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3611发布日期:2019-05-22 02:2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制动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尤其涉及能够用于使升降绳的移动适当地进行减速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存在通过使绳移动而使遮蔽部件打开或闭合的遮蔽装置。在这种遮蔽装置中,存在具备使绳的移动减速的制动装置且能够使遮蔽部件打开或闭合的趋势减弱的类型。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制动装置(brake装置):即,适用于通过拉拽绳而上拉遮蔽部件并利用遮蔽部件的自重而使该遮蔽部件下降的遮蔽装置,并且,通过可动滑轮(夹持体)接近固定滑轮而对升降绳的移动速度进行抑制的制动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0950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可动滑轮为外周面上刻设有滚花的构成。但是,在利用滚花夹持多根绳的构成中,会发生由于绳之间的直径的尺寸误差而发生无法适当地夹持的绳,其结果是存在遮蔽部件发生倾斜的情况。另外,也存在由于金属制的滚花而导致绳磨损这一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的制动装置。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绳的磨损的制动装置。技术实现要素: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其是对绳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有夹持所述绳的夹持体,所述夹持体具有一对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的与所述夹持部件中的另一个夹持部件相对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弹性体。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夹持体中使用弹性体,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并且抑制升降绳的磨损。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优选:所述弹性体的硬度为80度以上。优选:所述弹性体的硬度为90度以上且95度以下。优选:所述弹性体由聚氨酯橡胶形成。优选:所述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具有轴芯和将所述轴芯的外周面包覆的包覆部件,所述包覆部件的整体由所述弹性体构成。优选:所述轴芯具有摩擦增强部,该摩擦增强部增强所述轴芯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优选:所述摩擦增强部是对所述轴芯的表层部进行粗化而得到。优选:所述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具有轴芯和将所述轴芯的外周面包覆的包覆部件,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包覆所述轴芯的外周面的内侧部件,所述弹性体以包覆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式而设置。优选:所述内侧部件由树脂构成。优选:所述一对夹持部件是一对辊。优选:所述一对辊中的至少一个辊具有轴芯和由橡胶形成且包覆所述轴芯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橡胶辊部,并且构成为所述橡胶辊部的直径与所述轴芯的直径之比为2.0~3.2。优选:所述一对辊中的另一个辊为树脂制。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的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张力传递部件,其将绳的移动以旋转运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该张力传递部件具有轴芯和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安装于该轴芯且随着所述绳的移动而旋转,所述夹持部件由弹性体构成。优选:所述弹性体由聚氨酯橡胶形成。优选:所述轴芯具有摩擦增强部,该摩擦增强部增强所述轴芯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优选:所述摩擦增强部是通过对所述轴芯的表层部进行粗化而得到。优选:所述摩擦增强部形成于所述轴芯的圆周面上的、比安装所述夹持部件的范围短的范围中。优选:所述摩擦增强部形成为下述(a)~(c)中的任一构成:(a)从所述轴芯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b)所述摩擦增强部是形成于所述轴芯的圆周面上的槽;(c)在所述轴芯的轴向中央部附近形成的膨出部。优选:具有所述(b)构成,并且所述槽在所述轴芯的圆周面上沿轴向延伸。优选:具有所述(b)构成,并且所述槽在所述轴芯的圆周面上沿整个圆周方向形成。优选:在所述夹持部件的轴向的至少一端侧设有降低摩擦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从与图2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图5是表示图3的托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托架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拆除图7的张力传递辊、空转辊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的动作的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的张力传递辊的轴芯以及橡胶辊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是从前方上侧观察的图,(b)是从后方上侧观察的图。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c)是左侧视图。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图15是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拆除壳体10a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图16是从图15中进一步拆除滑块20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橡胶辊部32、滑块20以及小齿轮5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并且是从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且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的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图19是图13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图20是图14的(a)中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图21是使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制动装置1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b)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且通过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c)是从(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图22是表示与图21对应的滑块20的移动状态的图。图2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本发明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的上梁的模式图。图24是图23的制动装置的离心调速器的内部的模式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的张力传递辊30的模式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轴芯31的摩擦增强部31f的图,其中,(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b)表示变形例。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轴芯31的变形例涉及的摩擦增强部31f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轴芯31的另一变形例涉及的摩擦增强部31f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的轴芯31、橡胶辊部32、小齿轮50以及环状部件33、34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1、第一实施方式1-1<制动装置>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是将运动转换部dt与阻力施加部ra沿前后方向连接而成。在此,如图1所示,将从阻力施加部ra至运动转换部dt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而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但是,上述方向是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而使用的方向,并非意指制动装置的使用状态呈上述方向。1-2<运动转换部dt>运动转换部dt具备形成框体的一部分的基座70、和固定在基座70上并形成框体的另一部分的盖部10。基座70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其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盖部10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比基座70小的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与顶壁部11的整个外周连接并从顶壁部11朝向下侧延伸的侧壁部12,与侧壁部12的下侧的边缘、即顶壁部11侧的相反侧的边缘连接的凸缘部13,以及与凸缘部13连接的固定用支柱18。侧壁部12的前侧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4a~14c。另外,侧壁部12的后侧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5a~15c,多个引导孔15a~15c与多个引导孔14a~14c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置。这些引导孔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的孔,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也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b和引导孔15b中,还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c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也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上述引导孔的组合中分别插入绳cd。另外,图1、图2中示出在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插入虚线表示的绳cd的状态。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是形成为槽状的开口。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并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侧,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另外,第二顶壁槽17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形状,且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凸缘部13是从侧壁部12朝向外周侧延伸的部位,其外周的形状和大小与基座70的外周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螺纹孔13h。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连接有固定用支柱18。固定用支柱18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该螺纹孔与形成于凸缘部13上的螺纹孔13h相贯通。而且,如图1、图2所示,固定用螺丝s1经由基座螺合在固定用支柱18中,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另外,通过利用连接用螺丝s2将连接板cp固定在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上,从而将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相互固定。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1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从与图2基本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如图3、图4所示,盖部10内收纳有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一方的张力传递辊30、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的空转辊40、以及保持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托架20(也称为“滑块20”。以下,使用滑块20这一术语进行说明)。另外,利用由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构成的一对夹持部件,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体。图5是表示滑块20的立体图。如图3~图5所示,滑块20具有顶壁部21、与顶壁部21连接的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24、以及与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24分别连接的底壁部23。顶壁部21呈在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形成有一对槽的形状。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分别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且相互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部23的形状与顶壁部21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当然也可以将底壁部23和顶壁部21形成为不同形状。