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3788发布日期:2019-05-24 21:0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如电饭煲等烹饪设备普遍存在能效偏低的情况,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具体如,IH电饭煲,其通过线圈盘的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加热金属内胆,但同时,线圈以及产生高频磁场的IGBT等电子元件工作时自身会产生较高热量,而且这些电子元件的热量必须及时散去,否则电子元件会因高温而烧坏,因此,该IH电饭煲等烹饪设备内都会设有散热风扇,烹饪设备工作过程中,散热风扇强大的风力会将电子元件自身产生的热量及时带走,并驱动升温后的气流从底座上的排气口排出,实现对电子元件有效散热,保证电子元件正常工作,但这也造成了烹饪设备运行过程中会有很大一部分热量未经做功就直接流失了,导致烹饪设备的能效比较低,且很难再获得突破性地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设有上盖内腔及用于供所述上盖内腔排气的排气口;煲体,所述煲体设有煲体内腔及用于供所述煲体内腔进气的进气口;通气结构,用于将所述煲体内腔和所述上盖内腔接通;风扇,设于所述煲体内腔中,所述风扇运行时驱动气流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煲体内腔,并驱动所述煲体内腔内的气流从所述通气结构处排出;电子元件,设于所述煲体内腔中,其中,所述煲体内腔中从所述进气口处向所述通气结构处流动的气流能对所述电子元件散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上盖内腔与煲体内腔能利用通气结构接通形成一个相通的风道,这样,风扇运行并驱动气流对煲体内腔中的电子元件风冷散热后,煲体内腔中所形成的高温气流被驱往通气结构处并能通过通气结构送入上盖内腔中,使高温气流在流经上盖内腔的过程中实现对上盖加热和保温,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传热过程由温差推动,此处通过对上盖加热和保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上盖与煲体中内锅的温差,从而降低了内锅向上盖方向的传热效率,利于提升内锅保温性,解决了因内锅保温性差而导致烹饪设备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且也有利于锅内食物上下表面温度趋于均匀,提升烹饪口感,且在本结构中,用于对上盖加热和保温的热量来自于对电子元件的回收热量,而无需额外消耗能源以针对性地对上盖加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气结构包括通道耦合结构,所述上盖内腔与所述煲体内腔通过所述通道耦合结构形成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气结构包括通道耦合结构,煲体内腔和上盖内腔通过通道耦合结构形成可拆卸地连接,也即,通道耦合结构使煲体内腔和上盖内腔之间形成可相互连通和可断开以互不连通这两种状态,这样,当上盖与煲体盖合时可利用通道耦合结构将煲体内腔与上盖内腔接通,确保上盖内腔与煲体内腔之间通气顺畅,而当上盖与煲体打开时利用通道耦合结构使煲体内腔与上盖内腔能断开,确保开盖顺畅,避免上盖和煲体之间在开盖时存在相互拉扯的问题,从而防止了上盖弹开运动被干扰或限制等问题,且该结构也可便于上盖和煲体各自模块化组装,大大降低组装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与所述煲体能盖合并能打开,所述通道耦合结构包括:第一开口,设于所述上盖上并与所述上盖内腔连通;第二开口,设于所述煲体上并与所述煲体内腔连通,且当所述上盖与所述煲体盖合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并连通,当所述上盖与所述煲体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分离以断开。

在本方案中,通道耦合结构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将第一开口设于上盖上,如第一开口可具体由上盖上的孔或缝隙限定出,第二开口设于煲体上,如第二开口可具体由煲体上的孔或缝隙限定出,本结构有利于实现在上盖与煲体盖合的同时,实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自动对位连通,并在上盖与煲体打开的同时,实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自动分离以断开,无需手动去连接和断开,使产品使用上更为便利,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应进行连通、分离进行断开的结构在反复开合盖运动中不会受到损伤,更利于保证产品寿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煲体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凸台上。

在本方案中,在煲体上设置凸台,将第二开口设于凸台上,具体如,第二开口设于凸台顶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第二开口位置,可防止煲体表面的水进入煲体内腔中,对煲体内腔中的电子元件具有防护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上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上盖与所述煲体盖合时,所述凸台嵌入所述凹腔中,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

