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125发布日期:2019-04-05 19:5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吸尘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持式吸尘器以其轻便、能够适应各种狭窄的清洁区域而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公开号为CN10549630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主机、进风口、出风口、与主机相连的旋风分离器以及为该吸尘器供电的电源,主机后端设置有供用户手持该吸尘器的手柄,由于手柄位于该吸尘器的后侧位置,因此整个吸尘器的重心在手柄的前侧位置,用户手持该吸尘器进行吸尘作业时,由于该吸尘器的重心前移,用户想要清洁室内上方区域时,需要托举整个吸尘器,使用起来比较费力,操作不便。

公开号为CN10583224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真空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主机、连接管和地刷,主机、连接管和地刷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主机与连接管两者的连接顺序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进行改变,形成两种使用状态,在第一种使用状态下,主机、连接管和地刷顺次连接;在第二种使用状态下,连接管、主机和地刷顺次连接。该吸尘器通过各个组件之间的可拆卸、各种自由组合连接的方式,在一个机型上实现多种结构组合,由于这样的结构在清洁高处和地面时,为了使得机体重心可调,需要将机体的各个组件重新拆卸组装,使用起来不是很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更加便捷的手持式吸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

吸头,所述的吸头上设置有用于吸入灰尘的吸尘口;

支撑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杆本体,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部能够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的吸头上;

手柄,供用户在操纵吸尘器时握持,所述的手柄固定安装在所述的支撑杆的第二端部;

吸尘器主机体,包括具有旋风分离室的尘桶、设置在所述的尘桶上的进风口、用于产生抽吸真空力的真空风机以及为所述的真空风机供电的电源,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安装在所述的杆本体上并且能够沿所述的杆本体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的吸头与所述的进风口之间设置有一进风管道,至少有部分所述的进风管道由能够伸缩的柔性伸缩管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柔性伸缩管能够沿着所述的杆本体的延伸方向伸缩。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至少有部分所述的柔性伸缩管位于所述杆本体的外部并且与所述的杆本体相平行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至少有部分所述的支撑杆的内部为中空结构,至少有部分所述的柔性伸缩管被收纳在所述的支撑杆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吸头包括能够在地面上移动的吸头本体以及与所述的吸头本体相转动设置的转接头,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部安装在所述的转接头上,所述的转接头上设置有一与所述的吸尘口相连通的连接口,所述柔性伸缩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的连接口相接。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为: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

吸头,所述的吸头上设置有用于吸入灰尘的吸尘口;

支撑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杆本体,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部能够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的吸头上;

手柄,供用户在操纵吸尘器时握持,所述的手柄固定安装在所述的支撑杆的第二端部;

吸尘器主机体,包括具有旋风分离室的尘桶、设置在所述的尘桶上的进风口、用于产生抽吸真空力的真空风机以及为所述的真空风机供电的电源,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安装在所述的杆本体上并且能够沿所述的杆本体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的杆本体为空心杆并且在其内部设有一与所述的吸尘口相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的杆本体在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通所述流体通道的第一开口、在靠近所述的第二端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通所述流体通道的第二开口;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的进风口相接,所述的流体通道、第一开口、所述的进风口依次相连通,所述的第二开口被关闭;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的进风口相接,所述的流体通道、第二开口、所述的进风口依次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开口被关闭。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与所述的杆本体之间设置有弹力回复机构,使得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打开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吸尘器主机体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使得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打开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一阀门与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所述的第二阀门与所述的杆本体之间设置有弹力回复机构,使得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打开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一阀门与所述的杆本体之间设置有弹力回复机构,所述的第二阀门与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使得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的吸尘器主机体位于所述的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的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的第二阀门处于打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本案中,由于该吸尘器的吸尘器主机体沿杆本体的延伸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杆上,使得用户在使用该吸尘器进行清洁作业时,机体能够从支撑杆的第一端部移动至第二端部,便于用户自由调整该吸尘器的重心,用户使用起来更加省力,操作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一;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一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二;

附图3为本实施例二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一;

附图4为本实施例二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二;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三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一;

附图6为本实施例三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主视示意图二;

附图7为附图5的局部放大图A;

附图8为附图5的局部放大图B;

附图9为本实施例三中的手持式吸尘器的连杆机构示意图;

