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器具及集成炒菜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4771发布日期:2020-06-23 18:37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菜器具及集成炒菜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菜器具及集成炒菜灶。



背景技术:

现有炒菜器具因为具有自动搅拌烹饪、自动控温等功能,从而可以解放用户双手,越来越受到欢迎,这类炒菜器具通常包括锅体、搅拌桨及锅盖等,其中搅拌桨竖直安装在锅盖上,通过驱动电机带动搅拌桨做旋转运动,从而带动锅体内的食材运动实现烹饪。但是,搅拌桨在搅拌过程中仅是旋转搅拌,食材只受搅拌桨水平推动作用,使得食材在锅体内跟随搅拌桨圆周运动而不能达到人工翻炒效果,并且锅体内上、下层食材及调料无法均匀混合,锅体底部容易出现糊锅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均匀、翻炒效果理想的炒菜器具及集成炒菜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炒菜器具,包括炒锅及安装于所述炒锅上的翻炒机构,所述炒锅包括锅体及锅盖,所述炒菜器具外设置有驱动所述翻炒机构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翻炒机构包括翻炒悬臂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炒锅上,所述翻炒悬臂包括与所述炒锅铰接的转动部及与锅体配合的翻炒部,所述转动部具有横向的旋转轴,所述翻炒部与所述锅体悬置配合,所述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动部绕旋转轴转动,以使所述翻炒部在所述炒锅内横向摆动翻炒。

优选的,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锅盖上,所述锅盖具有盖腔,所述翻炒悬臂具有翻炒部位于锅体内的翻炒状态、及翻炒部摆动至锅体上方的脱离状态,在所述翻炒状态下,所述翻炒悬臂自盖腔延伸至锅体;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悬臂全部位于盖腔内,所述锅盖相对于锅体可分离式配合。

优选的,所述锅盖包括位于锅体上方的盖顶及与锅体配合的盖檐,所述盖顶与盖檐形成所述盖腔,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盖檐上,所述盖腔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翻炒部的最大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锅盖底部具有盖沿,所述翻炒部在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部水平置于所述盖腔内,所述转动部的轴线与所述盖沿平面的距离不小于翻炒部宽度的1/2。

优选的,所述翻炒部具有远离转动部的悬置末端,所述翻炒部摆动至锅体底部时,所述悬置末端距离锅体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所述转动部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锅体上,所述翻炒悬臂转动安装于锅体内,所述锅体具有锅沿,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锅沿平面,所述翻炒悬臂在炒菜器具的外置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于锅体内摆动翻炒。

优选的,所述翻炒部具有与锅体配合的弧形面,所述锅体呈与所述翻炒部的弧形面绕旋转轴摆动所形成的第一曲面间隙配合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在所述翻炒部摆动过程中呈等间隙配合。

优选的,所述锅体呈内凹的球面,所述翻炒部具有与所述球面配合的圆弧曲线,所述锅体具有锅沿,所述锅体在锅沿平面的投影呈圆形,所述锅体的球面最低点过所述投影圆形的圆心,所述旋转轴的延长线在锅沿平面的投影过该圆心。

优选的,所述转动部具有与所述驱动机构对接配合的插接部,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部配合插接的插口,所述插接部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插口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集成炒菜灶,包括灶体及上述炒菜器具,所述灶体上固定安装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炒菜器具可拆卸的装配于所述灶体上,且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驱动机构可拆卸配合,所述灶体上还设有为所述锅体加热的加热装置、及为所述炒菜器具排烟的排烟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翻炒悬臂通过转动部安装于炒锅上,所述翻炒部与所述锅体悬置配合,外置驱动机构通过转动部带动翻炒部相对炒锅运动,传动连接可靠、翻炒运动平稳;转动部还具有横向的旋转轴,通过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炒悬臂绕所述旋转轴转动,使得所述翻炒部相对所述炒锅循环摆动翻炒食材,上下层食材不断的更替位置反复翻炒,从而使得食材、调料混合更加均匀,并且食材经过多次翻炒之后,能够增加食材各个面的受热概率,促使食材加热更加理想,制作出来的食材口感更好,并且食材整体翻炒均匀还能避免出现锅底糊锅问题。