因此,底壁部23上也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的一对槽,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底壁槽28和第二底壁槽29。第一底壁槽28与第一顶壁槽2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第二底壁槽29与第二顶壁槽27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另外,也可以将第一顶壁槽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未开槽至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的侧面的孔。该情况下,通过将轴芯31或轴芯41插入该孔中而组装部件。后侧壁部22上形成有贯通孔25。贯通孔25在后侧壁部2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后侧壁部22。孔的形状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贯通孔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的外侧面形成的非贯通孔22h。非贯通孔22h呈大致圆形的形状。另外,非贯通孔22h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插入螺旋弹簧sp时不会凹陷的结构,便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各个非贯通孔22h内分别插入有螺旋弹簧sp,并且,螺旋弹簧sp的一端从非贯通孔22h突出。另外,图4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非贯通孔22h突出的部分。前侧壁部24的宽度为顶壁部21和后侧壁部22的宽度的一半以下。因此,滑块20中夹在顶壁部21与后侧壁部22之间的前侧壁部24的横向区域大幅开口。如上形状的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盖部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滑块2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小于盖部10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因此,当将滑块20配置在盖部10的空间内时,滑块20的顶壁部21和底壁部23的侧面在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与内壁面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0相对于盖部1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盖部10的引导孔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与贯通孔25彼此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25是用于使绳cd穿过滑块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0与盖部10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0能够相对于盖部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0的后侧壁部22的非贯通孔22h突出的螺旋弹簧sp推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因此,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0呈位于前方侧且被推压在侧壁部12的形成有引导孔14a~14c一侧的内壁上的状态。1-2-1<张力传递辊30>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滑块2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具备金属制的轴芯31和将轴芯31的外周面覆盖的圆筒状的橡胶辊部32(权利要求中的包覆部件)。在此,如图26中的(a)所示,在轴芯3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对表层部进行了粗化而得到的摩擦增强部31f,从而增强与橡胶辊部32之间的摩擦力。表层部的粗化优选通过经由喷砂加工实施细微的划痕而进行。该细微的划痕呈不规则地形成,如图26中的(b)所示,可以将表层部形成为斜纹滚花状或网纹滚花状,或者将表层部形成为条纹状、点线状、虚线状、绉纹状等。另外,摩擦增强部31f优选设置在比配置橡胶辊部32的范围(参照图26的(a)中的l1)短的范围(参照图26的(b)中的l2),例如,优选在从被配置的橡胶辊部32所抵接的轴向两端部起至轴向内侧约0.5mm的部分,不对表层部进行粗化。而且,实施了喷砂加工的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通过嵌件成型而呈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但是,也可以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将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压入,另外,还可以利用任意的粘结剂进行粘接而构成。进而,也可以同时使用上述方法。橡胶辊部32由作为弹性体的橡胶形成。作为橡胶的具体材质,例如为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聚氨酯橡胶(pur)等,其中更优选聚氨酯橡胶(pur)。另外,使用经过滚花加工的不锈钢来代替橡胶辊部32的情况下,由于滚花会使绳cd产生磨损,因此无法获得绳cd的耐久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为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多根绳cd的构成,因此,当由于绳cd的磨损或者尺寸误差而导致多根绳cd的直径产生差异时,会导致夹持力产生差异。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具有橡胶辊部32,基于橡胶的弹性,能够防止绳cd的磨损。另外,在夹持多根绳cd的情况下,即使绳cd的直径存在尺寸误差,也能够以相同的夹持力夹持多根绳cd。橡胶的硬度优选设为80°以上。另外,橡胶的硬度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且95°以下。在此,橡胶硬度以通过杜罗回跳式硬度计(弹簧式橡胶硬度计)测定的jisk6253的a型(邵氏a)为基准。另外,橡胶辊部32的直径φ1(参照图10)优选为2.0mm~7.0mm,更优选为3.0mm~6.0mm,进一步优选为5.0mm~5.5mm。进而,橡胶辊部32的直径为5.5mm时的轴芯31的直径φ2(参照图10)优选设为2.0mm~2.5mm,更优选为2.5mm。另外,橡胶辊部32的直径与轴芯31的直径之比优选设为1.2~3.2,更优选设为1.5~2.9,进一步优选设为2.0~2.4。列举一例,当将轴芯31的直径设为2.5mm并将橡胶辊部32的直径设为5.5mm时,橡胶辊部32的直径与轴芯31的直径之比为2.2。另外,该情况下的橡胶辊部32的厚度t(参照图10)为1.5mm。另外,通过在确保橡胶辊部32的厚度的同时增加轴芯31的直径,从而能够使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接触面积增加并抑制盖部10及基座70的磨损。而且,当使轴芯31的直径增加时,轴芯31与橡胶辊部32的接触面积也増加,因此也能够抑制橡胶辊部32的磨损。1-2-2<空转辊40>空转辊40具备与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平行的金属制轴芯41、和将轴芯41的外周面覆盖的辊部42。因此,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与空转辊4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另外,与轴芯31同样地,在轴芯41的圆周面上也通过喷砂加工赋予细微的划痕从而将表层部进行粗化,以此作为摩擦增强部。另外,轴芯41和辊部42也通过嵌件成型以呈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但是,也可以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将轴芯41和辊部42压入,另外,还可以利用任意的粘结剂进行粘接而构成。进而,也可以同时使用上述方法。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径大于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的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周面为树脂制,呈摩擦系数高于平坦的金属面的状态。另外,轴芯41的两端部从辊部42露出。另外,与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同样地,空转辊40的辊部42也可以由橡胶形成,作为橡胶的种类,优选为与橡胶辊部32相同的聚氨酯橡胶(pur)。另外,辊部42的直径优选为2.0mm~6.5mm,更优选为3.0mm~6.0mm,进一步优选为5.5mm,另外,优选与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大致相同。1-2-3<夹持体>另外,如图3、图4所示,作为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被收纳在滑块20内。即,辊部32和辊部42夹在滑块20的顶壁部21与底壁部23之间。在该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一顶壁槽26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3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一底壁槽28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另外,在上述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顶壁槽27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4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底壁槽29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顶壁槽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沿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28中的张力传递辊30,能够相对于滑块20沿宽度方向移动,同样地,轴芯41可移动地嵌入第二顶壁槽27和第二底壁槽29中的空转辊40,能够相对于滑块20沿宽度方向移动。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空转辊40的辊部4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polyslider)等。另外,当以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如上所述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将滑块20收纳于盖部10的空间内时,如图1、图2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内,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内。1-2-4<传动齿轮50>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侧固定有小齿轮50。该固定通过压入等方式进行。因此,小齿轮5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另外,小齿轮50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相互分离能够配置滑块20的底壁部23的程度,在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下,小齿轮50位于滑块20的外部。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小齿轮50与滑块20的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等。1-2-5<基座70>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拆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基座70上形成有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均为槽状的开口。第一基座槽76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的形状相同,第二基座槽77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相同。1-2-6<齿圈60>基座70上配置有齿圈(ringgear)60。基座70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圆形的槽,齿圈60能够沿该圆形的槽进行转动。因此,齿圈60朝向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俯视齿圈60时,齿圈60的内周面的形状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即,在俯视齿圈60时,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圆弧中心与齿圈60的内周面的中心相互一致。另外,齿圈6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周齿轮61,齿圈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周齿轮62。即,上述内周面为内周齿轮61的基准圆。另外,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73。如图1、图2所示,该螺纹孔73中螺入有固定用螺丝s1,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固定用螺丝s1与盖部10的固定用支柱18螺合,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当如上所述将收纳有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滑块20收纳在盖部10内,并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并且,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内。进而,在该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二基座槽77内。另外,如上所述,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因此,即使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内移动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也维持啮合状态。