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3523发布日期:2019-01-22 23:0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塞拉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塞拉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轨道车辆、公共车辆的塞拉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我国铁路客运的不断发展,列车门的密封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渐渐成为其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提速客车上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塞拉门便是其中之一:塞拉门作为集气、电、机械于一身的产品,所谓塞拉门主要是这种车门具有塞和拉两种动作,即:门关闭时是由车内或车外塞入车门口处,使之关闭、密封;门开启时,当门移开门口一定距离后,能延车体内侧或外侧滑动。目前市场上部分城市使用的电动塞拉门技术复杂、制作难度大,运行状态不稳定。

中国专利《气密性塞拉门双唇密封机构》,公开号:2787806Y,公开了一种气密性塞拉门双唇密封机构,它包括:门框、门板和设于门板四周的环形密封胶条,所述门板四周外边缘设有环形卡接槽,所述环形密封胶条内边缘具有与所述门板环形卡接槽相卡接的环形卡接部,所述环形密封胶条里侧向内前方凸伸有一内唇条,所述环形密封胶条里侧向外前方凸伸有一外唇条,所述内唇条和外唇条呈现出近似八字形。

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环形密封胶条的四周形状相同,由于门扇对接的部分与门扇后边框在开门或关门时,所受的压力不同,故在门扇开关时,密封胶条的密封效果不佳。在门扇后边框,容易受到沿车体方向的挤压;而在门扇对接边框处的密封,需要两个密封结构接触并压力缓冲,因此应设置渐缓的密封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塞拉门装置中的密封结构不能根据密封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塞拉门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门扇上、下、后边框的边密封胶条、以及设置在两个门扇之间的门扇前框上的中缝封胶条,所述边密封胶条、中缝封胶条均结合在门扇的边框上;所述边密封胶条包括与门扇边框嵌合的第一头端、与门框接触的第一尾端以及连接在第一头端和第一尾端的第一连接端,且所述第一连接端至第一尾端呈弧线状;所述中缝密封胶条包括与所述门扇前框卡接的卡接部,还包括主体部、与主体部连接的第一形变部、第二形变部以及连接卡接部和主体部的颈部,其中,所述卡接部具有宽度大于颈部的两个卡接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头端的两侧面上设置第一防滑密封齿;所述第一尾端在与门框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二防滑密封齿。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C型槽的下侧设置有一阻挡端,在第一头端与阻挡端相接触位置设置有相适应的止口。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头端的中间设置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空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端从第一头端至第一尾端且宽度逐渐减小,并且,在第一头端与门扇后边框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头端连接位置设置与第一头端上表面平齐的一段直线段。

进一步,位于左、右门扇的两个所述中缝封胶条相对设置;左门扇的所述中缝封胶条的第一形变部与右门扇的所述中缝封胶条的第二形变部接触并密封,左门扇的所述中缝封胶条的第二形变部与右门扇的所述中缝封胶条的第一形变部接触并密封。

进一步,所述卡接部嵌入所述门扇前框上的C型开口槽体的腔体内,颈部与C型开口槽体的两个伸出端卡接配合。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的截面大致呈矩形,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列设置两个空腔,其中包括设置第一矩形空腔和第二梯形空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形变部、第二形变部并列设在主体部的外端;所述第一形变部为自所述主体部的端部一侧边缘沿呈锐角方向向第二形变部延伸且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形变部为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梯形空腔处连为一体且向外凸出圆形凸出端,且在所述圆形凸出端内设置有圆形空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形变部包括连续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呈向主体部方向和第二形变部方向延伸,在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的过渡处为一圆滑凸角;左门扇和右门扇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相互接触并密封。

进一步,所述圆形凸出端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设置一过渡弧形胶条。

进一步,在左门扇的右上角、右下角,右门扇的左上角、左下角分别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边密封条和中密封条的角部密封胶条,所述角部密封胶条包括一横置于所述门扇中缝密封胶条端部与所述边密封胶条横向对接的第一对接胶。

进一步,所述角部密封胶条还包括垂直于第一对接胶且位于所述门扇中缝密封胶条端部的第二对接胶。

进一步,在第一对接胶的内侧横向设置有的第四形变部,该第四形变部与门扇的上或下边密封胶条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尾端的位置形状相同;在第四形变部端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尾端相同的防滑密封齿。

