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9212发布日期:2019-03-30 08:3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锅具。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烹饪锅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以电饭煲为例,一般地,电饭煲包括依次设置的面盖、内盖和盖板(也就是说内盖位于面盖与盖板之间),内盖与面盖连接,盖板安装在内盖上,通常面盖上设置蒸汽阀盖,盖板上设置蒸汽阀座。

通常为了节省时间,一般会在煮饭或煮粥的同时蒸菜或者蒸馒头等,大部分电饭煲都附带有蒸笼。这样,当需要使用蒸笼时,可以将蒸笼放置在内锅上,从而可以利用在煮饭时产生的水蒸气对蒸笼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然而,传统的电饭煲的蒸笼在使用时由于是放置在内锅中,因此会减小内锅中可烹饪食物的容积,不便于人口较多的家庭使用。此外,在煮饭或煮粥时使用蒸笼,由于蒸笼底面离米汤较近,米汤很容易溢到蒸笼内,使蒸笼内的食物被米汤浸泡,影响了食物的味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蒸笼的使用会减小内锅中可烹饪食物的容积同时还会影响食物的味道的问题,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能够避免使用蒸笼时减小内锅中可烹饪食物的容积,同时能够避免在使用蒸笼时蒸笼下方的类似米汤的液体食物溢出到蒸笼上,从而影响蒸笼中食物味道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锅具,所述烹饪锅具包括内锅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内锅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包括盖体、面盖以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内锅连通的蒸汽出口,所述盖体能够封盖在所述蒸汽出口的上方,所述烹饪锅具还包括具有进气孔的蒸笼,所述蒸笼能够放置在所述内盖中并且所述进气孔能够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内盖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保温座板,所述保温座板与所述内盖固定并位于所述内盖与所述盖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盖体和所述蒸笼可选择的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

优选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和密封所述盖体和所述内盖或者用于定位和密封所述蒸笼与内盖的第一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的朝向所述蒸汽出口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安装槽中的冷凝水回流至所述内锅中的导向斜面。

优选地,所述内盖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盖体具有能够支撑在所述蒸笼上或者支撑在所述内盖上的第一凸缘。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蒸笼的底面上,所述蒸笼的底面向外凸出形成第二凸缘,所述蒸笼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凸缘支撑在所述内盖中。

优选地,所述烹饪锅具为电饭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蒸笼是放置在内盖中的,因此不占用内锅的烹饪空间,能够充分满足人口较多的家庭的使用要求;而且,在使用蒸笼时,由于蒸笼的底面远离内锅中的食材,因此煮饭或煮粥时,溢出的液体食物(例如米汤等)不容易进入蒸笼内浸泡蒸笼中的食材,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烹饪锅具在蒸、煮同时进行时不会影响蒸笼中食物的味道,其防溢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在烹饪程序中还使用比传统的烹饪锅具更大的功率进行加热,既可以缩短烹饪时间,又可以使食物加热充分、口感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锅具在使用蒸笼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烹饪锅具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锅具在不使用蒸笼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烹饪锅具的局部放大图(图3的左上角的放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烹饪锅具的蒸笼与盖体的装配图;

图6是图5中的蒸笼与盖体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锅; 21-盖体;

21a-排气孔; 21b-第一凸缘;

22-面盖; 23-内盖;

23a-导向斜面; 24-盖板;

25-蒸汽出口; 30-蒸笼;

31-进气孔; 32-第二凸缘;

41-第一密封圈; 42-第二密封圈;

43-第三密封圈; 50-煲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另外,“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另外,本发明中所指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并且包括两个。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锅具包括煲体50、设置在煲体50中的内锅10以及用于封闭内锅10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包括盖体21、面盖22以及与面盖22连接的内盖23,所述内盖23上设置有与内锅10连通的蒸汽出口25(其中面盖22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内盖23通过该安装孔实现蒸汽出口25与外界的连通),所述盖体21能够封盖在蒸汽出口25的上方,所述烹饪锅具还包括具有进气孔31的蒸笼30,所述蒸笼30能够放置在内盖23中并且进气孔31能够与上述蒸汽出口25连通,当所述蒸笼30放置在内盖23中时,所述盖体21封盖在所述蒸笼30上方。其中,所述烹饪锅具可以是电饭煲等锅具。