在此,对于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必须使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整个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后述的图9所示,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至少前侧的一部分的形状一致,以使至少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啮合。1-3<阻力施加部ra>阻力施加部ra如上所述通过连接板cp与运动转换部dt连接。阻力施加部ra具备基座80、顶板83以及配置于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的齿轮82。另外,阻力施加部ra在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转矩施加部,从转矩施加部向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始终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旋转制动装置。作为旋转制动装置的构成,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齿轮82的外周所包围的区域内封装粘性油,当齿轮82旋转时,通过该粘性油的剪切阻力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另外,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在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离心式制动器。作为离心式制动器,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齿轮82的外周内设置有制动片,该制动片与齿轮82一同旋转且能够沿径向移动,当齿轮82以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旋转时,利用离心力而使制动片朝向外周侧移动,从而利用制动片与其他部件的摩擦力等而施加旋转阻力。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与运动转换部dt被连接的状态下,齿轮82与齿圈60的外周齿轮62啮合。因此,当齿圈60旋转时,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进行旋转,从而从齿轮82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制动装置bd的动作>接着,对制动装置bd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使绳cd处于丝毫未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挤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和滑块20,从而相对于盖部10而对滑块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当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也与滑块20同样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如上所述,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第一基座槽76与第二基座槽77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同样地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通过使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轴芯31嵌入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中的张力传递辊30与轴芯41嵌入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中的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可以理解为:与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张力传递辊3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可以理解为:与空转辊40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空转辊4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齿圈60的内周面在同心圆上,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能够持续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当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张力传递辊30被挤向空转辊40,从而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可以理解为:以将张力传递辊30挤向空转辊40的方式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另外,在绳cd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与绳cd的直径相对应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滑块20位于稍稍靠后的位置处。另外,当绳cd未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时,从盖部10的引导孔14a~14c插入夹具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或者,与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露出的轴芯31、从盖部10的第二顶壁槽17和基座70的第二基座槽77露出的轴芯41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从引导孔14a~14c朝向引导孔15a~15c插入绳cd。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bd的动作的图。从如上所述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起对绳cd施加张力,从而如图9中的箭头a所示使绳cd沿长度方向朝向前方移动。即,向前方拉拽绳cd。于是,利用螺旋弹簧sp的挤压力而使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进行旋转。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旋转时,如图9中的箭头b所示,小齿轮50也进行旋转,而且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的一侧(与上述小齿轮50旋转的旋转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移动。但是,在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而小齿轮50的该移动量很小。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移动时,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得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从而更加强力地夹持绳cd。此时,当通过张力传递辊3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而使滑块2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时,空转辊40沿着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接着,当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极限接近时,张力传递辊30持续旋转,但张力传递辊30的位置保持不动。因此,通过小齿轮50朝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而使齿圈60朝向箭头c方向进行旋转。在如上所述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始终被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当齿圈60进行旋转时,从阻力施加部ra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另外,在如上所述当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即使齿圈60开始旋转,暂时也不会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但是,当通过使绳cd快速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快速旋转从而使齿圈60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对齿圈60施加该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能够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能够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当向后方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向与上述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50也朝向与箭头b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因此,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因此,施加于绳cd上的制动力被解除,绳cd能够自由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小齿轮50朝向旋转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移动,通过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的移动而使滑块20也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空转辊40也朝向后方移动。当如此使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朝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适当地分离。1-5<效果>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具备:空转辊40,与空转辊40夹持绳cd且通过绳cd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而旋转的张力传递辊3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的小齿轮50,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周齿轮61的齿圈60,以及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并且,小齿轮50能够沿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当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被推向空转辊4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当朝向一方向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与小齿轮50一同随着绳cd的移动而旋转,通过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即,当对绳cd施加张力而使绳cd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绳cd通过其自身的张力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牢固地夹持在空转辊40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因此,当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拉拽绳cd时,绳cd被比不拉拽绳cd时更加强有力地夹持。因此,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接着,通过进一步拉拽绳cd,内周齿轮61与小齿轮50啮合的齿圈60进行旋转,从阻力施加部ra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被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如此,由于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且从齿圈60经由小齿轮50向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能够适当地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由于张力传递辊30具有由作为弹性体的橡胶构成的橡胶辊部32,因此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cd并且能够抑制绳cd的磨损。另外,在如上所述空转辊40随着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量,从而能够适当地夹持绳cd。而且,相较于一对滚轮仅一方移动的构成,由于构成为:作为夹持绳cd的夹持体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滑块20支撑,且相对于绳cd分别能够移动,因此,能够减小用于夹持绳cd所需的每一个滚轮的可动量,从而能够使绳cd的夹持稳定。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中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因此,即使在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而,即使在拉拽绳cd的初始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绳cd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滑动,从而能够将绳cd的张力适当地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啮合。