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方法以及集成式烹饪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5095发布日期:2019-03-08 23:3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方法以及集成式烹饪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方法以及集成式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集成使一体机的烹饪过程中,一般通过液体出料装置将储液装置内的液体添加至烹饪设备中。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出料装置在投料结束后,管路中会残留有部分的液体,使得出料口容易发生滴漏现象,影响出料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方法以及集成式烹饪设备,以提高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出料装置的出料精度,降低液体出料装置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出料装置,包括:泵体,具有第一口和第二口;进料管,进料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口连通,进料管的第二端与储液装置连通,用以抽取储液装置内的液体;回料管,回料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口连通,回料管的第二端与储液装置连通;出料管,出料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口连通,出料管的第二端的口部形成出料口;单向阀,设置于进料管上,在泵体的作用下储液装置内的液体能够经过单向阀向出料口抽出;带压单向阀,设置于回料管上,在泵体的作用下,液体能够经过带压单向阀回流至储液装置内,在液体自身重力下,液体无法经过带压单向阀回流至储液装置内。

进一步地,单向阀设置于进料管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液体出料装置还包括:连接管,连接管的第一端与进料管的第一端和回料管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口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管与进料管的第一端和回料管的第一端通过三通管连接。

进一步地,出料管包括第一管段以及管径小于第一管段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远离第二管段的一端与第二口连接,第二管段远离第一管段的一端形成出料口。

进一步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插接连接。

进一步地,出料管包括靠近于出料口处并向上弯折的弯折段。

进一步地,泵体上设置有编码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烹饪设备,包括:液体出料装置,液体出料装置为上述的液体出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出料方法,采用上述的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方法包括:驱动液体出料装置的泵体以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液体能够经过液体出料装置的单向阀向液体出料装置的出料口抽出;在液体的抽出量达到预定值的情况下,驱动泵体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液体回流,至少部分液体能够经过带压单向阀回流至储液装置内。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液体出料装置正常出料时,泵体旋转以使储液装置内的液体经过单向阀进入泵体内,最终由与泵体连接的出料管的出料口流出。在投料完毕后,泵体反向旋转以使出料管内的液体回流,从而避免出料口发生滴漏现象,保证出料精度。此外,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实现液体出料和回流只需控制泵体的旋转方向,因此只需要设置一个动力源即可,方便控制,节省能源且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出料装置的实施例的与储液装置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的液体出料装置的出料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储液装置;20、泵体;30、出料管;31、第一端;32、第二端;33、弯折段;34、第一管段;35、第二管段;40、进料管;41、第一端;42、第二端;50、回料管;51、第一端;52、第二端;60、单向阀;70、带压单向阀;80、连接管;90、三通管;100、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液体出料装置包括:泵体20、进料管40、回料管50、出料管30、单向阀60以及带压单向阀70。具体地,泵体20具有第一口和第二口。进料管40,所述进料管40的第一端41与所述第一口连通,所述进料管40的第二端42与储液装置10连通,用以抽取所述储液装置10内的液体。所述回料管50的第一端51与所述第一口连通,所述回料管50的第二端52与所述储液装置10连通。所述出料管30的第一端31与所述第二口连通,所述出料管30的第二端32的口部形成出料口。单向阀60设置于所述进料管40上,在所述泵体20的作用下所述储液装置10内的液体能够经过所述单向阀60向所述出料口抽出。带压单向阀70设置于所述回料管50上,在所述泵体20的作用下,所述液体能够经过所述带压单向阀70回流至所述储液装置10内,在所述液体自身重力下,所述液体无法经过所述带压单向阀70回流至所述储液装置10内。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液体出料装置正常出料时,泵体20旋转以使储液装置10内的液体经过单向阀60进入泵体20内,最终由与泵体20连接的出料管30的出料口流出。在投料完毕后,泵体20反向旋转以使出料管30内的液体回流,从而避免出料口发生滴漏现象,保证出料精度。此外,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实现液体出料和回流只需控制泵体20的旋转方向,因此只需要设置一个动力源即可,方便控制,节省能源且生产成本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泵体20正向旋转时,带压单向阀截止。带压单向阀具有预设压力,当泵体20反向旋转,使得液体向带压单向阀施加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带压单向阀才会打开,此时液体才能够回流至储液装置10内。而当泵体20停止旋转时,液体的重力小于预设压力,单靠其自身的重力是无法将带压单向阀打开的。故当泵体20停止旋转时,出料管30内的液体并不会继续回流,从而便于控制出料精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60没有启动压力要求:泵体20沿正向旋转(正转)时能使液体从储液装置10流向泵体20;泵体20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反向旋转(反转)时截止;泵体20不转时,液体也不会反向流回到储液装置10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储液装置10内存储的液体为具有一定粘稠度的油液,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液体还可以为其他粘稠度较低的其他液体。

