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9761发布日期:2019-03-30 08: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内锅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地涉及内锅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例如压力锅)的内锅通常需要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因素设计锅体的厚度,例如,为承受70kPa的内部烹饪压力,现有铝质的内锅通常具有3.5mm以上的厚度,且内锅的壁厚从上到下基本是均匀的,原材料消耗和成型内锅的模具损耗都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内锅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内锅,该内锅的原材料消耗较少且有利于减少磨损,成本较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内锅,其中,所述内锅具有顶部开口并包括从上向下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锅沿部、侧壁部和底部,所述锅沿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部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锅沿部和所述侧壁部通过第一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厚度从上向下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内锅从所述锅沿部到所述侧壁部的内壁为平滑表面,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为从上向下渐缩的锥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锥形的母线与中心线的夹角α为10-70°。

优选地,所述锅沿部的厚度为3-5mm,和/或所述侧壁部的厚度为1.5-2mm。

优选地,所述内锅包括把手,所述侧壁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把手的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底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部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侧壁部和所述底部通过第二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厚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内锅从所述侧壁部到所述底部的内壁为平滑表面,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外壁为从上向下渐扩的锥形;并且/或者,所述底部的厚度为3-5mm。

优选地,所述内锅为铝质金属板拉伸成型的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内锅。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内锅的顶部,所述盖体包括锁扣部,所述锁扣部能够与所述锅沿部锁定接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受力要求不高的侧壁部的厚度设计为小于受力较大的锅沿部,本实用新型的内锅能够在确保安全使用的同时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外,侧壁部的厚度较小,对成型模具的磨损也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内锅顶部处的放大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盖体接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锅,11-锅沿部,12-侧壁部,121-安装部,13-底部,14-第一过渡部,15-把手,16-第二过渡部,17-导磁片,20-盖体,21-盖板,22-内盖,221-锁扣部,3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锅,其中,所述内锅10具有顶部开口并包括从上向下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锅沿部11、侧壁部12和底部13,所述锅沿部11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部12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盖体20和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0,所述盖体20盖合在所述内锅10的顶部,所述盖体20包括锁扣部221,所述锁扣部221能够与所述锅沿部11锁定接合。其中,如图3所示,盖体20可以包括内盖22和安装在内盖22上的盖板21,盖板21封盖内锅10的顶部开口,锁扣部221设置在内盖22上,内锅10的顶部开口和盖板2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0。

经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内锅10承受最大作用力的位置是与锁扣部221接合的锅沿部11,因此锅沿部11需要较大的抗拉强度,而侧壁部12仅承受周向拉力,抗拉强度不需要太高。因此,为满足所需承受的最大压强,只需将锅沿部11设计为具有足够的厚度以具有所需的抗拉强度即可。例如,对于承受70kPa的内部烹饪压力的内锅10来说,无需将内锅10(以铝质的内锅10为例)的整个壁厚设置为3.5mm,只需在保证锅沿部11的厚度达到3.5mm即可。

因此,通过将受力要求不高的侧壁部12的厚度设计为小于受力较大的锅沿部11,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0能够在确保安全使用的同时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外,侧壁部12的厚度较小,对成型模具的磨损也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0的成本较低。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锅沿部11和所述侧壁部12通过第一过渡部14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14的厚度从上向下逐渐减小,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14来连接锅沿部11和侧壁部12,可以避免内锅10的厚度的突变,同时便于成型和保持良好的外观。

另外,为不影响内锅10内部的使用和维护,所述内锅10从所述锅沿部11到所述侧壁部12的内壁为平滑表面,例如使内锅10从锅沿部11到侧壁部12的内壁为圆柱面。为便于成型,所述第一过渡部14的外壁为从上向下渐缩的锥形,换言之,通过改变第一过渡部14的外壁的位置来达到厚度逐渐减小的效果。为实现平缓过渡,如图1所示,第一过渡部14的锥形的母线与中心线的夹角α可以为10-70°,中心线即是内锅10的中心轴线。

另外,所述内锅包括把手15,以便移动。优选地,所述侧壁部12的靠近所述第一过渡部14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把手15的安装部121,由此,可以利用第一过渡部14作为安装把手15时的定位基准,在安装把手15时,操作人员只需将把手15抵靠在第一过渡部14上即可大致将把手15定位到对应安装部121的位置。其中,安装部121可以为安装孔或安装槽等。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部13的厚度可以大于所述侧壁部12的厚度,以便通过底部13承重。另外,底部13的厚度较大,可以有利于内锅10成型。例如在拉伸成型时,通常是通过模具压住底部13进行拉伸,底部13的厚度足够,可以确保拉伸成型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侧壁部12和所述底部13通过第二过渡部16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部16的厚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通过第二过渡部16连接侧壁部12和底部13,可以避免内锅10的厚度的突变,同时便于成型和保持良好的外观。

另外,为不影响内锅10内部的使用和维护,所述内锅10从所述侧壁部12到所述底部13的内壁为平滑表面,例如使内锅10从锅沿部11到底部13的内壁为圆柱面。为便于成型,所述第二过渡部16的外壁为从上向下渐扩的锥形,换言之,通过改变第二过渡部16的外壁的位置来达到厚度逐渐增大的效果。

根据所需满足的使用要求(例如,所需承受的内部烹饪压力),可以设计锅沿部11、侧壁部12和底部13的厚度。优选地,所述锅沿部11的厚度可以为3-5mm,所述侧壁部12的厚度可以为1.5-2mm,所述底部13的厚度为3-5mm。

另外,为便于成型,所述锅沿部11和/或所述侧壁部12的厚度恒定。当然,在锅沿部11的厚度或者侧壁部12的厚度不恒定的情况下,锅沿部11的厚度大于侧壁部12的厚度指:锅沿部11的最小厚度大于侧壁部12的最大厚度。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锅沿部11的厚度t1恒定为3.5mm,侧壁部12的厚度t2恒定为1.8mm,底部13的厚度t3恒定为3mm。

为便于内锅10的制作,可以使用高可塑性的材料制作内锅10。优选地,所述内锅10为铝质(例如纯铝、铝合金等)金属板拉伸成型的一体件。由于铝质材料基本不导磁,为用于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所述底部13可以压合有导磁片17。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是各种适当形式,例如压力锅、压力饭煲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本实用新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