2.所述翻炒悬臂具有翻炒状态及脱离状态,在翻炒状态时,所述翻炒悬臂自盖腔延伸至锅体,以便翻炒部与锅体配合,模拟人工翻炒操作,翻炒锅体内的食材完成烹饪过程;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悬臂全部位于盖腔内,所述锅盖相对于锅体分离,使得翻炒部脱离食材,方便将锅体内食材取出,并且,脱离状态时揭开锅盖连带翻炒悬臂一起脱离锅体,方便对锅盖及翻炒悬臂进行清洗,用户体验好。

3.所述锅盖包括盖顶及盖檐,所述盖顶与盖檐形成所述盖腔,通过将所述盖腔的高度设置为不小于所述翻炒部的最大宽度,使得盖腔内可以容纳所述翻炒部,以便翻炒悬臂在脱离状态时,所述翻炒悬臂可以全部位于盖腔内,避免翻炒悬臂外伸出盖腔。

4.通过所述翻炒部在宽度方向左右对称设置,且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部水平置于所述盖腔内,所述转动部的轴线与所述盖沿平面的距离不小于翻炒部宽度的1/2,使得翻炒部下半部分完全位于盖沿平面上方,从而保证整个翻炒部在脱离状态时均位于盖腔内,方便翻炒悬臂固定,及提升锅盖美观性。

5.所述翻炒部摆动至锅体底部时,所述悬置末端距离锅体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所述转动部的高度,从而保证悬置末端低于锅沿,避免食材被悬置末端带出锅体;通过将翻炒部的悬置末端远离转动部设置,使得翻炒部具有理想的作用长度,从而锅体内食材均能得到搅拌、翻炒,使得翻炒更均匀、效率更高。

6.通过将所述翻炒机构设置于锅体上,且转动部旋转轴平行于所述锅沿平面设置,所述翻炒悬臂在炒菜器具的外置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于锅体内摆动翻炒,使得翻炒悬臂左右侧摆动高度相同,以便通过翻炒部左右循环摆动,反复的翻炒锅体内食材,从而使得食材、调料混合均匀,避免两侧摆动高度不同造成锅体内食材翻炒不均匀。

7.所述翻炒部具有与锅体配合的弧形面,使得翻炒部与锅体底部配合更紧密,以便将锅体底部的食材搅动翻起,通过翻炒部往复摆动形成抛动物料、混合物料的操作,最终实现模拟人工翻炒烹饪的效果,促使食材均匀加热,避免食材粘锅糊锅;翻炒部摆动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曲面与锅体底部第二曲面呈等间隙配合,使得食材在翻炒部搅动翻炒过程中位置保持恒定,避免食材在翻炒部与锅体之间被挤压,影响食物烹饪口感。

8.所述锅体在锅沿平面的投影呈圆形,且所述锅体的球面最低点过所述投影圆形的圆心,使得锅体最低处到锅沿的距离均相同,所述旋转轴的延长线在锅沿平面的投影过该圆心,使得旋转轴在其安装平面左右对称设置,距离两侧锅体球面距离相同,对于食材的推动力及翻炒高度相同,锅体内的食材混合、加热效果更加均匀一致。

9.通过在所述转动部上设有置与所述驱动机构对接配合的插接部,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部配合插接的插口,所述插接部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插口上,使得所述炒锅与驱动机构之间插装连接,方便通过移动炒锅实现翻炒机构与驱动机构的连接或脱离,拆装操作简单、方便。

