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70594发布日期:2019-01-02 23:03阅读:10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溢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豆浆机的防溢方法通常都是出现溢浆或泡沫后再进行防溢动作,比如,在豆浆机上设置防溢部件,当泡沫升高触碰到防溢部件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豆浆,待到浆液的液面下降,再继续加热,如此重复循环上述过程,然而,这种方式都需要另外设置防溢部件,而且这种间歇式的加热方式延长了熬煮时间,煮浆效率低。现有技术也有向杯体内注入低温液体或者气流,使浆液温度下降而防溢,但也都是先出现溢浆或泡沫后,在泡沫上方注入液体或者气流,在同样的物料下,由于溢浆泡沫的出现,增大了容器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防溢效果好的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所述豆浆机包括杯体、水箱、加热装置、粉碎装置,所述杯体设有进水口,所述水箱经进水口向杯体加水,所述粉碎装置先将大豆和总制浆量的60%至95%的水粉碎成浆液,该进水口位于所述浆液的液面以下,该加热装置加热浆液,所述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包括防溢步骤:总制浆量的5%至40%的水在加热浆液过程中分n次,从水箱向杯体液面以下加入实现防溢,n≥1。

所述进水口邻近加热装置设置。

所述进水口与加热装置的距离小于5厘米。

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5厘米范围内的浆液大于90℃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

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大于30秒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

所述防溢步骤中向杯体内加水的频次逐渐减少。

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小于90℃。

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逐渐升高。

所述加热装置从进水口向杯体通入水汽混合物加热浆液;或者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管,该电热管设置在杯体的底部和/或杯体的侧壁。

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杯体的底部。

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总制浆量指的是预期制浆结束后得到的豆浆的总量。

所述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包括防溢步骤:总制浆量的5%至40%的水在加热浆液过程中分n次,从水箱向杯体液面以下加入实现防溢,n≥1。如此,取用一部分制浆用水用来防溢,可以保证豆浆不被稀释,使得豆浆口感较好,而且前期粉碎时小容量粉碎,减少循环粉碎路径,可以提高粉碎效率;其次,由于热源都是在液面以下进行加热,在液面以下加水可以高效地降低热源温度,抑制汽化的形成,在源头上抑制浆液泡沫的产生,达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另外通水的过程中,水的流动性撞击气泡并降低气泡的能量,部分气泡破裂,相比现有技术从浆液上方注入冷水,本发明从气泡产生的源头处通入,从根源上防止气泡产生,因此通过在液面以下通水可以实现高效的防溢效果。当注水防溢的水小于5%时,通水量太少,降温效果不好,不能较好的抑制浆液泡沫的产生,当注水防溢的水大于40%时,加水时间较长,影响整个制浆周期。

所述进水口邻近加热装置设置,所述进水口与加热装置的距离小于5厘米。如此,能快速降低加热装置附近的温度,抑制汽化、气泡的产生。当进水口与加热装置的距离大于5厘米,此时距离热源中心太远,抑制汽化效果不明显,因此进水口设置在5厘米范围内效果较佳。

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5厘米范围内的浆液大于90℃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当温度大于90℃时,含有大量皂甙的豆浆就会出现假沸现象,即豆浆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此时通水进去可以有效的抑制泡沫的产生,如果小于90℃注水,豆浆的温度较低灭酶的效率较低,从而会导致整个制浆周期较长。

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大于30秒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如此,根据加热时间来判断加水时机,控制更加方便,另外随着熬煮的时间加长,温度进一步上升,释放于浆液中的皂甙的活性逐渐降低,所以整个熬煮过程中,泡沫会越来越少,如此加入水的频率可以逐步降低,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防止使整个浆液温度波动太大,延长熬煮时间,影响风味形成。

