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1176发布日期:2019-05-11 00:40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作为一款能代替人实现清扫地面的机器,它是通过主机内部的一个可以产生风力的动力源,经过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风道结构,在吸口处产生一个吸力,该吸力可将地面上的灰尘及颗粒物等垃圾吸入一个集尘装置中。因此吸口处吸力的大小以及吸尘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扫地机器人的清洁效率,决定了扫地机器人的实用性。现有扫地机器人吸尘方式包括滚刷式吸尘和单纯吸口吸尘。其中的吸口吸尘是通过风机动力源通过不同的风道方式在吸口处产生一个吸力,此吸力直接作用于地面上,将地面上的垃圾吸入集尘装置中。由于风机动力源的位置限制及风道设计的需要,导致整机的一次吸尘效率大大降低,用户体验不够理想。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所述扫地机器人包括:出风管;后吸附装置,所述后吸附装置设在所述出风管在吸口的后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出风管在吸口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所述吸口下方偏后的装置。进一步地,用于控制所述出风管在吸口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所述吸口下方偏后的装置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出风管前部,所述挡板的上部固定设置,所述挡板的下部设置成由上至下向后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底端与地面之间高度设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底端与所述后吸附装置在前后方向的距离设置在第二预设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下部设置成由上至下向后倾斜的弧形。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平板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吸口的后部;拢风板,两所述拢风板分别设在所述安装板左侧和右侧,两所述拢风板相对于所述安装板向前倾斜向外延伸。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挡板,所述拢风板在前后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安装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和后吸附装置采用的材料为软性材料。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用于控制出风管在吸口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吸口偏后的装置,将吸口下方的吸力位置设置成吸口下方偏后的位置,因此,扫地机器人整机在正常通过某处时如果没有一次性吸干净,剩余的部分会被后吸附装置带走,在扫地机器人整机继续行走时,吸口持续对后吸附装置处产生吸力,持续不断地将后吸附装置附着的大颗粒灰尘或垃圾等吸走,这样会使得整机的清洁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扫地机器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挡板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扫地机器人的吸口的仰视图。附图标记:1出风管2挡板3后吸附装置4风机5集尘盒12吸口21挡板的下部22挡板的上部23挡板的中部31安装板32拢风板h第一预设范围L第二预设范围B扫地机器人C地面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前”、“后”、“上”、“下”、“左”、“右”、“内”、“外”是根据扫地机器人整机日常使用的习惯确定,比如:扫地机器人的正面视为“前”,扫地机器人的背面视为“后”,扫地机器人的顶面视为“上”,扫地机器人的底面视为“下”,“左”和“右”以“前”和“后”作为基准,“内”和“外”是相对于扫地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而言,指向扫地机器人的方向是“向内”,远离或背离扫描机器人的方向是“向外”。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扫地机器人B括风机4、集尘盒5、出风管1和后吸附装置3,其中:风机4提供负压气流,并与集尘盒5和出风管1依序气体连通,出风管1的吸口11裸露于外。在风机4开启后,风机4提供的负压气流经由集尘装置5,在吸口11的下方产生吸力,位于吸口11下方的颗粒灰尘或垃圾会在吸力作用下,经由吸口11进入到出风管1,再被吸入到集尘盒5中。后吸附装置3设在吸口11的后部,吸口11未能被走且残留在后吸附装置3前方的灰尘在后吸附装置3经过时附着到后吸附装置3上。如图4所示,后吸附装置3大致呈U形,后吸附装置3包括板31和风板32,,安装板31设在吸口11的后部。两拢风板32分别设在安装板31左侧和右侧,两拢风板32相对于安装板31向前倾斜向外延伸。这种结构有利于收拢吸口11排出的气流,集中吸口11处的吸力。现有技术中的后吸附装置3采用橡胶制成,还可以采用PET材料、无纺布等制成。优选地,安装板31的长度大于挡板2,拢风板32在前后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大于挡板2与安装板31在前后方向的距离。本实施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之上,还增设了用于控制出风管1在吸口11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吸口11偏后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将吸口11下方的吸力位置设置成吸口11下方偏后的位置。这样使得扫地机器人整机在正常通过某处时如果没有一次性吸干净,剩余的部分会被后吸附装置3带走。在继续向前行进过程中,吸口11持续对后吸附装置3处产生吸力,持续不断地将后吸附装置3上吸附的大颗粒灰尘或垃圾等吸走,这样会使得整机的清洁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结合图2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控制出风管1在吸口11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吸口11偏后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出风管1中前部的挡板2。挡板2的上部22固定设置,挡板2的下部21设置成由上至下向后倾斜。也就是说,挡板2的底部朝吸口11后部的后吸附装置3延伸。本实施例通过增设挡板2,改变负压气流形成的吸力方向,使吸力的位置主要集中于吸口11偏后。设置挡板2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由于挡板2与后吸附装置3几乎将吸口11的四面包围,这有利于吸口11中的吸力对应的负压气流四面围拢,集中负压气流,因此有利于增加地面C单位面积的吸力,增大吸口11对地面C的吸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吸口11越小,吸力越集中,吸口11对地面C的吸力越强,因此相同吸力条件下欲增大吸力,可以通过减小吸口11达到。但是,当减小吸口11时,无法清理大颗粒垃圾。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增加在吸口11的前部增加一块挡板2,这样可以将吸口11的横截面积增大,通过挡板2来减小吸口11底部的大小。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挡板2的底端与地面C之间高度h设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h范围优选为8-10mm。本实施例主要考虑的是大颗粒垃圾(如黄豆、花生粒等)默认高度不超过8mm,因此当地面有大颗粒垃圾时,能够在不被挡板2推着走。如图4所示,出风管1在吸口11的后部设有后吸附装置3,挡板2的底端与后吸附装置3在前后方向的距离L设置在第二预设范围内。L的数值设置太大会影响吸力,不利于吸力的集中,L太小会导致大颗粒垃圾不能被吸起来,因此L需要考虑大颗粒垃圾(如黄豆、花生粒等)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的L范围优选为8-10mm。如图3所示,挡板2的下部21设置成由上至下向后倾斜的弧形。为了便于安装挡板2,挡板2的上部22设置成台阶状,装配时,仅需要将利用出风管1压坐在挡板2的上部22即可,这样装配不仅简便,而且安装也十分牢固,避免在吸力较大的情形下,将悬置在吸口11处的挡板2被吸走。挡板2也可以设置为平板结构,如图4所示。挡板2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此不展开描述,只要挡板2能够较好地起到控制出风管1在吸口11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吸口11偏后的作用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挡板2采用的材料为软性材料,软性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也可以是PET材料、无纺布等。这样有利于保证扫地机器人整机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较好地进行避障。而且,挡板2是软性材料的情形下,当有超过吸口11大小的大颗粒时,如果吸力达到要求,可将较大的颗粒物通过挡板2的变形而被吸力吸走。针对该避障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扫地机器人将吸口处制作成浮动式,使吸口与地面的距离变小,当遇到障碍物时,吸口通过浮动结构上浮,从而能尽量减小因为降低吸口导致的影响整机的越障。但是此种结构由于添加了一套浮动结构,使得机器在爬越障碍物时避免不了会影响整机的越障能力,同时由于增加了一套浮动结构,此浮动结构产生问题的概率增大。另外,由于此结构需要满足浮动结构,因此组件的密封性无法做到完善,最终会使吸力有一部分被损耗。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挡板2,既能够起到控制出风管1在吸口11产生的吸力位置集中于吸口11偏后的作用,还可以基于其软性材料较好地避障,而不会对气密性有任何影响。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