使用时,如果需要在煮粥的同时蒸饭或者蒸菜,则需要使用蒸笼30,具体的,如图1所示,可以将蒸笼30放置在内盖23中并将需要加热的饭菜放置到蒸笼30中,然后将盖体21封盖在蒸笼30的上方,这样内锅10中产生的水蒸汽可以通过蒸汽出口25以及设置在蒸笼30上的进气孔31进入蒸笼30内部,对蒸笼3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实现蒸、煮同时进行的功能,当然,如图3所示,在不使用蒸笼30时,盖体21能够封盖在内盖23上,进而封闭蒸汽出口25。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蒸笼30是放置在内盖23中的,因此不占用内锅10的烹饪空间,能够充分满足人口较多的家庭的使用要求;而且,在使用蒸笼30时,由于蒸笼30的底面远离内锅10中的食材,因此煮饭或煮粥时,溢出的液体食物(例如米汤等)不容易进入蒸笼30内浸泡蒸笼30中的食材,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烹饪锅具在蒸、煮同时进行时不会影响蒸笼中食物的味道,其防溢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在烹饪程序中还使用比传统的烹饪锅具更大的功率进行加热,既可以缩短烹饪时间,又可以使食物加热充分、口感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组件可以包括盖板24,优选地,所述盖板24与内盖23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盖板24是可拆卸的安装在内盖23的下方),为此也将盖板24称为活动盖板。更进一步地,考虑到有时加热时温度较高,为适应高温环境,优选地,上盖组件还包括保温座板,所述保温座板与内盖23固定并位于内盖23与盖板24之间,具体的,保温座板可以固定在内盖23的中间区域。当然,盖板和保温座板上分别设有实现蒸汽出口25与内锅连通的通孔。

其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蒸笼30放置在内盖23中,例如,可以通过在内盖23中设置多个支撑凸起,蒸笼30可以通过多个支撑凸起支撑在内盖2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结构的稳定性因素以及成本因素,优选地,所述内盖23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盖体21和蒸笼30可选择的放置在安装槽中,也就是说,当使用蒸笼30时,蒸笼30放置在内盖23的安装槽中,盖体21封盖在蒸笼30的上方并与蒸笼30形成烹饪空间;当不使用蒸笼30时,盖体21放置在内盖23的安装槽内,用于对内锅10的开口(实际也是封闭蒸汽出口25)进行封闭。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防溢功能,同时也为了减少由于内锅中的压力较大而使盖体21频繁跳动,优选地,所述盖体21上设置有排气孔21a,其中排气孔21a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在盖体21的手柄的两侧对称设置排气孔21a。

更进一步地,为了缩短烹饪时间,确保烹饪时不会通过盖体21和内盖23之间的缝隙漏气(不使用蒸笼的情况下)或者通过蒸笼30与内盖23之间的间隙漏气(使用蒸笼的情况下),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内盖23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和密封盖体21和所述内盖23或者用于定位和密封蒸笼30与内盖23的第一密封圈41,这样烹饪时内锅10中产生的水蒸汽通过盖体21上的排气孔21a排出(类似普通电饭煲的蒸汽口),保证煮饭、煮粥等功能不受影响。进一步地,所述内盖23与盖板24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2,这样可以确保烹饪时蒸汽不会从内盖23与盖板24之间的间隙排出;同理,所述盖板24与内锅10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3,这样可以确保烹饪时蒸汽不会通过盖板24与内锅10之间的间隙排出。

另外,如图所示,所述安装槽的朝向蒸汽出口25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安装槽中的冷凝水回流至内锅10中的导向斜面23a,这样可以确保烹饪时进入内盖23的安装槽内的水蒸汽冷凝变成冷凝水后可以回流到内锅10中,有利于保持烹饪食物的水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能够使盖体21稳定的放置在蒸笼30上或内盖23上,优选地,所述盖体21具有能够支撑在蒸笼30上或者支撑在所述内盖23上的第一凸缘21b。同理,为了能够使蒸笼30稳定的放置在内盖23中,优选地,所述进气孔31设置在蒸笼30的底面上,所述蒸笼30的底面向外凸出形成第二凸缘32,所述蒸笼30能够通过第二凸缘32支撑在所述内盖23中。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