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1094发布日期:2019-07-13 08:3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常都具有烹饪米饭的功能。但是,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通过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将热量辐射到被加热空间。一方面,热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所烹饪的米饭香味不够浓郁。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所述盖体用于可开合地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所述盖体包括内盖和红外发热元件。所述内盖为可拆内盖并且至少部分透光。所述红外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内盖的上方,用于在烹饪过程中向所述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在用于烹饪器具时,盖体中设置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红外发热元件向腔体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主要波长为5μm~15μm)的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其中,所检测到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的烹饪器具比具有普通盖体的烹饪器具的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香气更丰富。

此外,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下方的内盖一方面可以将烹饪空间与盖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诸如红外发热元件)隔离开,以避免盖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烹饪空间的蒸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盖可以使得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再一方面,烹饪过程中在内盖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吸收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而变成水蒸气,防止冷凝水滴落到烹饪空间的食物中而影响食物口感。

可选地,所述内盖包括内盖本体和安装件。所述内盖本体至少部分透光。所述安装件连接至所述内盖本体,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内盖本体。所述密封件安装至所述安装件,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内盖本体由透光材料制成。以此方式,可以简化制作工艺。

可选地,所述内盖本体包括支撑部和透光部。所述支撑部连接至所述安装件。所述支撑部由非透光材料制成并且设置有支撑部通孔。所述透光部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透光部覆盖所述支撑部通孔。以此方式,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透光部粘接至所述支撑部。以此方式,便于将透光部安装至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此方式,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透光材料为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透光PC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撑部卡脚。所述安装件设置有安装件通孔。所述支撑部卡脚插入所述安装件通孔中,以将所述内盖本体连接至所述安装件。以此方式,便于连接内盖本体和安装件。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盖体。所述盖体为上述任何一种盖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盖体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红外发热元件向腔体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主要波长为5μm~15μm)的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其中,所检测到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比普通烹饪器具的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香气更浓。

此外,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下方的内盖一方面可以将烹饪空间与盖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诸如红外发热元件)隔离开,以避免盖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烹饪空间的蒸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盖可以使得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再一方面,烹饪过程中在内盖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吸收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而变成水蒸气,防止冷凝水滴落到烹饪空间的食物中而影响食物口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内盖的分解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内盖的装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盖体。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示意图。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通常,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内锅加热装置(未示出)。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130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管,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

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140。烹饪空间140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

如图1所示,盖体120包括内盖123。内盖123的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122。内盖123和面盖122之间设置有内衬121。盖体120中还设置有位于内盖123上方的红外发热元件15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在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更具体地,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至内衬121的下侧面,即面向内盖123的侧面。当然,红外发热元件150也可以安装于盖体120的任何其他合适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120中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等是相对于盖体120处于盖合位置时而言的。

红外发热元件150为含碳的加热元件。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红外发热元件150被构造为能够在烹饪过程中向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红外发热元件150在烹饪过程中会向腔体空间辐射多种波长的红外线。其中,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外线在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申请人发现,通过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的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红外发热元件150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从而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元件150为直接发热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直接发热元件”是指元件本身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元件。更具体地,红外发热元件150为U形的含碳元件,其被封装在U形的石英玻璃管中而形成为U形的红外电热管。红外电热管可以通过例如卡扣结构可拆卸地安装至盖体120(例如盖体120的内衬121)。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6mm~20mm。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8mm~12mm,以便于安装。红外电热管中的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两端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红外发热元件150在通电之后能够直接发热而向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是20W~1000W。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为20W~100W。当然,红外发热元件150和红外电热管的形状不限于U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元件150和/或红外电热管的形状可以为环形、梨形、半圆形、螺旋形、烛形等。

此外,红外发热元件也可以为能够直接通电的电热膜,例如碳纤维电热膜等。红外发热元件还可以为间接发热元件。即红外发热元件本身并不能直接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转成热能,而是接收其他产生热能的部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元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元件可以为从电热盘吸收热量的碳块。

内盖123至少部分透光。内盖123为可拆内盖。内盖123可以通过诸如卡扣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至内衬121,以方便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一方面,内盖123可以将烹饪空间140与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诸如红外发热元件150)隔离开,以避免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烹饪空间的蒸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盖123可以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而辐射到腔体空间;再一方面,烹饪过程中在内盖123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吸收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而变成水蒸气,防止冷凝水滴落到烹饪空间的食物中而影响食物口感。

内盖123包括内盖本体、安装件123C和密封件123D。下面将结合图3和图4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盖。