在本方案中,在上盖上设有凹腔用于在上盖与煲体盖合时与煲体上的凸台咬合配合,一方面,凹腔可起到对凸台避让的作用,避免煲体上的凸台出现与上盖干涉的问题,确保上盖能够盖合到位,另一方面,凸台和凹腔的咬合配合可以对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位起到引导作用,提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位准确性,确保通气结构处气流顺畅,同时,凸台和凹腔的咬合配合时,凸台侧壁可遮挡上盖与煲体之间的缝隙,减少气流泄漏量,使大部分气体能够到达上盖内腔中对上盖加热保温,提升对上盖的加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为锥形凸台,所述凹腔为与所述锥形凸台适配的锥形凹腔。

在本方案中,设置凸台为锥形凸台,凹腔为与锥形凸台适配的锥形凹腔,这样,凸台在嵌入凹腔内的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对中找正,从而可相应提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位准确性,确保通气结构处气流顺畅,且该锥形凸台和锥形凹腔有利于凸台与凹腔配合紧密,利于减少气流泄漏量,使大部分气体能够到达上盖内腔中对上盖加热保温,提升对上盖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气结构包括气管,所述气管与所述上盖及所述煲体相连,并将所述上盖内腔与所述煲体内腔接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气结构包括气管,气管与上盖内腔及煲体内腔连接,同样具体对上盖内腔和煲体内腔接通的效果,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作为优选方案,可进一步设计气管为能够伸缩的波纹管等结构,方便开盖,和/或,将气管布置在上盖与煲体铰接部位,以减少开盖时对气管的拉扯,起到保护气管的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包括内盖和面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内侧,并与所述面盖共同围设出所述上盖内腔;和/或所述上盖用于与所述通气结构连接的部位邻近所述上盖的前端,所述上盖的后端位置处设有所述排气口。

在本方案中,上盖的面盖和内盖限定出上盖内腔,利用该上盖内腔内的高温气流可实现对内盖部位加热,并在内盖外侧形成一个空气保温层,这样可减小内盖向盖板的吸热量,从而相应减小盖板向内锅的吸热量,实现减少内锅热损失的目的,提升烹饪设备整体能效;设置上盖用于与通气结构连接的部位邻近上盖的前端,上盖的后端位置处设有排气口,这有利于上盖内腔中的高温气流流经整个上盖实现对上盖均匀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内锅的保温效果,且从上盖后端位置处排气可以使排出的热气流避开用户,避免用户使用烹饪设备时受到热气吹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煲体包括外壳总成和内壳总成,所述内壳总成的内表面围设出适于容纳内锅的容纳腔,所述内壳总成嵌设在所述外壳总成中,且所述内壳总成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总成的内表面共同围设出所述煲体内腔。

在本方案中,设计内壳总成的外表面与外壳总成的内表面共同围设出所述煲体内腔,这样,内锅与煲体内腔内气流被内壳总成隔开,可避免气流接触内锅引起内锅热损失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总成的底端位置处设有所述进气口;和/或所述外壳总成包括外壳罩、底座及外壳,所述外壳沿所述底座的外周设置并连接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底座;和/或所述内壳总成包括隔热环及所述隔热环下方的线圈盘,所述隔热环下端与所述线圈盘相连。

在本方案中,设计外壳总成的底端位置处设有进气口,这样有利于进气口进气端部位避空,避免进气口受遮挡的问题,确保进气可靠,且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美观性;设置外壳总成包括外壳罩、底座及外壳,外壳沿底座的外周设置并连接外壳罩和底座,更具体地,煲体的第二开口可设于外壳罩上,上盖的第一开口可设计内盖上,以确保上盖与煲体盖合时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能直接对应;设置内壳总成包括隔热环及隔热环下方的线圈盘,隔热环下端与线圈盘相连,利用隔热环可在内锅与煲体内腔内气流之间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减少内锅向煲体内腔中的散热,有利于内锅保温,且通过使线圈盘与隔热环直接限定出用于容纳内锅的容纳腔,这可利于减少线圈盘与内锅间距,利于提升内锅受热效果,更具体地,线圈盘包括支架和支架上的线圈,支架与隔热环连接且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内锅的容纳腔,线圈处于容纳腔外而处于煲体内腔中,使煲体内腔中的气流可对线圈盘的工作产热部位(线圈)集中散热,确保线圈运行可靠,而相对地,对支架的散热效果则较弱,利于对内锅保温,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外锅作为内壳总成。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子元件包括IGBT和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方案中,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及线圈盘的线圈工作时的产热量高,散热需求大,且相应地,对流经其的气流的加热效率也较高,易形成高温气流,利用对IGBT和/或线圈盘散热形成的高温气流对上盖加热,可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使上盖升温更快。