10.通过将炒菜器具与灶体集成设置,整机体积减小,灶体上还设有为锅体加热的加热装置、及为所述炒菜器具排烟的排烟装置,加热和排烟多种功能集成,使用更加方便,并且排烟装置设于灶体上,距离锅体更近,吸烟效果更理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炒菜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炒菜器具锅体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炒菜器具翻炒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炒菜器具脱离状态时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炒菜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炒菜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炒菜器具锅盖与翻炒悬臂结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炒锅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所述集成自动炒菜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所述集成自动炒菜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炒锅;11、锅体;111、把手;112、锅沿;113、第一限位副耳;114、第二限位副耳;12、锅盖;121、盖顶;122、盖檐;123、盖腔;2、翻炒机构;21、翻炒悬臂;211、转动部;2111、插接部;212、翻炒部;2121、弧形面;2122、悬置末端;3、电机;31、驱动部;4、灶体;41、排烟装置;42、旋钮开关;43、加热装置;5、锁紧机构;51、卡爪;52、卡口;6、卡槽;7、卡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炒菜器具,包括炒锅1及安装于所述炒锅1上的翻炒机构2,所述炒锅1包括锅体11及锅盖12,所述炒菜器具外设有驱动所述翻炒机构2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为电机3,所述电机3设置于炒锅1外,其中,所述翻炒机构2包括翻炒悬臂21,所述翻炒悬臂21铰接于所述炒锅1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翻炒悬臂21包括与所述炒锅1铰接的转动部211及与锅体11配合的翻炒部212,所述转动部211具有横向的旋转轴,所述翻炒部212与所述锅体11悬置配合,所述外置的电机3驱动所述转动部211绕旋转轴转动,以使所述翻炒部212在所述炒锅1内横向摆动翻炒。通过翻炒部212横向摆动设置使得翻炒部212左右摆动实现翻炒,且最先被翻炒部212推起的食材回落最慢,翻炒部212左右循环摆动,上下层食材不断的更替位置反复翻炒,从而使得食材、调料等混合更加均匀,并且食材经过翻炒之后,能够增加食材各个面的受热概率,促使食材加热更加均匀,制作出来的食材口感更好,还能避免出现食材糊锅问题。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211安装于所述锅盖12上,且凸出设置于锅盖12一侧,以便与外置的电机3连接,所述翻炒悬臂21转动安装于锅盖12内,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锅盖12底部平面,所述翻炒悬臂21在炒菜器具的外置电机3的驱动下于锅盖12内摆动翻炒,从而使得食材、调料混合均匀。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动部211具有与所述电机3对接配合的插接部2111,所述电机3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部2111配合插接的插口,所述插接部2111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插口上,使得所述炒锅1与驱动机构之间插装连接,方便通过移动炒锅1实现翻炒机构2与驱动机构的连接或脱离,拆装操作简单。

如图1所示,所述炒锅1还包括安装于锅体11上的把手111,所述转动部211安装于把手111相对的炒锅1上,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把手111的长度方向同向设置,方便手握把手111将转动部211与电机3进行插装与拆卸,进而实现翻炒悬臂21与外置驱动机构之间的动力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锅体11具有锅沿112,所述锅体11在锅沿112平面的投影呈圆形,所述锅体11的球面最低点过所述投影圆形的圆心,使得锅体11最低处到锅沿112的距离均相同,所述旋转轴的延长线在锅沿112平面的投影过该圆心,使得旋转轴在其安装平面左右对称设置,距离两侧锅体11球面距离相同,对于食材的推动力及翻炒高度相同,锅体11内的食材混合、加热效果更加均匀一致。

如图1所示,所述锅盖12包括位于锅体11上方的盖顶121及与锅体11配合的盖檐122,所述转动部211安装于所述盖檐122上,且所述转动部211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翻炒悬臂21在炒菜器具的外置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于锅体11内摆动翻炒,使得翻炒悬臂21绕水平轴摆动翻炒,以便保证翻炒悬臂21前后摆动高度相同,锅体11内食材翻炒受力均匀,翻炒烹调效果理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翻炒悬臂具有翻炒状态和脱离状态。

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部211安装于所述锅盖12上,所述锅盖12具有盖腔123,所述锅盖12包括位于锅体11上方的盖顶121及与锅体11配合的盖檐122,所述盖顶121与盖檐122形成所述盖腔123,所述翻炒悬臂21具有翻炒部212位于锅体11内的翻炒状态、及翻炒部212摆动至锅体11上方的脱离状态,在所述翻炒状态下,所述翻炒悬臂21自盖腔123延伸至锅体11,以便翻炒部212搅拌锅体11内的食材完成翻炒烹饪过程;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悬臂21全部位于盖腔123内,所述锅盖12相对于锅体11可分离式配合,使得翻炒部212脱离食材,揭开锅盖12连带翻炒悬臂21一起脱离锅体11,并且翻炒悬臂21远离锅体11内食材,不会带出食材,用户体验更佳。

