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0926发布日期:2019-07-13 08:2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饭煲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大。目前,电饭煲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煮干饭或稀饭,一般家庭有老有少,各自的口味不同,各自喜欢不同的食物和烹饪风味;如果希望餐桌上既有干饭又有稀饭,那我们必须用两个锅来煮,这样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资源。如果用一个锅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煮干饭又能煮稀饭,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常用的蒸笼包括侧板和蒸板,该侧板和蒸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使用时,蒸笼放置于电饭煲内胆的开口边缘上,食物或盛装食物的餐具放置于蒸笼内。

中国专利201010275063.X公开了一种新型电饭煲蒸笼,包括笼圈、与笼圈匹配的蒸隔热板和把手,蒸隔热板固定连接于笼圈的中部且与其开口平行,把手的外表面设有数条防滑凸棱。

中国专利201710114565.6公开了一种一体式多用鸳鸯电饭煲,包括煲体,煲体内设有一隔离层,隔离层将煲体分为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垫,第二容置空间下方设置有第二加热垫;第一容置空间上方设置有第一盖体,第二容置空间上方设置有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接触处均设置有蒸汽通道,使得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连通,蒸汽通道上设置有蒸汽阀板以控制蒸汽通道的连通与阻塞。

中国专利201620679929.6公开了一种双发热管发热盘及含有其的电炖锅,双发热管发热盘包括外侧发热管和内侧发热管,外侧发热管设置内侧发热管的外侧,外侧发热管和内侧发热管分别独立控制,且功率不同,其中外侧发热管的功率与内侧发热管的功率的比例关系在1/4-1/2之间。

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

1、不能在同一个电饭煲中产生不同的热源,容易导致盘体之间热量的交换,不能适应需要不同温度烹饪的需求;

2、仅仅将锅胆隔开,不能实现隔热效果,两个腔体之间的热量进行传递,造成不同的食物用相同的温度制作,影响口味

3、食物或盛装食物的餐具在放入蒸笼或者从蒸笼中取出时,取放操作较为不便,经常会造成食物倾洒,甚至烫伤用户;

4、蒸笼的使用高度不可以调整,使用的局限性很大,不能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且不同腔室温度可调的一室双胆式电饭煲,成了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其结构简单,一室双胆式设计,可以一次性烹饪不同的食物,提高烹饪的效率;发热效果好;设置高度可调节的蒸笼,拿取方便,使用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其包括:

电饭煲体,其设有保温罩;

隔热锅胆,其设置于保温罩的内部;隔热锅胆的底部设有隔热槽,隔热槽凹向隔热锅胆的内部;

隔热板,其设置于隔热锅胆的内部;隔热板对应隔热槽设置;隔热板将隔热锅胆分成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

发热盘,其设置于电饭煲体的底部;发热盘包括盘体、发热管,发热管设在盘体上;盘体上设有隔热区、第一盘体、第二盘体,隔热区对应隔热槽,第一盘体对应第一容纳腔,第二盘体对应第二容纳腔;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相对设置于隔热区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中,分别通过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实现对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中食物的加热,其中,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之间个隔热槽,减少了热量的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饭煲进一步包括升降蒸笼,升降蒸笼包括笼体、升降导轨;升降导轨设在隔热板上;升降导轨上设有用于调节笼体位置的多个卡位件;笼体连接卡位件。本方案中,笼体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蒸笼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糖尿病病人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笼体的侧壁上设有凹向笼体的空腔,空腔设有限位件,限位件与空腔的内侧壁形成限位槽;限位槽对应卡位件设置;限位件与卡位件卡合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卡位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沿连接板的侧边向外延伸,第二卡接部设在第一卡接部靠近隔热板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呈L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导轨还设有挂扣件和定位件,挂扣件设在升降导轨的上端;定位件设在升降导轨的下端。本方案中,挂扣件与隔热板扣合连接,使用时间用来固定升降蒸笼整体的位置,使用完毕之后,可以轻松的取下,方便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笼体的底部设有若干通孔,笼体的上端开口,其上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向外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空腔的上端开口大于空腔的下端开口;空腔的内侧壁自下而上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导轨与隔热板相接触的侧面上设有多个凹槽,相邻的凹槽之间设有定位面。设置凹槽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便于使用人体手持,另一方面提高整体的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发热管有两个,其上设有温度传感器,两个发热管分别设置于第一盘体、第二盘体。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的温度,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的温度和加热的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盘体为一体式结构,隔热区上设有多个隔热孔,隔热孔呈带状排布;隔热孔的数目为4-10个,其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热槽为一字形结构,隔热板为一字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盘体为一体式结构,隔热区上设有条形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盘体为分体式结构,隔热区上设有条形缝隙,条形缝隙将盘体分成分离的第一盘体、第二盘体。本方案中,第一盘体、第二盘体之间相互不接触,从而隔绝热量的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热锅胆的底面为凹向隔热锅胆内部的弧形面,盘体的上表面对应弧形面设置。弧形面的设置,可以更好的烹饪食物,受热更加均匀,口感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热锅胆上设有隔热提手,隔热提手可拆卸地设在隔热锅胆的侧壁外;隔热提手的数目为两个,两个隔热提手相对设置。设置隔热提手的目的在于,方便取出隔热锅胆,避免温度过高时对人体的烫伤等现象,也避免了需要取出锅胆时间,需要长时间等待带来的麻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热板的顶部低于隔热锅胆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过设置相互隔离的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实现对隔热锅胆中食物的烹饪,一方面减少了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之间热量的传递,另一方面实现了分别对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控制,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烹饪。