内盖本体至少部分透光。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本体的仅一部分由透光材料制成,以降低材料成本。具体地,如图3所示,内盖本体包括支撑部123A和透光部123B。支撑部123A由非透光材料制成。例如支撑部123A由诸如铝、不锈钢等任何合适的金属材料制成,以降低材料成本。支撑部123A设置有支撑部通孔123H。透光部123B由透光材料制成。例如,透光部123B可以由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透光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透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透光部123B覆盖支撑部通孔123H。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覆盖”既可以是在支撑部通孔123H的上方覆盖支撑部通孔123H,也可以是在支撑部通孔123H的下方覆盖支撑部通孔123H。透光部123B的形状与支撑部通孔123H的形状适配。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通孔123H的形状为圆形通孔,透光部123B的形状也为圆形并且直径略大于支撑部通孔123H,以能够支撑于支撑部123A上。透光部123B通过粘合剂等粘接至支撑部123A,以便于将透光部123B安装至支撑部123A。当然,透光部123B也可以通过诸如螺纹紧固件等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安装至支撑部123A,以覆盖支撑部通孔123H。

安装件123C连接至内盖本体,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内盖本体。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件123C为由塑料制成的环状构件。内盖本体的支撑部123A连接至安装件123C。更具体地,内盖本体的支撑部123A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撑部卡脚123F。安装件123C设置有安装件通孔123G。安装件通孔123G的数量与支撑部卡脚123F的数量匹配。支撑部卡脚123F插入安装件通孔123G中,以将内盖本体连接至安装件123C。安装件123C的外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123E。内盖123可以通过该一个或多个卡扣123E可拆卸地安装至盖体120的内衬121或盖体120的任何其他合适构件。

安装件123C上还安装有密封件123D。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件123D可以为由硅胶等任何合适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密封件123D位于盖体120和煲体110(具体地,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以密封烹饪空间14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本体示出为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123B以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用于支撑透光部123B的支撑部123A,但是内盖本体也可以仅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123B。即透光部123B直接连接至安装件123C。如此,可以简化制作工艺。

可选地,如图2所示,盖体120中还设置有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将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以提高红外线的辐射量。反射件160可以由不锈钢或铝制成。反射件160还可以由对红外线的反射率较高的其他镜面材料制成,以进一步提高红外线的辐射量。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与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反射件160的形状与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反射件16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163,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第一凹槽163中。第一凹槽163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反射件160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161,红外发热元件150通过卡扣161可拆卸地安装至反射件160。反射件160的上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反射件卡脚162。反射件160通过反射件卡脚162安装至内衬121,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可选地,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隔热件170,隔热件170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防止红外发热元件150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20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隔热件170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隔热件170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更具体地,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反射件160之间。即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反射件160和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隔热件170的形状与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隔热件17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174,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凹槽174中。第二凹槽174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隔热件170上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隔热件通孔175。隔热件通孔175的数量与反射件卡脚162的数量对应。反射件卡脚162依次穿过隔热件通孔175和内衬121上的内衬通孔124而将隔热件170和反射件160安装在内衬121的下侧。

可选地,盖体120还设置有隔离件(未示出)。隔离件设置在内盖123与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隔离件设置在内盖123上方并且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具体地,隔离件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安装至内衬121。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件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隔离件卡脚(未示出)。隔离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隔离件卡脚安装至内衬121。

隔离件至少部分透光。可选地,隔离件的透光区域与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内盖123的透光区域完全对应,以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透过隔离件和内盖123,提高热利用效率。

一方面,隔离件能够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隔离件;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内盖123拆卸下来时,隔离件可以避免使用者碰触到红外发热元件150而发生烫伤或触电的危险。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盖体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主要波长为5μm~15μm)的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红外发热元件150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

申请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与普通的烹饪器具进行了对照试验。具体地,在烹饪结束后将整锅米饭搅匀打散,在锅内中间部分取样,准确称取所烹饪的米饭,进行香气搜集和测试。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得到米饭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各组分质谱经计算机谱库(NIST11)检索分析,再结合有关文献质谱数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定香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在试验中,香气成分的定量是半定量结果。先用面积归一法得到各成分面积百分比,再通过内标物1,2-二氯苯含量在样品中的浓度计算各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

其中,计算公式为:

其中,Ci表示挥发性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Ai表示挥发性成分含量面积百分比,Ais表示1,2-二氯苯面积百分比,Cis表示内标物壬酸甲酯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

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比使用普通的烹饪器具,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米饭香气更丰富。

此外,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下方的内盖123一方面可以将烹饪空间140与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诸如红外发热元件150)隔离开,以避免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烹饪空间的蒸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盖123可以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再一方面,烹饪过程中在内盖123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吸收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而变成水蒸气,防止冷凝水滴落到烹饪空间的食物中而影响食物口感。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