进一步,第二对接胶的内侧里端横向设置有与所述上、下边框的边密封胶条的第一头端相同的防滑密封齿。

进一步,所述第一对接胶的横向外端侧部设置有竖向的第三形变部或第五形变部,所述第三形变部其形状与所述中缝密封胶条的第一形变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五形变部的形状与所述中缝密封胶条的第二形变部的外轮廓形状相同,具有所述第三形变部和第五形变部的角部密封胶条左右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形变部和第五形变部相互配合密封。

进一步,第二对接胶包括与中缝密封胶上端部对接的对接板,以及设置在对接板上侧的倾斜部;第二对接胶的对接板垂直于第一对接胶设置,用于与中缝密封胶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塞拉门密封结构根据门扇位置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密封结构,在门扇后边框容易受到沿车体方向的挤压,因此设置具有更大变形的缓冲密封结构;在门扇对接处设置能够逐渐缓冲的密封结构,使门扇在关门过程中,逐渐接触并最终实现密封。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边密封胶条,在第一头端的中间设置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空腔,通过设置两个半圆形空腔,使得边密封胶条具有较好的挤压变形性能,提高密封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两个半圆形空腔的弦线端相对,也即,直径线端相对,以在两个半圆形空腔之间形成与第一头端整个面连为一体的均匀结构,以使两个半圆形空腔之间形成均等的变形,相较于开设整体的一个圆孔的结构,具有更强的挤压缓冲性能,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强度。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中缝密封胶条的主体部上设置两个空腔,以增加中缝密封胶条在受到挤压时的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和变形容量,增强密封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与主体部连接的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第一延伸段向外侧延伸,第二延伸段向内侧延伸,当然,第一形变部为悬空的,在门扇关闭时,能与另一中缝密封胶条接触,以产生形变,避免对主体部生损坏。在两个门扇关闭时,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的第一形变部先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的第二形变部接触,之后继续关闭门扇,两个第一形变部接触达到门扇关闭的最大程度。因此,本实施例的形变部在门扇关闭过程中,能够充分缓冲和密封,增强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塞拉门密封结构的门扇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侧边缝的密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侧边缝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中间边缝的密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中间边缝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缝密封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左下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右上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门扇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门扇左上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2所示,其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塞拉门密封结构的门扇的主视图和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左门扇3、右门扇4的周围设有连为一体的密封结构;左、右门扇边框包括左门扇后边框31、左门扇前边框32、左门扇上边框35、左门扇下边框36、右门扇前边框33、右门扇后边框34、右门扇上边框37和右门扇下边框38;其中,门扇后边框、上边框、下边框采用的密封结构与中间的门扇前边框采用缝密封结构不同,左门扇后边框31、右门扇后边框34、以及左门扇、右门扇的上下边框采用相同密封结构,左门扇前边框32、右门扇前边框33采用相同密封结构。

参见图2、4、5,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塞拉门密封结构包括边密封胶条81和中缝密封条,边密封胶条81设置在门扇上、下、后边框上,两个中缝封胶条82、83设置在两个门扇之间的门扇前框上,边密封胶条81、中缝封胶条82、83均结合在门扇对应的边框上。

参阅图3、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边密封胶条81的安装立体示意图和截面示意图;以左门扇后边框31为例说明,在左门扇后边框31上设置有安装边密封胶条81的第一C型槽312,其他门扇边框与此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边密封胶条81靠近门框311,其尾端接触门框311,形成密封。

具体而言,参阅图3、4、8所示,边密封胶条81包括嵌入在第一C型槽312内的第一头端811、与门框311接触的第一尾端813以及连接在第一头端811和第一尾端813的第一连接端812,且所述第一连接端812至第一尾端813呈弧线状;其中,所述第一头端811截面为矩形结构,在第一头端811的两侧面设置第一防滑密封齿815,两侧面贴靠在第一C型槽312内表面,用以增强防滑性能;在第一C型槽312的下侧设置有一阻挡端817,相应的,在第一头端811与阻挡端817相接触位置设置有相适应的止口,以便实现对第一头端811的定位及限位;在第一头端811的中间设置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空腔81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半圆形空腔816,使得边密封胶条81具有较好的挤压变形性能,可以过盈地插入第一C型槽312内,提高密封性。同时,本实施例两个半圆形空腔816的弦线端相对,也即,直径线端相对,在两个半圆形空腔816之间形成加强筋818,以使两个半圆形空腔816之间形成均等的变形,相较于开设整体的一个圆孔的结构,具有更强的挤压缓冲性能,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强度。

