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8942发布日期:2019-04-09 21:55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是智能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房间内完成地板清理工作。大部分扫地机器人的为圆形结构,在顶面设计有控制面板,在底面设计有行走轮、感应探头、中扫、吸风口、边刷等结构,利用中扫清除地面的污渍,从吸风口将灰尘等轻质垃圾吸入垃圾收纳盒,利用边扫对角落处进行清扫,目前的这种扫地机器人存在缺陷:中扫以及边刷所能够涉及的范围固定不变,对于较大面积的地面进行清洁时,为了能将地面清扫干净,只能依靠扫地机器人长时间的不断行走来实现,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主体为圆形结构,其设置有边刷以及吹风口;

所述机器人主体的环面套接有扩展清洁刷,所述扩展清洁刷包括套接在所述机器人主体上的竖直圆筒以及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圆筒下环边面的环形海绵体,所述圆筒的内筒面与所述机器人主体的外环面螺纹连接,所述圆筒以及所述海绵体均为外径可调式结构;

所述海绵体为加工有缺口的缺口环结构,所述缺口位于以所述机器人主体底面圆心为中心的扇形区内,所述边刷处于该扇形区内,所述边刷转动时的最外点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海绵体的最大半径;

所述圆筒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接的若干单元筒,相邻两单元筒之间螺纹连接,最内层的单元筒与所述机器人主体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海绵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接的若干单元海绵体,所述单元海绵体与所述单元筒的下边面一一对应可拆卸式连接,每个所述单元海绵体均加工有所述缺口;

所述吹风口开设在所述机器人主体的顶面。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单元海绵体与所述单元筒粘接或者通过螺钉连接。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单元筒和所述单元海绵体均包括内、中、外三层。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单元筒的上边面设置有凸块。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机器人主体的环面设置有若干处刻度线,当所述单元海绵体处于地面擦拭位时,所述刻度线位于所述单元海绵体的缺口处。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机器人主体的顶面设置有提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扫地机器人在扫地机器人的环面设计有扩展清洁刷,扩展清洁刷由圆筒及海绵体组成,圆筒和海绵体均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多层,通过增减海绵体的层数可调节扩展清洁刷的清洁工作面大小,从而可选择性的匹配清扫不同区域大小的地面,可同时具有清洁效果好和清洁耗时短的特点;由于圆筒与机器人主体之间是螺纹连接的,因此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海绵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较好的确保海绵体对地面具有足够高的清扫强度,也不会影响到扫地机器人的正常行走;对吹风口开设位置重新进行了设计,位于机器人主体的顶面,从而避免了被圆筒遮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扫地机器人的侧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海绵体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机器人主体,2-边刷,3-单元筒,4-单元筒,5-单元筒,6-单元海绵体,7-单元海绵体,8-单元海绵体,9-提手,10-吹风口,11-凸块,12-刻度线,13-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器人主体1,机器人主体1为圆形结构,其设置有边刷2以及吹风口10;

机器人主体1的环面套接有扩展清洁刷,扩展清洁刷包括套接在机器人主体1上的竖直圆筒以及可拆卸连接在圆筒下环边面的环形海绵体,圆筒的内筒面与机器人主体1的外环面螺纹连接,圆筒以及海绵体均为外径可调式结构;

海绵体为加工有缺口的缺口环结构,缺口位于以机器人主体1底面圆心为中心的扇形区内,边刷2处于该扇形区内;边刷2转动时的最外点与机器人主体1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海绵体的最大半径,所说的最外点指的是边刷2转动时,其上与机器人主体1底面圆心之间的最大距离点,该设计是为了不破坏边刷具有清洁角落功能;

圆筒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接的若干单元筒,相邻两单元筒之间螺纹连接,最内层的单元筒与机器人主体1之间螺纹连接,海绵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接的若干单元海绵体,单元海绵体与单元筒的下边面一一对应可拆卸式连接,每个单元海绵体均加工有缺口13;

吹风口10开设在机器人主体1的顶面,以避免了被增设的圆筒遮挡。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单元海绵体与单元筒粘接或者通过螺钉连接,以便于将单元海绵体取下并清洗。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单元筒和单元海绵体均包括内、中、外三层,图中标号分别为3、4、5、6、7、8,一般情况下,三层结构能够匹配扫地机器人大小,如果太多,则影响扫地机器人正常行走,如果太少,则可调节范围较窄。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单元筒的上边面设置有凸块11,便于转动单元筒,以实现上下调节和拆装。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机器人主体1的环面设置有若干处刻度线12,当单元海绵体处于地面擦拭位时,刻度线12位于单元海绵体的缺口13处,刻度线12用于衡量最内层单元筒在机器人主体1上的螺旋进给量。

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机器人主体1的顶面设置有提手9,以方便拿起整个扫地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根据待清扫区域的大小,适当的扩展清洁刷的清洁工作面大小,方法是增减单元海绵体的层数,由于单元海绵体与单元筒是一一对应可拆卸连接的,因此如果需要增加单元海绵体层数,则可将额外的单元筒螺纹连接在机器人主体1的当前最外层的单元筒上,如果需要减少单元海绵体层数,则可将转动当前单元筒并将其取下即可;

各单元海绵体的下表面需要调节至同一平面内,如果需要调节海绵体对地面的清扫强度,可通过调节海绵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来实现,调节时相对机器人主体1直接转动最内层单元筒即可。

按照上述实施方式,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