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4722发布日期:2018-09-07 23:1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生产业,处于一个导入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市场消费观念还未形成,但随着智能家居市场推广普及的进一步落实,培育起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智能家居市场的消费潜力必然是巨大的,产业前景光明,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传统的桌子和床比较单一,在有限的空间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解决了桌子和床在有限的空间里占据很大位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包括墙板,所述墙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有桌面,所述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桌体,所述桌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桌体的一端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导轨,且导轨的内部与第一滑轮的底部相卡接,所述桌体的下端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外表面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板的下端设有床体,所述床体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床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远离床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贯穿墙板的一侧面并延伸至墙板的内部,且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轮,所述墙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槽,且导槽的内部与第二滑轮的一端相卡接,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面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杆相适配的第一条形通孔,所述桌体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远离桌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远离第二固定块的一端贯穿墙板的一侧面并延伸至墙体的内部,且第四轴承远离第二固定块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远离第四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二旋转杆的远离齿轮的一端贯穿墙板并延伸至墙板的外部,且第二旋转杆远离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墙板内部固定连接有齿条,且齿条的外表面与齿轮的外表面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底脚,所述底脚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桌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的外表面套设有海绵垫,且第一把手呈u型。

优选的,所述第二把手的外表面套接有防滑套,且第二把手呈l型。

优选的,所述墙板靠近第二固定块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二条形通孔靠近第二固定块的一端与第四轴承相适配,且第二条形通孔靠近第二把手的一端与第二旋转杆相适配。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便于移动的智能桌,通过在墙板的底部开设第一凹槽能够在凹槽里设置桌子和床铺,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间位置,既避免了一些脏乱的情况,又增强了一些美观,通过在第一凹槽的两侧面安装有导轨与在桌体的两侧面安装有第一滑轮的组合,能够使桌体前后移动,在需要桌子时通过第一把手将桌子拉出,不需要时将桌子推进第一凹槽内。

(2)该便于移动的智能桌,通过在隔离板的下方设有床体,又节省了床铺的空间位置,通过在床体的底部安装有滚轮,能够在需要睡觉时可以通过第二把手的摇动带动第二旋转杆,致使齿轮在齿条上滚动带动第一旋转杆,最终使床体带动出来,不需要时再摇进第一凹槽,通过在墙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槽,能够使第二滑轮在导槽里滚动,有效降低了床体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床体进出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剖视图。

图中:1墙板、2第一凹槽、3桌面、4第一把手、5桌体、6第一轴承、7第一连接杆、8第一滑轮、9第一条形通孔、10第二连接杆、11第一固定块、12床体、13滚轮、14第二凹槽、15底脚、16支撑杆、17第四轴承、18第二条形通孔、19第二把手、20防滑套、21第二固定块、22导轨、23第二轴承、24第二滑轮、25导槽、26第一旋转、27齿条、28齿轮、29第二旋转杆、30隔离板、31第三轴承、32海绵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智能桌,包括墙板1,墙板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的内部设有桌面3,桌面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桌体5,桌体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把手4,第一把手4的外表面套设有海绵垫32,且第一把手4呈u型,能够在需要桌子时方便对桌体5进行推拉,在第一把手4的外表面套设有海绵垫32,能够防止手部与第一把手4的磨伤,保护了手部的安全,桌体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杆7,第一连接杆7远离桌体5的一端套接有第一轴承6,第一轴承6的外圈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轮8,第一凹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导轨22,且导轨22的内部与第一滑轮8的底部相卡接,桌体5的下端设有隔离板30,隔离板30的外表面与第一凹槽2的内壁固定连接,隔离板30的下端设有床体12,床体12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底脚15,底脚1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6,能够使床体12平稳的接触地面,避免出现床体12承受不了太大的重量而出现损坏,支撑杆16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31,第三轴承31的外圈固定连接有滚轮13,能够在需要床体12时可以将床体移动出来,在不需要时将床体12移动到第一凹槽2的内部,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间,床体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11,第一固定块11远离床体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0远离第一固定块11的一端贯穿墙板1的一侧面并延伸至墙板1的内部,且第二连接杆10远离第一固定块11的一端套接有第二轴承23,第二轴承23的外圈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轮24,墙板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槽25,且导槽25的内部与第二滑轮24的一端相卡接,第一凹槽2的一侧面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杆10相适配的第一条形通孔9,桌体12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21,第二固定块21远离桌体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承17,第四轴承17远离第二固定块21的一端贯穿墙板1的一侧面并延伸至墙体1的内部,且第四轴承17远离第二固定块21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杆26,第一旋转杆26远离第四轴承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28,齿轮2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杆29,第二旋转杆29的远离齿轮28的一端贯穿墙板1并延伸至墙板1的外部,且第二旋转杆29远离齿轮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19,第二把手19的外表面套接有防滑套20,且第二把手19呈l型,能够方便在需要床体12时,摇动第二把手19使床体12移动出来,通过在第二把手19的外表面套设有防滑套20,能够避免摇动用力过大时手部与第二把手19的脱落,又保护了手部的安全,墙板1内部固定连接有齿条27,且齿条27的外表面与齿轮28的外表面相啮合,墙板1靠近第二固定块21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18,第二条形通孔18靠近第二固定块21的一端与第四轴17承相适配,且第二条形通孔18靠近第二把手19的一端与第二旋转杆29相适配,通过在墙板1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条形通孔18,能够使第四轴承17和第二旋转杆29在摇动第二把手19时,在墙板1的内部前后移动,致使达到床体12的移动。

工作原理:在墙板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2能够放置有桌体5和床体12,节省了空间位置,拉动第一把手32,桌体5通过两侧面安装的滑轮8和第一凹槽2两侧面固定连接的导轨22的组合,可以使桌体在需要时拉出,不需要时推进去,通过摇动第二把手19带动第二旋转杆29带动齿轮28,使齿轮28在齿条27上滚动,致使带动第一旋转杆26通过第四轴承17带动床体12另一侧的第二滑轮24在导槽25里滚动,最终使床体12底部的滚轮(13)在地面上移动,在需要床体12使可以摇出来,不需要时可以摇进去。

综上所述,该便于移动的智能桌,通过在墙板1的底部开设第一凹槽2能够在凹槽里设置桌子和床铺,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间位置,既避免了一些脏乱的情况,又增强了一些美观,通过在第一凹槽2的两侧面安装有导轨22与在桌体5的两侧面安装有第一滑轮8的组合,能够使桌体5前后移动,在需要桌子时通过第一把手4将桌子拉出,不需要时将桌子推进第一凹槽2内,通过在隔离板30的下方设有床体12,又节省了床铺的空间位置,通过在床体12的底部安装有滚轮13,能够在需要睡觉时可以通过第二把手19的摇动带动第二旋转杆29,致使齿轮28在齿条27上滚动带动第一旋转杆26,最终使床体12带动出来,不需要时再摇进第一凹槽2,通过在墙板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槽25,能够使第二滑轮24在导槽25里滚动,有效降低了床体12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床体12进出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