而且,在外周齿轮62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啮合的情况下,齿圈60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该情况下,能够从开始拉拽绳cd起一直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能够通过更换旋转阻尼器而调节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另外,在外周齿轮62与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的情况下,当齿圈60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在开始拉拽绳cd时未对绳cd施加制动力,但是,当以规定的移动速度拉拽绳cd时,能够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更换离心式制动器而调节开始对绳cd施加制动力的绳cd的移动速度、或者施加于齿圈60的旋转阻力。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制动装置bd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制动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张力传递辊30作为夹持部件的一方,使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且具有与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的空转辊40作为夹持部件的另一方。但是,作为夹持部件的另一方,只要是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夹持绳cd且绳cd能够移动的部件,便不限定于空转辊40。例如,支柱也可以构成为表面易滑且不会旋转。例如,也可以是表面被加工平滑的金属构成的支柱。但是,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用空转辊40的情况下,即使绳cd上存在凹凸,也能够通过空转辊40的旋转而使空转辊越过该凹凸,从而能够抑制该凹凸卡住,因而是理想的。另外,夹持部件的另一方也可以为不移动的部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而夹持绳cd。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经由滑块20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朝向空转辊40推压张力传递辊30。但是,螺旋弹簧sp例如也可以直接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例如,可以考虑使用磁铁或导电弓结构的装置。另外,施力部件也可以不是螺旋弹簧sp。进而,也可以不设置如上的施力部件。但是,优选制动装置bd具备施力部件,以便开始拉拽绳cd时通过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适当地夹持绳cd。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如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基座70之间、或者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即,也可以将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该情况下,可以是例如阻力施加部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而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也可以不设置齿圈60的外周齿轮62。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使制动装置bd小型化。另外,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的情况下,阻力施加部被设置于不会妨碍张力传递辊30或空转辊40的移动的位置处。即,阻力施加部在上梁内能够垂直、水平、或倾斜地配置旋转轴。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和形成于盖部10上的第一顶壁槽16中,并且,与张力传递辊30共用旋转轴的小齿轮50沿着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但是,张力传递辊30和小齿轮50的移动限制构成也可以为其他构成。<日射遮蔽装置>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的主要构成包括: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绳102、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绳cd、框体106(上梁)、以及固定部件107。框体106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且通过固定部件107而被固定在墙壁等上。另外,框体106内配置有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部件101是呈折叠倾向的帘布,且通过将上端固定在框体106内而悬挂。一组升降绳102各自的一端部固定在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端、即下梁101a上。另外,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106内。而且,通过将各升降绳102进一步朝向框体106内引入,各升降绳102的一端部上升,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梁101a上升,由此使整个日射遮蔽部件101一边折叠一边上升。如图11所示,作为操作绳的绳cd以穿通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的状态与各升降绳10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升降绳102为两根,因此绳cd也为两根,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连接,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连接。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绳cd为两根,因此,例如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bd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另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bd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c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优选各根绳cd与升降绳102分别以不存在结扣或接缝的方式相连接。即,优选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由一根绳构成,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由一根绳构成。锁定部104根据绳cd的动作而使绳cd移动或锁定。例如,锁定部104被构成为:在竖直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当该竖直向下的拉力减小时将绳cd锁定,而在斜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即使该斜向下的拉力减小也不将绳cd锁定。制动装置bd在框体106内以图1所示的前方朝向升降绳102侧、后方朝向锁定部104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已完全下降的状态、即日射遮蔽装置100的闭合状态下,若向下拉拽一组绳cd,则是朝向图1所示的后方拉拽绳cd。此时,与空转辊40之间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在与绳cd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与图9中箭头b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50在齿圈60的内周朝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因此,能够以较小的阻力拉动绳cd。当拉拽绳cd时,与绳cd相连接的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内,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上升。另一方面,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尚未完全下降的状态下,以锁定部104未将绳cd锁定的状态放开绳cd。于是,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因此,升降绳102从框体106内被引出。因而,与升降绳102连接的绳cd被朝向制动装置bd的前方拉拽。于是,如使用图9所说明那样,对绳cd施加制动力。因此,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因为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破损等。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能够通过制动装置bd适当地对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的绳cd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施加制动力,因此,即使在例如如上所述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时,也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从开始下降时起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60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达到规定速度以上时抑制下降速度,而不会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刚开始下降时就抑制下降速度。另外,通过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安装制动装置bd,即使强力拉拽绳cd,也能够抑制绳cd快速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上升速度过快。进而,也可以设置多个作为制动器发挥作用的机构。例如,也可以叠加使用利用两个小齿轮50的制动器、和利用行星齿轮的制动器。由此,能够对绳cd的移动施加更加强有力的制动力。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不同的构成。例如,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设置为由帘布卷绕而成的卷帘,或者设置为多个板条升降的百叶窗。另外,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挽起式窗帘、百褶帘、上卷式帘(rollupscreen)、立式百叶窗、帘轨、折叠帘(accordioncurtain)、立式百褶帘、立式卷帘、板式窗帘等构成为通过使绳移动而打开或闭合遮蔽部件的所有遮蔽装置。<作用和效果>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1)由于利用由作为弹性体的橡胶构成的橡胶辊部32形成张力传递辊30,因此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cd并且抑制绳cd的磨损。(2)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实施例】以下列举出实施例用于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丝毫不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另外,以下示出的试验是通过将制动装置bd组装于如上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100中并使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从而对制动装置bd相对于绳cd的作用进行测定。<硬度选择试验>首先,为了选择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的适当的硬度,作为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利用硬度70°和硬度90°的聚氨酯橡胶(pur)进行了有关包括张力传递辊30的夹持体的夹持力、橡胶辊部32的耐久性、以及绳cd的耐久性(耐磨损性)的试验(参照表1)。在此,橡胶硬度以通过杜罗回跳式硬度计(弹簧式橡胶硬度计)测定的jisk6253的a型(邵氏a)为基准。另外,在试验中,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直径设为5.5mm,轴的直径分别设为2.5mm。另外,夹持的绳cd设为三根,因此,与图11不同,日射遮蔽装置100的升降绳102也是三根。另外,试验体的日射遮蔽部件101的尺寸设为w2000mm×h3000mm,除去框体106的产品重量设为约4kg。【表1】实施例1-1实施例1-2比较例评价项目pur70°pur90°sus(滚花)夹持力○○×辊的耐久性×◎◎绳的耐久性○○×表1的评价项目中,夹持力是用于判断三根绳cd是否被均等地夹持且张力传递辊30相对于绳cd的移动是否对三根绳cd均等地赋予制动力。具体而言,进行了以下试验:即,在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梁101a从最高位置下降到最低位置时,通过目视确认下梁101a是否维持着水平状态而下降这一试验。在五台样机的每一台中各进行100次该试验,并按照下述标准进行评价。○:在所有试验中,下梁101a均维持着水平状态而下降。×:在一次以上的试验中,下梁101a发生了倾斜。辊的耐久性是指:在张力传递辊30对绳cd施加制动力时,不仅在绳cd侧而且在辊侧也由于与绳cd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磨损,但是在施加了一定次数的制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磨损而导致的夹持力的降低。具体而言,进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梁101a在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之间升降的试验,根据对于下梁101a的下降施加制动力的次数,以下述标准进行了评价。◎:施加制动力的次数为2000次以上○:施加制动力的次数为500次以上且低于2000次×:施加制动力的次数低于500次绳的耐久性是用于评价因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绳cd的磨损。具体而言,通过目视确认进行了300次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梁101a在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之间升降的试验之后的绳的状态,并根据下述标准进行评价。○:未发生绳cd起毛,绳cd的中芯未露出。×:发生绳cd起毛或者绳cd的中芯露出。如表1的试验结果所示,与比较例的sus(不锈钢)相比,在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任一者的硬度下,夹持力和绳的耐久性均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辊的耐久性,硬度90°的pur比硬度70°的pur的耐久性强。