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卡位件,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限位件与不同高度的卡位件配合,以调整笼体的高度,不同的食物需要的热量和加热时间不同,调整笼体的高度,使蒸笼接受的热量不同,能够更好的把握食物的蒸煮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加热均匀,减少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之间的传递;一室双胆式设计,可以一次性烹饪不同的食物,提高烹饪的效率,节约资源,电饭煲整体的实用性能强;

2、第一盘体、第二盘体上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分别对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控制,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烹饪;

3、笼体固定稳定,拿取方便,笼体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使用便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隔热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升降蒸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升降导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一室双胆式电饭煲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室双胆式电饭煲,如图1-8所示,其包括:电饭煲体1、隔热锅胆2、发热盘3、保温罩4、升降蒸笼5、控制器6。

其中,保温罩4设在电饭煲体1中,隔热锅胆2设在保温罩4的内部;控制器5设在电饭煲体1的底部。电饭煲体1外设有半圆形提手11,其铰接于电饭煲体1。

隔热锅胆2的底部设有隔热槽21,隔热槽21凹向隔热锅胆2的内部,隔热锅胆2的内部设有隔热板22,隔热板22设在隔热锅胆2的中间位置,隔热板22的顶部低于隔热锅胆2的顶部,隔热板22的底部对应隔热槽21设置;隔热板22将隔热锅胆2分成第一容纳腔23、第二容纳腔24,第一容纳腔23、第二容纳腔24的容积相等。

隔热锅胆2的开口处向外延伸的锅沿25,锅沿25为环形结构;在锅沿25的下方设有隔热提手26,隔热提手26的数目为两个,两个隔热提手26相对设置于隔热锅胆2的侧壁上。

隔热锅胆2的底面为凹向隔热锅胆2内部的弧形面27,相应的,发热盘3也为弧形结构,隔热锅胆2的底面和发热盘3贴合;弧形面27与隔热锅胆2的侧壁之间设有圆角。

发热盘3设置于电饭煲体1的底部;发热盘3包括盘体31、发热管(图中未示),盘体31上设有隔热区32、第一盘体33、第二盘体34,第一盘体33对应第一容纳腔23,第二盘体34对应第二容纳腔24;第一盘体33、第二盘体34相对设置于隔热区32的两侧;发热管设在盘体31上,发热管有两个,两个发热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5、第二温度传感器36,两个发热管分别设置于第一盘体33、第二盘体34;隔热区32对应隔热槽21设置。

盘体31为一体式结构,隔热区32上设有多个隔热孔321,隔热孔321呈带状排布;隔热孔321的数目为6个,其间隔设置。

升降蒸笼5包括笼体51、升降导轨52;升降导轨52设在隔热板22上,笼体51的高度可以调节,其设在升降导轨52上。

笼体51的侧壁上设有凹向笼体51的空腔511,空腔511设有限位件512,限位件512与空腔511的内侧壁形成限位槽513;空腔511的上端开口大于空腔的下端开口;空腔511的内侧壁自下而上倾斜设置;笼体51的底部设有若干通孔514,笼体51的上端开口,其上设有翻边结构515,翻边结构515向外延伸。

升降导轨52上设有12个卡位件521,12个卡位件521分别相对设置于升降导轨52的两侧,位于升降导轨52同侧的卡位件521间隔设置;卡位件5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卡接部522、第二卡接部523;第一卡接部522沿升降导轨52的侧边向外延伸,第二卡接部523设在第一卡接部522靠近隔热板22的一侧。第一卡接部522、第二卡接部523呈L形设置。

升降导轨52上的上端设有挂扣件524,升降导轨52的下端设有定位件525,挂扣件524上设有扣板526,扣板526与升降导轨52本体分别设在隔热板22的两侧,从而使其固定在隔热板22上。

升降导轨52与隔热板22相接触的侧面设有多个凹槽527,相邻的凹槽527之间设有定位面528;升降导轨52与笼体51相接触的一侧设有沟槽529,沟槽529竖直设置,其数目为两个。

本实施例中,限位槽513对应第一卡接部522设置;限位件512与第二卡接部523卡合连接。通过限位件512与不同的卡位件521连接,实现调节笼体51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隔热板22为一字形结构,隔热槽21为一字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隔热槽21的深度为10mm,隔热槽21的宽度为8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9-10所示,隔热板61为S形结构,隔热槽62为S形结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盘体7为一体式结构,盘体7上的隔热区71上设有条形凹槽71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2所示,盘体8为分体式结构,盘体8上的隔热区81设有条形缝隙811,条形缝隙811将盘体8分成分离的第一盘体82、第二盘体83。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进,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同等改进,应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