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9875发布日期:2019-05-07 21:0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烹饪装置在侧壁设置有感温探头。在内锅放置入外锅后,感温探头可接触内锅外表面,用于检测内锅温度的变化。控制器通常可根据感温探头所提供的温度信息,对整个加热程序进行控制。

但是,所述感温探头的安装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其对感温器的安装结构进行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烹饪装置包括:

外锅组件,包括外壳与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内设置有用于收容内锅的容置空间,所述保温罩上开设有安装孔;

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包括弹性件、用于测量内锅温度的感温器以及用于将所述感温器安装在所述保温罩上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包括第一壳与第二壳,所述第一壳包括抵接在保温罩内侧面处的内板以及一端与所述内板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出至保温罩外的收纳部,所述第二壳包括套设在所述收纳部外围的外套部,所述外套部的内端抵接于保温罩外侧面;

所述内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感温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的挡止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可沿所述第一通孔滑动的探头部,所述弹性件作用在所述感温器上,以使所述探头部可沿所述第一通孔自动伸缩,所述挡止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以防止所述探头部向保温罩内过度深入。

可选的,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外套部均呈环状。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套部的外端侧的外板,所述外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以供与所述感温器相连的导线穿过。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外板上,一端抵接在所述挡止部上。

可选的,所述收纳部的周侧形成有孔部,所述孔部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

所述外板上开设有安装孔,螺钉或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孔部将第一壳与第二壳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与第二壳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

可选的,所述保温罩的内侧面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上,所述内板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

可选的,所述内锅包括材质不同的第一内锅与第二内锅;

所述探头部的表面设置有作为感应模块的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与烹饪装置的控制器电性连接,用来辅助控制器判断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是第一内锅还是第二内锅。

可选的,在材质不同的内锅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时,感应模块所在电路的电容值不同,根据所述电容值,所述控制器控制加热件以相应的工作模式工作。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均由绝缘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二内锅中的一个为非金属内锅,另一个为金属内锅。

可选的,所述感温器包括遮盖所述探头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为金属材质,构成所述感应模块。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外端翻折形成所述挡止部。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装置中,利用具有第一壳与第二壳的安装壳可方便、快捷地将感温器安装在保温罩上,并且安装壳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以上均有利于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烹饪装置的结构视图;

其中,图1是一内锅放入后烹饪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烹饪装置内的感温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另一内锅放入后烹饪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互为补充。

图1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烹饪装置的结构视图。其中,图1是一内锅放入后烹饪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烹饪装置内的感温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另一内锅放入后烹饪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部分分解图。

图中所示的烹饪装置为电炖锅。但是,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构思也可应用于其它烹饪装置,比如,电火锅等。

如图1至图5所示,烹饪装置100可包括外锅组件1、加热件6、感温组件8以及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可与感温组件8、加热件6等器件相连,用以对烹饪过程中进行整体控制。

外锅组件1可包括外壳16与设置在外壳16内的保温罩18。保温罩18内设置有用于收容内锅3或4的容置空间12。保温罩18上可开设有安装孔184。

感温组件8可包括弹性件863、用于测量内锅温度的感温器86以及用于将感温器86安装在保温罩18上的安装壳83。安装壳83可包括第一壳84与第二壳82。其中,第一壳84包括抵接在保温罩18内侧面处的内板844以及一端与内板844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孔184伸出至保温罩18外的收纳部842。内板 844上可开设第一通孔8442。

第二壳82可包括套设在收纳部842外围的外套部822以及与设置在外套部822外端侧的外板824。其中,外套部822与收纳部842均可呈环状。可利用外套部822与收纳部842的嵌套摩擦来实现两者的固定。也可利用另外的锁扣结构(比如,弹片与凹坑结构等)来实现两者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螺钉或螺栓(图中未示出)将第一壳84与第二壳82 固定。第一壳84收纳部842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孔部8423,该孔部8423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对应的,第二壳82外套部822的两侧各形成一个孔部8223,第二壳82外板824上开设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在第一壳84插入第二壳 82内后,第一壳84上的孔部8423收容在第二壳82上的孔部8223内,第二壳 82上的所述安装孔与第一壳84上的孔部8423对齐。将螺钉或螺栓依次穿过该安装孔与孔部8423即可实现第一壳84与第二壳82的固定。

在安装到位后,外套部822的内端抵接于保温罩18的外侧面。

另外,外板824上可开设第二通孔8243,供连接在感温器86后端的导线 87通过。导线87可通过连接器88等实现与控制器的电性连接。

感温器86可包括设置在收纳部842内的挡止部865以及设置在内板844第一通孔8442内并可沿第一通孔8442滑动的探头部867。挡止部865的宽度大于内板844上第一通孔8442的宽度,也大于弹性件863的直径。探头部867可包括热敏电阻,其可通过导线87、连接器88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以将测得的内锅温度提供至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实时的内锅温度对烹饪进程进行管控。比如,可在内锅温度达到预定值后,降低加热件6的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翻边的方式来形成挡止部865。比如,可在探头部867 外包覆一层壳体2,所述壳体2优选为金属材质。通过翻折所述壳体2的外端侧即可形成所述挡止部865。由于壳体2的包覆,探头部867通过壳体2与内锅间接接触。这里设置的壳体2通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还可作为感应模块2来使用,具体可参后文的描述。探头部867的金属元件与的壳体2可由绝缘材料隔开。为改善探头部867以及感应模块2工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安装壳83(第一壳84与第二壳82)优选由绝缘材质制作。