发明人在长期研究后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出料装置,在需要更换储液装置时,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以及其他压力的作用下,液体可能会从进料管滴出。进料管会进入空气,导致更换储液装置后,下次再开启泵体进行抽液动作时,进入进料管的这部分空气会进入泵体20中,导致空气替代了部分液体,使得最终液体的抽出量实际上小于预定值,使得出料的精度不准确。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60设置于进料管的第二端42。在液体出料装置出料时,泵体20旋转以使储液装置10内的液体经过单向阀60进入泵体20内,最终由与泵体20连接的出料管30的出料口流出。在投料完毕后,泵体20反向旋转以使出料管30内的液体回流。在回流后,单向阀60、带压单向阀70和泵体20之间的管路是填满液体的。当更换储液装置10时,需要把旧的储液装置10拿走,由于单向阀60和带压单向阀70的存在,位于单向阀60、带压单向阀70和泵体20之间的液体不会下漏,因此进料管40和回料管50不会进入空气。下次启动液体出料装置时,由于单向阀60位于进料管的第二端42,因此新的储液装置10内的液体能够直接通过单向阀60进入进料管40内,不会进入空气,因此能够保证最终液体的抽出量基本等于预定值,进而提高出料精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出料装置还包括:连接管80的第一端与进料管40的第一端41和回料管50的第一端51连接,连接管80的第二端与第一口连接。上述结构简单,使得进料管40的第一端41和回料管50的第一端51能够通过共同的一条连接管80连接,从而使得结构简洁,成本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80与进料管的第一端41和回料管50的第一端51通过三通管90连接。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申请人在长期研究中还发现,如果出料管30的内径较大的话,下料精度较低。如果出料管30内径较小的话,由于出料管30较长,尺寸公差不好掌控,因此可能会对出料管30的总管阻造成影响,最终导致下料精度也会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料管30包括第一管段34以及管径小于第一管段34的第二管段35,第一管段34的远离第二管段35的一端与第二口连接,第二管段35远离第一管段34的一端形成出料口。上述结构只需要将出料管30靠近出料口的一段设置为内径较小的管段,则可以明显提高管阻,从而提高精度,又由于内径较小的管段(即第二管段35)的长度较短,因此内部管道的尺寸公差能够较好地掌握,使得总管阻较稳定,从而提高下料的精度,而不需要去控制整段出料管的公差来保证出料管道的管阻。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34与第二管段35插接连接。上述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段34与第二管段35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结构连接,或者出料管30本身为一个一体成型的变径管。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料管30包括靠近于出料口处并向上弯折的弯折段33。出料管被弯折段33分隔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具有出料口。出料管30内的液体在泵体20的作用下回流一小段后,液体先后由第二段回流至弯折段33和第一段。由于液体自身重力的作用,在液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液体不会向上越过弯折段33流至第二段,因而液体不会从出料口漏出,这样能确保下次出料的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弯折段33设置在第一管段34上。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体20上设置有编码器100。具体地,下料时,泵体20正向转动,液体流动方向:储液装置10——单向阀60——三通管90——泵体20——出料口,编码器100能反馈泵体20转动的圈数。当泵体20转动的圈数达到预设的下料值后,泵体反转,此时液体流动方向:出料口——泵体20——三通管90——带压单向阀70——储液装置10。编码器100反馈泵体20反转圈数,当泵体20反转圈数达到预设值后,泵体停转刹车。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编码器100精确控制下料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泵体20反转圈数的预设值较小,上述结构使得泵体20反转抽液体只抽一小段,液体还在第一段上,这样下次出油的时候,油能够较快的从出料口出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烹饪设备,根据本申请的集成式烹饪设备(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包括:液体出料装置,其中,液体出料装置为上述的液体出料装置。由于上述液体出料装置具有出料精度高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集成式烹饪设备也具有上述优点。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出料方法,采用上述的液体出料装置,其中,根据本申请的出料方法的实施例包括:驱动液体出料装置的泵体20以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液体能够经过液体出料装置的单向阀60向液体出料装置的出料口抽出;在液体的抽出量达到预定值的情况下,驱动泵体20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液体回流,至少部分液体能够经过带压单向阀70回流至储液装置10内。上述出料方法使得在投料完毕后,靠近出料口的液体能够回流,从而避免出料口发生滴漏现象,保证出料精度。此外,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实现液体出料和回流只需控制泵体20的旋转方向,因此只需要设置一个动力源即可,方便控制,节省能源且生产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