当然,所述电子元件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IGBT和线圈盘,实际上,电子元件还可为烹饪设备中其他需要散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多个电子元件,此处不再对其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上盖,110上盖内腔,120排气口,131内盖,1311凹腔,132面盖,200煲体,210煲体内腔,220进气口,231外壳罩,2311凸台,232底座,233外壳,241隔热环,242线圈盘,2421线圈,2422支架,300风扇,400IGBT,500通道耦合结构,511第一开口,512第二开口,610温控器,620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盖100、煲体200、通气结构、风扇300和电子元件。

具体地,上盖100设有上盖内腔110及用于供上盖内腔110排气的排气口120;煲体200设有煲体内腔210及用于供煲体内腔210进气的进气口220;通气结构用于将煲体内腔210和上盖内腔110接通;风扇300设于煲体内腔210中,风扇300运行时驱动气流从进气口220进入煲体内腔210,并驱动煲体内腔210内的气流从通气结构处排出;电子元件设于煲体内腔210中,其中,煲体内腔210中从进气口220处向通气结构处流动的气流能对电子元件散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能利用通气结构接通形成一个相通的风道,这样,风扇300运行并驱动气流对煲体内腔210中的电子元件风冷散热后,煲体内腔210中所形成的高温气流被驱往通气结构处并能通过通气结构送入上盖内腔110中,使高温气流在流经上盖内腔110的过程中实现对上盖100加热和保温,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传热过程由温差推动,此处通过对上盖100加热和保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上盖100与煲体200中内锅620的温差,从而降低了内锅620向上盖100方向的传热效率,利于提升内锅620保温性,解决了因内锅620保温性差而导致烹饪设备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且也有利于锅内食物上下表面温度趋于均匀,提升烹饪口感,且在本结构中,用于对上盖100加热和保温的热量来自于对电子元件的回收热量,而无需额外消耗能源以针对性地对上盖100加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通气结构包括通道耦合结构500,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通过通道耦合结构500形成可拆卸地连接,也即,通道耦合结构500使煲体内腔210和上盖内腔110之间形成可相互连通和可断开以互不连通这两种状态,这样,当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时可利用通道耦合结构500将煲体内腔210与上盖内腔110接通,确保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之间通气顺畅,而当上盖100与煲体200打开时利用通道耦合结构500使煲体内腔210与上盖内腔110能断开,确保开盖顺畅,避免上盖100和煲体200之间在开盖时存在相互拉扯的问题,从而防止了上盖100弹开运动被干扰或限制等问题,且该结构也可便于上盖100和煲体200各自模块化组装,大大降低组装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上盖100与煲体200能盖合并能打开,通道耦合结构500包括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第一开口511设于上盖100上并与上盖内腔110连通;第二开口512设于煲体200上并与煲体内腔210连通,且当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时,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对应并连通,当上盖100与煲体200打开时,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分离以断开,也即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不再对应实现两者之间不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道耦合结构500包括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将第一开口511设于上盖100上,如第一开口511可具体由上盖100上的孔或缝隙限定出,第二开口512设于煲体200上,如第二开口512可具体由煲体200上的孔或缝隙限定出,本结构有利于实现在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的同时,实现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自动对位连通,并在上盖100与煲体200打开的同时,实现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自动分离以断开,无需手动去连接和断开,使产品使用上更为便利,也更利于开盖后使第二开口512敞开与外界连通以提升煲体内腔210中电子元件的散热效率,且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对应进行连通、分离进行断开的结构在反复开合盖运动中不会受到损伤,更利于保证产品寿命。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通道耦合结构500为管道耦合结构,具体如包括两根可拆卸连接的管体,一根连接上盖内腔,另一根连接煲体内腔,以手动方式对两根管体之间拆卸或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煲体200上设有凸台2311,第二开口512位于凸台2311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第二开口512位置,可防止煲体200表面的水进入煲体内腔210中,对煲体内腔210中的电子元件具有防护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盖100上设有凹腔1311,凹腔1311的壁上设有第一开口511,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时,凸台2311嵌入凹腔1311中,且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12对应,其中,通过在上盖100上设有凹腔1311用于在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时与煲体200上的凸台2311咬合配合,一方面,凹腔1311可起到对凸台2311避让的作用,避免煲体200上的凸台2311出现与上盖100干涉的问题,确保上盖100能够盖合到位,另一方面,凸台2311和凹腔1311的咬合配合可以对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对位起到引导作用,提升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对位准确性,确保通气结构处气流顺畅,同时,凸台2311和凹腔1311的咬合配合时,凸台2311侧壁可遮挡上盖100与煲体200之间的缝隙,减少气流泄漏量,使大部分气体能够到达上盖内腔110中对上盖100加热保温,提升对上盖100的加热效果。