因此,可以说更优选使用硬度90°的pur。<材质选择试验>接着,为了对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的材质进行选择,对于作为实施例2-1~实施例2-5的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聚氨酯橡胶(pur)和作为比较例的经过滚花加工的不锈钢(sus),进行了上述的夹持力和橡胶辊部32的耐久性以及绳cd的耐久性(耐磨损性)的试验(参照表2)。另外,实施例2~5的pur与硬度选择试验中的硬度90°的pur(实施例1-2)相同。另外,在试验中,橡胶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直径分别为5.5mm,轴的直径分别为2.5mm,夹持的绳cd设为三根,这与硬度选择试验中的条件相同。【表2】实施例2-1实施例2-2实施例2-3实施例2-4实施例2-5比较例评价项目nbrhnbrepdmpvcpursus(滚花)夹持力○○○○○△辊的耐久性×××○◎◎绳的耐久性○○○○○×如表2的试验结果所示,相比形成有滚花的sus的辊,实施例2-1~实施例2-5的橡胶辊部32的夹持力均得到了提高。另外,可知:对于绳的耐久性,相比sus的辊,实施例2-1~实施例2-5的橡胶辊部32也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关于辊的耐久性,相对于实施例2-1~2-3,实施例2-4的pvc和实施例2-5的pur的耐久性较高,其中pur的耐久性更高。因此,在实施例2-1~实施例2-5中,更优选使用实施例2-5的pur。2、第二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12~图22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是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相同,但其构成上存在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中,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设置于大致水平面上,但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在这一点上不同。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块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形成的张力传递辊30、由轴芯41和辊部42形成的空转辊40、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以及壳体10a的一部分构成运动转换部dt,平衡块34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垫圈241、基座70、以及壳体10a的一部分构成阻力施加部ra。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2-1<制动装置的整体构成>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构成的一对夹持部件相当于夹持绳的夹持体。另外,滑块20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块20。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设置有四个行星齿轮28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有八个平衡块340。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说明。2-1-1<排列部件200>如图13中的(a)、(b)所示,排列部件200是使绳cd穿过从而使绳cd的朝向变整齐的部件。另外,排列部件200是将多根绳cd整齐排列为同一朝向的部件。排列部件200例如可以由塑料等树脂形成。在此,如图13中的(a)所示,将箭头的方向分别设为前方、左侧、上方。即,将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设为前方,并以此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排列部件200构成为:在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大致正方体的框体200a的前方和后方分别形成有各两个供绳cd插入的大致矩形的插入部20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三根绳cd穿过插入部201和插入部201的上部,从而绳cd以沿上下方向呈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状态被一对夹持部件所夹持。2-1-2<壳体10a>接着,根据图12~图14以及图18中的(a)、(b)对壳体10a进行说明。壳体10a与基座70一同构成框体,其内部保持有: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形成的张力传递辊30、由轴芯41和辊部42形成的空转辊40、小齿轮50、轴芯31、垫圈241、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板片30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12所示的基座70一同构成制动装置1000的框体。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12所示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及平衡块340一同构成阻力施加部ra。如图18所示,壳体10a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前侧壁部12f,与前侧壁部12f和顶壁部11连接的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与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分别连接的后侧壁部12b,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3,与凸缘部13相连的圆筒部13c,以及与圆筒部13c相连的盖部112。前侧壁部12f和后侧壁部12b上形成有导向槽113。这两个导向槽11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该导向槽113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用的槽。在此,插入导向槽113中的绳cd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但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三根绳cd以沿纵向排列的方式穿通的例子(参照图13)。进而,在左右的侧壁部12r、12l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槽114。如图13所示,支撑槽114用于在将滑块220保持于壳体10a内部时支撑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突起230。由此,能够以使滑块220的底部悬浮的状态支撑滑块20。此外,详细情况之后进行说明。如图14中的(a)所示,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侧,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如图22所示,由夹持导向斜面16a、解除导向斜面16b、夹持侧限制面16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16d形成内周面。第一顶壁槽16的圆弧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图16所示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内周面在同心圆上(参照图14)。另一方面,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缓和的曲线形状,并且,如图22所示,由夹持导向斜面17a、解除导向斜面17b、夹持侧限制面17c以及解除侧限制面17d形成内周面。具体而言,第二顶壁槽17的前方侧呈大致直线状的形状,且随着朝向后侧而朝向远离第一顶壁槽16的方向弯曲(参照图14)。这是为了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在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顶壁槽16呈从后侧朝向前侧逐渐靠近绳cd这样的圆弧,因此,例如在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沿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移动时,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不同。即,在一方呈圆弧而另一方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与绳cd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如此,通过使轴芯31和轴芯41以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位移,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能够适当地夹持绳cd。另外,第二顶壁槽17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顶壁槽17形成为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槽,且配置为朝向绳cd侧弯曲。由此,能够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大致相同,从而能够减少绳cd的磨损。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尽量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相同之外,还考虑到其他部件的移动等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等,从而采用图14中的(a)所示的形状。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上,如图14中的(a)、图18中的(a)、(b)所示,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中俯视壳体10a时靠近壳体10a的外侧、即夹持导向斜面16a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一顶壁槽16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导向壁16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顶壁槽16呈大致90度。第一导向壁16a的目的在于降低沿第一顶壁槽16移动的轴芯31的表面圧力。即,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而使得与轴芯31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轴芯31的表面圧力降低。这是因为:在对绳cd施加张力且制动装置1000发挥作用期间,轴芯31的表面压力施加于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上,若因为该表面压力而导致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被磨削,则橡胶辊部32与辊部42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绳cd的夹持变得不稳定,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橡胶辊部32传递旋转。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能够防止来自轴芯3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一导向壁16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10a的材料、轴芯3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另外,在第二顶壁槽17的边缘中靠近壳体10a外侧的位置上,在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二顶壁槽17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导向壁17a。第二导向壁17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90度。而且,通过设置第二导向壁17a,能够使轴芯41的表面圧力降低,由此能够防止来自轴芯4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二导向壁17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10a的材料、轴芯4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另外,在壳体10a由金属等坚硬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这是因为:由于壳体10a很坚硬,因而来自轴芯31和轴芯41的压力几乎不会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如图13和图18所示,凸缘部13是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3呈大致圆形。如图18所示,圆筒部13c与凸缘部13连接,且位于内周齿轮115的外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圆筒部13c呈大致圆筒状的形状。盖部112是与圆筒部13c连接且与基座70嵌合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盖部112的外侧边缘呈大致正方形。而且,盖部112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槽111a。而且,在前端部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槽111b,在后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槽111b。第一卡合槽111a与图15所示的基座70的第一卡合板部70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槽111b与基座70的第二卡合板部70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另外,如图19所示,在壳体10a的内部形成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环状的内周齿轮115。。2-1-3<滑块220>接着,根据图15及图22对滑块220进行说明。滑块220将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保持于内部且与张力传递辊30及空转辊40一同移动。滑块220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具有顶壁部21、后侧壁部22、前侧壁部24、以及底壁部23。