其中:100、手持式吸尘器;1、吸头;11、吸头本体;111、吸尘口;12、转接头;121、连接口;2、支撑杆;21、第一端部;22、第二端部;23、杆本体;231、第一开口;232、第二开口;233、第一阀门;234、第二阀门;235、弹力回复机构;236、连杆机构;3、手柄;4、吸尘器主机体;41、尘桶;411、旋风分离室;42、进风口;43、真空风机;44、电源;45、进风管道;451、柔性伸缩管;46、流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与附图1中所示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相对应,“前”、“后”为附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

如附图1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它包括吸头1、支撑杆2、手柄3、吸尘器主机体4。吸头1包括能够在地面上移动的吸头本体11以及与吸头本体11相转动设置的转接头12,吸头本体1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吸入灰尘的吸尘口111,转接头12上设置有一与吸尘口111相连通的连接口121。支撑杆2包括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以及在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之间延伸的杆本体23,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能够转动的连接在吸头1上,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可以在清洁室内较为狭窄的区域内进行吸尘作业。手柄3可供用户在操纵该吸尘器100时握持,手柄3固定安装在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上。吸尘器主机体4安装在杆本体23上并且能够沿杆本体23滑动,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吸尘器主机体100可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以调节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吸尘器主机体4具有靠近第一端部21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靠近第二端部22的第二工作位置,例如,当用户欲清洁室内地面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位置,使得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吸头1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将更加省力;当用户欲清洁室内上方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位置,使得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更便于操作位于吸尘器前端的吸头1。吸尘器主机体4包括具有旋风分离室411的尘桶41、设置在尘桶41上的进风口42、用于产生抽吸真空力的真空风机43以及为真空风机43供电的电源44。转接头12的连接口121与进风口42之间设置有一进风管道45,进风管道45由能够伸缩的柔性伸缩管451构成,柔性伸缩管451位于杆本体23的外部、与杆本体23相平行设置并且能够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伸缩。尘桶41呈透明状,因此用户在使用该手持式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可以查看尘桶41内的灰尘是否积满,便于及时清空尘桶41。

如附图2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此时的吸尘器100即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柔性伸缩管451沿支撑杆2的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被拉伸,吸尘器主机体4位于靠近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位置,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将更容易清洁室内上方区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与附图3中所示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相对应,“前”、“后”为附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

如附图3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它包括吸头1、支撑杆2、手柄3、吸尘器主机体4。吸头1上设置有用于吸入灰尘的吸尘口111。由于用于吸尘的管道设置在支撑杆2的内部,因此,支撑杆2可以做成内部为中空结构的空心杆,也可以只是在支撑杆2的内部开设部分空腔,将用于吸尘的管道设置在该空腔内。支撑杆2包括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以及在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之间延伸的杆本体23,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能够转动的连接在吸头1上,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可以在清洁室内较为狭窄的区域内进行吸尘作业。手柄3可供用户在操纵该吸尘器100时握持,手柄3固定安装在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上。吸尘器主机体4安装在杆本体23上并且能够沿杆本体23滑动,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吸尘器主机体100可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以调节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吸尘器主机体4具有靠近第一端部21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靠近第二端部22的第二工作位置,例如,当用户欲清洁室内地面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位置,使得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吸头1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将更加省力;当用户欲清洁室内上方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位置,使得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更便于操作位于吸尘器前端的吸头1。吸尘器主机体4包括具有旋风分离室411的尘桶41、设置在尘桶41上的进风口42、用于产生抽吸真空力的真空风机43以及为真空风机43供电的电源44。吸头1与进风口42之间设置有一进风管道45,进风管道45由能够伸缩的柔性伸缩管451构成,柔性伸缩管451被收纳在支撑杆2的内部,柔性伸缩杆451能够沿着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自由伸缩,因此,这样的结构整体更加美观。尘桶41呈透明状,因此用户在使用该手持式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可以查看尘桶41内的灰尘是否积满,便于及时清空尘桶41。

如附图4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此时的吸尘器100即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柔性伸缩管451在支撑杆2的内部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被拉伸,吸尘器主机体4位于靠近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位置,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将更容易清洁室内上方区域。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与附图5中所示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相对应,“前”、“后”为附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

