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7647发布日期:2018-10-26 18:5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工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



背景技术:

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种形式,其通过单根轨道梁进行支撑、导向和稳定,车体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车辆地板面距地面距离通常在2~3m左右。车辆早晚收发车时,司乘人员都需要使用登车梯来进行上下车作业。

登车梯作为重要的辅助登车部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为满足司机或调试人员正常登车需求,多将登车梯设计为固定式,按照不同车型的限界要求安装在司机室车门处侧方地面上,车辆两端各一个。这种方式一般只适用于某一固定编组和长度的车辆,而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受近远期客流和潮汐客流的影响,往往需要利用不同编组的车辆同时混跑,导致车辆长度具有较大差别,但固定安装在地面上的两登车梯适应不了不同长度的车辆。因而要求停车线两侧的登车梯能够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才能满足不同编组的车辆同时混跑,即登车梯的位置要能够根据车辆长度进行调整。

同时由于车辆停车可能存在误差,固定设置在地面的登车梯可能导致与车门衔接出现误差,给司机或调试人员上下车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登车梯底部对称设置的走行轮和导向轮带动登车梯沿固定轨道移动,固定轨道上设有一排等间距的固定孔,导向轮两侧设有楔形挡块,楔形挡块上设有通孔,固定销依次设于通孔和固定孔中,可将导向轮固定在固定轨道上的特定位置,从而将登车梯固定在车门处,通过调整登车梯的位置,可以使其适应不同长度车辆的登车需求,以满足不同编组车辆同时混跑的登车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为登车梯的主体框架结构,所述架体上设有登车平台和登车阶梯系统,所述架体底部内侧对称设有若干走行轮,用于带动登车梯沿轨道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长度的登车需求及克服停车误差;

所述架体下设有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平行的固定轨道,所述固定轨道上设有一排等间距的固定孔;所述架体底部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于固定轨道上,所述导向轮两侧对称各设有一楔形挡块,所述楔形挡块上设有通孔,所述楔形挡块的通孔的间距与相邻固定孔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通孔与固定孔中设有固定销,用于将导向轮固定在固定轨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包括横向支撑结构和竖向支撑结构,所述登车平台设于竖向支撑结构的顶端,所述横向支撑结构上设有横向固定梁,导向轮固定在横向固定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登车平台和所述阶梯上均设有栏杆。

进一步地,所述登车平台的高度与车门地板面的高度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楔形挡块一侧为凹圆弧面,所述凹圆弧面与导向轮的圆弧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销一端设有螺帽,另一端为圆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轨道的宽度与所述导向轮的宽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轨道设在地面以下,高度低于轨道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轨道与跨座单轨轨道之间的距离等于登车梯与单轨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加登车梯宽度的一半再加单轨车辆宽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的高度低于所述走行轮的高度。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登车梯架体底部对称设置的走行轮带动登车梯移动,登车梯架体底部设置导向轮,导向轮下方的地面上设置固定轨道,导向轮沿着固定轨道移动带动登车梯沿固定轨道移动,从而使登车梯能够准确移动到车门的位置上,以适应不同车辆长度的登车需求,满足不同编组的车辆同时混跑登车需求。

(2)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固定轨道上设有一排等间距的固定孔,导向轮两侧设有楔形挡块,楔形挡块上设有通孔,固定销依次设于通孔和固定孔中,将导向轮固定在固定轨道上的特定位置,从而将登车梯固定在车门处,将登车梯固定在不同的固定孔处,实现导行轮的自锁,防止在登车的过程中登车梯发生晃动,影响登车安全。

(3)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同时根据车辆限界尺寸调整固定轨道与跨座单轨之间的距离,使得登车梯与单轨车辆之间间隔安全距离,保证列车的正常通行和作业人员安全。

(4)本实用新型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固定销的一端设有螺帽,另一端为圆柱体,用于方便固定销快速省力的插入到通孔和固定孔内;固定轨道的宽度与导向轮的宽度相同,节约工程成本的同时保证导向轮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向轮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登车梯与跨座式单轨列车轨道梁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登车梯系统与跨座式单轨列车配合示意图。

所有附图中,同一个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与零件,其中:1-架体、2-导向轮、3-走行轮、4-楔形挡块、5-固定销、6-固定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移动式跨座单轨登车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登车梯系统包括架体1、导向轮2、走行轮3、楔形挡块4、固定销5和固定轨道6,架体1为登车梯的主体结构,架体1为框架结构,为其他零部件提供了安装位置和安装空间,架体1包括横向支撑结构和竖向支撑结构,竖向支撑结构顶端设有登车平台,登车平台的高度与车门地板面的高度相当,登车平台和横向支撑结构之间设有登车阶梯,登车平台和登车阶梯上均设有栏杆,用于防止人员在上下车的过程中跌落,起保护作用。走行轮3是登车梯的走行机构,走行轮3安装在登车梯架体底部内侧,呈对称布置,走行轮3用于带动架体1沿着轨道移动,从而使得登车梯能够移动到与车辆门相匹配的位置,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登车需求,满足不同编组的车辆同时混跑,同时可以克服停车误差造成的登车梯与车门对接不准的问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架体1底部横向支撑结构底部设有固定轨道6,固定轨道6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平行设置,且固定轨道6设在地面以下的位置,固定轨道6上设有一排等间距的固定孔;横向支撑结构之间设有固定横梁,固定横梁上设有导向轮2,导向轮2离地面的高度低于走行轮3离地面的高度,导向轮2恰好设置在固定轨道6之上,且导向轮2恰好能沿着固定轨道6移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向轮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导向轮2沿固定轨道6的两侧对称各设有一楔形挡块4,楔形挡块4的一侧为凹圆弧面,凹圆弧面的半径与导向轮2的半径相同,二者弧面相贴合,两侧的楔形挡块4用于夹住导向轮2;楔形挡块4的另一侧设有通孔,楔形挡块4夹紧导向轮2后通孔的位置恰好与固定轨道6上的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两侧通孔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固定孔之间的距离相同;固定销5依次穿过通孔和固定孔,将两侧的楔形挡块4固定在固定轨道6上,从而将导向轮2固定在固定轨道6上,即实现导向轮2的自锁,使得登车梯能够准确地停在需要的位置,防止来回滑动造成安全事故。

作为优选,固定销5的一端设有螺帽,另一端为圆柱体,用于方便固定销5快速省力的插入到通孔和固定孔内。

作为优选,固定轨道6的宽度与导向轮2的宽度相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登车梯与跨座式单轨列车轨道梁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登车梯系统与跨座式单轨列车配合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轨道6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之间的间隔与登车梯宽度的一半加单轨车辆宽度的一半再加登车梯与单轨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用于保证登车梯与单轨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进出单轨车辆。

登车梯工作时:先根据单轨车辆门的位置,确定登车梯最后需要移动到的位置,确定固定轨道6上对应该位置的两固定孔,推动登车梯移动,走行轮3和导向轮2带动登车梯沿着固定轨道6移动到相应位置;在导向轮2沿固定轨道6两侧防止楔形挡块4,使得楔形挡块4通孔的位置与两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使固定销5依次穿过通孔和固定孔,从而将导向轮2固定在固定轨道6上,以将登车梯固定在车门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