更具体如,如图2所示,煲体200的外壳罩231上设有凸台2311及凸台2311顶面上的第二开口512,上盖100的内盖131上设有凹腔1311及凹腔1311底壁上的第一开口511,上盖100与煲体200盖合时,内盖131扣在外壳罩231上,这时,凸台2311嵌入凹腔1311中形成咬合配合,且第二开口512与第一开口511相对使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连通。

优选地,如图2所示,凸台2311为锥形凸台,凹腔1311为与锥形凸台适配的锥形凹腔,这样,凸台2311在嵌入凹腔1311内的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对中找正,从而可相应提升第一开口511和第二开口512对位准确性,确保通气结构处气流顺畅,且该锥形凸台和锥形凹腔有利于凸台2311与凹腔1311配合紧密,利于减少气流泄漏量,使大部分气体能够到达上盖内腔110中对上盖100加热保温,提升对上盖100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通气结构包括气管(图中未示出),气管与上盖100及煲体200相连,并将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接通,该结构同样具体对上盖内腔110和煲体内腔210接通的效果,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作为优选方案,可进一步设计气管为能够伸缩的波纹管等结构,方便开盖,和/或,将气管布置在上盖100与煲体200铰接部位,以减少开盖时对气管的拉扯,起到保护气管的作用。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上盖100包括内盖131和面盖132,内盖131位于面盖132内侧,并与面盖132共同围设出上盖内腔110,利用该上盖内腔110内的高温气流可实现对内盖131部位加热,并在内盖131外侧形成一个空气保温层,这样可减小内盖131向盖板的吸热量,从而相应减小盖板向内锅620的吸热量,实现减少内锅620热损失的目的,提升烹饪设备整体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盖100用于与通气结构连接的部位邻近上盖100的前端,上盖100的后端位置处设有排气口120,这有利于上盖内腔110中的高温气流流经整个上盖100实现对上盖100均匀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内锅620的保温效果,且从上盖100后端位置处排气可以使排出的热气流避开用户,避免用户使用烹饪设备时受到热气吹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煲体200包括外壳总成和内壳总成,内壳总成的内表面围设出适于容纳内锅620的容纳腔,内壳总成嵌设在外壳总成中,且内壳总成的外表面与外壳总成的内表面共同围设出煲体内腔210,这样,内锅620与煲体内腔210内气流被内壳总成隔开,可避免气流接触内锅620引起内锅620热损失的问题。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外壳总成包括外壳罩231、底座232及外壳233,外壳233沿底座232的外周设置并连接外壳罩231和底座232。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外壳总成的底端位置处设有进气口220,也即,底座232上设有进气口220,这样有利于进气口220进气端部位避空,避免进气口220受遮挡的问题,确保进气可靠,且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美观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内壳总成包括隔热环241及隔热环241下方的线圈盘242,隔热环241下端与线圈盘242相连,其中,利用隔热环241可在内锅620与煲体内腔210内气流之间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减少内锅620向煲体内腔210中的散热,有利于内锅620保温,且通过使线圈盘242与隔热环241直接限定出用于容纳内锅620的容纳腔,这可利于减少线圈盘242与内锅620间距,利于提升内锅620受热效果,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线圈盘242包括支架2422和支架2422上的线圈2421,支架2422与隔热环241连接且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内锅620的容纳腔,线圈2421处于容纳腔外而处于煲体内腔210中,使煲体内腔210中的气流可对线圈盘242的工作产热部位(线圈2421)集中散热,确保线圈2421运行可靠,而相对地,对支架2422的散热效果则较弱,利于对内锅620保温,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外锅作为内壳总成。