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小于90℃,且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大于90℃,降温效果不明显。豆浆在熬煮过程中,皂甙会逐渐释放,造成浆液的表面张力下降,随着熬煮的时间加长,温度进一步上升,释放于浆液中的皂甙的活性逐渐降低,所以整个熬煮过程中,泡沫会越来越少,如此加入的水温越来越高,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防止使整个浆液温度波动太大,延长熬煮时间,影响风味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一种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所述豆浆机包括杯体、水箱、加热装置、粉碎装置,所述杯体设有进水口,所述水箱经进水口向杯体加水,所述粉碎装置先将大豆和总制浆量的60%至95%的水粉碎成浆液,该进水口位于所述浆液的液面以下,该加热装置加热浆液,所述豆浆机制作豆浆的防溢方法包括防溢步骤:总制浆量的5%至40%的水在加热浆液过程中分n次,从水箱向杯体液面以下加入实现防溢,n≥1。取用一部分制浆用水用来防溢,可以保证豆浆不被稀释,使得豆浆口感较好,而且前期粉碎时小容量粉碎,减少循环粉碎路径,可以提高粉碎效率;其次,由于热源都是在液面以下进行加热,在液面以下加水可以高效地降低热源温度,抑制汽化的形成,在源头上抑制浆液泡沫的产生,达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另外通水的过程中,水的流动性撞击气泡并降低气泡的能量,部分气泡破裂,相比现有技术从浆液上方注入冷水,该方法从气泡产生的源头处通入,从根源上防止气泡产生,因此通过在液面以下通水可以实现高效的防溢效果。当注水防溢的水小于5%时,通水量太少,降温效果不好,不能较好的抑制浆液泡沫的产生,当注水防溢的水大于40%时,加水时间较长,影响整个制浆周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管,该电热管设置在杯体的底部和/或杯体的侧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热管设置在杯体的底部,所述进水口邻近加热装置设置,所述进水口与加热装置的距离小于5厘米。如此,能快速降低加热装置附近的温度,抑制汽化、气泡的产生。当进水口与加热装置的距离大于5厘米,此时距离热源中心太远,抑制汽化效果不明显,因此进水口设置在5厘米范围内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杯体底部,由于温度较低的水往下沉,因此水进去会在杯体底部聚集,进水口设置在杯体底部可以较好的冷却杯体底部,从气泡产生的源头处通入,更好的从根源上防止气泡产生。

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5厘米范围内的浆液大于90℃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当温度大于90℃时,含有大量皂甙的豆浆就会出现假沸现象,即豆浆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此时通水进去可以有效的抑制泡沫的产生,如果小于90℃注水,豆浆的温度较低灭酶的效率较低,从而会导致整个制浆周期较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小于90℃,且所述防溢步骤中加入的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大于90℃,降温效果不明显。豆浆在熬煮过程中,皂甙会逐渐释放,造成浆液的表面张力下降,随着熬煮的时间加长,温度进一步上升,释放于浆液中的皂甙的活性逐渐降低,所以整个熬煮过程中,泡沫会越来越少,如此加入的水温越来越高,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防止使整个浆液温度波动太大,延长熬煮时间,影响风味形成

可以理解,所述防溢步骤中,当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大于30秒时向杯体内加水防溢。所述防溢步骤中向杯体内加水的频次逐渐减少,根据加热时间来判断加水时机,控制更加方便,另外随着熬煮的时间加长,温度进一步上升,释放于浆液中的皂甙的活性逐渐降低,所以整个熬煮过程中,泡沫会越来越少,如此加入水的频率可以逐步降低,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防止使整个浆液温度波动太大,延长熬煮时间,影响风味形成。

可以理解,所述电热管也可以设置在侧壁上,由于冷水的向下运动,所以进水口设置在电热管上方时,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溢效果。

可以理解,可以通过检测通水时间或者浆液温度降低了多少来判断停止加水防溢,比如当通入温度较低的水防溢,通水时间为1至30秒,停止向杯体内进水,或者当浆液温度降低了0.5℃至3℃时,停止向杯体内进水。

可以理解,所述豆浆机也可以设置气泵,经进水口向杯体内通气实现降温防溢。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二的区别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从进水口向杯体通入水汽混合物加热浆液,即所述加热方式为通入水汽混合物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杯体的底部。

由于进水口同时也是通入水汽混合物加热加热浆液的热源,当需要防溢时,从进水口处通入温度较低的水,可以确定有效地的切断热源,因此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溢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其余结构和有益效果均与实施方式一一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