能够不产生油烟而且可以满足爆炒。对比例4炒菜30秒锅底10温度低于150℃,炒菜体验不佳,炒菜3分钟锅壁20温度过高,会产生油烟。
在本实施例中,热障涂层21设置在锅壁20的外表面能够防止涂层材料层中的物质对锅具中的食物产生不良影响,保证锅具的使用的安全性,同时防止由于热障涂层21脱落而进入食物中,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当然,在保证热障涂层21无毒无害且不易脱落的前期下,热障涂层21设也可以置在锅壁20的内表面。
此外,在保证上述R角段的外表面设置热障涂层21之外,还对锅壁20厚度进行改进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法同上。
实验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以上12组数据中能够使得炒菜30秒,锅底10快速升温到150℃左右的有对比例1、2、3、4和优选例1、2、3、4,此时其锅壁20温度均在200℃以下;
而炒菜三分钟对比例1、2、3、4,其锅壁20温度都超过了220℃,产生大量油烟,而对比例5、6、7、8中的锅底10的温度较低,无法满足炒菜的需要,因此仅有优选例1、2、3、4符合要求,也就是说,锅具底薄壁厚的方式确实能够提高锅具的升温速度,而且还减少了使用过程中油烟的产生。
可选地,锅底10的厚度小于R角段的厚度。
具体地,锅底10的厚度较锅壁20的R角段的厚度更薄,使得锅底10能够更快的升温,保证锅具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锅底10的厚度为0.5毫米至10毫米。
具体地,锅底10的厚度在0.5毫米至10毫米之间,使得锅底10的厚度较薄的基础上,保证锅具的使用的安全性。
优选的,锅底10的厚度为2.5毫米或3.6毫米或4.2毫米。
可选地,R角段的厚度为0.5毫米至10毫米。
具体地,R角段的厚度在0.5毫米至10毫米之间,同时保证R角段的厚度比锅底10薄,使得锅底10和锅壁20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美观的锅具,降低了锅具的制造难度和加工成本。
优选的,R角段的厚度为2.5毫米或3.6毫米或4.2毫米。
可选地,锅壁20的各处的厚度相同。
或者可选地,锅壁20的厚度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逐渐增加。
具体地,锅壁20的厚度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均相同,使得锅具的制造加工方便快捷,降低了制造成本。当然,锅壁20的厚度也可以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逐渐增加,使得锅壁20远离锅底10的一端较厚,使得该部分的温度较低,防止使用者误触该部分而被烫伤。
可选地,锅壁20还包括与R角段连接的中间段及与中间段连接的锅口段,R角段、中间段及锅口段各处的厚度相同。
或者可选地,中间段和锅口段的厚度沿远离R角段的方向逐渐增加。
具体地,锅壁20的厚度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均相同,使得锅具的制造加工方便快捷,降低了制造成本。当然,R角段、中间段及锅口段各处的厚度也可以不相同,并且锅壁20的中间段和锅口段的厚度可以沿远离R角段的方向逐渐增加,使得锅壁20远离锅底10的一端较厚,使得该部分的温度较低,防止使用者误触该部分而被烫伤。
可选地,锅壁20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包括顺次连接的多段,且至少两段的厚度不同。
进一步可选地,多段的厚度沿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增大。
具体地,锅壁20还可以是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包括顺次连接的多段,且至少两段的厚度不同,多段的厚度沿沿远离锅底10的方向增大的方式设置的,使得锅壁20远离锅底10的一端厚度较大的同时降低锅壁20其他部分的厚度,降低锅壁20使用的材料的数量。
可选地,锅底10是平底或圆弧形底。
具体地,锅底10可以是平底,也可以是圆弧形底,使得锅具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提高锅具的使用的适应性。
可选地,锅底10包括基材层及设置在基材层的导磁材料层12,导磁材料层12位于基材层上远离烹饪腔3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材料层12在锅底1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且圆形的面积与锅底10的面积的比例不小于70%。
进一步可选地,锅底10的远离烹饪腔30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容纳槽11,导磁材料层12设置在容纳槽11内,且导磁材料层12位于容纳槽11的槽口内或与容纳槽11的槽口平齐。
具体地,在锅具的锅底10上远离烹饪腔30的一侧还设置有导磁材料层12,使得锅具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导磁材料层12的形状与锅底10的形状相配合且圆形的面积与锅底10的面积的比例不小于70%,使得导磁材料层12能够覆盖锅底10大部分的面积,保证导磁效果的可靠,同时为了防止锅具锅底10由于添加导磁材料层12而造成凸出的问题,在锅底10上还设置有容纳槽11且容纳槽11能够完全容纳导磁材料层12,使得锅底10保持平整,保证了锅具使用过程的稳定性。
可选地,导磁材料层12为金属导磁片,金属导磁片通过冷铆、复打或焊接的方式设置在锅底10远离烹饪腔30的一侧的表面。
具体地,导磁材料层12为金属导磁片,金属导磁片能够通过冷铆、复打或焊接的方式设置在锅底10上,使得锅底10与导磁材料层12能够紧密贴合,保证导磁材料层12贴合的可靠性,同时金属导磁片的成本较低,加工方式简单方便,有利于降低锅具的成本。
可选地,导磁材料层12为导磁涂层,导磁涂层直接喷涂在锅底10远离烹饪腔30的一侧的表面。
具体地,导磁材料层12也可以是导磁涂层,导磁涂层通过喷涂的方式直接喷涂在锅底10上,导磁涂层本身的结构较薄,不会对锅底10的厚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开槽和焊接等方式对锅底10的性能的影响。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油烟锅的升温速度慢的问题;
2、整体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极大避免了锅壁20产生油烟的情况;
3、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减少了油烟的产生,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