可选地,如图1所示,电子元件包括IGBT 400和线圈盘242中的至少一个,其中,IGBT 400及线圈盘242的线圈2421工作时的产热量高,散热需求大,且相应地,对流经其的气流的加热效率也较高,易形成高温气流,利用对IGBT 400和/或线圈盘242散热形成的高温气流对上盖100加热,可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使上盖100升温更快。

当然,所述电子元件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IGBT和线圈盘,实际上,电子元件还可为烹饪设备中其他需要散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多个电子元件,此处不再对其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设备为电饭煲,该电饭煲具有上盖100和煲体200,上盖100中设有上盖内腔110,煲体200中设有煲体内腔210,更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上盖内腔110是由内盖131和面盖132形成的腔体,内盖131具有第一开口511,煲体内腔210是由外壳罩231、外壳233、底座232、线圈盘242和隔热环241组成的腔体,外壳罩231的中板上具有第二开口512,第二开口512与内盖131上的第一开口511正对应,并在合盖时形成一个通道,利用该形成的通道将上盖内腔110与煲体内腔210连通。

另外,煲体200的煲体内腔210中设有风扇300,具体地,煲体200的底座232上设有用于供煲体内腔210进气的进气口220,风扇300设置于底座232的进气口220上方,本设计取消了传统结构中位于底座232上的出气口,如图1所示,图1中的虚线直线箭头和实线直线箭头皆指示烹饪设备中的气流的大致流向,而非气流轨迹,具体地,风扇300运行时,驱动煲体内腔210外的冷风从底座232上的进气口220进入煲体内腔210中,并吹向IGBT 400和线圈盘242的线圈2421,而后从外壳罩231上的第二开口512排出煲体内腔210,其中,从第二开口512排出的高温气流能沿内盖131上的第一开口511进入上盖内腔110中,让气流所携带的来自于IGBT 400和线圈盘242的线圈2421的热量用于对上盖100加热,最后从上盖100上的排气口120排出,这样有效回收利用了原本直接排出到环境中而损失掉的热量,同时,通过对上盖100加热可以减小上盖100和煲体200中内锅620的温差,从相应抑制了内锅620热量向上盖100传递,达到提升电饭煲能效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烹饪设备一级能效。

另外,如图1所示,隔热环241和线圈盘242连接并限定出容纳腔,电饭煲还包括内锅620,内锅620位于容纳腔内,优选在线圈盘242上设有伸入容纳腔中用于对内锅620测温的温控器610。

优选地,如图2所示,外壳罩231上设有凸台2311,外壳罩231上的第二开口512位于凸台2311上,防止外壳罩231上的水流入煲体内腔210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上盖内腔与煲体内腔能利用通气结构接通形成一个相通的风道,这样,风扇运行并驱动气流对煲体内腔中的电子元件风冷散热后,煲体内腔中所形成的高温气流被驱往通气结构处并能通过通气结构送入上盖内腔中,使高温气流在流经上盖内腔的过程中实现对上盖加热和保温,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传热过程由温差推动,此处通过对上盖加热和保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上盖与煲体中内锅的温差,从而降低了内锅向上盖方向的传热效率,利于提升内锅保温性,解决了因内锅保温性差而导致烹饪设备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且也有利于锅内食物上下表面温度趋于均匀,提升烹饪口感,且在本结构中,用于对上盖加热和保温的热量来自于对电子元件的回收热量,而无需额外消耗能源以针对性地对上盖加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有助于烹饪设备实现一级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