另外,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作为一对槽形成在顶壁部21上,并且,在底壁部23上在与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底壁槽28和第二底壁槽29。另外,如图15所示,在顶壁部21的四角上,以朝向顶壁部21的左右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起230。如图13所示,突起230被收纳在壳体10a的支撑槽114中,且用于在壳体10a的内部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即,滑块220以不与位于下方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接触的状态被保持。通过设置为如上所述的结构,滑块220能够以悬浮状态被支撑在壳体10a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滑块220与其他部件、例如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等接触,从而能够降低或者消除不必要的阻力。因此,能够降低各部件的消耗。前侧壁部24和后侧壁部22上形成有贯通孔225。贯通孔225在前侧壁部24和后侧壁部22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前侧壁部24和后侧壁部22。孔的形状为任意形状,但呈至少能够穿过一根绳cd的程度。优选为能够使多根绳cd以沿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穿过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25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圆形的形状。另外,如图15中的(b)所示,在后侧壁部22上,在贯通孔2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的外侧面形成的凹部231。凹部231的形状为任意形状,可以为如图15中的(b)所示那样从贯通孔225开槽至侧面侧为止的形状,也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矩形的凹坑等。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凹部231内配置有螺旋弹簧sp,螺旋弹簧sp的一端从凹部231突出。而且,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方的内壁相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15的(b)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凹部231突出的部分。在将如上所述的形状的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时,滑块220的顶壁部21和底壁部23的侧面与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面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状态下,壳体10a的导向槽113和滑块220的贯通孔225相互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225是用于使绳cd穿过滑块2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与壳体10a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20能够相对于壳体1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20的后侧壁部22的凹部231突出的螺旋弹簧sp推压壳体10a的后侧内壁。因此,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位于前方侧,且在壳体10a内呈被朝向前方推压的状态。2-1-4<张力传递辊30、空转辊40以及小齿轮50>接着,根据图12、图16及图20对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一方的张力传递辊30、作为一对夹持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空转辊40以及小齿轮50进行说明。空转辊40由辊部42和轴芯41构成。空转辊40的详细情况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故省略其说明。橡胶辊部32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橡胶辊部32相同,轴芯31的一端插入橡胶辊部32的中心,通过嵌件成型呈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但是,也可以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将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压入,另外,还可以利用任意的粘结剂进行粘接而构成。进而,也可以同时使用上述方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中的(a)所示,在轴芯3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对表层部进行了粗化而得到的摩擦增强部31f,从而增强与橡胶辊部32之间的摩擦力。表层部的粗化优选通过经由喷砂加工实施细微的划痕而进行。该细微的划痕呈不规则地形成,如图26中的(b)所示,也可以将表层部形成为斜纹滚花状或网纹滚花状,或者将表层部形成为条纹状、点线状、虚线状、绉纹状等。另外,摩擦增强部31f优选设置在比配置橡胶辊部32的范围(参照图26的(a)中的l1)短的范围(参照图26的(b)中的l2)。而且,轴芯31的另一端插入小齿轮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橡胶辊部32的材质,优选为例如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聚氨酯橡胶(pur),更优选聚氨酯橡胶构成。另外,橡胶的硬度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且95°以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张力传递辊30的橡胶辊部32及空转辊40的辊部42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内部。另外,小齿轮50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外部。在此,根据图17对橡胶辊部32、滑块220以及小齿轮5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7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且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如图17所示,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成为橡胶辊部32和小齿轮50夹持滑块220的底壁部23的构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的接触面积,在小齿轮50上设置有阶梯部51。由此,当橡胶辊部32和小齿轮50经由轴芯31呈一体地旋转时,能够减小小齿轮50与220之间的滑动阻力。由此,能够使旋转动作变得顺畅。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阻力,在小齿轮50的下侧且轴芯31上套有垫圈241(参照图12)。2-1-5<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接着,根据图16和图19对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俯视时呈大致环形形状(doughnutshaped)。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具备俯视时从圆柱部264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62。圆柱部264内侧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齿轮261。内齿轮261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周齿轮61。而且,在凸缘262上形成有沿竖直方向朝下突出的支撑轴263。支撑轴263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定,但是尤其优选彼此呈等间隔。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形成为设置有四个支撑轴263的构成。而且,支撑轴263上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行星齿轮280。行星齿轮280与后述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而且,行星齿轮280能够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因此,通过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从而使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进行旋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28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小齿轮50所引起的旋转增速。2-1-6<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接着,根据图12和图20对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进行说明。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朝向环状的环部324的外侧交替排列形成有凸部321和凹部322。如图12和图20所示,在环部324的外侧的外周面上,以旋转轴朝向与凸部32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而且,各个凹部322中配置有平衡块340。即,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也可以说是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凸部321为边界而在各个凹部322内保持平衡块340的部件。另外,平衡块340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从旋转时的平衡观点来看,优选呈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使用八个平衡块340。因此,凸部321和凹部322也分别设置有八个。另外,如图20所示,各平衡块340的基座70侧设置有突起341。通过该突起341,能够降低与基座70抵接时的阻力。突起341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设置有四个突起341。在经由小齿轮50进行旋转时,平衡块34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内齿轮261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作为离心式制动器而对旋转施加阻力。因此,通过壳体10a的内周壁、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力施加部ra相同的作用。即,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另外,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在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之间存在板片300的方式进行组装。具体而言,以将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圆柱部264插入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环部324中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圆柱部264的直径被设计为稍小于环部324的直径。在此,板片300具有防止行星齿轮280倾斜且防止行星齿轮280与平衡块340相互干扰的功能。另外,为了减小制动装置1000整体的厚度,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平衡块340。进而,由于板片300形成为较薄,因而优选由金属制成,但是,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树脂形成板片300。该情况下,也可以与恒星齿轮323呈一体地形成。2-1-7<基座70>接着,根据图12、图14中的(b)以及图15对基座70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基座70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高度高于周围且底侧凹陷的圆柱部708。而且,如图14中的(b)所示,圆柱部70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基座槽706、第一导向壁706a、第二基座槽707以及第二导向壁707a。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一导向壁706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导向壁16a。而且,轴芯31的下端穿通第一基座槽706,并与形成于第一基座槽706的边缘处的第一导向壁706a抵接。同样地,第二基座槽707和第二导向壁707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导向壁17a。而且,轴芯41的下端穿通第二基座槽707,并与形成于第二基座槽707的边缘处的第二导向壁707a抵接。另外,圆柱部708并非必需部件,但是,通过设置圆柱部708等并使其底侧凹陷,能够防止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与载置制动装置1000的载置面接触,从而能够适当地使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穿通。另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基座70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板部701a。而且,在前方侧面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在后方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第一卡合板部701a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板部701b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卡合槽11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进而,如图14中的(b)所示,在基座70的底面的外侧,设置有在将制动装置1000配置于遮蔽装置的上梁(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106)内时利用的安装筒702。