弹性件863作用在感温器86上,以使探头部867可沿第一通孔8442自动伸缩。弹性件863可以是弹簧,其一端可抵接在外板824的内侧面上,另一端可抵接在挡止部865的外侧。挡止部865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8442的尺寸,可防止探头部867向保温罩18内过度深入。

保温罩18的内侧面还可凹陷形成凹陷部182。所述安装孔184可形成在凹陷部182的中央区域。在安装时,第一壳84的内板844可设置在凹陷部182内,第一壳84的收纳部842可通过安装孔184伸出至保温罩18外。可将探头部86 与弹性件863组装在第二壳82内,而后将第二壳82的外套部822套设固定在收纳部842外围,并使外套部822的内端抵靠在保温罩18的外侧面。同时,探头部867通过内板844的第一通孔8442弹性伸入至保温罩18内。如此即可方便、快捷地将感温器86安装于保温罩18。

包覆在探头部867外的壳体2可通过导线21、连接器23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辅助控制器获得内锅相关信息,从而有利于控制器对烹饪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与烹饪装置100配套使用的内锅可包括材质不同的第一内锅3与第二内锅 4。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第一内锅3或第二内锅4来盛装、烹饪食材。在使用中,可使用锅盖5封盖所述内锅。

加热件6可设置在容置空间12的底部,加热件6的上方需留有放置内锅的空间。加热件6可用来加热内锅及其内的食物。根据感温器86测得的内锅温度,以及基于感应模块2所获的、放置在容置空间12内的是第一内锅3还是第二内锅4,所述控制器可对加热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在材质不同的内锅置于容置空间12内时,感应模块2及其所在的电路可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参数,通过该参数的变化,控制器可判断出当前被置于容置空间12内的是第一内锅3还是第二内锅4。比如,感应模块2可以是与包覆在探头部867外的壳体2类似的金属片。该金属片可通过导线21、连接器23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在材质不同的第一、二内锅3、4置于容置空间 12内、接触或接近该金属片时,其所在的电路电容值不同(发生变化)。根据该电容值,控制器可判断出被置于容置空间12内的是第一内锅3还是第二内锅4,并为其选择对应的工作模式(比如,煲汤模式、隔水炖模式或火锅模式等)。

也就是说,根据感应模块2所在电路的电容值变化,加热件6的工作模式可被切换。比如,控制器在检测到感应模块2的电容值处于第一区间时,由此确定是第一内锅被置于容置空间12,进而可控制加热件6以第一工作模式工作。在检测到感应模块2的电容值发生变化、跳出第一区间时,由此确定是第二内锅被置于容置空间12内,进而控制器可控制加热件6以不同于第一工作模式的第二工作模式工作。在检测到电容值重回第一区间时,控制器也可将处于第二工作模式的加热件6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加热件6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工作时,应有内锅置于所述加热件6上。

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可以为针对第一内锅3所优化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可以为针对第二内锅4所优化的工作模式。举例而言,可根据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的材质(陶瓷、金属),优化它们的加热速度和/或加热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锅3为陶瓷材质,所述第二内锅4为金属材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也可均为非金属材质,而是在两内锅中的一个上设置金属件。在将该内锅置于外锅组件1内时,该金属件同样可触发感应模块2所在电路电容值的变化。例如,可将金属件设置于内锅上边沿的下端,该下端与外锅组件1接触。又或者,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也可均为金属材质,而是在两内锅中的一个上设置绝缘件。在将该内锅置于外锅组件1内时,具有绝缘件的内锅与不具有绝缘件的内锅同样可使感应模块2的电容值处于不同数值区间。

外锅组件1的上端可设置中板11,用以支撑所述内锅。中板11可为非金属材质,例如塑料材质。第一内锅3和第二内锅4的口部分别具有径向向外的凸沿31、41。当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置于容置空间12时,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的凸沿31、41支撑在外锅组件1的中板11上,且内锅(包括第一内锅3、第二内锅4)的底部与加热件6接触,内锅侧壁的外表面抵压感温组件8。其中,第一内锅可采用陶瓷材质,第二内锅4可采用金属材质。

加热件6可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加热件6的上下移动还有利于补偿内锅的加工偏差。内锅通常由金属或陶瓷制成。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内锅的高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尤其是陶瓷内锅,它的偏差可达1.5到2.5毫米。对于不可动的加热件与内锅,上述偏差足以大幅降低它们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对于可上下移动的加热件6,利用上述上下移动可很好地补偿该加工偏差,进而提高加热效率。

下面以一个应用型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说明:

所述烹饪装置100为电炖锅。第一内锅3为陶瓷内锅,第二内锅4为金属内锅。第一工作模式为煲汤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为隔水炖模式或火锅模式。当第一内锅3放入外锅组件1内时,控制器控制加热件6以第一工作模式工作。在以第一工作模式工作过程中,控制器根据感温器86所测的内锅温度,对进程进行管控。比如,内锅温度达到某一设定值时,降低加热件6的加热功率。

当第二内锅4放入外锅组件1内时,可触发感应模块2所在电路产生电容值变化,控制器控制加热件6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工作。在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过程中,控制器根据感温器86所测的内锅温度,对进程进行管控。比如,内锅温度达到某一设定值时,降低加热件6的加热功率。

反之,第二内锅4先放入外锅组件1内,后更换为第一内锅3时,控制器控制加热件6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