继续结合图2、3、4所示,所述第一尾端813在与门框311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二防滑密封齿814,以增强与门框表面之间的防滑性能及密封性能。第一连接端812从第一头端至第一尾端的宽度逐渐减小,并且,在第一头端与门扇后边框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尤其,在第一连接端812与第一头端811连接位置设置与第一头端上表面平齐的一段直线段8121,与门扇后边框接触,以增大与门扇后边框的受力面积。

右门扇后边框34、以及左、右门扇的上下边框的密封结构与左门扇后边框31密封结构相同,同样包括:边密封胶条81,在门扇上、下框上设置有安装边密封胶条81的第一C型槽312,其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参阅图5、6、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中间对接边框的中缝密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密封结构截面示意图以及中缝密封胶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门扇中间密封结构包括与每个门扇结合的一中缝密封胶条,包括与左门扇的左门扇前边框32结合的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2,与右门扇的右门扇前边框33结合的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两个中缝密封胶条82、83结构相同,相对设置,现对任一中缝密封胶条结构进行说明。

参阅图5、6、7所示,在左门扇前框上开设矩形的第二开口槽321,在第二开口槽321内固定有支撑框体322,本实施例中,支撑框体322为C型开口槽状,其为铝材,焊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开口槽321内侧壁。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中缝密封胶条82包括与支撑框体322卡接的卡接部821、主体部823、与主体部823连接的第一形变部825、第二形变部824,以及连接于卡接部821和主体部823的颈部822;其中,卡接部821包括用以卡设支撑框体322的C型开口槽体侧壁的两个卡接端8212,卡接端8212分别与C型开口槽体的两个伸出端卡接,颈部822的宽度小于卡接部821宽度,从而形成突出的两个卡接端821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卡紧,卡接端8212的朝向主体部823的侧面与颈部822的夹角为锐角。

参阅图7所示,在主体部823的截面大致为矩形,其上设置两个空腔:第一矩形空腔8231,以及与第一矩形空腔8231并列设置的第二梯形空腔8232,设置两个空腔,以增加中缝密封胶条在受到挤压时的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和变形量,增强密封性能。第一形变部825、第二形变部824并列设在主体部823的自由端面;第一形变部825设置在主体部823的上部,应说明的是,此处的上、下方向是根据图7确定的,其为从主体部823的上边缘沿呈锐角方向向第二形变部824延伸的胶条,第一形变部825的自由端悬空设置,并与第二变形部824不接触,第一形变部825包括连续的第一延伸段828和第二延伸段826,第二延伸段826呈向主体部823方向延伸,即第一延伸段828和第二延伸段826之间形成一个钝角,从而在第一延伸段828和第二延伸段826的过渡处为一圆滑凸角,朝向对面的门缝方向,用以与另一中缝密封胶条83的第二形变部824在门扇关闭时接触。参见图6,第二延伸段826设置在第一延伸段828的端部,并向主体部823的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825为悬空的,在门扇关闭时,第一形变部825能与另一中缝密封胶条的第二变形部接触,以产生形变形成密封。第二形变部824设置在主体部823的下端部,即设在具有梯形空腔的一侧,其为一圆形的凸出端,在圆形凸出端上设置有一圆形空腔8241,以增加变形强度;同时,圆形凸出端与主体部之间设置一过渡弧形胶条827,以便在产生形变时,与主体部823共同形变,增强密封性能。

在两个门扇关闭时,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2的第一形变部825、第二形变部824分别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的第二形变部824、第一形变部825接触,之后继续关闭门扇,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2、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的两个第一形变部825的第二延伸段826压缩后相互接触,实现三点密封。因此,本实施例的形变部在门扇关闭过程中,能够充分缓冲和密封。