例如,通过将安装筒702嵌在设置于上梁内的轴等部件上,从而能够将制动装置1000稳定地配置于上梁内。2-2<组装构成>接着,根据图12~图14对于将上述各部件组装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3是将上述部件加以组合而构成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如图13所示,制动装置1000的外观由将壳体10a和基座70连接而成的框体、和以从壳体10a的上方覆盖的方式配置的排列部件200构成。如图12所示,以使各部件彼此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该组装。具体而言,以中间夹着板片300的状态组装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保持有平衡块340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此时,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然后,使轴芯31在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橡胶辊部3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而小齿轮50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使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然后,使滑块220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以相互靠近的状态相对移动,以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与小齿轮50相互啮合。然后,在这些部件的下侧配置基座70,从上方覆盖壳体10a。然后,使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和第二卡合槽111b与设置于基座70上的第一卡合板部701a和第二卡合板部701b相互卡合,从而固定壳体10a和基座70,最后,从由壳体10a和基座70构成的框体的上方盖上排列部件200。排列部件200能够通过例如使设置于排列部件200上的爪部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卡合孔卡合而进行固定。如此组装而成的制动装置1000如图13所示。然后,在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完成后,将三根绳cd穿通排列部件200的插入部201和插入部201的上部、设置在壳体10a的前后壁部上的导向槽113、以及设置在滑块220的前后壁部上的贯通孔225。由此,变为图13中的(a)、(b)所示的状态。图13中的(c)是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视图,即从图13的(a)中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如图13中的(c)所示,制动装置1000在侧视时从上侧起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另外,可知是由支撑槽114支撑突起230。如图14中的(a)所示,俯视制动装置1000时,从中心起依次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的一部分。在此,如图13中的(a)、(b)以及图14中的(a)所示,轴芯3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一顶壁槽26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同样地,轴芯4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二顶壁槽227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轴芯31、41也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上述轴芯移动。因此,即使作为一对夹持部件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施加了接近绳cd的方向的力,也能够容易地插入绳cd。而且,轴芯31与设置于第一顶壁槽16边缘的第一导向壁16a抵接,轴芯41与设置于第二顶壁槽17边缘的第二导向壁17a抵接。另外,如图14中的(b)所示,仰视基座70时,可以看到穿通第一基座槽706的轴芯31的下端31a和穿通第二基座槽707的轴芯41的下端41a。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安装筒702的设置面上将圆柱部708的上方面覆盖,从而从外部盖住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2-2-1<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接着,根据图15、图16及图19对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从图13的状态拆除排列部件200和壳体10a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轴芯31和轴芯41突出于滑块220的上方。另外,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26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同样地,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也被限制。另外,省略图示的绳cd以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穿通滑块220的贯通孔225。图16是从图15的状态进一步拆除滑块220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省略图示的绳cd以被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夹持的状态穿通制动装置1000的前后。另外,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因此,当对绳cd施加张力时,在绳cd与橡胶辊部32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使小齿轮50与橡胶辊部32呈一体地旋转,从而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由此,内齿轮261进行自转,从而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也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一同进行公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280在公转的同时开始自转。而且,如图19所示,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的旋转被传递至恒星齿轮323,从而使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开始自转。由此,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凹部322内的平衡块340(参照图12)开始公转。接着,当旋转速度超过某一固定值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壁抵接。由此,对橡胶辊部32的旋转施加阻力。接着,根据图19和图20对组装状态下的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9是图13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19所示,以轴芯31为中心的小齿轮50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另外,被构成为:内齿轮261的旋转经由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支撑轴263传递至行星齿轮280。接着,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通过被施加由小齿轮50所产生的旋转,行星齿轮280能够在形成于恒星齿轮323与内周齿轮115之间的空间内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图20是图14的(a)中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20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以安装筒702为中心大致左右对称。而且,轴芯31和轴芯41从壳体10a的上端和基座70的下端突出。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的上端的高度分别与轴芯31和轴芯41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而且,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进而,小齿轮50以与橡胶辊部32一同夹持滑块220的状态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而且,从壳体10a的上侧至凸缘部13为止的部位被排列部件200覆盖。另外,壳体10a在其下端与基座70卡合。而且,在基座70的上部保持有平衡块340。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块340为可拆装式,因此,能够通过平衡块340的数量或种类而调节所需的制动力。即,在需要较大制动力的情况下,只要增加平衡块340的数量、或者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其他密度更大的平衡块即可。另一方面,在较小制动力便已足够的情况下,只要减少平衡块340的数量即可。另外,从旋转时的稳定性观点出发,优选平衡块340在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面上对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置于平衡块340上的突起341与基座70的底面相抵接,从而减小旋转时平衡块340与基座70之间的阻力。2-3<动作>接着,根据图21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1中的(a)是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的图,(b)是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并利用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的图,(c)是从图21中的(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另外,图21中的(a)、(b)与图19同样是图13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剖面图中不会出现的辊部42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41的周围,将橡胶辊部32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31的周围。另外,橡胶辊部32的外周严格来说并非圆形,但为了简化说明,以近似于圆形的方式进行图示。如图21中的(a)所示,在正常状态下,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侧内壁相抵接,朝向前方推压滑块220。因此,滑块220位于壳体10a内部的前方。因此,位置被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28限制的轴芯31、和位置被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限制的轴芯41与滑块220一同朝向前方移动。进而,保持于滑块220上部的壳体10a上所设有的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同样地,设置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41上的辊部42与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31上的橡胶辊部32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与橡胶辊部32的轴芯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橡胶辊部32只能沿着槽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同样地,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07与辊部42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辊部42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内周面的中心点在同心圆上,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持续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啮合。如此,当橡胶辊部32与辊部42之间的距离变小时,橡胶辊部32被推向辊部42,从而通过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也作为经由滑块220始终对橡胶辊部32施加作用力以朝向辊部42推压橡胶辊部32的施力部件发挥作用。另外,在绳cd被夹持在橡胶辊部32与辊部42之间的状态下,橡胶辊部32与辊部42相互分离与绳cd的直径相对应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的结构,壳体10a位于稍稍靠后的位置处。而且,在正常状态的制动装置1000中,朝向箭头d1的方向(前方)对绳cd施加张力。于是,通过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使橡胶辊部32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辊部42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可以说:具有橡胶辊部32的张力传递辊30和具有辊部42的空转辊40,通过与呈直线状延伸的绳cd抵接,从而能够随着绳cd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而进行旋转。接着,通过橡胶辊部32的旋转,使得与其共有同一轴芯31而固定的小齿轮50也朝向与橡胶辊部32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如图21中的(b)和图22所示,轴芯31和轴芯41俯视时朝向前方移动,并且分别在壳体10a的第一顶壁槽16的夹持导向斜面16a和第二顶壁槽17的夹持导向斜面17a的引导下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强,从而通过绳cd的移动而可靠地使橡胶辊部32进行旋转。于是,由于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啮合,因此,在从小齿轮50的齿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内齿轮261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由此,由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也与内齿轮261一同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因此,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也同样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公转)。