如附图5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它包括吸头1、支撑杆2、手柄3、吸尘器主机体4。吸头1上设置有用于吸入灰尘的吸尘口111。支撑杆2包括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以及在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之间延伸的杆本体23。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能够转动的连接在吸头1上,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可以在室内较为狭窄的区域内进行吸尘作业。由于灰尘被吸头1吸入后,灰尘从支撑杆2内部流过,因此,支撑杆2可以做成内部为中空结构的空心杆,也可以只是在支撑杆2的内部开设部分用于流通气流的空腔,并且在支撑杆2的内部或者该空腔内设有一与吸尘口111相连通的流体通道46,杆本体23在靠近第一端部21的位置处开设有连通流体通道46的第一开口231、在靠近第二端部22的位置处开设有连通流体通道46的第二开口232。手柄3可供用户在操纵该吸尘器100时握持,手柄3固定安装在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上。吸尘器主机体4安装在杆本体23上并且能够沿杆本体23滑动,因此,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吸尘器主机体100可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以调节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因此,吸尘器主机体4具有靠近第一端部21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靠近第二端部22的第二工作位置,例如,当用户欲清洁室内地面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一端部21位置,吸尘器主机体4带动第一阀门233打开,进而第一开口231与进风口42相接,使得流体通道46、第一开口231、进风口42依次相连通,第二阀门234由于受到弹力回复机构235的作用,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第二开口232被关闭,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吸头1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将更加省力;当用户欲清洁室内上方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将移动至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位置,吸尘器主机体4带动第二阀门234打开,进而第二开口232与进风口42相接,使得流体通道46、第二开口232、进风口42依次相连通,第一阀门233由于受到弹力回复机构235的作用,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第一开口231被关闭,该吸尘器100的重心主要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时,更便于操作位于吸尘器前端的吸头1。吸尘器主机体4包括具有旋风分离室411的尘桶41、设置在尘桶41上的进风口42、用于产生抽吸真空力的真空风机43以及为真空风机43供电的电源44。尘桶41呈透明状,因此用户在使用该手持式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可以查看尘桶41内的灰尘是否积满,便于及时清空尘桶41。

如附图6所示的手持式吸尘器100,此时的吸尘器100即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二开口232与进风口42相接,流体通道46、第二开口232、进风口42依次相连通,第一开口231被关闭,吸尘器主机体4位于靠近支撑杆2的第二端部22位置,吸尘器100整体的重心落在手柄3处,用户手持该吸尘器100将更容易清洁室内上方区域。

如附图7、8所示,第一开口231处设置有第一阀门233,第二开口232处设置有第二阀门234,第一阀门233、第二阀门234分别与杆本体23之间设置有弹力回复机构235,弹力回复机构235包括设置在杆本体23上的回位弹簧,该回位弹簧沿杆本体23的延伸方向伸缩并且回位弹簧的自由端位于吸尘器主机体4的滑动路径上,使得当吸尘器主机体4滑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时,进而第一阀门233压缩回位弹簧并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门234受到回位弹簧的张紧力而处于关闭状态;当吸尘器主机体4滑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一阀门233受到回位弹簧的张紧力而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门234压缩回位弹簧并处于打开状态。

如附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阀门233、第二阀门234分别与杆本体23之间设置弹力回复机构235,弹力回复机构235主要由弹簧或拉簧等弹性件构成,由于弹簧等弹性件损坏而导致弹力回复机构235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进而第一、二阀门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第一、二阀门之中至少有一个处于非正常打开状态,例如,当用户欲清洁地面区域时,吸尘器主机体4滑动至第一端部21位置,第一阀门233打开,第一阀门234由于弹力回复机构235的损坏而处于非正常的打开状态,因此,导致有部分灰尘从第二开口232处逸出至外界环境中,用户也就无法使用该吸尘器正常进行清洁作业。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缺陷,在第一阀门233、第二阀门234以及吸尘器主机体4之间可以设置连杆机构236,使得第一阀门233、吸尘器主机体4、第二阀门234三者之间产生联动,使得当主机体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一阀门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吸尘器主机体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当然,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阀门与杆本体23之间设置弹力回复机构235,另一个阀门与吸尘器主机体4之间设置这样的连杆机构236。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