参阅图8、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密封胶条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上述描述的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三个边密封胶条81,中缝密封胶条83和边密封胶条81相交接的位置、即拐角处设置有角部密封胶条: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和右门扇左下边角胶条88。

参阅图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的结构示意图;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包括一横置于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端部与边密封胶条81横向对接的第一对接胶873,其右端与右门扇上边的边密封胶条81对接,其下边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对接。还包括:第二对接胶871,第二对接胶871垂直设在第一对接胶873的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对接的位置。

第一对接胶873横设在右门扇左上边角位置,其左边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的外侧平齐,且第一对接胶873的左端侧部设置有竖向的第三形变部874,其形状与上述中缝密封胶条83的第一形变部825的形状相同;第一对接胶873的右端与门扇上边框的边密封胶条81对接,由此,在第一对接胶873的内侧(朝向门体的一侧)设置有横向的第四形变部875,其为伸向内侧并向上的一伸出端,该第四形变部875与门扇上边框的边密封胶条81的第一连接端812、第一尾端813位置、形状相同(如图4所示),在第四形变部875端部上同样设置有防滑密封齿;第一对接胶873的内侧下端横向设置有与所述上边框的边密封胶条81的第一头端811相同的防滑密封齿,由此,第一对接胶873的右端部与门扇上侧的边密封胶条81相对接为一体,并具有与门扇上侧的边密封胶条81形状位置相同的密封结构。

第二对接胶871垂直设在第一对接胶873的与中缝密封胶条83对接的位置,第二对接胶871包括与中缝密封胶条83上端部对接的第一凸台8711,以及设置在第一凸台8711上侧的倾斜部872;第二对接胶871的第一凸台8711垂直于第一对接胶873设置,用于与中缝密封胶条83连接,倾斜部872用于提高第一凸台8711的强度,在倾斜部872的内侧设置有对接齿与第一对接胶873的第一防滑密封齿对接。

参阅图10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左下边角胶条88的结构示意图;在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的下端设置右门扇左下边角胶条88,其结构与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1呈上下对称结构,即包括横置于中缝密封胶条83的下端的第一对接胶883和第二对接胶881,第二对接胶881垂直设在第一对接胶883的与右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3对接的位置,即位于第一对接胶883的上端部。第一对接胶883内侧具有与边密封胶条81相同结构和形状的第四变形部885。其左端同样具有与中缝密封胶条83相同的第三形变部884。该右门扇左下边角胶条88与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呈上下对称结构,不再赘述。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门扇密封胶条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上述描述的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2、三个边密封胶条81,中缝密封胶条82和边密封胶条81相交接的位置、即拐角处设置有角部密封胶条:左门扇右上边角胶条85和左门扇右下边角胶条86。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门扇右上边角胶条85结构示意图。左门扇右上边角胶条85和左门扇右下边角胶条86为上下对称结构。

参见图13,左门扇右上边角胶条85包括横置于中缝密封胶条82端部的第三对接胶852,与第三对接胶852垂直设置在中缝密封胶条82端部的第四对接胶851;第三对接胶852横置于左门扇中缝密封胶条82的上端与左门扇右上边的边密封胶条81对接,其内侧中部设有第四变形部855,与门扇上边框的边密封胶条81的第一连接端812、第一尾端813位置、形状相同(如图4所示),其上也设置防滑密封齿;第四对接胶851垂直设在第三对接胶852的下端,位于中缝密封胶条82上端用于与其相对接,其结构与右扇门左上角的第二对接胶871相同;与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不同之处是:第三对接胶852的外端具有与中缝密封胶条82的第二形变部824的第五形变部853,从而与与其连接的中缝密封胶条82形状吻合,第五形变部853与右门扇左上边角胶条87的第三形变部874在关闭状态下配合密封。

参阅图1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门扇右上边角胶条的结构示意图;该出为两个垂直的边密封胶条81以45度对接而成,同样其他两个边密封胶条81对接部位均为45度对接而成。

图14展示的是左门扇右下边角胶条86的结构,其包括:第三对接胶862和第四对接胶861,该左门扇右下边角胶条86与左门扇右上边角胶条85呈上下对称结构,不再赘述。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