如图5所示,所述翻炒部212具有与锅体11配合的弧形面2121,使得翻炒部212与锅体11底部配合更紧密,以便将锅体11底部的食材搅动翻起,通过翻炒部212往复摆动形成抛动物料、混合物料的操作,最终实现模拟人工翻炒烹饪的效果,促使食材均匀加热,避免食材粘锅糊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11呈内凹的球面,所述翻炒部212具有与所述球面配合的圆弧曲线,所述锅体11呈与所述翻炒部212的弧形面2121绕旋转轴摆动所形成的第一曲面间隙配合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在所述翻炒部212摆动过程中呈等间隙配合,使得食材在翻炒部212搅动翻炒过程中位置保持恒定,避免食材在翻炒部212与锅体11之间被挤压,影响食物烹饪口感。

本实施例中,锅体11底部靠中间位置为加热区,位于加热区内,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在所述翻炒部212摆动过程中呈等间隙配合,所述加热区与锅体底部加热装置直接接触,间隙距离取值范围为1-10mm,间隙太大,食材容易进入间隙使得食材受到挤压,影响食材烹饪口感,间隙过小时,摩擦过大,本实施例的间隙距离取4mm。

如图5所示,所述翻炒部212具有远离转动部211的悬置末端2122,在所述翻炒悬臂21的任意摆动角度下,所述转动部211与所述悬置末端2122的连线在所述锅沿112平面的投影大于锅体11的投影圆形的半径,从而保证悬置末端2122经过锅体11最低点,确保翻炒部212经过锅体11底部,以便将锅体11底部的食材搅动翻起,促使锅体11内食材、调料翻动,混合更均匀。

如图5所示,所述锅体11包括锅沿112,所述锅体11最低点至锅沿112的高度为锅体11高度d,在所述翻炒状态,所述转动部211带动翻炒部212在锅体11内横向摆动,所述翻炒部212具有远离转动部211的悬置末端2122,所述翻炒部212摆动至锅体11底部时,所述悬置末端2122距离锅沿112的高度h为1/5d~1d,从而所述悬置末端2122距离锅体11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所述转动部211的高度,本实施例中,h为1/2d。

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部211安装于所述盖檐122上,所述盖腔123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翻炒部212的最大的宽度。所述锅盖12底部具有盖沿,所述翻炒部212在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在所述脱离状态,所述翻炒部212水平置于所述盖腔123内,所述转动部211的轴线与所述盖沿平面的距离不小于翻炒部212宽度的1/2,使得翻炒部212下半部分完全位于盖沿平面上方,从而保证整个翻炒部212在脱离状态时均位于盖腔123内,方便锅盖12与翻炒机构2整体一起脱离锅体11。本实施例中其他未说明的特征与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所述锅体呈内凹的椭球面,所述翻炒部具有与所述椭球面配合的弧面。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翻炒机构安装于所述锅体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转动部铰接于所述锅体上,所述翻炒部与所述转动部连接,并转动安装于锅体内,所述锅体具有锅沿,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锅沿平面,所述翻炒悬臂在炒菜器具的外置电机的驱动下于锅体内摆动翻炒。通过将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锅沿平面设置,所述翻炒悬臂在炒菜器具的外置电机的驱动下于锅体内摆动翻炒,使得所述翻炒部距离两端锅沿距离相同,翻炒悬臂左右侧摆动高度相同,以便通过翻炒部左右循环摆动,反复的翻炒锅体内食材,从而使得食材、调料混合均匀,避免两侧摆动高度不同造成两侧食材翻炒不均匀。本实施例中其他未说明的特征与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炒菜器具还设有锁紧机构。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集成自动炒菜灶还设有锁紧机构5,在所述翻炒悬臂处于翻炒状态下,所述锁紧机构处于限位状态,所述锁紧机构限制所述翻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脱开,从而可以保证所述翻炒悬臂处于翻炒状态,保持稳定的旋转翻炒运动;所述翻炒悬臂处于脱离状态下,所述锁紧机构处于限位解除状态,所述翻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可脱开,从而所述翻炒悬臂处于脱离状态,方便锅盖与锅体分离。