在此,由于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和固定于壳体10a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在朝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时,朝向逆时针方向进行公转。因此,在行星齿轮280的内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朝向与行星齿轮280的自转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通过行星齿轮280而使恒星齿轮323的旋转加速。由此,被保持在与恒星齿轮323一同旋转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平衡块340也开始旋转。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壳体10a和基座70固定不动,因此,即使在行星齿轮280旋转时,在行星齿轮280的外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内周齿轮115也不会旋转。接着,如图21中的(b)所示,当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极限靠近(夹持状态)时,橡胶辊部32继续自转,但橡胶辊部32停止沿内齿轮261进行移动。此时,通过橡胶辊部32的自转而使其他部件继续旋转。于是,通过离心力而使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对旋转施加阻力。即,随着绳cd的移动速度上升而旋转速度也上升,由此使离心力增大。接着,随着离心力增大而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更强力地抵接,由此使阻力增大。由此,能够抑制绳cd的移动速度(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速度)。在此,当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大致固定时(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1中,可升降地悬挂在制动装置1000的前方侧的绳cd上的日射遮蔽部件自由下降时),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与平衡块340和壳体10a的内周壁所产生的阻力达到平衡,从而绳cd的移动速度大致固定不变。因此,制动装置1000作为相对于绳cd的移动的旋转阻尼器发挥作用,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缓慢地下降。图21中的(c)是如以上所说明从正常状态至夹持状态的状态的变化中各部件的旋转方向(小齿轮50还包含俯视时的前后方向和紧固方向)的总结图。另一方面,当朝向与箭头d1相反的方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时,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在第一顶壁槽16的解除导向斜面16b和第二顶壁槽17的解除导向斜面17b的引导下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于是,橡胶辊部32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从而通过较弱的力便可拉动绳cd。因此,在如图11所示那样将制动装置1000设置于上梁内的情况下,将图21朝向前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方向,将朝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上升方向较为合适。接着,根据图22对于正常状态和夹持状态的状态变化时滑块220的移动进行说明。图22中的(a)与图21中的(a)相对应,图22中的(b)与图21中的(b)相对应。在从图22中的(a)的正常状态向图22中的(b)的夹持状态变化时,轴芯41和辊部42、以及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在与绳cd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图中的前方移动。此时,轴芯41与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4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轴芯31与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28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3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28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当轴芯31、41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时,滑块220也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平衡块340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但平衡块340的保持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平衡块340保持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该情况下,能够省略行星齿轮280、板片300以及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另外,由于省略了行星齿轮280,因此无法得到对于恒星齿轮323、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的旋转的加速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弹簧sp作为施力部件,但是,也可以利用磁铁代替螺旋弹簧sp。<作用和效果>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1)由于利用由作为弹性体的橡胶构成的橡胶辊部32形成张力传递辊30,因此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cd并且抑制绳cd的磨损。(2)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3)在对绳cd施加朝向前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强力地夹持绳cd,能够使橡胶辊部32切实旋转并将旋转传递至小齿轮50。(4)另外,在对绳cd施加朝向后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橡胶辊部32和辊部42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减弱对绳cd的夹持力,而允许绳cd自由移动。另外,本发明也能够以下述方式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这一对夹持部件构成的夹持体与滑块220一起分别沿着顶壁槽16、17和基座槽76(706)、77(707)移动,由此成为根据绳cd的移动方向而使夹持力变化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如图23和图24所示,对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和空转辊40的轴芯41进行轴支承,从而无论绳cd怎样移动,夹持力都保持呈固定。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制动装置2000配置于作为遮蔽装置的横式百叶窗的上梁106内,并对从上梁106通过引导滑轮124而垂下的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在图23中,符号125表示方向控制绳,符号126表示倾斜轴,成为用于使未图示的板条旋转的构成。更具体而言,制动装置2000具有由橡胶辊部32和轴芯31构成的张力传递辊30、由辊部42和轴芯41构成的空转辊40、以及离心调速器122,这些部件均设置于壳体10a内。由于橡胶辊部32被固定于轴芯31,因此绳cd与橡胶辊部32的接触阻力变大,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绳cd的位移与橡胶辊部32同步,并且能够可靠地使绳cd的移动速度降低。如图24所示,离心调速器122具有调速器壳体122d,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被调速器壳体122d呈能够旋转地加以支承。离心调速器122在调速器壳体122d内具有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行星齿轮机构122b、轴122e以及叶片122c。轴芯31的旋转被输入至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中。当绳cd在遮蔽材料(下梁)的上升方向上发生位移时,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设为橡胶辊部32的轴芯31的旋转不能通过行星齿轮机构122b传递至轴122e的非传递状态,当绳cd在遮蔽材料的下降方向上发生位移时,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设为橡胶辊部32的轴芯31的旋转能够通过行星齿轮机构122b传递至轴122e的传递状态。叶片122c构成为:在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涉及的传递状态下当旋转力被施加至橡胶辊部32时,抑制橡胶辊部32的旋转。即,在对遮蔽材料进行下降操作时,当由于遮蔽材料的自重而绳cd发生位移时,张力传递辊30的轴心31的旋转被传递至离心调速器122的轴122e,离心调速器122对绳cd的位移施加阻力,从而绳cd的位移被抑制。因此,能够使在遮蔽材料的下降操作时由于遮蔽材料的自重而呈加速上升的位移速度减速。更详细而言,当由于绳cd的位移而橡胶辊部32(张力传递辊30)旋转时,离心调速器122的行星齿轮机构122b对此进行増速并传递至轴122e,随着轴122e的旋转,叶片122c进行旋转。通过叶片122c旋转而离心力发生作用,叶片122c与离心调速器122的调速器壳体122d的内壁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力。由此,橡胶辊部32的旋转被抑制。因此,在随着板条的下降而位移速度呈加速上升时,由于绳cd的位移被抑制,因此能够使遮蔽材料在下降操作时的位移速度减速。另一方面,对遮蔽材料进行上升操作时,当操作者使绳cd发生位移时,橡胶辊部32的轴芯31的旋转不会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122a传递至轴122e,因此,操作者针对绳cd的位移而对绳cd的操作在离心调速器122未发挥功能的状态下进行作用。因此,在对遮蔽材料进行上升操作时能够不对操作者施加负担地进行操作。空转辊40构成为通过与张力传递辊30一起挤压绳cd而与绳cd可靠地接触。由此,能够使绳cd和张力传递辊30的动作同步。换言之,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作为一对夹持部件构成的夹持体发挥作用。即使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夹持多根绳cd并且抑制绳cd的磨损。另外,在上述变形例中是两个辊均被固定的构成,但也可以设置成仅一个辊可动的构成。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且从阻力施加部ra施加旋转阻力这一构成,但是,也可以为如下构成:即,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成那样,辊随着绳cd的移动而移动,由此绳cd发生弯曲,通过弯曲阻力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张力传递辊30由轴芯31和覆盖轴芯31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橡胶辊部32(包覆部件)这两个部件形成。但是,如图25所示,将包覆轴芯31的包覆部件32形成为非橡胶的内侧部件32a和橡胶制的表面部件32b的两层结构,也可以由三个部件形成。在此,内侧部件32a优选为树脂制。如此,通过仅将张力传递辊30的表面利用橡胶覆盖,也能够得到等同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効果。另外,橡胶辊部32也能够以三层以上而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是在轴芯31的圆周面上通过喷砂加工将表层部进行粗化而形成增强轴芯31与橡胶辊部32之间的摩擦力的摩擦增强部31f,并且通过嵌件成型而嵌合。但是,作为摩擦增强部31f,并不限定于对表层部进行粗化,例如,取而代之或者同时使用在轴芯31和橡胶辊部32上设置凸部或凹部也可以。具体而言,如图27的(a)所示,能够构成为设置从轴芯3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1p、或者如图27的(b)所示,在轴芯31的圆周面上设置多条槽31g1。在此,优选上述槽31g1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尤其能够抑制橡胶辊部32相对于轴芯31在轴向上的错位。另外,如图28的(a)所示,也能够在轴芯31的轴向中央部分上设置膨出部31e,或者,如图28的(b)所示,在轴芯31的轴向中央部设置在整个周向上形成的槽31g2。通过这样的构成,尤其能够抑制橡胶辊部32相对于轴芯31在圆周方向上的错位。在此,上述图27、图28中记载的作为凸部或凹部的突起31p、槽31g1、31g2、膨出部31e的数量及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任意数量、任意形状。另外,如上所述的构成也能够使用于空转辊40的轴芯41与辊部42的嵌合中。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滑块220的顶壁部21的下表面21a与橡胶辊部32的上表面32a之间、以及在底壁部23的上表面23a与橡胶辊部32的下表面32b之间(参照图17)的至少一者上设置降低摩擦部件。作为降低摩擦部件,例如如图29所示,可以考虑设置分别使轴芯31穿过的环状部件33、34。环状部件33、34优选形成为薄型。另外,环状部件33、34优选为比橡胶辊部32容易滑动的材质,优选为硬度比橡胶辊部32高的材质。作为这样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垫圈。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降低摩擦部件,在张力传递辊30(橡胶辊部32)相对于滑块220旋转以及进行相对移动时,能够降低橡胶辊部32与滑块220之间的摩擦,使动作流畅。(工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绳适当地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运动转换部以及使用其的日射遮蔽装置,并能够利用于生活必需品等领域中。(符号说明)30:张力传递辊(夹持部件)32:橡胶辊部40:空转辊(夹持部件)42:辊部bd:制动装置cd:绳(升降绳)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