如图8所示,所述锁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翻炒机构与所述电机之间,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径向伸缩的卡爪51及与其锁紧配合的卡口52,所述电机与翻炒机构之一设置所述卡爪,另一个设置所述卡口。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爪设于电机上,所述卡口设于翻炒机构上,所述卡爪伸出与所述卡槽配合以使所述翻炒机构与所述电机锁紧配合,所述卡爪收缩脱离所述卡槽以使所述翻炒机构与所述电机沿轴向可拆卸。通过弹性伸缩的卡爪及卡槽配合实现径向锁紧作用,锁紧机构结构简单,使得传动连接稳定可靠。本实施例中其他未说明的特征与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翻炒机构和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翻炒机构包括翻炒悬臂21,所述翻炒悬臂铰接于所述锅盖12上,且所述翻炒悬臂与所述锅体可脱离式配合,所述电机具有横向设置的电机轴,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与电机轴同轴转动的驱动部,所述翻炒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机构配合的转动部211,所述锅盖一端设有用于安装转动部211的安装孔,且所述转动部211的一端伸入锅盖12内与所述翻炒悬臂2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端伸出锅盖与所述驱动部配合连接,通过转动部作为缓冲连接件,将外部动力传递给翻炒悬臂,可以减少振动,使得转动过程更平稳,用户体验好,并且,驱动机构位于锅盖外,避免驱动机构与锅体内食材接触,保证食材烹饪的清洁、卫生。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集成自动炒菜灶的驱动部31与所述转动部211之间设有径向限位的限位机构,可以防止驱动部与转动部相对滑动,使得动力更加平稳高效的传递,食材翻炒操作更加稳定,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部31与所述转动部211两者之一的卡槽6、及设置于两者之另一的卡筋7,通过将设于驱动部与转动部上的卡槽6与卡筋7组成限位机构,限位结构简单,径向限位作用更加有效可靠。

具体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卡槽6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上,所述卡筋7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卡槽6与卡筋7呈180°对向设置的两个,对向分布的限位机构,其作用力平衡分布,可以减少传动冲击,产生的径向限位作用更加可靠;所述对向设置的卡槽6形状相同,但呈不同宽度,所述卡筋7呈与其中之一卡槽6唯一配合的不同宽度,通过将相互配合的卡槽与卡筋设为不同宽度,使得卡槽与卡筋配合位置唯一,有利于保证驱动部与转动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其他未说明的特征与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转动部的卡槽、及设置于所述驱动部的卡筋。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炒菜器具的集成炒菜灶。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炒菜灶,包括灶体4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炒菜器具,所述炒菜器具为自动炒锅,所述灶体4上固定安装有驱动所述翻炒机构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机3,所述炒菜器具可脱离式的装配于所述灶体4上,且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电机3可脱离式配合,所述灶体4上还设有为所述锅体加热的加热装置43、及为所述炒菜器具排烟的排烟装置41,所述加热装置位于锅体下方,为电磁加热装置或燃气加热装置,排烟装置位于炒菜器具一侧,且吸烟口高于锅盖,在灶体4上还设有旋钮开关42,炒菜器具与灶体4集成设置,整机体积减小,灶体4上还设有为锅体加热的加热装置、及为所述炒菜器具排烟的排烟装置41,加热和排烟多种功能集成,使用更加方便,并且排烟装置设于灶体4上,距离锅体11更近,吸烟效果更理想。

具体的,所述灶体上还设有架设所述锅体的架口20,使得所述锅体底部沉入所述架口内,从而实现锅体的限位摆放,防止锅体晃动,影响翻炒效果,所述架口内安装有为所述锅体加热的加热装置21,从而保证加热距离更稳定,加热效果更均匀、理想。

本实施例中,锅体11底部靠中间位置为加热区域,位于加热区域内,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在所述翻炒部摆动过程中呈等间隙配合,间隙距离取值范围为1-10mm,间隙太大,食材容易进入间隙使得食材受到挤压,间隙过小时,摩擦过大,本实施例的间隙距离取4mm。

如图13所示,所述锅体上设有与所述架口配合的限位副耳,所述限位副耳对所述锅体进行安装限位,以使所述锅盖盖合于锅体上时,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电机轴同轴等高,以便实现锅盖与电机的插接配合,从而方便锅盖的安装与移动。所述锅体具有把手111,所述把手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副耳113,与所述把手相对的锅体外壁设有第二限位副耳114,所述第一限位副耳与把手一体设置,结构更简单,也可以节省材料,所述第一限位副耳与所述第二限位副耳配合限位,并且第一限位副耳与所述第二限位副耳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锅体容易保持水平,以保证盖和锅盖后,所述锅盖与所述电机插接配合更方便。

本实施例中其他未说明的特征与技术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